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基础

中医流派之伤寒学派

佚名 2024-06-15 17:10:08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代表人物

研究伤寒病的医家众多,其中最有成就的凡八大家:张仲景、王叔和、华佗、陈廪秋、范汪、《小品》、《千金》、《经心录》。其中,张仲景的《伤寒论》经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宋臣林亿等校刊流传下来,所以公认伤寒学说是张仲景创立和完成的。张仲景介绍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其中还有明显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的例子。

研究对象

伤寒学主以主要以感受风寒类邪气所致发热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及其诊治原则和方法,研究对象是分为:

1、发热性疾病

2、《伤寒论》著作本身

3、由上述部分派生而来的相关研究。

主要思想

1、张仲景《伤寒论》主要的思想是六经形证,将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归纳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形成了“三阳证”与“三阴证”。其中,三阳系统分为太阳系统、阳明系统、少阳系统。三阴系统分为太阴系统、少阴系统、厥阴系统。唐代孙思邈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

2、宋金时期,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着重病因发病的阐发,提出了寒毒说和异气说,寒毒说根据《伤寒例》进行阐发,强调外感热病因的共同病因是毒,指出素体盛衰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发病与四时气候、地域处居关系密;异气说是指引起急性、流行传染性外感热病的病因,是由毒性很强的异气所引起的。成无己著作《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地注解,如:

《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成氏注解:“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3、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表明伤寒六经分治和表里的关系,再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具伤”为太阳病的三大纲,其后分别介绍了三阳三阴证及其他病症,重点突出,条理性强。

发展史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致使原书散佚不全,后世医学家对这部书的搜集、整理、研究与发挥过程,也就是伤寒学派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过程。

1、晋朝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此期以王叔和为代表,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脉、证、方、治入手,对已经散佚了的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广泛的搜集、整理与编次。但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亦未得到广泛流传。

2、宋金时期,为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此时期的代表医家,有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朱肱著《类证活人书》;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等;韩祇和著《伤寒微旨》;郭雍著《伤寒补亡论》。其中成无己所著《注解伤寒论》等书,使广大医家对《伤寒论》的学习与应用,自此,而形成伤寒学派。

以上六家,加上王叔和、孙思邈,称为宋以前治伤寒八大家。

3、明清时期,为发展兴盛阶段。章太炎先生率先对王叔和编著的真传本提出疑惑,引起学界讨论。其中,以明代方有执为代表,提出“错简重订”说,于是在争论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使伤寒学派走向了兴盛。其中思维最为活跃的是辨证论治派,以按方类证、按法类证、按因类证、分经审证的研究方法进行阐释。

影响

《伤寒论》以外感伤寒病为研究基础与对象,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在中医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医各家学说》(第二版)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裘沛然

万晓刚.伤寒学术发展史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chu/1275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