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陈抟。
在北宋初期,有一位传奇人物,他便是道士陈抟(tuán),世人常称其为陈抟老祖。陈抟曾经在在武当山九室岩辟谷二十多年,后来迁居华山云台观,仙逝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陈抟精通道家内丹、外丹之法,活了一百多岁。
据《宋史》记载,陈抟,字图南,是亳州真源县人。(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因为是老子的诞生地,道真的发源地,所以名为真源县。)陈抟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戏水,突然出现一名老妇人,撩开衣服喂陈抟吃奶,从此陈抟变得越来越聪明。待陈抟长大后,记忆力超群,阅读经史典籍,仅看一眼便能一字不漏的背下来,又擅于作诗,颇有名气。
当时唐朝已经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持续五十多年的大乱之世,礼崩乐坏,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题。陈抟空有才学,却未能考中进士,于是抛却功名利禄,醉心于山水之间。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乱世之中,一些德才兼备的人因为看不到光明的前途,纷纷入山隐居。陈抟曾经遇见孙君仿、獐皮两位隐士,俱是高尚之人。两位隐士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于是陈抟欣然前往武当山隐居。
陈抟在武当山中,服气(呼吸吐纳之术)辟谷(不食五谷),每日仅仅饮酒数杯,生活了二十多年。后来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隐居于少华山石室。陈抟修炼睡功,每次睡觉可以一觉睡到一百多天。
后周时,周世宗柴荣喜好炼丹术,有人推荐了陈抟,于是柴荣命华州官员将陈抟送到宫中。柴荣留陈抟在宫中住了一个多月,从容地向陈抟请教炼丹术。陈抟回应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应该以使国家安定太平为理念,怎么可以留意炼丹术呢?”柴荣并没有责备陈抟,反而任命陈抟为谏议大夫,然而陈抟却推辞不受。柴荣知道陈抟没有其他道术,于是将陈抟放回,并命令本州的长官每年慰问陈抟。
宋太宗时期,陈抟进京朝见,得到宋太宗的厚待。宋太宗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趋炎附势,正是所谓的方外之士。陈抟居于华山已经四十多年,朕估计他的年龄已经将近百岁。他告诉朕说,他经历了五代之乱,幸好现在天下太平,所以过来朝见。朕和他谈过话,他说的话有可取之处。”
宋琪等人闻言,心中一动,于是从容地问陈抟:“先生清静无为的修养之道,可以教人吗?”陈抟答道:“我陈抟本是山野之人,对时世毫无用处,也不知道炼丹修仙之事和吐纳养生之理,并没有方术可以传授给人。假如我令你们白日飞升成仙,对人世有什么益处呢?如今圣上相貌不凡,博古通今,深究治国之术,真是有道的仁圣之主啊!这正是你们君臣齐心协力、兴盛国家、教化万民,使天下安定太平的时机,而勤奋修道,并不如它重要。”
宋琪等人对此很是称赞,于是将陈抟的话告诉了宋太宗。宋太宗因此更加敬重陈抟,于是下诏赐号,封陈抟为“希夷先生”,并赐紫衣一件,将陈抟留在宫中,还让人修葺了陈抟隐居的云台观。宋太宗多次和陈抟写诗唱和,几个月后将陈抟放回山中。
陈抟能知道他人心中所想。道士贾休复曾经过来拜访陈抟,看见墙壁上悬挂的大瓢,心中想要却不知如何开口,陈抟于是对贾休复说:“你过来并没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瓢而已。”于是陈抟将大瓢送给了贾休复。贾休复大惊,以为陈抟是神人。
又有一名叫郭沆的人,曾经居于华阴县,夜宿云台观。陈抟半夜呼喊郭沆,令他速速归家,郭沆犹豫不决。过了不久,陈抟又对郭沆说:“你不用回家了。”第二天,郭沆回家,得知昨晚半夜母亲突然心痛,几乎死去,过了一顿饭的工夫,心病又自愈了。
华阴隐士李琪,自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做过郎官,已经活了几百岁,很少人见过他。唐朝关西隐士吕洞宾,剑术非凡,活了一百多岁而面如少年,步伐轻快,顷刻间可行走数百里,世人都认为他们两个是神仙。李琪和吕洞宾都多次来陈抟的住处,人们都为此感到惊异。
后来,陈抟忽然对弟子贾德升说:“你可以在张超谷中凿一间石室,我打算在里面休息。”张超谷是华山毛女峰东北的一个山谷,东汉隐士张楷,字公超,曾经在谷中隐居,所以此谷名为张超谷。相传张楷有道术,能施展云雾术,可弥漫五里。
第二年秋七月,张超谷中的石室建成,陈抟上书给宋太宗说:“臣大限将至,已在本月二十二日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驾鹤西去。”到了那一日,陈抟果然仙逝,过了七日尚有体温。同时有五色云遮蔽洞口,过了一个月也不消散。
陈抟爱读《易经》,手不释卷,自号扶摇子,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阐述导引养生以及炼制还丹的方法。此外,陈抟又著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以及六百余首诗。
在隐仙派道脉中,始祖为太上老君李耳,二祖为文始先生尹喜,三祖为麻衣子李和,四祖为希夷先生陈抟,五祖为火龙真人,六祖为武当派祖师张三丰。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普州崇龛(今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人。[2] 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妇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3] 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4]
五代后唐长兴年中(931年),赴试进士落第。从此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5]
陈传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从《老子》等书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道家反本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信念为旨归,将《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将道体的虚无自然看作是具象个体变化的本质,而具象个体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和节序性又是虚无自然道体的内容和显现,道体不离个体变化之用,个体变化之用显现道体的内容,从而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为道教修持确立形上的本体依据,也为形上的道体奠定形下的现实的、物质的基础。做到既“穷高极远”,又能落到实处。系统地构筑起人物生成及修炼还元的理论体系。从隋唐内丹道的流变看,内丹道流也多征引《老子》“专气致柔”等语为典要。这是陈传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陈传将内丹理论系统地建立在对《老》与道家易的阐发上,他以老庄易相发明的思想方法,深受先秦道家与王弼及唐人的影响。
陈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在《正易心法》的注文中,陈传引用《列子·天瑞篇》的说法,以《老子》“视之不见”的道、解释《周易》所谓“易”,说: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6] 。
《老子》书中有“道生一”云云,陈传继承《列子》的观点,以“通”与“易”相论释,谓易变为一,是万物形体生成变化的开始,这是从探绩万物之“原”’的意义上将二者融合起来,在《无极图》中,这个“原”被概括为“复归于无极”。
隐居名山
陈抟自己曾说过遇见了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他们道行高尚,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7]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陈抟就前往栖居在那里。[8] 在那儿陈抟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饮几杯酒而已。[9] 后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再次移居少华山石洞中。[10] 每当他睡觉时,多是一百多天不醒。[11]
进觐二帝
周世宗喜好道士烧炼丹药点化金银的法术,有人把陈抟的名上奏朝廷。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命令华州把陈抟送到朝廷,留陈抟在皇宫中居住了一个多月,周世宗向陈抟询问点化金银的法术。陈抟回答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应当以致力治国为念,怎么留意黄白方术这样的事情呢?”周世宗不责怪他,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陈抟坚决辞谢接受这一职务。[12] 已经知道陈抟没有其他方术,周世宗就放他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诏令该州长官逢年过节慰问陈抟。[13]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宪向皇帝辞别赴任时,周世宗命令他带五十匹帛、三十斤茶叶赐给陈抟。[14]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抟来宋朝进觐,太宗对待他很优厚。[15]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陈抟再次来朝觐,皇帝更加以厚礼对待他。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态利益所干扰,才是真正的方外之士啊。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年龄将近一百岁了。陈抟自己说他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觐我,与他交谈,听听他说的是值得的。”[16] 于是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从从容容询问陈抟说:“先生得到的玄默修养的方法,可以传授别人吗?”[17] 陈抟回答说:“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当下的世道没有什么用处,我也不知道神仙炼丹化成金银之事、吐纳养生之理,无此类方术可以传授。假使能让白日冲天,对当今世道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一样的外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乱,真是有道德仁义圣明的君主。现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兴起改革以使天下太平的时候,勤行修炼的功劳也不及此。”[18] 宋琪等人称好,把陈抟的话告诉皇上,[19] 皇上对陈抟更加器重。
北宋雍熙元年(984年)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赐给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命令官吏扩增修葺他所居住的云台观。[20] 皇上多次与陈抟和唱诗赋,几个月后放他回山。[21]
通易能预
陈抟喜好读《易经》,手不释卷。常常自号扶摇子,撰写《指玄篇》八十一章,阐述引导养生及使水银还成丹的事情。宰相王溥也撰写了八十一章来笺注《指玄篇》的要旨。[22]
陈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六百多首诗。[23]
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对贾休复说:“你来不是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大瓢而已。”[24] 陈抟叫侍者取瓢给贾休复。贾休复大为吃惊,认为陈抟是神仙。[25]
有个叫郭沆的人,小时候居住在华阴,曾夜宿云台观。陈抟半夜叫他赶快回家,郭沆犹疑不决;过了一会儿,陈抟又说:“你可以不回去了。”[26] 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27]
石室仙逝
北宋端拱初年(988年),陈抟忽然对弟子贾德升说:“你可以在张超谷凿石为室,我将要在那里休息。”[28]
宋端拱二年(989年)秋七月,石室凿成,陈抟亲自写几百言作为奏表,奏表大略说:“我气数将尽,圣朝难以依恋,随后将在这个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29] 后果然如期仙世,经过七天四肢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经月不散。
《太华希夷志》。
《宋史·艺文志》。
北宋李宗谔编《祥符图经》分册《普州图经》记载:“陈抟,字图南,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
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钦真观,在安岳县之崇龛镇,即陈希夷故宅。”“希夷故宅,在安岳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
宋人冯叔豹的《过崇龛寨题希夷宅》一书中也说:“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他的《太华山歌送陈子学巡方三泰》诗中写道“君家老仙旧隐处(自注陈希夷崇龛里人),丹垆石榻荒苍台”。
《潼南县志》乡贤一章中,首列其名,并记称:“陈抟,普州崇龛里人,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离家隐居于武当九室岩”。
陈抟在他所著的《易龙图》的自序中,也称自己为“西蜀崇龛人”。
所谓“数”,就是指《周易》中的数学、数理以及“河图”、“洛书”中的符号数学规律。[31] 陈抟的《易龙图》是其数学代表。《宋史·艺文志》易类有陈抟《易龙图》一卷,《宋文鉴》卷八十五保留有《龙图序》一文[33] 。陈抟创作的《易龙图》,在中国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以“易图”建构各学科的框架体系,还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都对中华文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共81章,阐述引导养生及使水银还成丹的事情。
《易龙图》
此书是陈抟对《河图》、《洛书》研究的专著,卷前有作者自序云“龙马始邓负图出於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前,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以陈其未合之数耶。於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且龙图本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陈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优羲合而用之,仲尼黜而形之。今略述其概焉。”是《易》学研究的重要资料。[35]
《先天图》
主要指的是乾坤坎离的图式。据史记《朱震传》记载,邵雍的《先天图》即传自陈抟。[32]
《无极图》
丹道养生的符号图式。
北宋魏泰评价:“图南有经世之才”。[39]
南宋陆九渊评价:“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40]
清胡谓评价:“希夷;老氏之徒也”。[41]
在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南隅、紫气大道南侧,有一个占地300余亩的公园,叫陈抟公园。公园内湖水荡漾,绿树掩映,青草如茵。公园东南角建有陈抟庙和陈亭,这里就是鹿邑人纪念陈抟的地方——陈抟庵。据史料记载,陈抟庵,又名白云庵。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陈抟,鹿邑有一位张姓乡绅捐献土地300余亩,始建陈抟庵,后清朝又重修。[42]
亳州陈抟庙
陈抟庙位于亳州市南郊陈庄,庙内有山门、碑亭、主殿、后殿、左右配殿及陈抟文化长廊组成。希夷故里陈抟庙是一座庙祠,同时也是陈抟纪念馆和重要文化旅游景点。
三秦文化·宗教·道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立教团组织和系统宗教理论的宗教有五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公教)、基督教(新教)。其中四个是从国外传入而不断中国化的,只有道教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本土,它虽曾旁收佛家等各家学说,但还是更多地表现出中华民族自身传统信仰的特质,故鲁迅先生有“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之说。
道教的远源有二:一为中国古代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和民间巫术;一为老子开基于关中的道家学说。其近源也有两个:一个是战国至两汉十分流行的方术。它直接构成道教信仰的中心层次,方士则是道士的前身。在三秦古老的大地上无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还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生前身边都是方士成群,迷信长生不老,屡屡派人至蓬莱海上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另一个是两汉流行的黄老之学。西汉初以帝都长安为中心流行无为而治的治国之学和天人之学,至东汉前期演变为养生之学,到东汉末年衍生为黄老崇拜,渐具宗教特点。而道教的真正创立则以张陵(即后世所称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出现为标志。
张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东汉客居四川,创立五斗米道。建立据点二十四个,势力已伸向关中咸阳。他以为人治病为名进行传道,因入道者都要纳米五斗以为活动经费,因得名。其事业经子张衡、孙张鲁传播,信徒数万户。因为三张自称天师,后世又称之为天师道。
184年,巴郡(川北)五斗米道首领张修起义。191年,张鲁与张修联合率众攻杀陕西汉中太守苏固,并消灭当地豪族武装,夺取陕南汉中。后他又杀死张修,并多次击退益州牧刘璋的进攻,建立了以汉中为中心的原始道教的独立王国,并自号“师君”。张鲁政权不同于一般封建割剧政权,施行政教合一。不置长吏,以道教的各级祭酒主管行政。教民诚信不欺,广建义舍,接济穷人。这些独特的政治、经济措施不但深得当地民众欢迎,而且吸引关中流民由子午谷来附多达数万户。东汉末天下大乱,张鲁据险以跨巴汉凡三十载。215年,曹操发兵十万远征汉中,锐不可挡。张鲁逃奔巴中南山。其部下欲烧宝货仓库,张鲁以国家所有为由,力排众议,封藏而去。曹操下南郑,闻此颇为感叹,派人说服张鲁来降,并拜镇南将军,封万户侯,礼遇极隆。此后,五斗米道民众多迁关陇、洛阳、邺城等地,此派遂由西南转移至北方,成为魏晋道教的主要流派。
北魏之时,冯翊万年人寇谦之(365—448),少好仙道,修张鲁之术。后与成公兴共入华山修道,而后又“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出山后,颇得太武帝信任,对五斗米道从组织到教义都进行了改革,创“新天师道”,道教一度成为国教,其思想对中国第一次灭佛运动影响很大。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西北道教活动中心在今周至终南山麓的楼观(台)。楼观道士的传授系统称为楼观道派。道教传说周代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故名楼观。后老子西来,应邀向尹喜传授《道德经》。元朱象先《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云:“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自文始(尹喜)上仙之后,登真之士,无世无之。”实际上楼观道派真正的开派人物是魏末西晋的梁谌。他是关中扶风人,托言尹轨(传为尹喜弟)降授道经。北魏太武帝时,致香烛于楼观道士尹通,从此四方请谒不绝。当时有道士尹法兴、牛文侯、王道义等四十余人在这里研布道化。孝文帝时,王道义等大修观宇,并组织门人购集经书万余卷。西魏文帝时,楼观道士陈宝炽奉诏入朝,声震朝野,王公士大夫趋之若鹜。北周武帝召楼观道士王延至长安,令校定道书。北周武帝沙汰道释,但仍特为楼观道士严达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并选楼观之士十人居之,号“田谷十老”。北周静文帝大象间(579—580),道教又有复兴。“楼观道在传播道教方面的显著特点是阐扬老子之道及宣扬老子西升及化胡之说,同时也较深地卷入了佛道之争;另一特点是,其教义由宣扬炼形之术,转而向义理化发展,强调‘神生形’与‘形神合同,固能长久’。”(参见《道教概论》,1990年中华书局版)《西升经》和《化胡经》是楼观道经书的代表作。其中《西升经》从宗教角度阐发了老子的“道”。它吸收了魏晋玄学“贵天”的思想,认为“虚无”是“自然”和“道”的根本,是万物的本原。对于佛教既有斗争,又有融合。是魏晋道教第一部义理化经书,标志着此期道教在教义上的一大发展。
隋代佛、道并重。文帝曾对楼观台做了大规模修葺。炀帝亦曾对著名茅山道士王远知持弟子之礼。唐朝诸王对道教更是推崇备至。老子,姓李名耳,被道教推为太上老君。李唐自认为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国祖,立祠奉祀。李渊兴兵曾得楼观台道士之助。武德中,他亲赴楼观台拜谒老子,敕令扩建宫观,建宗圣宫。625年,李渊下诏定道教在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确定了有唐一代崇道的基调,也开启了唐代佛道高下之争的先河。637年,太宗下诏:“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736年,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时,为了抑制李唐势力,篡唐改周,大力倡佛,对道教有所压制。中宗复辟后,重新崇道。尊老子为“万教之祖”,称老子是孔子和佛祖释迦牟尼之师。736年,下诏道士、女冠隶宗正寺,以皇族宗室视之,位次亲王。他亲为《老子》作注,颁行全国。宠信道士张果、叶法善等,一度裁汰僧尼三万人。开元末年,道教发展至鼎盛。中晚唐佛道斗争日趋激烈。武宗宠幸道士赵归真,醉心道教。会昌三年(843),禁断佛教和其他宗教,天下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拆毁佛寺四千六百多所,会昌法难使佛教元气大伤,道教占了上风。三年后(846),武宗食丹中毒而死。宣宗继位,杖杀赵归真等,恢复佛寺。宪宗、懿宗崇佛,七迎法门佛骨,长安侫佛之风甚嚣尘上,道教渐衰。
纵观唐代道教,丹鼎派和符箓派都有长足发展。而在道教义理化方面贡献较大的要推盛唐活动于长安二十多年的道士司马承祯(647—735)。他吸收了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建立了“主静去欲说”。认为通过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道“渐门”,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条修道阶次,就能达到“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于心无定而无所不定”的“泰定”境界,而最后得道羽化成仙。其静心无欲的修道理论曾得到睿宗、中宗、玄宗赏识并对北宋理学产生过一定影响。
司马承祯后,关中又产生了道教最著名的学者陈抟。陈抟,毫州真源人。生于唐末,五代后唐长兴中(930—933)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宋史·本传》)曾在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年,后移居华山四十多年。“独善其身,不干势利。”(宋太宗语),与华阳隐士李琪、关西逸人吕喦(即吕洞宾)、终南道士谭峭等当时方外高人相过从。宋太宗时,中书宋琪曾问道于陈抟,陈抟说:“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此话闻于宋太宗,太宗益重陈抟,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公元989年陈抟近百岁而逝。
陈抟一反过去历代名道多注重方术而缺乏宗教哲理的状况,从儒家《易》理中吸取了宇宙生成论;吸取老子“复归于无极”与“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思想;继承了魏伯阳《参同契》模拟自然的丹道理论;融汇了钟吕金丹道的内丹炼养方术,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宇宙生成论及炼养理论。他发展了道教清修派(又称丹鼎派)最神秘的内丹道,使之具有较为浓厚的哲理色彩,并厘定了内丹炼养方法的五个阶段(参见《道教概论》),由于他对道教理论的突出贡献,道教称之为北宗“陈抟老祖”。陈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宋史·本传》)融合《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与道教神秘主义,宣扬神学目的论的天人相通说,创立了对理学有重大影响的象数学思想基础。陈抟首创以图式解析《易》理,于华山石壁作《无极图》,宋代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就是在此启发下写出著名的《太极图说》的。
北宋后期,尊崇道教。北方逐渐兴起新型道教全真教。其创始人是陕西咸阳人王哲,又名王重阳。王哲生于北宋末年(1112),精勇尚武,曾应金朝武举,但仕途并不如意。四十八岁辞官从道,开始在终南山(今户县境祖庵)隐修。以后这里成为全真派祖庭,号“祖庵”。他自称为吕洞宾化身得道后,立志“化人入道”,开始在关中传道。全真教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以《道德清静经》《心经》和《孝经》为经典,融合儒家心性学说和佛家的寺院制度,力破金石符箓之法,主张道徒不茹荤腥,不娶妻室,出家为道。以“正心诚意,少私寡欲”的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这样原来道教的巫求纵欲的倾向大为减退,而在炼丹术与五行说形式下包含的某些科学知识也随之摈弃。作为一种宗教,道教更成熟了。王重阳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提出要“诱人还醇返朴”,“识本来之面目,使复之于真常,归之于妙道”。道教发展到全真,和佛教发展到禅宗、儒家发展到理学一样,都是中国的多元文化逐渐趋于一元化的标志。
1167年,王重阳更云游山东,在宁海建全真庵,全真教正式创立。在山东他收有汉豪族七人以为弟子,他们是: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号称“全真七子”。他们又分创遇仙、南天、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其中丘处机于1220年 *** 到西域雪山见到成吉思汗,被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于是全真教在元朝广为流传,盛极一时。1169年,王重阳与弟子马丹阳、丘处机等四人西归,至开封传道,次年在开封去世。其弟子在开封其旧居建重阳观(现名延庆观),成为全真圣地之一。后弟子护送其遗骨归葬陕西其最早修道之处,即今户县祖庵。弟子王处一上书奏请于此处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为“重阳宫”。1256年元世祖时更名“重阳万寿宫”。元代这里成为北方道教中心,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号称全国七十二路道教总集合点。盛时有道士近万人,楼观五千余间。至今保留有元大书法家赵孟覜等书写碑石三十一通,世称“祖庵碑林”。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解析:
武当山
湖北丹江口市境内,古名太和山,面临碧波荡漾的丹江口市水库,背依苍莽千里的神秘地域神农架林区,汉江如游龙北绕,巴山似翠屏南立。相传为上古玄武(即真武)修仙得道飞升之地,有有非真武不足当之,故名。
武当山,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之一,方圆30多平方公里之内有72峰,峰奇谷险,风景秀丽。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全山游程约60公里。 武当山不但风景美,而且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则更负盛名,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山上人文景观宏伟壮观,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唐代时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年间(627-649年),在此敕建五龙祠。到宋代,以崇祀真武帝君为根本理义,直接为皇室服务的的武当道教基本形成。至明代成祖朱棣封武当山为"大岳",明世宗封为“治世玄岳”。这时武当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武当山古建筑群(英文名称: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于1994年12月15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3)。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您如果有兴趣,可以继续跟我分享游览武当山的激动了。
到了“武当山门”,一抬头就可以望到“武当山”。五里路一座庙宇,从脚下一直排到八十里以上的“金顶”。据说,当年造这些宫殿用了江南七年的钱粮,为了永名皇帝要实现他的一个梦境——他自己来玩过一次,至今留下了许多传说在老年人的口头上。
再往上走,有一个“磨针井”(其实这里现在名叫复贞观)。传说“武当真人”出家学道,道没学成,倒遇上了难苦千辛!他的心冷了。就在这地方,他碰到了一个老太婆的在石头上磨着一根大铁棒子,他就好奇的问了:“老婆婆你在做什么?”“我在磨一条针呀。”他在正想着这句话的意义,一转眼,那个老太婆不见了。“武当真人”终于成了功,至今留着一口井、一根铁棒子在鼓励着人们。
在武当古神道通往金顶的路上,位于紫盖峰悬崖之中有一个洞。洞内空气干而不燥,润而不湿,四季清幽凉爽,听当地人说,这里是历代修练之士向往之地。
黄龙洞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岩屋,经历代修练之士的修建增补,这里有了黄龙殿、真武阁、药王殿、神泉亭等建筑,使之更具有神秘和深幽的色彩。
黄龙洞里有一泓泉水,四季不竭。传说有一条黄龙在此得道升天,黄龙为谢此地的养育之恩,留下一颗仙丹。仙丹使这里的水清冽甘甜,能治愈百病。传说归传说,但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到武当采药并在此居住却是历史真实。据记载,李时珍曾在黄龙洞中修改巨著《本草纲目》,并将武当山名贵药草800多种载入书中。
黄龙洞是和武当医药联系在一起的。武当山历来有“十道九医”之说,即十个道人中就有九人懂疗疾却病之术。这虽和他们长期探寻炼养之术以求长生久视有关,但客观上对武当医药的研究运用作出了贡献。
金顶子上有一间金屋(其实就是金殿啦),墙壁就像全是金的(其实是铜的),可是非得金钱却敲不开门。“执事”下手拿着钥匙,一手拿着化募本子。山顶上有庙,庙里有茶馆,回头带几粒茶叶送人,这种茶虽然不大有名,却也可口,它可是产在“武当”山上的! 金殿立于峰顶,给人一种“居临天下”的威严,是“万山来朝,唯我独尊”的体现。 位于通往金顶的路上,是全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的也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处。
也该到说一说烧“龙头香”了。一座大庙的背后,万丈无底的深沟,一条桶粗的石龙把一丈多 的身子探了出去。龙身子上一步一团雕花,龙头上顶着一个大香炉。每逢香火盛会,成千成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旗锣香纸,不远千里而来。为了在“祖师”脸前点一炷香,叩一个头。有的为了父亲或是为了自己许下大愿,便踏着龙身上的雕花一步一步走到龙头上去,在香炉里插一条香再转身走回来。多少孝子,多少信徒,把身子跌到叫人一望就头晕的深沟里去,叫来年六月天的大水把栅着冲出几十里路去。结果还赚一个“心不诚”。当然啦,这只是遥远的过去了,现在早就禁止去烧龙头香了。
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处便是南岩宫了(这是我听别人说的,呵呵,事实上我感觉也挺不错),南岩宫又名独阳岩、紫霄岩,是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南岩峰岭奇峭,林木苍翠,上接碧霄,下临绝涧。据传说,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南岩修道,至今这里还留有他作的一首诗。史书盛赞南岩是“分列殿庭,晨钟夕灯,山鸣谷震”。在这里,把“晨钟暮鼓”用作了“晨钟夕灯”,说明了当时南岩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到了晚上,这里的灯火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
凌虚崖位于五龙宫西南的桃源峰下,距五龙宫约5华里,站在五龙宫的山垭上望去,茫茫林海,一片葱绿,毫无道庙建筑痕迹,这不免让人想起“深山藏古寺”这一著名的考题来。凌虚崖附近皆长着满坡的迎春花,当白雪覆盖武当山,到处银妆素裹的时候,凌虚崖却是散金闪烁,满山飘香。
凌虚崖不大,里边有元代砖殿一座,以前供有陈抟老祖与吕洞宾神像。进崖洞的通道上是石阶、石栏杆、石门。如今,葱绿的山竹将这一切盖得紧紧的,它仿佛在向人们说:“这是一个早已被旅游者遗忘的地方。”
当然啦,武当山有很多值得一游的地方了,我这里只能是走马观花的给你们介绍一下。如果你们游武当山,有让你们特别心醉的地方,别忘了告诉我啦!
提示: 武当山镇有很多到南岩的中巴车,客满即开车,车程15公里,约30分钟,票价十元人民币。从南岩到太和宫(金殿)全为石级山路,全长12.5公里,有滑竿,每人收费为80元人民币
武当山索道下站设在琼台中观,上站设在距金殿下100米处的绣球峰和狮子峰之间。全长1510米,高差645米。单向运行时间25分钟。上下往返票价70元
如果需要住宿的话,有几种可供选择: 武当山宾馆 双人房100元 地址:丹江口市武当山镇永乐路
南岩宾馆 双人房80元 地址:南岩景区
太和宫道教协会招待所 双人房80元 地址:太和宫景点
当地特产提示:武当剑:武林素有“少林棍,武当剑”之说。到武当山旅游的首选纪念品,应该是武当剑。武当剑是用优质铁合金铸成,剑身两边有“龙凤图案”,剑鞘用木质镶嵌铜花纹图案,刻有“武当剑”三个字,剑的护手用黄铜缕花镶嵌,手柄用优质冬青木制成。
万寿藤拐杖:万寿藤拐杖产于武当金顶相对的赛武当,这种藤木质好,韧性强,粗细适度,根茎形状千姿百态,品种有金顶,寿星,龙头,凤头,猴头,鸟头等几十种。是旅游登山和馈赠老人的佳品。
武当山药草资源极为丰富,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天麻、五灵脂、金钗等名贵药材在武当山均有出产。
陈抟最为传奇的故事之一,是他与赵匡胤的一场棋局。此事正史未有记载,但明以后的正统文人、进士、朝官皆有撰文记述。如今的华山还留有当年陈抟与赵匡胤的下棋的遗址——“下棋亭”。而陈抟一生的道学成就,也多在华山隐居时得来,后世奉陈抟为河图洛书太极图学派的鼻祖。
当时,赵匡胤仍是后周柴荣手下倚重的大将,他天生神力、勇武无双,兵法韬略无所不通。
一次,赵匡胤因事路过华山,陈抟心有所感,知未来天子将从此路过,便想以奕棋的方式与之结缘。他装扮成一卖桃老汉,挑着桃筐拦在路口。
又饥又渴的赵匡胤,见两筐鲜桃,狼吞虎咽就吃起来。但囊中羞涩,吃罢桃,又付不出钱来,只羞得满脸通红。陈抟说:“没钱不要紧,你陪我下一盘棋,赢了,就免你桃钱。”
赵匡胤善下棋,一听就答应了。头一局,赵匡胤赢了,要和陈抟下第二局,陈抟说:“要是这盘你输了,怎么办?”赵匡胤说:“我将手中这盘龙棍归于你。”
没想到,第二盘开局没几步,赵匡胤就输了。陈抟拿了盘龙棍起身就走,赵匡胤疾步追上,口中大喊:“再来一盘!”
直至华山东峰下棋亭前,陈抟止步说:“再来三盘,这次如果你输了,该如何是好?”赵匡胤一股豪气,脱口而出:“我赌华山!”
陈抟要他立文约为证。赵匡胤写下字约。二人连下三盘,赵匡胤连输三盘。陈抟将棋盘推到一边,高兴地说:“华山真属我道家了?谢主龙恩!”
陈抟突然行起君臣之礼,赵匡胤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应对。陈抟说:“壮士定为九五之尊,日后便知。”更为神奇的是,陈抟将太祖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之事都在棋局中向赵匡胤一一点化。
赵匡胤称帝后,如约将华山赐给陈抟,并下旨华山永不交赋税。民间有“自古华山不上税”一说,便来源于此。
正史记载,989年夏历七月二十二日,陈抟羽化于华山莲花峰下张超谷的石屋内,寿118岁,另有史料记载,陈抟寿180岁或200岁。
扩展资料:
陈抟(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另说在今亳州市)(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人。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
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号“白云先生”。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7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