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白茅根

荆十三 2024-05-08 14:52:42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病证。本类药物均为寒凉之品,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又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瘀,故不宜过量久服。春生芽,布地如针,如茅。其根色白,故谓之白茅根。

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上刚下柔,其根至洁白,多津汁,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的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洗净,晒干,切段生用。产地:全国各地均有产,以华北地区较多。相关名字:丝茅草、茅草、白茅草。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微信图片_20240508162620.png

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无臭,味微甜。

关于白茅根的基原,《纲目》曰:“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今天来说“茅”和“菅”区分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茅”再细分就有一定困难。

  主治病证:

  1.血热出血证。

  本品味甘性寒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且单用有效,或配伍其它凉血止血药同用。如《妇人大全良方》治鼻衄出血,《千金翼方》治吐血不止,皆以茅根煎汁或鲜品捣汁服用;若治咯血,与藕同用,均取鲜品煮汁服,如二鲜饮(《医学衷中参西录》)。本品不仅善治上部火热之出血,又因其性寒降,入膀胱经,能清热利尿,导热下行,故对膀胱湿热蕴结而致尿血、血淋之证,尤为适宜。如《圣惠方》治小便出血,单用本品煎服;若血尿时发,属虚而有热者,常配人参、地黄、茯苓同用,如茅根饮子(《外台秘要》)。

  2.水肿、热淋、黄疸。

  本品能清热利尿,而达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之效。如《肘后方》治热淋,《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水肿、小便不利,均单用本品煎服,也可与其它清热利尿药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山栀等同用。

  3.胃热呕吐、肺热咳喘。

  本品既能清胃热而止呕,又能清肺热而止咳。用治胃热呕吐,常与葛根同用,如茅根汤(《小品方》);用治肺热咳喘,常配桑白皮同用,如如神汤(《圣惠方》)。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下便。”

  2.《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空有节,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毒外出;又善利小便淋涩作疼,因热小便短少,腹胀身肿;又能入肺清热以宁嗽定喘;为其味甘,且鲜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阴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热,咳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然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3.《本草正义》:“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

微信图片_20240508162615.png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糖类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果糖、木糖等以及淀粉;简单酸类及钾盐: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等;三萜烯:白茅素、芦竹素、羊齿醇等;5-羟色胺等;其它尚含类胡萝卜素类及叶绿素、维生素、白头翁等。

  2.药理作用:本品能显著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其水煎剂和水浸剂有利尿作用,以给药5~10天时作用明显;对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福氏、宋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有一定抗HBV病毒能力。

  3.临床研究:用白茅根800g,白糖20g,水煎取汁1000g,分服,每日1剂。治疗急性肾炎40例,总有效率为97.5%(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3:27);用白茅根100g,鱼腥草、车前子各60g,煎水1000ml,代茶饮,每日1剂。治疗乳糜尿12例,结果:痊愈6例,好转6例(湖南中医杂志,1987,5:55);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紫癜性苔藓样皮炎等。

  白茅根、芦根均能清肺胃热而利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须为用。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优

关于白茅根的基原,《纲目》曰:“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今天来说“茅”和“菅”区分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茅”再细分就有一定困难。

一、关于白茅根基原植物:

禾本科的荻、白草、茅香等等还有我不知道名字的植物根茎,都容易混淆为白茅根,可能熟悉这方面知识的人认为很好区分,但是对于一般群众和普通中医师来说有一定困难。

关于白茅根的基原,《纲目》曰:“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今天来说“茅”和“菅”区分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茅”再细分就有一定困难。

《中国药典》白茅根:“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的干燥根茎。”从拉丁文分析“白茅”应该是《中国植物志》上的丝茅(大白茅),而不是植物白茅。

我根本不认识拉丁文,复制如下:

《药典》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

《中国植物志》丝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Nees) C. E. Hubbard (现在修订为: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中国植物志》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在《中国植物志》“丝茅”一章还有这样的介绍:“丝茅(本草纲目)茅针(图经本草),茅根(植物名汇),白茅根(本草经集注),丝毛草根(中药志)”。《中国植物志》上白茅的出处注明的也是“本草经集注”,也就是说《本草经集注》的白茅根指的是丝茅(大白茅)根和白茅的根二种,后世医家也大多沿袭,再说一般药农和中医也很难区分这二个品种。

(《药典》植物名称与《植物学》名称不对接,给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和不便。如本篇白茅根就应该改为:本品为禾本科植物丝茅(原文为: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Nees) C. E. Hubbard 的干燥根茎。”)个人观点,不喜忽略。

丝茅与白茅长的非常像,可以说是“双胞胎”,也许只有植物学家可以分清,估计一般“药农”要分清够呛。

下面看看常见几种植物的花果期,有利于我们认识:

白茅花果期是4-6月。这个时候叶还很低,先开花。

大白茅(丝茅):花果期5-8月。白草花果期7-10月

茅香花果期6-9月

荻花果期8-10月

花果期是摘录《中国植物志》上的,地理位置不同有差异。如果秋天了还有花穗肯定不是白茅!

张锡纯所在的民国时期,已经有很多西方医学涌入中国,在当时有一位西医的医生,自己得了温病,也就是外感发热的病,头疼的厉害,并且壮热,发的高烧,心中总感觉非常的烦躁。

因为他自己就是西医师,所以自己就服用了一些退热的西药。服完西药之后,身上的热虽然短暂的退了,但是不一会又会烧起来。

其实这个情况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过,就是自己得了外感病之后发烧,一般就会去诊所打点滴,打完针之后,身上的发烧会立马退掉,但是可能到了晚上或者第二天,又会烧起来,于是又去诊所或者医院打针。

这时候找张锡纯为他诊治,张锡纯诊其脉,“脉似有力”,脉感觉还是挺有力的,说明这是一个实邪,并且正气不虚,并且这个有力之脉感觉就在“浮分、中分”,轻取和中取就能感觉到这种有力之脉,说明邪气还没有完全入里,只是在人体的肌表或者是上部。

于是张锡纯便用鲜白茅根四两、滑石一两,值得注意的是,张锡纯一般用白茅根都是使用的鲜白茅根,也就是刚从地里采挖来的白茅根,而不是药房里面干白茅根,张锡纯认为只有鲜茅根才能发挥其该有的功效。

白茅根透热外出以清“浮分”之热,滑石泻热以清“中分”之热,用水煎“三四沸”,就是把药放入水中,将水煮沸,这叫“一沸”,然后揭开锅盖,等到水不沸腾,再盖上盖子煮沸,这叫“两沸”,就这样稍微煎个三四沸,其实也没有多久,然后就给患者服用下去。

患者服用之后,全身稍稍出了一点点的汗,就这样只吃了一剂药,头痛发烧的病就痊愈了。

微信图片_20240508162611.png

很多人会不理解,鲜茅根和滑石都不是解表的药,为什么吃完之后会出一身的微汗,这个病就好了。

其实这样想就已经陷入中医固有思维里了,一般教科书会说,外有表邪,用解表的药,然后表邪通过发汗就清除出去了。发汗只是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一种途径,当人体体内有邪热,我们通过药物把邪热清除出去了,原本被邪热郁积的气血阴阳一下子就平衡了,但是这个平衡(或者叫排病反应)的过程不一样,有的是出汗,有的是呕吐,有的是泄泻,然后病就痊愈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275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