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又叫《黄帝内经素问》,医经著作,共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
《素问》所创立的中医理论,是我国古代医家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贯穿全书的主要理论有如下几方面。
1、阴阳平衡论
阴阳学说本为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内经》的作者将其引人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各种问题。
在生理方面,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认为人体的阴阳双方应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如果阴阳平衡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此为中医的病机总纲。在诊断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用阴阳分析四诊获取的症状和体征,将阴阳作为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纲领。在治疗方面的大法是“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期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素问》的阴阳平衡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邪正盛衰论
《素问》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的盛衰。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评热病论》)。必须提高人体内“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邪正盛衰的辨析,直接关系到判定病证的虚实和预测疾病的转归。“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素问》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热病、风病、寒病、咳病、疟病、厥病、痹病、疾病、腹中诸病等各种病证的虚实表现,并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总结出“五实”“五虚”的基本证候。虚实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三部九候论》)。辨析邪正盛衰的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治疗。
3、天人相应论
《素问》吸收唯物主义思想,把人体与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将导致疾病的发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汤液醪醴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生铁洛饮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岐伯曰l: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左角发酒
《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舅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泽泻饮
《素问·病能论》说:“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个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客观认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不但为历代医家所宗,而现在中医运用的基础理论,仍以本书记述为主要依据,是祖国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18卷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而将《素问》《灵枢》合称为《内经》,始自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素问》《九卷》之名则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但是在现存文献中,直到晋代王叔和《脉经》才出现其原文。这一时期皇甫谧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内容分门别类,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齐梁间人全元起首次训解《素问》时,该书只剩八卷,可能已经亡佚了一卷。
隋唐时期,《素问》《针经》各有多种版本流传,以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影响最大,其中王冰对《素问》传世本进行了篇卷的较大调整和文字的校注增删,并补入七篇大论。王冰次注本由于改动较大,所以与前期《素问》传本有较大的差别。
《素问》传本至宋代,出现很多错讹,宋仁宗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等奉诏整理医籍,林亿等参阅众本,正谬误,增注义,重新校正王冰次注的《素问》,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本成为后世《素问》刊行的定本。
《素问》现存最早版本是金刻残本,尚存11卷;通行本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顾从德影宋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出版。
南怀瑾:“《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chu/1275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医药典籍之《灵枢经》
下一篇: 中医医药典籍之《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