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1日前,在网络上见到有两位道侣在讨论关于过经的问题。而因为意见不合,有位道侣便说了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后来我发现不少道侣都有这样的习惯,那就是针对不同的理解而引用这句话,我对滥用这一句是非常反感的。
首先,讨论道家的教义、教理时,我们都是太上老君传下弟子,我们的“道”本身就没有不同之处。
用“道不同不相为谋”形容精神境界或品行上有差异而不能相处是可以的。但用来形容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理解而无法共融,我觉得那样是有问题的。一件客观的事物,无论你觉得它好坏,它本质上是不受影响的,即这个“道”是一样的。
人之所以会对其有不同的判断是因为每个人经历、见识是不一样的。但是因为“道”恒久而不变,所以通过交流,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以“相谋”的。
而至于精神境界,就好比如你能接受道家,你家里人不能,而且很是反对。那就确实不能“相谋”了,就不要给他们强加太多。例如我不吃牛肉,也不给他们吃,那样是不行的。他们不是玄门弟子,怎么做那是他们个人的自由。
2品行方面应该更好理解,就像某个人平日在公共场所喜欢抽烟、骂脏话,在家中又爱酗酒。道家思想认为,“道”在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德”,那么这个人无德,他的“道”与我们的“道”就很显然是不一样了。
对于这类人,我们可以尝试劝其改正。因为每个人都是“道”所生育的,内心都有着道根,所以人懂得反省自我,而知错能改,实际上也是“皈依”。因为悔改能使我们回归到正道上,并依此而行。但无法劝解的情况下,我们就该远离他,接触不良习气的人,会影响我们的清静。
实际上,“道不同不相为谋”并非出自道经,而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它的原意是孔子告诫弟子们,要与君子交往,勿与小人亲近。有的道侣不仅在引用方面犯了错误,甚至以此作为对传教,懒散以待的籍口。因为他们是这样理解的,“既然我跟世人道不同不相为谋,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弘道呢?”。
这种“爱信不信,不要打扰我飞升”的消极态度,是不符合道家看待社会问题的思想主张的。尤其是作为神职人员,更应秉承祖师“济世度人”的精神,积极对有向道之心的信众宣讲道家的信仰理念。
3《道德经》有提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即是说学道要从自身推向家,再从家到乡、国,最后到天下,天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
这段经文就能够看出来道家并不是一个主张避世,像苦行僧那样的组织。而是一个以服务社会为主,基于现实生活的宗教组织。道家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太平”的社会理想。
如今,我们要把向“道”之人都团结在一块,共同奋斗以实现符合时代发展的“小康”社会。让我们值得挂在嘴边的,应该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而非“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后的一点,在我们日常谈吐引用古语之前,应先把握好它的真实含义。汉字的内容极其丰富,若在表达方式上运用失误,很容易会弄巧成拙。玄门弟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在这方面更要懂得慎用。
作者:曾山靖道教之音
在论语中最初这句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而现代对这句话的意思多指人生价值观不同,不能走同一条道路。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正确断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句”一句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问题,关键是把“相”字当平声, 当副词了,而这只是“相”的后生义。“相”,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 然后就有了 “选择”的意思。
因此“不相”,就是“不选择”的意思。而“谋”, 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办法”等。
关于道的不同理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不同道路的人无法一起谋划,志向不同的人无法长久做朋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其中,“相”的正确读法是“xiàng”,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 然后就有了 “选择”的意思。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
“谋”, 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办法”等。
这句话最开始的意思应该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去选择。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而现代对这句话多用引申义:道不同,指人生价值观不同。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扩展资料:
“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于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近义词为道不相谋。
古代“管宁割席”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白话译文: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
参考资料:-道不同不相为谋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6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惊蛰,|,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