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基础

中医医药典籍之《脉经》

佚名 2024-06-15 17:12:41

《脉经》,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共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

主要内容:

《脉经》卷一载医论15篇,将人体脉象归纳为24种,将每一脉象性状均有明确描述,并举相似之脉,分八组排列比较。各篇中,脉理与脉法互阐,备述诊脉时间、诊脉部位、辨阴阳脉大法及疾病将瘥、难愈之脉候。卷2~3共有医论9篇,论“关前”“关后”“关上”三关及人迎、神门、气口等部位脉象变化、所主脏腑经络病变;寸、关、尺各部脉象所主病证及其治疗;奇经八脉之脉象主病;脏腑平脉、病脉及死脉。卷4医论8篇,凡举三部九候脉证与40余种杂病脉候。并论四时相反脉证、百病死生之脉。卷5收扁鹊、张仲景、华佗有关诊法医论5篇。卷6为五脏六腑病证,共11篇。卷7~9分49篇讨论脉证、治疗,包括伤寒、杂病、妇儿病证。卷十为《手检图三十一部》。

代表性主要名句: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脉经》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间,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兹偏见,各逞已能,致微痾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脉经》

代表性药方:

甘草泻心汤

原文:狐惑之为病,并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其毒蚀于。上部则声。嘎,其毒蚀于下部者,咽干。蚀于上部,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苦参汤淹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处方: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半覆(洗)料、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影响与价值:

《脉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

主要版本:

北宋熙宁元年(1086)校正医书局曾刊行《脉经》初刊大字本,其后绍圣三年(1096),国子监又刊行了小字本。到了南宋,又有多种版本,既知者有福建建阳书坊刊本、广西漕司刊本,以及太医院何大任刊本和其他未详本,但以上版本均已失传。所幸元代泰定四年(1327),河南龙兴道儒学重刊了《脉经》广西漕司本。此后,又有何大任本《脉经》的影刻本和复刻本出现。从而形成了所谓何大任本和龙兴本两大系统。约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种佚名氏影刻本,是现存唯一接近宋版《脉经》原貌的刊本。其他如万历时吴勉学刊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天启时缪希雍氏刻本,以及清代嘉庆年间阮元《宛委别藏》中的影抄本等,均属何大任系统的影宋本。在元龙兴道本《脉经》之后,据以刊印的有明成化十七年(1474)的毕玉氏刊本和万历三年(1575)袁表氏刊本。后者又衍为明天启时的沈际飞氏刊本,以及清嘉庆时的沈礼意《脉经真本》和道光间的张柏刊本。在同治时,尚有姜国伊氏的《姜氏医学丛书》本。此外,在道光年间有钱熙祚氏校刻的《守山阁丛书》本和黄鋐刊本。在1911年又有《周氏医学丛书》本。近世通行的《脉经》刊本,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本。

名家评书:

王叔和:“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参考链接:

1. 脉经百度百科
2. 《脉经》名人名言
3. 脉经方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chu/1275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