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惊蛰,|,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诗词美文阅读 2023-09-17 13:46:01

朗诵丨敬一丹 撰文丨宋英杰配乐丨巫娜 -远树含烟

《惊蛰节气:阳和启蛰》

作者/宋英杰

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惊蛰的到来,正值九九时节,是人们欣欣然迎接久违的春姑娘的时候。惊蛰节气的基调,是温暖而欢快。

提起惊蛰,一种常见的说法是,隆隆的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小动物。

但是,惊蛰这个节气的“初心”,其实和雷并无关系。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一样,都是出自人们过于丰富的联想。

以现代气候,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区域,通常是在清明之后迎来初雷。

那为什么会有把惊蛰和雷声挂钩的这种误解呢?

第一,可能和惊蛰这个名字有关。它原来叫启蛰,因为要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被迫改为惊蛰。

启是一种渐变,而惊像是一种突变,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

实际上,所谓“阳和启蛰,品物皆春”,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蛰虫从冬眠中渐渐醒来,春天的标志便是万物的苏醒。

所以使蛰伏冬眠动物从梦中苏醒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

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第二,可能古代一些学者的解读,被人误解了。比如元代学者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法是,“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他说的是惊动和出走,而不是苏醒。

真正开始苏醒是在立春,立春时“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是“因气至”,也就是因为温暖的气息,所以才苏醒。

第三,虽然惊蛰和北方的初雷无关,但却与南方特别是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初雷高度吻合,包括《淮南子》成书的淮南地区。所以在这些地区,人们完全可以将初雷作为惊蛰节气的标识。

这虽然不是惊蛰的古意,但恰恰是对南方惊蛰物候正确的本地化订正。而且惊蛰节气祭雷神也正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习俗的形成自然有它的气候依据。

人们喜欢雪,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瑞雪兆丰年”的天气谚语,说明英雄所见略同。但并不是所有的雪都可以称为瑞雪。

对于节气起源地区而言,气候平均的终雪大多是在惊蛰时节。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惊蛰过后的降雪便不能一概称为瑞雪。

其实农民们都懂得,谚语说“冬雪是财,春雪是灾”“冬雪如膏,春雪如刀”。所以冬天的雪是营养,春天的雪是凶器。

当然,春雪还可以再细致划分。如果是初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时敢“冒头”的个别草木,是抗寒能力比较强的,初春的雪总体而言还算是大地的“被褥”,起到的是保暖的作用。但如果是阳春时节,草木都已经抽青吐绿甚至开花了,再大雪纷飞,那肯定不是瑞雪,而是灾雪。

所以,为瑞之雪,不是阳春之白雪,而是隆冬之积雪。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6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