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无垠的宇宙,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不断开拓进取、溯源探新的广阔领域。天文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它是研究宇宙空间星体和物质运动、使得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古老的学科,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和发展起来,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翻开人类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各个文明古国都用自己的文字写下了天文学的第一篇章,而我国无疑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我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世界各国天文学家的关注。就文献数量来说,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仅次于农学和医学,可与数学并列,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从上古时代开始,即公元前约40世纪的新石器时期,太阳的出没就成为我国古人判断时间和日期的标准以及安排劳动的依据;公元前约24世纪的帝尧时期已经设立专职天文官员,从事观测授时;公元前约2000年,我国古人已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并且已经知道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到了春秋时期,我国发明了用土圭测定日影长短来确定一年长度的方法,之后更是确定了一回归年为365.25天,已准确至万分之一日。
如果要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一一列出,那就是一本鸿篇巨着了,笔者在这里只能寥寥几笔一带而过。我国本土天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大约在公元1280年,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这一年,郭守敬和王恂编制了《授时历》,他们根据实测校正了前人长达2000多年以来的天文数据,提高了天文仪器和数学计算技术的精度,开创了“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和“弧矢割圆术”(类似球面三角),解决了日、月、五星的运行问题。通常认为自此后,中国的天文学发展就进入了下滑阶段,而在之后的几百年至当代,西方天文学一直在稳步发展达到了鼎盛,已经将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为什么会这样?作为国人无法不思考这样的问题。要论聪明才智,中国人并不输给西方人;论国家实力,自清朝末期至近代才开始衰落。所以这样的结果自然让国人心中存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但正所谓当局者迷,要解开这个心结,也许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更为客观真实。我们不妨来看看西方最知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内森·席文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内森·席文是美国人,哈佛大学科技史系博士,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文化、科技史教授,被誉为是继李约瑟之后西方最知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主攻中国科技史、中国天文学史和中国医学史等,对中天文学史有相对客观和权威看法。他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由盛而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中国上层社会对天文学的态度越来越僵化,因此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越来越缺乏改进技术的兴趣,不再把科学视为符合士绅身份的追求。
第二个原因是,天文学家的职位成为世袭的官职,这种制度完全阻碍了天文学这个学科的进展;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学研究全部由中央朝廷掌控,而且后期大部分都被交给了外国技术专家,这些人大都是传教士,他们把欧几里得和哥白尼的理论带到了中国,但在看了哥白尼的理论后,在既得利益推动下,自然要掩饰和镇压日心说等新的宇宙观,以求统治的稳定。
内森·席文还认为,近代中国的科技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的问题是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都是相对富有家庭的孩子,是社会现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既不靠自己的双手工作,也不会挑战传统的智慧,所以科学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根发芽是非常缓慢的。内森·席文的观点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正确,很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对此,读者朋友们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2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