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党派之间的斗争几乎是每个王朝朝代更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超级大国”,汉王朝便是其中之一,汉朝帝国统治中国历史长达四百多年之久,其间更是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等极其强大的盛世局面,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世界中,汉朝和约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但是,即便是如此繁荣强大的朝代,仍然无法避免王朝内部党派之间的斗争。
据史料记载和史学家的分析,发现汉朝内部就存在着两股党派势力,即帝党和后党,帝党的领袖当然是汉帝国的创始人汉高祖刘邦,后党的领袖便是高祖的妻子吕雉了。这两个党派在汉王朝建立之处就存在了,并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中明争暗斗,但因为某些种种原因,两个党派一直互相谁也奈何不了谁,双方的斗争也一直没有一个结果出现。直到高祖刘邦大病,马上步入膏肓之后才出现转机,两党之间的势力斗争一下出现了失衡的状态。
当时,刘邦自己也明白,自己所剩时日不多,而自己的妻子,后党的领袖吕雉却依旧年轻,富有活力,看到这样,他开始着急了,他明白只要自己一死,以吕雉为首的后党必定权倾朝野,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随时有可能拱手让给外姓之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为了自己的江山能永固,他知道,在自己死之前是应该做一些事情了。他想了很多做法,其中之一便是直接诛杀吕雉,但他考虑了种种因素后,明白自己不愿亲手杀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同时他也清楚,以他当时的情况,也真的没有能力完全保证真的杀了她,所以他开始了另一种做法:铲除后党的重要官员。
在制定铲除人员列表的时候,高祖刘邦当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樊哙当时是吕雉妹妹的丈夫,所以他也就成了高祖首要清除的第一人选。樊哙是当时汉王朝能顺利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高祖刘邦的救命恩人,当时楚汉相争,楚王听从了叔父项伯的建议后,在鸿门设宴与刘邦相见,以此在宴会中诛杀刘邦,从而结束了多年的争斗。身处这样的险境,也就是有樊哙冒死守护刘邦,才得以让刘邦安全逃离,自此也才有了后来的汉高祖与汉王朝。与此同时,樊哙自刘邦起兵之时就一直在其左右跟随,陪着刘邦出生去死,其间也立过很多奇功:曾带领军队攻下五个城池,平顶六个郡城,五十二个县,斩首一百七十六,俘虏二百八十一,是正儿八经汉王朝的开国功勋。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将,却成了高祖刘邦第一个想到铲除的对象,想一想也是可怜又可叹的呀。
“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在大多数的帝王眼中,天下才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不论是谁,哪怕是自己的至亲,只要帝王感觉有人威胁到了自己,也都会同下杀手的,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夺得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登上皇位。如果这样一想的话,刘邦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就不是多么大惊小怪的事情了,因为刘邦身为帝王,要考虑的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天下和亲人面前,他当然会选择前者。
或许樊哙真的命不该绝吧,在当时,高祖刘邦命手下陈平去前线捉拿樊哙并将其直接斩杀。但陈平,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明白高祖刘邦即将去世,现在不管怎样做都是不会改变目前的这种局面的,最后汉王朝还是会落在吕雉一系党派手中的,因此,自己如果将樊哙斩杀了,之后自己在吕雉手中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可吃的。
最后陈平真的赌赢了,在押送樊哙进京的途中就听到高祖刘邦病故的消息,朝中一切事情也都由吕雉开始做主了,身为吕雉妹夫的樊哙肯定也免于一死,而将樊哙“救下”的陈平,自然最后也官场生涯平步青云,身居高位。在我看来,王朝内部斗争的水似深渊,能在其中存活下来的人都是对统治者有利用价值的,樊哙便是如此,因为这次,樊哙及其一族也与吕雉党后一派绑在了一条船上,在日后的诛吕之乱中,无情地被历史所抛弃。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故事大家都是很了解的,在鸿门宴中,项羽一方本想借助这一场宴席来除去刘邦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刘邦活得好好的,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鸿门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刘邦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那是因为项伯的帮助。
在赴鸿门宴之前,刘邦得到消息,知道这一场宴会是来夺走自己的性命的,因此做了诸多的安排。至于这个通风报信之人则是项伯,项伯可是项羽那一边的人,他怎么会反过头来帮助刘邦呢?其实,项伯想要帮助的人并不是刘邦,他想帮助的人是刘邦身边的张良。他得知张良也要参加这一鸿门宴,为了保护张良,项伯这才将鸿门宴的目的告诉张良。
在之前,项伯因为杀人而要被处死刑,但是张良救下了他,项伯对于这份救命之恩一直铭记于心。因此,这才有了项伯的通风报信。至于项伯自愿去保护刘邦,那是因为他被张良忠心护主的品质所感动了,这才会有了主动保护刘邦的举动。
虽然项伯与刘邦的交情不深,但是因为有张良的存在,所以项伯才会去保护刘邦。不得不说项伯是个重情重义的侠士。面对别人对于自己的帮助,一直都是铭记于心并找机会报恩。现在大家知道了项伯通风报信以及保护刘邦,那都是因为张良的缘故。
鸿门宴,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典故。秦末,群雄起义,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各路英雄相约,谁先进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正当兵多将良的项羽在北路灭了秦军主力后,却惊闻兵少的西路军刘邦已经进入关中。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与秦人约法三章,派人驻守函谷关,自己退而驻兵霸上。项羽很快带领40万大军破关而人,而此时的刘邦却只有10万人马。在那之后,刘邦手下曹无伤向项羽密告,说刘有不轨之心,加上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灭掉刘邦,于是项羽便打算消灭刘邦及其军队。
岂知,项羽的叔父项伯却在鸿门宴上,刘邦前来谢罪。范增派项庄借舞剑之机杀死他,项伯见此景也拔剑起舞,保护刘邦,危急之下,樊哙跑来护主闹事,刘邦借如厕之机一走了之。见项羽放走刘邦,范增气得一剑砍碎玉斗,大叫“竖子不与为谋”。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刘邦有心计和智谋,而项羽未杀刘邦,的确给自己留下了隐忧。随着学者们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事情不能那么简单地归结为项羽的失误。
项羽作为40万大军领袖,他的头脑真的有那么简单吗?事实上,学者们已经颠覆了这种观点。首先,项羽的40万大军中,有20余万都是诸侯的部队,其中大多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攻打刘邦,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在诸侯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而若以自己的十几万人去打刘邦的10万人,就算胜利也会元气大伤,反而令其他诸侯捡了便宜。倘若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一来可以兵不血刃就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二来可以利用自己的威信,抓稳时机,分封诸侯,剪除对手,获取众心,建立霸业。至于刘邦,在那时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为项羽随后的分封诸侯提供了条件,才构筑了“西楚霸王”的基业。所以,项羽放走刘邦,在当时的局势下,实在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决定。
项羽真正的错误,是在称霸之后没有及时削夺刘邦的兵权,反而派其兵驻汉中,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则难测,无异于驱虎入山。后来,他错得更加厉害,独占秦宝,乱封诸侯,惹得实力颇强的田荣造反。
抛开鸿门宴不说,在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就有三次几乎要了刘邦的命,可是刘邦的运气实在太好,每一次都侥幸逃出了鬼门关。历史的转折,就存在于这些或必然或偶然的机遇之中。如果项羽射刘邦那一箭能再深一点,试问大汉朝还能建立吗?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9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