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完善的重要时期,除了学校的教育培养外,家长能否掌握科学的培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爱不容置疑,但有不少家长并不一定清楚的知道应当怎样去爱孩子,往往在对青少年的养护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饮食之道,营养平衡最重要
人们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的食物也极大丰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多吃大鱼大肉才能长得壮,除了一日三餐,还喜欢给孩子准备很多高油高糖的零食。
营养学家们指出,青少年健康发育,营养的均衡最重要,普通的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完全能够满足青少年的需求,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才是孩子最缺的。
脂肪和蛋白质过多,容易给内脏器官造成沉重的负担,损害孩子健康。
因此,真正关心孩子的身体,应当注重饮食中营养的合理搭配,以均衡的营养促进孩子健康。
良好生活习惯,错过季节难养成
现在的孩子因作业繁重而熬夜的现象很普遍,健康专家一再指出,熬夜是一种对健康危害极大的不良习惯,经常睡得太晚,会给肝脏、心脑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家长如果在这时不注意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熬夜的习惯形成了,成年后就很难纠正。
其它如偏食、多盐、爱吃甜食、长时间上网、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也是家长要引起重视的。
心理卫生,平时疏忽致大病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家长平时最容易疏忽的,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一些偏激、阴暗、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容易被家长发现,很多孩子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向家长讲,积累时间长了,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畸形,影响孩子的一生健康。
家长应当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通过共同参与演讲、书法、运动等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孩子将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有以下误区:
一、抑郁症是心理疾病。
爸爸妈妈不要总是觉得小孩子口中的抑郁症是用来逃避学校的,因为抑郁症确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如果说这种疾病没有被照顾好的话,那么今后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爸爸妈妈都非常后悔的事情。所以说爸爸妈妈才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的时候。
就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孩子调理好孩子的情绪,千万不要让孩子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否则的话今后对于大家的影响都不好。
二、先让孩子恢复健康。
如果说孩子有抑郁症的话,那么爸爸妈妈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如今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要告诉自己的孩子,其实就算成绩不够好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只要自己能够健健康康的就可以了。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今后更有信心一些。
如果孩子有抑郁症的话那么爸爸妈妈一定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要让孩子知道其实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始终在背后支持着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孩子多半就会慢慢的好转。当孩子脱离了这种抑郁症的情绪之后。
就会好好的回归到学校了,而且也会好好的努力,所以说在孩子不舒服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在逃脱学校。
家庭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但很多家长却是盲目的。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的。孩子出现了问题以后,家长才会对孩子教育一番,而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的教育也就放松了,以为万事大吉。甚至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的实际。这种随意性的家庭教育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在指导家庭教育中,应强调计划的重要性,讲清随意性的害处。在制定家庭教育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三个方面的依据:首先是孩子的实际,家长必须全面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其次是同龄孩子的普遍生理、心理特点及发展趋向;再次是学校与班级以及社区的教育计划、教育要求。在学习方面,家庭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责任感的培养上。 二、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 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一“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也是一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即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应大力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重视这种渗透性。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传、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的说服教育,不是随意的批评、训斥,,有些家长的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谩骂,这肯定会及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身教”,是指家长的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孩子留下一种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负面印象,从而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加深的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的。 指导家长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必须给家长讲清道理,在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上,教给家长一些具体的方法。 三、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父母之间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父母与祖辈之间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些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引导反映在记忆内容上,引导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这种状况,一方面可能使孩子不知听谁的好,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孩子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去听从,而不去明辨是非;还可能造成孩子的烦恼情绪。 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指导 加强孩子心理健康指导,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工作,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任务。近年来,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错误地处理问题,导致孩子心理严重失衡,以致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的案例不是个别的,还有一些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目前,要求所有的家长都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是不现实的,但让家长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健康问题并引起高度重视却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发现不正常的苗头,及时采取疏导措施。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及 时与老师联系,请教专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五、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薄弱 热爱朗读的品质只能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在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家长更要重视劳动教育。一方面,给家长讲劳动教育在孩子成人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请家长安排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除了自我服务性劳动必须坚持之外,还要有一定量的家务劳动,而且要明确要求,持之以恒。对于学校的集体劳动,社区的公益活动,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 六、怂恿孩子的超消费现象 出现超消费的现象,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的原因。消费行为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喜新厌旧心理、享乐心理、追求时髦心理,助长了超消费现象的发展。而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疼爱、娇生惯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学生一旦养成了超消费的不良习惯则会后患无穷。 在消费方面的指导,首先,要加强正确的消费观教育。虽然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表达提高,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要教育培养孩子懂得量入为出,合理消费,学会积累,要把消费行为与自己的身心健康联系起来。其次,要进行具体消费的指导,让孩子懂得一些必要的消费知识。再次,还要给孩子树立节俭的榜样,特别是学生中的榜样,亲友中的榜样。 七、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及重知轻能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而对于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则不管不问,漠然置之。重视智育是应该的,但轻视品德就不应该了,问题还在于有许多家长把知识与智力等同起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而轻视能力的培养。 据此,我们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应该引导家长认清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孩子学会做人上,指导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把今天的努力与将来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联系起来。要知道,一个道德存在缺陷的人只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不可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更谈不上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了。 八、家庭教育中的过分之爱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陷入各种爱的误区:养而不育的本能之爱;偏袒、放纵的溺爱;揠苗助长的狂爱;设计完好的锢爱。 作为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一种本能,但仅有这种本能的爱,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健全人的,这就必须把本能的爱上升为理智的爱。没有爱的感情,就没有家庭的快乐;同样,没有理智的爱,就没有真正的家庭教育。认为“树大自然直”是非常不理智的,殊不知“树大难掰”不仅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经验的总结,更是对父母停留于本能之爱的告诫。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溺爱”的倾向也在不断蔓延。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包办孩子的一切,甚至连吃饭都要一口一口地喂;有的家长因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将自己的孩子“与世隔绝”,限制孩子与他人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有的家长因为偏爱自己的孩子,往往只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而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为自己孩子的缺点、错误辩护,甚至与别人发生冲突也在所不惜。家长的这些做法使孩子变得自私、孤独、怯懦、冷漠,养成许多坏习惯和不良品质。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家庭教育中“走火入魔”,他们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安排五花八门的学习内容,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置孩子的感受和爱好于不顾。这种“揠苗助长”的疯狂之爱,无疑是对孩子心灵的戕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ertong/213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4~6岁儿童睡眠问题及处理
下一篇: 有效防治近视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