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不及早教孩子学语言,认为学会说话是迟一天早一天的亊,往往错过了孩子学语言的最佳时期。
婴儿从小就有学习语言的强烈欲望,应从零岁起,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孩子1个月时,就能睁开眼睛,东看西看。这时,年轻的父母,就可用悦耳的声音、鲜艳的颜色,去刺激孩子的感官,直接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如孩子在烦躁不安时,哼一首歌、朗诵一首儿歌孩子会安静下来,这就是孩子对语言的初步认识。
孩子到了七八个月后,便会对一切事物感兴趣,这时可用图片与孩子进行形象语言交流,不要顾虑孩子听不懂,长此以往,孩子就能掌握许多词汇。
1周岁的孩子,可带到大自然中去,广泛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让孩子多现察自然,丰富词汇。如动植物的名称、形态、颜色……孩子经过反复观察,认知和表达,易学易记,就能从小打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坚实基础。
很多孩子语言发育的比较晚,同龄人都会喊爸爸妈妈了,你家孩子却只会咿咿呀呀;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口齿清晰,你家孩子却还在说火星语。不少家长觉得这是“贵人语迟”,或者是孩子“嘴笨”、不会说。其实很多时候,这不是孩子的问题,原因在家长身上,快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孩子语言发育时间表
家长如何能知道自己家的孩子语言发育是否迟缓呢?看看这份孩子语言发育时间表,你就知道个差不多了。
2-3个月的孩子
孩子的哭声会逐渐分化,有不同的需求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发出“a”、“o”、“e”等元音。
5-6个月的孩子
这个时候的孩子会寻找,并且发现声源,发音的种类也明显变多了。开始能发出一些复合音,像ba、ma等。
9-10个月的孩子
孩子在这个时期咿呀学语已经达到了顶峰,开始对简单的指令有了反应。比如家人说拜拜的时候,孩子会挥手。不过孩子的理解范围还是有限的,也不确切。
12-18个月的孩子
进入这个阶段,孩子就能说一些简单的单词句。孩子喜欢模仿动物的发音,例如“汪汪”;喜欢用一个词来表达一句话的含义,例如“饭饭”,意思就是要吃饭了。
18-24个月的孩子
孩子已经能够表达一些简单的句子了,像“妈妈抱抱”。而且孩子开始理解并运用“高兴”、“伤心”等抽象的词汇了。
孩子说话晚,可能是家长陷入这些误区当中了
1.用一些错误的发音形成暗示
每个孩子刚说话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可爱的、不准确的发音,例如把“老虎”叫成“脑斧”;“姥姥”叫成“脑脑”。家长听着觉得好玩,然后在教孩子的时候也会重复孩子的发音。这样时间长了就加深了孩子的错误记忆,以后想改都难。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从开始就要教孩子正确的发音,这样会让孩子说话越来越清晰。
2.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孩子不会说,而是没有说话的机会。例如,孩子眼睛盯着水杯,妈妈意识到这是孩子想喝水了,然后直接将水杯递给了孩子。长时间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我不用说话,妈妈就知道我想要什么,那我还说话干嘛。慢慢地,孩子的语言发育就变慢了。
还有很多家长相信:只有多和孩子说话,孩子才能学会说话。于是整天都跟孩子巴拉巴拉说很多,却很少听孩子说。这样反而过犹不及,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语言发育。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即使家长知道孩子的意思,也要让孩子自己表达出来。这样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就会慢慢说的越来越好。
3.强迫孩子学习新词语
有些家长太着急了,想要多拓展孩子的词汇量,然后就会不停教孩子很多新的词汇,还要孩子跟自己说出来。这样操之过急,也会影响到孩子语言的正常发育。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可以投其所好,多和孩子说些他感兴趣的东西,然后适当增加一些新词汇,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其实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优秀,智商高,口才好、个子高。往往是新一代年轻父母为了不“坑”下一代,在宝宝还未出生的时候,就把自身的状态调整到最好,饮食、身体锻炼更是非常注意。
但是在养娃过程中一些家长还是避免不了一些误区。例如:孩子出生月份对宝宝有影响,说话晚的宝宝聪明等都是真的吗?
一、说话晚的孩子更聪明?
老人常说“贵人语迟”,说话晚的宝宝会更聪明,这是真的吗?
宝宝的语言功能有一个逐渐发育的过程,如果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和同龄差距大,到该有的语言水平却达不到;而且如果宝宝一直是说话晚,和同龄水平差距大,那说明宝宝的语言功能发育慢,也叫语言发育迟缓,还有可能影响宝宝的智力。所以, “说话晚的宝宝更聪明”的说法不正确。
“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凡贵人者,多是有思想,有涵养的人,不抢话、不多话。说起话来每句都是有用的。别人讲话的时候,贵人不说话。,这是贵人语迟的原本意思,但是却以讹传讹,变成小孩说话晚是贵人的意思了。
宝宝的语言发育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错过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可能会导致说话少,甚至不说话;这会存在一些危害,如沟通交流障碍、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等等,甚至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建议可以给孩子补充一些脑磷脂群AU小蓝桶
二、选择孩子的出生月份真能决定智商?
对儿童来说,智商往往是体现在认知水平、专注时间、思维反应等多个方面,那么影响智商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遗传的因素约占40% ,专业研究发现父母智商高,宝宝的智商也会相对的比较高,但是这不是绝对的。
其次是宝宝的生长环境、饮食、身体锻炼、睡眠等等各个方面 ,对宝宝的发育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是选择宝宝的出生月份到底有没有影响呢?
有的研究发现冬季出生的宝宝往往会发育得更好,但是究其原因,也是在饮食结构、自然环境等方面具备一些优势, 所以,宝爸宝妈并不用纠结宝宝的出生月份,后天的努力才是宝宝智力发育的关键。
三、遗传真的会决定孩子身高?
研究发现父母的身高对孩子的影响确实很大,约占70-80%,但是后天的因素还是有20-30%的 ,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那么长高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主要是从饮食、运动、睡眠这三方面着手。
饮食: 尽量粗细、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现在的宝宝体重超标的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高糖高脂饮食的过多摄入,不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另外一些补品可能存在潜在的副作用,不建议宝宝食用。
运动: 刺激骨骼的生长,并能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长高很有帮助。平时多做一些蹦跳类的运动,比如打篮球、羽毛球等。此外,像快走、慢跑、游泳、跳绳等也是有益的。
睡眠: 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是在睡眠时,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睡个好觉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也对学生的睡眠时间作出了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家长还要注意的是,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前不要吃得过饱,还有睡前不要打骂孩子,让孩子在睡前保持良好的情绪,这对睡眠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
比起孩子的出生月份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传因素相关
后天的成长
智商和身高不仅与遗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下功夫才是正途!
导读:宝宝学说话有什么误区?宝宝长到1岁时,开始高不高兴都咿咿呀呀的,让爸妈听起来兴奋开心,此时宝宝的大脑已经悄悄开始工作了,正在努力建立语言联结。但是宝宝学说话有什么误区?我们都来了解吧。
宝宝学说话有什么误区?
第一,别走进以为宝宝太小听不懂的误区
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日常生活与宝宝沟通运用的语言,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在1岁左右完成,在此阶段,要促进他脑内主管听觉神经元的敏感性,要不断给零岁婴儿输送更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跟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有着密切关联。
刚出生时,婴儿确实听不懂成人的话,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从出生后,每天听到父母和家人形形式式的语音、句子,虽然他还没有清晰、准确的语言沟通本领,慢慢的就能辨别出不同声音的差异。此时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在吃奶、换尿布、睡觉或抱起来的时候,妈妈常常叫唤宝宝的名字,将正在做或将要做的.事和宝宝说说。
如当妈妈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来吧,妈妈给宝宝穿漂亮的衣服”、“我们来洗手”; “宝宝,这是水,你渴了吧”。当给宝宝穿衣时,边穿边说:“妈妈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来伸小手、抬起头”等等;同时亲子游戏也是说话的好机会。
时间一长,宝宝从耳中听到各种词语的发音增加学语言的兴趣,建立起语言联结,各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他的大脑。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加上不断的语言重复,他清楚知道了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左右,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有了语言的累积过程,当你对他说:“宝宝,你的玩具呢?”他会转身去找,表示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慢慢地当到了一定阶段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然后开始很多话都会说了。宝宝学说话阶段,对各种声音的敏感性越来越强,这时爸妈以及家人应该保持经常性地交流,多与宝宝交谈,注意和宝宝说话的方式,说话要清晰、完整、规范、缓慢。
第二,别走进用“奶话”(儿语)和宝宝说话的误区
表达信息从说开始,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说的是“奶话”(儿语),随宝宝发音器官的逐渐成熟,宝宝开始咿咿呀呀的开口说话,这时,有些家长看到宝宝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用奶话方式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虽然这种教授方法符合孩子的特点,生动有趣,看似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形象思维,然而却容易忽略培养与发展孩子的抽象思维。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先后发出单音、双音,慢慢地会说简单语句、复杂语句。所以,为了全面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避免不良习惯影响宝宝语言的发展,应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是整个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常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发展到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应了解这一规律,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正确性、规范性,做到言传身教,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更要注重交流过程和质量,让宝宝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宝宝说话的小妙招
尽早“对话”
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当然,这需要慢慢摸索,不必期望自己一下子就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如果宝宝对你的反应一时不理会,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会儿或借助于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途径,使宝宝产生反应。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它一定很开心。
只要我们满怀耐心和爱的关注,宝宝就会更自如、更固定的使用不同类型的方式和声音来传达不同的需求,从而和妈妈形成了一个初始的会话模式。这不仅是语言发展的高起点,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高起点。
使用“妈妈语”
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这不难理解,想像一下第一次和老外交流,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就知道了。
“妈妈语”也更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一旦宝宝被吸引,他就会逐渐地安静下来,注视着妈妈,并通过“咿咿呀呀”的声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体语言来作回应。这种互动一方面是宝宝语言发育的上好土壤,一方面也利于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连结,促进亲子关系的顺利发展,为宝宝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做宝宝的“导游”
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莫名其妙,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对他说“宝宝在摇小铃铛”,“妈妈正给你换尿布呢”等。当宝宝开始离开妈妈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去看别人,看别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要刻板的一定对孩子说我们想说的(如我们正在做的),而应该追随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看到的是叔叔”,“那是一棵大树”等。这样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成为“朗读者”
童书推广人阿甲丛女儿襁褓中开始为她读书,结果阅读成为父女俩特殊的心灵沟通的纽带;出版人路金波长期坚持给孩子阅读经典文学、不去给孩子说“袜袜、脚脚”等婴儿语,结果女儿两岁就说出“可是,我真的不是这样想的”这样的复句。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孩子朗读、多给孩子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ertong/164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孩子多吃精食和荤菜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