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隆把皇帝位子禅让给嘉庆开始,嘉庆和和珅就无奈地陷入了表面上“一国三主”的局面。
一个是帝国的继承人,一个是老皇帝的宠臣,都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班底认识到这种局面对两人都是极度危险的。
但是,嘉庆选择了忍让,和珅选择了一条道走到黑,看起来都不那么聪明。
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就是老皇帝,大清的太上皇乾隆,一手造成了这种局面。换句话说,嘉庆和和珅都是无奈入局,这才能解释,乾隆一驾崩,嘉庆就抄了和珅,而和珅又为啥不早做打算。
我不舒服,你们也别想舒服的老皇帝:乾隆。和好多朋友一样,一开始接触这段历史,是通过二月河先生的《乾隆皇帝》。
看到禅让之前的一段情节,还挺同情乾隆皇帝的。
书中描写的是十五阿哥颙(yóng)琰(yǎn)代替乾隆皇帝去“郊迎”得胜还朝的军机大臣福康安。
福康安知道明天颙琰就要被册封为太子,而第二年也就是1796年,乾隆皇帝就要禅位给颙琰。
所以,一贯谨慎的福康安,离着老远就下了轿子,步行赶到潞河驿。
见到颙琰也不敢居功自傲,非常的谦虚。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他和颙琰在结束礼节性的宴饮之后一同觐见乾隆皇帝的时候。
三人一同品尝刚进贡的新茶,结果,三人一尝,就知道这是春季的陈茶,而现在是秋天!
更过分的是,福康安和颙琰在潞河驿喝到的却是今秋进贡的新茶!
三人谁都没揭破此事。
事后三人的反应非常精彩。
颙琰强压怒火,去找让自己莫名其妙背上不孝黑锅的内务府的人。
而福康安被这事刺激的一宿没睡,深感人心冷暖。
最有力的反击来自乾隆,他在第二天册立太子的典礼上,郑重告知群臣,禅让之后,嘉庆皇帝凡军国大事或是其他重要的事情,要请示他之后,再做决断。
嘉庆和群臣顿时默然。
来自老皇帝更激烈的反应是,他不愿意交出“传国玉玺”!
这本书的结尾,是刘墉用尽“洪荒之力”,又是讲故事,又是讲道理,终于说服乾隆老皇帝答应交出玉玺。
《乾隆皇帝》这本书,到此就戛然而止,当然,所谓“世情浇漓新茶陈茶”造成了“授受相疑太上今上”是小说家言,但是,在历史上,乾隆老皇帝只给皇位而不给皇权确实是真的。
乾隆禅位是出于自己许下的诺言,是无奈之举,所以,他很不舒服,很快就借机收回了皇权。
1796年正月初一禅位,正月十二乾隆老皇帝就借机发难,收回了皇权。
“惹祸”的人是湖广总督毕沅,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毕沅在奏折中有这样一段话:
仰副圣主,宵旰(gàn)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 其实这也就是毕沅在奏折中颂圣的套话,纯粹是无心之举。而且,毕沅可是乾隆老皇帝在乾隆二十五年的时候,亲手点的状元,对他十分的欣赏。
但是,这时候的乾隆皇帝却鸡蛋里面挑骨头,硬说毕沅在奏折中把嘉庆皇帝放到了太上皇之前,是对太上皇大大的不尊敬!于是,乾隆“传旨申饬”!放到现在来说,就是通报批评!更严重的是还要交部处!要论罪!
当然,最后毕沅的处分基本也算不了了之,最终结局令人唏嘘。不知道是被吓得,还是操劳所致,毕沅在嘉庆二年就去世了。但是到嘉庆四年却因为曾经攀附过和珅而被坐罪抄家。看来当时未被处分,也是沾了和珅的光。
不过,太上皇乾隆可是借着这件事,又发了个“通知”晓谕群臣:
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章奏事件,亦皆朕躬亲综揽,随时训示。 这句话很好理解,那就是朕还在批奏折,有事还是找我!
就这,乾隆太上皇还觉得表达得不充分,告诉的范围还不够广,他不仅要让大清的臣工们都知道这事,还要告诉全天下,他仍然大权在握。
于是正月十九,圆明园,乾隆太上皇又召见各国使节,告诉他们,我虽然禅位了,但是大事还是得找我,回去告诉你们的国王,别搞错了!否则后果很严重!
为了表示自己仍然大权在握,乾隆连住的地方都不换,因为他住的养心殿离办公室乾清宫比较近,历来是皇帝的居所,所以,本该住进养心殿的嘉庆皇帝,只好委屈地继续住在代表皇太子地位的毓庆宫。
吃不饱,睡不好的大清皇宫“实习生”:嘉庆。一个三十六岁的实习生,就是放到现代,也够让人难以接受的了。
而三十六岁的嘉庆,一实习,就实习了整整四年!
乾隆太上皇大权在握导致的结果,嘉庆帝只好唯唯诺诺,用朝鲜使臣的话来说就是:太上皇喜则喜,太上皇笑则笑。这待遇,连个臣子都不如了!
不仅如此,堂堂大清国的富有四海的皇帝陛下,每天却过着吃不饱,睡不好的生活。
既然乾隆不肯交权,要随时训政,那嘉庆就得随着乾隆的作息时间来过自己的“见习”生活。
乾隆快九十岁的人了,觉也少,睡得又早,所以一般情况下,早晨三点就起床了。这作息时间,基本和种地的老百姓差不多。
而嘉庆皇帝总不能等着自己的父亲叫自己起床,所以,就得比乾隆起得还早,所以,他一两点钟就得起床,这作息,基本跟干早点的小老板差不多了。
再说到吃饭,按规矩,陪着皇帝父亲吃饭,本来就不能敞开了吃,只能当做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意思意思就算了。再加上乾隆年纪大了,饭量又小,夸张点说,嘉庆也就喝碗粥就得站起来了。
想回自己住的毓庆宫再垫垫?不敢!真的不敢!因为这皇宫没换主人,还是他父亲乾隆皇帝!所以嘉庆的一举一动在乾隆眼里,那就是透明的!
这种情况下,嘉庆皇帝是万万不敢回宫再加点餐的。那就是对君父“心怀怨怼”!道理很简单,我又不是没让你吃?你为什么不敢吃饱?是怕我给你下毒吗?
所以,我们从这些所谓的生活小事中,就可以看出,嘉庆帝,基本就是个傀儡皇帝,毫无实权。
本来随着乾隆逐渐年迈,出现了健忘的毛病,嘉庆帝执政的希望似乎出现了一丝曙光。
比如乾隆皇帝刚吃完饭,泡上杯香茶,半天没说话。伺候得太监见天色不早了,不得已,上前提醒是否要召见大臣,没成想太上皇来了一句:让他们候着吧,咱们先吃饭!
连朝鲜使臣都发现乾隆越来越健忘了。
但是,乾隆虽然健忘,却对权利抓得更紧了。本来他对权力的划分是自己抓军国大事,嘉庆也就看看各地督抚的请安折子这种小事,到了后来,连这种小事也不让嘉庆帝碰了。
乾隆表达的意思很清楚:我只要还能喘口气,你就没有机会亲政!
问题来了,乾隆不愿意放权,但是他禅位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八十六岁的老人了,越来越健忘,身体越来越衰弱。
更严重的是,乾隆说的话啰里啰嗦前言不搭后语,觐见的臣子们只好“葫芦提”答应了,下去再揣摩;批阅的奏折,大臣们还得先猜一猜太上皇陛下到底写的是满语还是汉语才能接着猜到底写的啥意思。
清朝十八行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下去,八个总督,每天多少事需要乾隆作出决断,而且在嘉庆初年,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来个事,就是急的。
怎么办?国家大事,可不能糊弄人啊!一个决策出去,就是涉及几千几万人生死的大事,不容含糊啊!
不要紧,还有和珅和大人呢!
无奈选择一条道走到黑的“聪明人”:和珅。和珅无论是奸臣形象还是能臣形象,无疑智慧上都是不缺的。
所以,这样一个“聪明人”,用咱们现代的眼光看,就很奇怪他为什么不早做打算。
其实和珅这么一个玲珑剔透的人,是不可能不早做打算的,只可惜,他遇到了一个死不放权的老皇帝,和一个怎么都看不对眼的新皇帝。
乾隆皇帝哪怕不禅位,也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以和珅的奸狡,在立颙琰为太子的前夜,顺理成章做出了送颙琰一个玉如意来示意颙琰被选中的举动。
可惜啊,“明珠暗投”,媚眼抛给了瞎子。当时的十五阿哥那是气不打一处来:和珅你啥意思啊,这不是让皇阿玛认为我要迫不及待地结党营私,谋朝篡位吗!
和珅不仅没达到结好新皇帝的目的,反而惹下了他这一生中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政敌,嘉庆。
这样一来,和珅三条出路已经断掉了一条,剩下两条,急流勇退和一条道走到黑,他该如何选择呢?
先说急流勇退。
咱们一说到和珅,首先就想到了他的“贪”。
想到了他后来被抄家时,富可敌国的家财。很显然,他的贪婪,来自于攀附于他的官员的“孝敬”。换句话说,他不是他自己,也不知代表了他的家族,更代表了一系列官员的利益。
想退,有那么容易吗?
除了他的贪婪,第二个我们能想到的就是他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而表现出来的谄媚。
当然,他的权势,他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也部分的来自于他对乾隆的谄媚。
如果一开始,他是为了自己的地位,为了保全自己的势力而不断的谄媚。到了乾隆老迈昏庸的时候,他的谄媚,反而使他真的成了乾隆的“知心人”。
有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有天乾隆在那里打坐,口中念念有词,忽然睁眼问道:名字!那两人叫什么名字!
侍立一旁的嘉庆立刻就蒙圈了,啥?谁?干啥?
和珅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两个人的名字,乾隆大悦,闭上眼睛继续念念有词。
嘉庆事后问起,和珅答:太上皇“做法”咒白莲教匪首,问我名字呢!
反正嘉庆表面上对和珅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至于背后对和珅如何忌惮,那就可想而知了。
这人,太厉害了!
所以,这就等于,在嘉庆年间,真正做主的,竟然是和珅!
怪不得有人暗中称他为二皇帝,而嘉庆,那可就真的是儿皇帝了。
所以,虽然看似是“一国三主”,其实,当家做主的,就是和珅。
这种情况下,嘉庆又适时放出对和珅的善意,和珅,在飘飘然的情况下,大意了,轻敌了!
主要是嘉庆帝选择释放善言的渠道和方法太让和珅放心了。
这个渠道,还是和珅提供的。
和珅为了监视嘉庆帝,把自己的老师吴省兰派到嘉庆帝身边做侍读。
所谓侍读,那就是替嘉庆帝抄抄写写的,类似于机要秘书之类的工作。而嘉庆帝就在和自己的臣子沟通的信件中多次夸奖和珅是国之干城,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唯一一次严厉批评和珅,却是批评和珅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嗅鼻烟太多了,“没收”了和珅的鼻烟壶。
言下之意:朕还等着你给我出力呢,爱卿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啊!
和珅当然也不会轻易上当,但是他回去和自己的班子一商量,一合计,发现好像确实只有自己能真的替嘉庆顶起大梁来,余子皆不足惧!
于是,他就半是忐忑,半是志得意满的狐假虎威,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二皇帝。
说起来,这三个人里面,最“倒霉”的就是和珅。作为乾隆,在他身体康健,年富力强的时候,当然非常的自信,也绝对不会做出把所有权利仅仅抓在手里,一点都不放给自己亲自选定的嗣皇帝嘉庆手里。
越是身体虚弱,年纪老迈,帝王所特有的猜忌,就越明显,说实在的,其实就是一种不自信造成的。越不自信,就会越看重手中现有的东西,也就越不愿真正的让权。
他之所以不愿意处理和珅,正是源于他清醒时所拥有的自信,那就是像齐景公一样,既敢于用晏子这样的忠臣,也敢用梁丘据这样善于揣摩君王心思,只以君王之乐而乐,不管天下之忧的宠臣。
而禅位之后的乾隆,则因为担心出现唐玄宗当太上皇时候的悲惨结局,所以通过和珅,牢牢掌握了皇权。
至于嘉庆帝,说实话,和珅的贪婪,对于有家天下思想的帝王来说,天下都是他家的家当,在和珅的口袋里,和在他的口袋里,没啥区别,想要,随时都可以拿回来。
但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保住自己的帝位,所以,在太上皇乾隆活着的时候,对和珅虚与委蛇,那就是最聪明的选择了。
说起来,和珅就是乾隆父子俩平安过渡皇权的牺牲品。
所以,乾隆一驾崩,嘉庆就急不可耐地先软禁,再抄家,最后让和珅自尽。
之所以如此匆忙,就是因为和珅是乾隆皇权的象征,既然乾隆已经驾崩,那么处死和珅,就是彰显自己皇权必须要抓紧做的事情。
所以,说来说去,看起来聪明一世的和珅,才是最“倒霉”的那个人。他是不得不一条道走到黑!
当然,这也是源于他不舍得放弃荣华富贵而心存侥幸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从这一点说,他死得一点都不冤枉,怨不得别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1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长沙残影——文夕大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