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每年十月廿三,霜降悄至,为素秋轻轻画上句点。风已成谢风,辰已是霜辰,草木摇落,水汽凝华,天地间一派肃杀之气。古人看得分明,“阴气胜则凝为霜雪”,这自天而降的霜,并非润泽之露,乃是杀伐之象,宣告着上苍对万物的态度,已由春生夏长的慈和,转向秋收冬藏的严厉。
霜降三候,历历分明:豺狼开始囤积冬粮,草木尽披金黄,蛰虫也纷纷俯身潜入地下。该飘零的便飘零,该潜藏的便潜藏,万物皆循着自然的律法。然而,霜色愈浓,秋意愈深,这暮秋时节,反倒成了最为斑斓多彩的画卷。正如《黄帝内经》上所启示我们的,此时养生,核心便在于“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以安然过渡向凛冬。
“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这流传甚广的俗语,背后是十足的智慧。此时的柿子,刚刚完成最后的糖化,皮薄肉鲜,汁水丰盈。一日食一果,几乎便能补足半日所需维生素C,是时令赐予的天然补品。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典故:
明太祖朱元璋尚未显达之时,行至一个村庄,粮草耗尽,饥饿难耐的时候在一堵残壁处见到了一株结满柿子的柿树,由此得以饱餐,数年后他再次路过这里与这株柿树相遇的时候,便脱下了身上的红袍封其为“凌霜侯”。
这个故事的来历,并没有太多的考证支持,然而从政策上来说,明初也的确大力推广过柿树的种植,朱元璋念及老家安微灾多民穷 , 劝告风阳滁州卢州和州百姓,每户种桑枣柿各200,用以脱贫
这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与“凌霜侯”柿树的传说,虽已难考真伪,却为这寻常果实添上了一抹传奇色彩,更映射出它在民生中的实际价值。霜降饮食,民间素来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究。此时不宜大补,而当平补,重在健脾养胃,滋阴润燥。除了应景的柿子,如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等物,皆是此时滋养后天的佳品,正应了《难经》上强调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之理。
霜降后,凉意沁人,运动之道,贵在柔和内敛,以养元气。散步、太极、八段锦固佳,但若论及对筋、精、髓的深入锻炼,则不得不提太乙洗髓功。
此功与寻常锻炼肢体之法大不相同,它以生精、固精、养精、化精为核心,通过一系列腾、开、揉、拔、荡筋等细致手段,深入锻炼人体的筋络与精髓。其独特之处,在于实现了筋精转化、精气转化的内在循环,外用可强健筋骨,追求金筋玉骨之效;内用则可固精无漏,甚至启动“真人之息以踵”的类胎息状态。
《伤寒论》上记载了许多因精气不固而引发的病症,而太乙洗髓功正是从生命本源入手,通过添油接命的理法,实现还精补脑的深层养生效果。这锻炼脑筋、启动胎息的境界,是许多单纯活动肢体的养生功法所难以比拟的,其效往往更为神奇高效,令人立竿见影地感受到身体的转变。
霜降是秋冬的界碑,气温骤升骤降,风大且凉,兼之天气时常阴沉多雾。体质稍弱,便易为风邪所侵,滋生疾患。因此,外出感受这最后秋光时,务必记得添衣保暖,尤其要护住脖颈、腰腹与关节这些关键部位。所谓“圣人之在天下,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我们顺应这天时的转变,主动防护,便是对自己最大的慈爱。
总之,霜降时节,万物收敛。让我们借由恰当的饮食、深层的运动与及时的保暖,敛藏阳气,滋养阴精,安然步入沉静的冬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xiudao/8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