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前,华夏大地上流行的身心修炼术可谓百家争鸣。有原始道家的“坐忘”“心斋”,有方士的吐纳、导引、熊经鸟伸,还有以求长生、治百病为目的的炼丹术——种类之繁,令人无所适从。
魏伯阳站在原始道家的思想根基上,以《周易》阴阳变化为法度,借外丹火候喻内修节度,终于将种种散落四方的修炼方术熔铸一炉,创立“内丹术”。可以说,这是中国身心修炼史上第一次系统总结——从此,漫无统绪的方技被整合成有理论、有次第的完整体系。
内丹术肇始于东汉,盛于唐宋;至宋元以后,几乎一枝独秀,形成“修道即炼丹,炼丹即修道”的共识。张伯端、王重阳等大家迭出,著述频现——如《悟真篇》《五篇灵文注》,又将内丹体系推向更精细、更易践行的新高度。
然而物极必反。元明以降,许多修炼者逐渐背离“自然无为”这一根本道旨,转而执着于“采药”“炼药”“通周天”等比喻为实法,一味追求气脉运转、打通任督——结果把原本虚静自然的工夫,变成一套有为造作、繁琐复杂的技术系统。《金丹四百字》上说:“精神魂魄意,相炼合为药”,却不少人执药为实,忘其本喻。
这种转向,表面似为进步,实则隐患丛生。忽略“虚极静笃”“知足常乐”等根本心要,贪欲未消,心神难宁,再加强行导引、提气冲关,以致偏差频出——轻则无效,重则走火入魔,甚至引发脑溢血,危及生命。
其实早在南宋,白玉蟾便在《修仙辨惑论》中痛陈时弊:“但恐世人,执著药物、火候之说,以为有形有为,而不能顿悟也。”他强调,龙虎、铅汞不过是喻体,并非实有其物。元代李道纯在《试金石》中更直指关键:后人“不穷其理,执著筌蹄”,才导致内丹术支离破碎,堕入三千六百旁门。
正是认识到这种偏离,白玉蟾、李道纯、清代的闵一得等人极力提倡“上品丹法”。他们将内丹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执形著相,中品有为有作,唯上品丹法直承老庄“自然无为”“虚极静笃”之旨,至简至易。白玉蟾说:“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如鸡抱卵”,则玄关自现,先天一气自然来临。
这种上品丹法,其实质近乎老子的“载营魄抱一”、庄子的“心斋”“坐忘”,可说是一场向原始道家的回归。闵一得称之为“太上心宗”,主张从神气合一处下手,不假造作,直趋本来。
可叹的是,尽管历代皆有明眼人提点,元明清以来流行的仍是中下品丹法。世人多以为至简不如至繁,至易不如至难——于是宁可追逐复杂有为的周天功夫,却将真正能融入生活、直通大道的无为法置之不理。
若我们细读《周易参同契》,则知魏伯阳本意是以月象纳甲喻神气消长;《悟真篇》则说“道自虚无生一气”,本非有所采炼;而《钟吕传道集》中也强调“心静则丹自结”。这些经典都在指向一条无为而成、自然合道的路径。
归根结底,内丹术的根源,仍在伏羲画卦、黄帝问道、老庄立言的生命智慧中。它所追求的,不仅是身体的转化,更是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觉醒——正如《无根树词》所说:“刹那顿悟超凡世,一朵金莲处处开。”唯有重归自然、放下执著,方能真正走入丹道的大门,与道合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xiudao/79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