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高句丽始终是块难啃的骨头,隋炀帝打了3次没有打下来,造成国库空虚,矛盾尖锐,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李世民能取得让周边的少数民族推举为“天可汗”的威望,可惜亲征高句丽,也只是打了个平局。
到了唐高宗时期,公元666年(乾封元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死,他的3个儿子泉男生、泉男建和泉男产之间产生内乱,这是一个绝佳的出击机会!
于是唐高宗任命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辖远征大军去东征高丽。
当时是兵分两路,陆路由下辖的契苾何力、郝处俊和庞同善指挥;海路则由薛仁贵、郭待封统领。
当时的战况是陆路一路高歌猛进,没遇到什么麻烦;海路这边却遭遇了意外。
郭待封的水军在半岛登陆后,后续的粮草船却出了问题,副将冯师本的运粮船遇到台风沉没,登陆的军队断粮了。
此时的郭待封真是心急如焚,他明白,如果军中缺粮日久,队伍就散了,于是急忙写信向主帅李积求救。
可是在提笔书写的时候,他有些犹豫——他们此时已经深入到了敌后,万一信使在半路上被高句丽截获,暴露了唐军的虚实,那麻烦就大了。
沉吟半晌,就写了一首“离合诗”,将军事机密藏在了诗里头。
李积是什么出身?虽然他祖上是富豪,可生于战乱年代,很早的就效力于瓦岗的义军了,后来又归顺了李世民。
李积戎马一生,仗是没少打,军功也没少得,可就是肚里的文墨不多。
在军情紧急时一看前方将领送来的是一首诗作,肺都气炸了。心说,现在大敌当前,生死决战时刻,你还在这里玩风花雪月?
想到此,一下子将信盏扔到地上,大怒道:“军情如此紧急,郭待封这小子还有心情写诗?等着吧,我一定要斩了他!”
此时军帐里有个行军管记(秘书),名叫元万顷。他觉得郭待封就是再荒唐,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吟诗作赋,其中必有蹊跷。
于是从地上捡起信盏,仔细观看。
看来看去就看出道道来了——原来是一首“离合诗”,诗中表达的很清楚,军中缺粮了。
于是赶忙向李积解释原委,可能郭待封是怕泄密才将军情藏于诗中的。
李积听后顿时转怒为喜,心说,要不是有这个书记官,几乎错杀了一员儒将,于是大力夸赞了元万顷一番,重新派人给郭待封运送了粮草。
郭待封的军队解了燃眉之急,马上恢复了战斗力。
一个随军秘书,没有机会上战场奋勇杀敌,能得到主帅的表彰,十分罕见,元万顷为此兴奋了好几天——他知道自己战后有军功了。
等大军集结部署完毕,准备和高句丽决战了,此时李积才想起一件大事来,什么大事?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代一般出兵,讲究一个“师出有名”,所谓的正义之师是也。
现在自己带领的远征军舟车劳顿来到高句丽,即将要开战了,却没有给对方下战书,这岂不有些唐突了?
于是赶快将元万顷找来,让他写一篇檄文。
那元万顷这几日的兴奋劲还没有过去呢,这次主帅又亲自交待他去完成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岂不是美的屁颠屁颠的?
于是搜索枯肠,开始卖弄起文采来。
元万顷先是表明唐朝大军此来的目的,再将高句丽一顿数落,之后又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加上了一句讥讽之语:
“不知守鸭绿之险。”(《资治通鉴·卷二百一》) 在元万顷看来,这句话特别精彩 。因为你们高句丽并不懂得兵家战术,岂能不败?写就之后还沾沾自喜的自鸣得意了好一阵子——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一句话,一下子泄露了军机。
唐朝官军大军压境之时,高句丽的渊男建正在苦思御敌良策呢,看到元万顷此话,立马茅塞顿开。
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鸭绿江天险呢?以城御敌,弊病很多,凭借宽阔的江面来抵御敌人,多好的主意呀!
于是马上调整作战部署,安排重兵防守鸭绿江。
有了主意的渊男建很幽默的给唐军捎去了一句话:“就按你说的办吧(谨闻命矣)”。
后来果然凭借此天险,阻挡住了唐军的进攻。
听闻前方战况不利,唐高宗李治仔细询问情况,当听说了元万顷的这个原委后,怒不可遏,下诏将元万顷流放到岭南。
元万顷因才建功,又因卖弄才学而获罪。
可见一个人所具有的才能,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人生添彩,用不好因言获罪。
这给后来的才子们也提了一个醒——要把真才实学用对了地方才行啊!
参考资料:《旧唐书》 《资治通鉴》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