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称民间文化,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等。
1、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
模式化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模式化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当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有可能成为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
2、民俗又具有变异性。
民俗是生活文化,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也就具有了时代性
1、生产劳动民俗:
劳动生产民俗是在各种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遵循的民俗。这类民俗伴随着物质生产的进行,多方面地反映着人们的民俗观念,在历史上对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作用。
我国的劳动生产民俗方面比较广泛,大体分为农业民俗、牧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养殖民俗、手工业民俗、服务业民俗、江湖习俗等。
2、日常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与行旅民俗。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仪礼的繁复,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的差异等。
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得已不仅是胜利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3、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通常是指一定的社会单元,这种社会单元往往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例如军队、企业等。但是,我们现在所指的社会组织民俗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行会或某些结社组织如白莲教、义和拳等。
这些社会组织都具备一定的组织化水平,而他们的组织主要是靠群体内形成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东西发挥作用。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组织民俗主要存在三种形式:血缘组织民俗、地缘组织民俗、会社组织民俗。
4、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天时、物侯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在这期间,形成的节日民俗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现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驰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我国的岁时节日民俗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所以我们为了便于介绍,按照节日的岁时性生活节律分类描述:春季节日民俗、夏季节日民俗、秋季节日民俗、冬季节日民俗。
5、人生礼仪
人生仪礼是指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人生仪礼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教等社会制度对个人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
6、游艺民俗
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
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到竞技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到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
7、民间观念
民间观念是指在民间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生活禁忌的观念。它主要作用与民众的意识形态领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禁忌、俗信、民间诸神。
8、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产生,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1、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新年指夏历(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相关民俗活动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向亲友拜年等习俗;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崇尚、仪式、节日装饰、饮食和相关的娱乐活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十三日祭灶,吃关东糖和糖粥等;除夕夜以家庭为单位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另外还贴春联、年画、剪纸和放爆竹;正月初一迎神、拜年;初五开小市;十五日元宵节开大市、迎财神、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燃放鞭炮是春节期间辞旧迎新的一项民俗活动。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文化部;春节(怀仁旺火习俗)申报地区或单位为山西省怀仁县;春节(查干萨日)申报地区或单位为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2、妈祖民俗
妈祖民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古老民间习俗。它有别于其他妈祖信俗集体性活动,主要指信众个体信仰活动,具有个人化鲜明特征,发源于湄洲岛,该地位于福建沿海的湄洲湾口,属福建省莆田市,这里是四海共仰的海神妈祖的故乡。
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妈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生于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难逝世。人们感念她生前行善济世,在她死后不久,自发在湄洲岛上立祠祭祀,始称“妈祖”,尊为护航女神。
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洲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1.擂鼓鸣炮;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上香;5.奠帛;6.诵读祝文;7.跪拜叩首;8.行初献之礼,奏和平乐;9.行亚献之礼,奏乐;10.行终献之礼,奏乐;11.焚祝文,焚帛;12.三跪九叩;13.礼成。
妈祖祭典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有着多样的民俗活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妈祖游灯:为湄洲岛百姓为祈福、庆丰收举行传统民间活动。在节日尤其元宵节期间晚上,人们都提着“妈祖灯笼”绕境游乐。
谢恩敬神:这是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无论男女老少均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恭请妈祖参加,感谢圣恩,表达崇敬之情。
圣杯问卜:当信众家庭、事业遇到困难时,常会到妈祖庙用木质半月形“圣杯”问卜,祈求
换花求孕:指湄洲岛已婚未育妇女为祈生子育女到妈祖庙,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妈祖赐孕。
佩带香袋:指信众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如今仍有许多信众保持着这一习俗,以避邪保身。
大门贴符:指信众在大门贴上妈祖神符,保佑全家平安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福建省莆田市,相关传承人为林金榜;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
3、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在的祭孔大典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汉高祖刘邦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山东省曲阜市;祭孔大典(南孔祭典)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浙江省衢州市。
后世影响
“民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文化与生活特性的词语概括,民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民俗的教化是文化人的重要职责,焦点都是对民众施行教化,正人心,以正民俗。民俗习惯能够移易,从而适应社会伦理秩序与文化建设的需要,民俗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保持文化传统与重振社会秩序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8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过目不忘”的神通(人体潜能)
下一篇: 中华非遗之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