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储泳

佚名 2023-06-05 22:24:48

储泳

(约1101-1165)
字文卿,号华谷,诗人。随宋室南迁后隐居于周浦。那时周浦还没有形成市镇,甚至连集市也没有,不过是个村落而已,后来逐渐发展成城镇,后代有些文人为了纪念储泳,称周浦为“储里”或“华谷里”。

赤口是啥意思

赤口的意思是:谓谗毁者之口。旧指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见“赤口日”或到祖坟祭祀。

1、赤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根据传统习俗,当日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称为小年朝。

2、赤口亦为“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民间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会带来不吉,故此农历正月初三是凶日,不宜外出及宴客;另外,“赤”字含“赤贫”之意,外出冲犯赤狗会带来贫穷。

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民间传说初三晚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故当晚一般人都会提早睡觉,以免骚扰鼠辈亲事。当晚亦会有“老鼠分钱”的习俗,在家中角落洒盐、米、糕饼供鼠辈们享用,这些给老鼠的食物称为“米妆”,寓意于新一年间与老鼠共享收成。

3、不同地方于赤口日有不同的习俗:清代期间,闽南人有“出郊展墓”的习俗,即到祖坟祭祀;在香港,不少人会到车公庙祈福,亦有人会到郊外远足或参与赛马活动。

例句:

1、因为广州人初一在家食斋,初二出门拜年,初三赤口待在家里,初四才开始对外应酬。

2、对此等刁滑奸诈、赤口毒舌之徒,兄台无须不用客气,替其长辈好生教训于他!

3、红口白牙、红口白舌、赤口白舌、红嘴白牙、空口白牙、赤口毒舌,等等。

4、眼见赴考之日渐近,元朗急火攻心,尿赤口肿,天天如没头的苍蝇在屋里乱撞。

5、够了,月儿姑娘并无恶意,莫再赤口毒舌!

6、赤口毒舌腹藏剑,身负天功又奈何。

7、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

8、随宋室南渡的诗人储泳在《祛疑说》中载:“赤口,小煞耳”。

9、蓟县城关镇仓上屯初级中学的於祥嘉听伊旭塔说,使用“赤口毒舌”造句是很乏味的事情。

10、去往商城县余集镇二中之前,体舻叔叔说唐卢仝《月蚀》诗:“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却吃月,不啄杀。”



印度幻术

  幻术是一种虚而不实,假而似真的方术。《列子·周穆王》:“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东汉时已流行幻术。《后汉书·陈禅传》:“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臣共观,大奇之。”当时,陈禅上言反对设夷狄之技,尚书陈忠却认为“禅国越流沙,逾县度,万里贡献,非郑卫之声,佞人之比”。流沙在今西北,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禅国如果是在西北以远,为什么被称作西南夷?这个问题尚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托名于汉代刘歆,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也记载了汉代幻术,《太平御览·方术部》引其文:“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占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幻,能刺御虎,佩赤金为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又曰:“淮南王好方士,皆以术见,遂后画地为江河,摄土为山岳,嘘呼为寒暑,喷嗽为雨露,王亦卒与诸方士俱去。”

  这种兴云吐雾的幻术,传闻汉人樊英也有一招,《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尝有暴风从西方起,(樊)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者日时。客后有从蜀都来,云:是日大火,有黑云卒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这件事有偶然的巧合性,也可能是术士之间串通,也可能樊英有特异功能,存疑待考。

  东汉孙奴善使一套割头术。《异苑》云:“上虞孙奴,多诸幻伎。元嘉初叛,建安中复出民间。治人头风,流血滂沱,嘘之便断,创又即敛。”这种幻术类似于现代的移头魔术。

  晋代有位外来的方士身藏绝技,能断舌、吐火。《搜神记》卷二记载:“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复续、吐火,所在人士聚观。将断时,先以舌吐示宾客。然后刀截,身流复地。乃取置器中,传以示人。视之,舌头半舌犹在。既而还,取含续之,坐有顷,坐人见舌则如故,不知其实断否。其续断,取绢布,与人各执一头,对剪,中断之。已而取两断合视,绢布还连续,无异故体。时人多疑以为幻,阴乃试之,真断绢也,其吐火,先有药在器中,取火一片,与黍糖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张口,火满口中,因就热取为炊,则火也。又取书纸及绳缕之属投火中,众共视之,见其烧了尽,乃拨灰中,举而出之,故前物也。”烧纸事,近年在内地仍有其术,1991年有气功师在武汉当众烧人民币,顷刻又复原,复原的人民币与烧掉的人民币在号码上一样,观者瞠目结舌,信以为真。其实,这里面做了手脚,已有人揭露。

  晋代郭璞擅长幻术,能使人视黄豆如小人。《晋书·郭璞传》记载:“(璞)爱主人婢,无由而得,乃取小豆三斗,绕主人宅散之,主人晨见赤衣人数千围其家,就视则灭,甚恶之。”

  北魏时,西北以远的悦般国来献幻术。《魏书·西域传》记载悦般国“遣使朝献,并送幻人,称能割人喉脉令断,击人头令骨陷,皆血出数升或盈斗,以草药内其口中,令嚼咽之,须臾血止,养疮一月复常,又无痕瘢。世祖疑其虚,乃取死罪囚试之,皆验。云中国诸名山皆有此草,乃使人受其术而厚遇之。又言其国有大术者,蠕蠕来抄掠,术人能作霖雨狂风大雪及行潦,蠕蠕冻死漂亡者十二三”。这段材料说的前一个事例似有可信之处,用药草治疗外伤,一月复常,中医确有此奇效。

  五代有术士能招鸟至。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术画》记载:“昔者孟蜀有一术士称善画。蜀主遂令于庭之东隅画野鹊一只,俄有众禽集而噪之。次令黄筌于庭之西隅画野鹊一只,则无有集禽之噪,蜀主以故问筌,对口‘臣所画者艺画也。彼所画者术画也。’”

  中国古代的幻术还有许多,如穿着衣服在火中走;空竿变鱼;隔物透视;意念取物;不畏寒暑;米变金鱼;灯上现龙;烧纸现字;啐扇还原;耳边听字等。

  这些幻术大多来自西北或西南的民族或国家,他们为了交结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乃自称奇人,诈称有幻术,以便得到赏赐。据《太平御览·方术部》引《唐书》:显庆元年,唐高宗正在安福门楼宴饮,有胡人欲持刀自刺以为幻戏,高宗认为这种幻戏是惑弄百姓,不允,并下令不要大臣再进献幻人。

  我们认为,幻术无一非虚,无一非假,它实际就是魔术。每一种幻术都需要精心策划,才能将虚作实,以假为真。如“口吐字画”,表演者喷水墙壁,就能现出字画。其原因在于事先以五倍子浸水,用这种药水作书画于墙壁,隐而不见,临表演时以皂荚水喷之,便能显出书画,如笔墨所书。

  幻术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观察实践中的一些巧合现象,进行加工和编排。表演在众目昭彰之地,从容不迫,不露破绽,这是需要一定技艺的。

  幻术有迷信色彩,宣扬神仙鬼怪作祟,这是应当批判的。但是,我们应当在批判的同时发掘幻术,从幻术中总结科学知识,利用幻术丰富文化生活,使幻术焕发新的生机。

  明代在江湖上冒出许多魔术,诸如咒水自沸、移景法、剑斩鬼、咒枣烟起、咒自焦、烧香召雷神、钱入水即化、呼鹤自至。时人储泳在《祛疑说》揭露这些道术都是骗局。

  储泳介绍叱剑析鬼术说:“幼时尝闻一道士有析鬼之法,每置剑空室中,以水喷之,叱其斩妖,对众封闭,来日启之,流血满地。数年后,旅寓中得亲见此道士,既久闻名,厚加礼遇,而求其法,始甚珍秘,久之许传,乃出示一草实,密以擦剑,含水大喷,经夕视之,水皆血色,一见释然,盖人之与鬼,阴阳一气耳,一气受形而为人,一气离形而为鬼。血因形而生,既不受形,何从有血,天下未有无形而有血者。”储泳还介绍了其他魔术:“余旧见咒水者不施药物,立使腾沸。始甚奇之,及得其说,乃以猪囊藏袖中,用手法助之耳。如移景之法,类多仿佛,惟一法如烈日中影,人无不见,视诸家移景之法特异。及得其说,乃隐象于镜,设灯于傍,灯镜交辉,传影于纸,此术近多施之摄召,良可笑也。”

  还有咒枣起烟术,是藏药于枣,或藏镜于顶,感召太阳光,举枣就镜,久之而焦。这是利用光学原理。

  还有钱化水,是用一种杂药投入水中,这是利用化学知识。

  明末人方以智在《物理小识·神鬼方术类》认为储泳的揭露很有道理,他也列举江湖术数说:“卖丸者,烧香入金虾蟆口,人惊视之,故买其药。盖与木马自走,纸人自舞同法。一处用铁浆,一处用磁吸也。”

  这些道术就是魔术,如果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未尝不可。但明代的术士以之宣传鬼神,谋人钱财,则使之堕落为迷信了。

秦裕伯的人物生平

秦裕伯,字惟镜、景容,松江府上海县人(今上海)人。松江府境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东至海八十里,西至平江路长洲县,界八十里;南至中明州界九十里;西南到海盐县界六十里到县一百里;西北到昆山县界一百五十里到县二百,陆路西南至嘉兴县界六十里,水路同东北至青龙镇五十四里,水路自靑龙入吴;松江同见嘉禾志。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隶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
秦裕伯天资聪明却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元大德年间(1297~1307),随父辈秦氏良顕、良颢兄弟定居上海县长寿里(题桥)。 宋代末年,秦裕伯祖父秦知柔这一代是避战乱而流落到黄浦江畔的,虽是“宦室裔胄”,但此时已经落难了。而过了50年左右,到元泰定年间(1324~1328),秦良顕出任上海县长人乡里正时,已称为“田产富盛”。秦知柔任江浙行省中书省儤使之后,小儿子秦良颢赴大名府求学,任国子监学录,后调任浙西榷鹾使。大儿子秦良顕出任长人乡里正之前在忙什么呢?
当时,长人乡的社会经济环境正处在轰轰烈烈的“大开发”之中,一是盐业兴旺,二是大量垦荒。上海县长人乡的沿海地区,在唐代末钱镠建吴越国以后,即开始有了煮海制盐之业。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在下沙地区建有盐监之后,这一带被辟为下沙盐场。而下沙以西地区,仍以农业为主。随着沿海成陆面积逐渐扩大,盐区亦随之东移。至元末明初,盐区已移至里护塘以东一带。塘内之地称漕田或有司地,属长人乡管辖,设保、图建置;塘外之地则称灶田或盐司地,属下沙盐场,设团、灶建置。
秦知柔、秦良颢当官,自有俸禄保障,加上身处盐业兴旺之地,收入必定不薄。而秦良顕定居在行头秦家行,忙的是带领子孙们垦荒屯田,扩建家园。当时,朝廷为推进这里的“大开发”,规定可以豆麦代替米粮缴纳田赋,后又可以棉花代替米粮纳赋。这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移民,土地日趋熟化,农业生产迅猛发展,土地的主人们自然富盛起来。附近的召稼楼,就是在这个时机以召人耕作而名闻八方,遂形成市镇。附近的拨赐庄,是元顺帝将妹妹百花公主下嫁给丞相脱脱之子时,拨赐这里收归的田产作陪嫁的“脂粉田”,传说有上百顷。这座由蒙古族人建造的庄园此时已颇具规模,还从黄浦江到下沙盐场专门开挖了运盐干河“盐铁塘”。
在如此“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秦良顕以及其子孙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竟然从几乎一无所有的“避难者”,发展为“田产富盛”、宅院硕丰的大家族,以致世上有了“秦家行”这样一个被标上史书图籍的地名,可谓是有幸遇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尽管秦家的家境日趋富盛,秦裕伯却迟迟未能走通“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之旅。秦裕伯不足10岁随父母定居长寿里,到至正四年(1344)中进士,出任湖广行省照磨而离乡,其间时达40年左右。
他成年后,在此娶储氏为妻,她是周浦一带的望族之女。当时,周浦储姓家族颇具声望,祖辈是宋代词人储泳(约1101~1165,字文卿,号华谷),随宋室南迁而隐居在周浦一带,后人为纪念他,还倡议将当地称为“储里”或“华谷里”。然而,这望族之女并没有给秦裕伯增添福音,夫妻俩生下儿子,取名世隆,可惜因病早殁。此后,夫妻俩没有再生养。 秦裕伯48岁成为进士,出任湖广行省照磨,做些具体的文书工作,而且熬了六年之久,才得到提拔。元至正十年(1350),秦裕伯赴文化发达的山东高密县(今属潍坊市),升任七品知县。他的才智终于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能独挡一面,又十分勤政。据《山东通志》《高密县志》等史籍称,历史上的胶东半岛是地势低洼、氟毒横行、十年九不收的地方。当地民谣称“遥望西壕里,苍茫一片洼。人人拖黑腿,个个龇黄牙。有土都是碱,无田不养蛙。等到好年景,也学种地瓜”。秦裕伯指导民众“堑其周为渠,以蓄大雨,渠外筑墉,以防野潦”。之后,“连岁大熟,获麻禾菽麦若干斛”,从而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台田沟”,抵御了盐碱涝洼之灾。
明万历《即墨志》记载,至正十二年(1352),即墨(今属青岛市)知县董守中始建庙学和九贤祠,为当地历史上的九位名宦才俊塑像加以供奉,特请高密知县秦裕伯撰写《九贤祠颂》,勒碑刻石记之。秦裕伯还曾应邀撰写《密州修学记》(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由黄翔书正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可见当时他在山东地区是颇有声望的。
秦裕伯在任高密知县的三年间,不仅没有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而且把盐民的负担按他们的产量、收益之多寡分成三等九品,废除了原来按统一标准收税的办法,做到了合理公平。地方上经常要有许多临时的或额外的开支,秦裕伯发动农民把原来公家抛荒的土地重新播种耕耘,收获的粮 食即作为过往官员的接待费用,农民、市民不必再交纳额外赋税,不仅供给饮食住宿绰绰有余,而且还有余资可以购置一批新的马匹以供使用。当时,社会时局很不稳定,朝廷让各地州县修筑城池,以利防守。在秦裕伯的规划领导之下,新建的高密县城墙周边有五里长,开辟了东、南、西、北四门。城门均牢固而盖了砖瓦,能遮蔽风雨。城外开凿了宽阔的护城河,河上架设了吊桥,随时可以收起。要想进攻县城,就非越此防线不可。此外,他还大规模地兴修了孔子庙、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祠堂等公共建筑,又造了一批高密县衙门的办公用房。他在全县境内先后办了42所教学机构,使学童们有了读书的机会。这一系列政绩是在两年多时间内取得的,可见他勤政爱民,“虽动大役而民不知扰”。
当秦裕伯离任时,百姓欲留任而不能,为颂其勤政爱民之功德,特请在大都(今北京)任礼部郎中的明善写了《秦尹去思碑记》,详尽记载其政绩。《秦尹去思碑记》被收入《高密县志·艺文志》。至正十三年(1353)春, 秦裕伯被调往福建地区,出任福建行省郎中。他为官恩威并施,曾规定盗匪首次捕获,发款嘱其自谋生活;再捕获则杖数十,令其归耕;第三次则数罪合科,加重罚,令“清白”而死,即将罪犯投入石灰坑毕命。以此告诫鸡鸣狗盗之徒,要行善事,清白为人。因此,秦裕伯为政期间盗贼匿迹,百姓称颂,赢得“公正干练”的美名。
秦裕伯任行省郎中一年后,即得到越级提拔,出任延平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后又调往朝廷御史台(监察机构),担任侍御史。然而,不久秦裕伯却“突然”提出辞职了。《明史》说是“遭世乱”,其实是另有缘故。元代晚期,确实世道纷乱。而更关键的原因是,秦裕伯为官十年,尽管十分勤政,但并没有得到朝廷的真正赏识。因行御史南台大夫达识帖睦迩“与江浙省臣有隙”,秦裕伯曾遭台臣“嗾臬司以飞语”中伤,自然甚为愤懑。何况作为一名仕途坎坷的儒生,此时秦裕伯从事监察工作,更深知官场的内幕,但他却无力回天,促使他逐步对分崩离析的时势丧失信心,更为了照料年及八旬的父母,他最终拿定主意,于至正十四年(1354)毅然辞官,先到扬州小住,寻祖访友,后返回故乡长寿里,时年58岁。 《淮海宗谱》称,秦裕伯辞官返回长寿里时,仍“耳目聪明,筋力不倦,高谈剧饮,手不释卷。平生所著意见及典籍格言,历代奏议,日取阅之,爱君爱国之念,耿耿不能忘也”。
一年之后,78岁的父亲逝世,“有诫子书,词甚真切”。从此,秦裕伯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又十年。当时,秦裕伯与流寓乌泥泾镇的著名诗人王逢交往甚密。王逢(1319~1389),字原吉,号梧溪子,又号席帽山人,江阴人。少时聪慧,勤奋好学,颇有才气,因而闻名于乡里。为人正直,热爱故乡,关怀故乡百姓的疾苦。一直以布衣为荣,不愿为官。时有金陵台臣推荐他出仕,他则以身体有病而婉辞拒绝。他一心作诗,且才气横溢,多题咏孝义勇烈之事。他寓居乌泥泾镇时达17年,著有《梧溪集》。然而,秦裕伯只享了两年清福,麻烦事又接连发生。至正十六年(1356),起义军首领张士诚(1321~1367)占据苏州后,慕其学名,两次派人上门招贤。秦裕伯却固辞不允。为避招是非,秦裕伯带母亲到松江的横泖去隐居了一段时间。
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打败上海县的钱鹤皋起反势力,占据了上海地区。相传,朱元璋猜疑心特别重,在南京处决钱鹤皋时,见其白血喷出,因此他一直心神不安,生怕钱鹤皋变作厉鬼长久作祟。而就在这时,朱元璋征召了隐居在家乡的元廷老臣刘基(字伯温),邀其担任谋臣,就此战果辉煌,既得到了有力辅佐,又获得了广泛赞誉。朱元璋发现自己缺少文化和智谋,利用前朝高官为己服务,是一条克敌制胜的捷径。于是,他决意要起用一位出身于上海地区的元廷高官,既可辅助自己,又可讨好当地百姓,冲抵钱鹤皋作祟之危。最终,他选中了秦裕伯,“命中书省檄起之”,拟起用他出任巡回御史或福建行省农田水利都监。至正二十五年(1365),秦裕伯母亲去世,归葬长寿里秦氏墓地。正当他闭门守孝时,事态逼紧了。
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正月发出《聘裕伯公御书》,派人前来征召秦裕伯出山任职,并十分关切地说:“海滨之民好斗,裕伯居于此地恐有累焉”,即使不愿入朝,也要劝其移居别处。秦裕伯刚安葬母亲,正在家守孝,便对使者说:“食元禄二十余年而背之,是不忠也;母丧未终忘哀出而拜命,是不孝也。”为此,他特作《上中书相国却聘书》,并委托弟亨伯代他赶赴南京,拜谢丞相李善长,回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廷残余势力,在南京称帝。但他却更加担心那些有影响的文人成为对立面,便命令中书省推进征召。洪武元年(1368)四月,朱元璋发出《再聘裕伯御书》,一再甜言蜜语,又以历代应召实例劝其入朝。秦裕伯时年已72岁,坚持称病不起,又作《再上丞相却聘书》回应,还是苦苦推辞,请求“投鹿于山,放鱼于渊,不出范围,物遂其天”。
可是,朱元璋也不罢休,当月又给秦裕伯发出《三聘裕伯公御书》,严词追逼,紧咬不放。相传,传旨者言语颇具威慑性,质问秦裕伯:“天下定,伏处不出,意欲何为?”甚至宣称:“苟坚守不起,恐有后悔。”面对不可抗拒的强权政治,秦裕伯生怕再不从命,必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殃及桑梓。他叹曰:“是皆已甚迫,斯可见矣。”于是,只得垂泪告别故里,随使者入了朝。秦裕伯如此选择,日后成了人们争议的焦点。而秦裕伯当时的心境,另有事实可考察:同年八月间,他应著名文学家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之邀,手书了他为明代上海首任知县祝挺撰写的《上海知县祝大夫碑》(此碑于清咸丰十一年毁于西兵之手)。几年前,豪杰钱鹤皋起兵,一度攻下上海县城。而祝挺是明太祖朱元璋指派收复上海县城,后任知县的。秦裕伯欣然为朱元璋的命官手书碑文,除了应对同为元臣、同拒张士诚征召的杨维祯之情义,更说明他当时的心情是不论前朝今世,但求天下太平。
秦裕伯入朝后,授翰林侍读学士,但他受事不受职。次年,朱元璋任命侍读学士秦裕伯和翰林直学士詹同为待制(顾问)。不久,又为治书侍御史(专事办理文件)。洪武三年设科取士后,秦裕伯与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明史》称秦裕伯“出知陇州,卒于官”。此说也有误。朱元璋要年已75岁的秦裕伯到西北地区出任陇州知州,实是贬官外放。秦裕伯以病辞官不就,返回了故里。对此,清雍正八年(1730)进士曹一士为上海城隍神作《颂序略》时,评价为“释主疑,明民智,不惜一身去就,为国人请命耳。”秦公后人秦荣光有诗赞曰:“救万生灵一入朝,肯贪五斗折陶腰。还山老铁衣仍白,信史千秋节未标。”洪武六年七月二十日(1373年8月8日),秦裕伯在家中悄然去世。而且为了不祸及后人,他宁可绝传,始终未有纳妾,决然息交绝游,以求销声匿迹。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略定中原,大封功臣,分为王、公、侯、伯四等。除赐封开国功臣们不同的爵位之外,还敕封各地城隍神为“显佑伯”。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城隍就此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秦裕伯生前,朱元璋三次征召而不受。上海地区又有钱鹤皋可能变作厉鬼,长久作祟。秦裕伯去世后,朱元璋一直心神不安,为了笼络江南名绅,他决意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亲自敕封秦裕伯为“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
朱元璋对秦裕伯生前未到陇州去任知州,“生不为我臣”,必定异常不满。因此封你为上海县城隍神,不担心你拒不赴任。而且,县城隍的封号与陇州知州的品级相等同,不贬不褒,“死当卫我土”。与秦裕伯同为京畿主考官的御史中丞刘基,洪武三年被朱元璋任命为弘文馆学士,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为“诚意伯”。因秦氏祖茔在淡井庙北,而且淡井庙曾为华亭县城隍行殿,秦裕伯被封为“上海邑城隍正堂”后,这里开始供奉秦裕伯。从此,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定为上海县城隍秦裕伯诞辰日,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城隍娘娘”的生日。洪武三十年(1397),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霍光行祠(又名金山神庙)改建成县城隍庙后,“上海邑城隍正堂”被迁移到了上海县城内的县城隍庙后殿。明代上海城地处海隅,屡遭侵扰,尤其是嘉靖年间倭寇五次袭击,民众深受其害。于是,秦裕伯“显灵”的传说越说越奇。城隍庙香火日盛,庙舍不断扩建,人们盼望城隍老爷能保佑一切。
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起 ,在上海城隍庙的正门口,高悬起“保障海隅” 匾额。清同治十一年(1872),秦裕伯又被同治皇帝钦封为“护海公”。在巡道应宝时的号召下,上海城隍庙趁机又作大修,邑人曹一士又推出了《上海县城隍神颂序略》,使“城隍显灵避屠城”的故事越加成真,广泛传播。

太上老君的咒是什么?

  兄弟我就知道这些个你自己看看;
  1)太上老君,教我杀鬼,与我神方。上呼玉女,收摄不祥。登山石裂,佩带印章。头戴华盖,足蹑魁罡,左扶六甲,右卫六丁。前有黄神,后有越章。神师杀伐,不避豪强,先杀恶鬼,后斩夜光。何神不伏,何鬼敢当?急急如律令。
  (一)《三洞神符记》
  道教符篆书。一卷,撰者不详。书中汇记了三洞各经关于天书、神符之名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
  (二)《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
  简称《五经符上经》。中有东南西北中五称符五道,载五方五帝姓讳名字,所配五岳、五藏、五行、五色及春夏秋冬四季。谓“五行之母故曰五称符”,“上应五星”,“下表五岳”,“中宝五藏”。“诸道士欲求神仙,长生不老,役使万神”;诸百姓欲治病治生,求福求财,均可书符佩服,“修德行道,其神自诣”,所愿得遂。盖“身佩五符,万神区区来归己也”。又具载佩符行道之法。
  (三)《三皇文》
  又称《三皇内文》,即《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之合称。乃道士入山用以劾召鬼神,制御百邪,以免祸害之咒,并载有《太清黄神越章秘印》,以及《越章咒》、《印章咒》、《杀鬼咒》、《勃瘟咒》等。
  (四)《太上三洞神咒》
  道教咒语汇编,以雷霆诸咒为主,其他有除病、驱疫、保生、救苦、捉鬼、伏魔等咒文,合计七百八十余则。咒文大多为四言,短者仅十余字,长者达二千字。
  (五)《太上洞渊神咒经》
  又名《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共二十卷。西晋道士王纂编。计有誓鬼、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品,并附有各种制鬼符篆。
  (六)《太上秘法镇宅灵符》
  专言镇宅符篆之事,谓用符篆埋于屋角下,可驱魔逐邪,镇宅安家。书中收有厌鬼避邪之镇宅灵符七十二道。曰能“厌镇凶恶之鬼”,“厌镇牛马六畜死伤鬼”,“厌除家鬼克害人口”。
  (七)《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
  元妙宗编。编者自称是搜集而得的救世治病秘法口诀及符印步纲蹑步诸术。所载道法以天心正法为主,大旨以符咒为人祛邪治病,“助国济民”。载有天心正法斗下符咒和《上清隐书骨髓灵文》。 《骨髓灵文》谓“功验神奇,莫可拟测”,除习用的火铃、撼山、锁龙、捉神等符外,复增五狱符、阴阳日都匠符等,以广其用。
  (八)《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
  本书集各种神符七百四十余道,中有厌怪、避鬼、安魂、护身、安宅、避瘟、避土气、止虚耗、种田、利蚕诸符。其行符之法,大体是书符著怪处,或安门户床物,或佩带吞服。
  (九)《灵宝玉鉴》
  全书二十五门,每门收短文或符篆若干篇,其内容大抵为符咒斋蘸、召神伏魔、炼形度众、步蹑飞升等。全书为灵宝道法之总汇,所收符篆咒诀数以千计。
  (十)《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是书集历代注疏及所传承之符篆仪轨,并吸收其他符篆丹法,编成灵宝道法总集。以大量天章云篆、符篆咒诀为主。
  书中称此灵宝大法乃三洞祖教,万法之宗,其要在行咒、行符、行法三者,“咒者上天之密语也,群真万灵随咒呼招,随气下降;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随符摄召下降;法者主其司局仙曹,自有群真百灵各效其职,必假符咒呼之而来,遣之而去”。原此法之根,本自灵宝之气,即元始祖气,此气亦人所共禀,乃符咒感召灵宝之本,故此道法以内炼祖气,思存天神与己神合一,而以书符飞章通其邮。
  (十一)《法海遗珠》
  此书为宋元金丹派南宗及正—之总集。共收符咒秘法四十余种。派中天师派、净明派、西河派等符篆咒法
  所述道法,包括符咒、混炼内运法、奏传仪文等,用以召神疫鬼、祈禳祷告,以呼风唤雨、兴云起雷、催雪役电、止雨祈晴、移妖星、灭火殃,炼度亡魂、治病除痨、斩鬼捉祟等,皆详备法式。
  (十二)《太平经》
  道教早期经典。除有奉天法道,顷应阴阳五行之则、政治之道、善恶报应、长寿成仙等内容,还有大量的禁咒、丹书吞字、符篆等内容。认为念符可以使“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并宣扬神咒能使神为人祛除灾疾:“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其祝有可使神为除疾……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
  (十三)《云笈七签》
  道教类书。七部一百二十二卷,包括秘要诀法、神仙符图、杂修斋戒、存思魂神等,皆分门别类汇集。第45—51卷的《秘要诀法》,著录修行中诸种诀、咒、法、符图。第79—80卷的《符图》,著录《五岳真形图序》、《二十四真图》等八项,述符篆授受、名称、佩服等,卷八有符图共25幅。
  (十四)《上清灵宝大法》
  道教灵宝派道法全书。凡有关修炼、斋醮及各种方术,皆有收录,内有各种符图数以千计。全书共分二十七门。
  以上典籍皆见于《道藏》。.
  (十五)《发病书》
  敦煌遗书。敦煌唐人用符咒治病之大杂烩。中有“推年历法”、“推得病日法”、“推初得病日鬼法”、“雄得病时法”等,还有若干神符,注明某年生人带此符吉,或带此符可却病等。
  (十六)《钤诀》
  古代兵书。即《玉钤篇》与《玄女六韬要诀》之合称。书中多有符术。《后汉书·方术列传》“纬侯之部,钤决之符”注:“兵法有《玉钤篇》及玄女《六韬要诀》,曰:‘太公对武王曰,主将有阴符,有大胜得敌之符,符长一尺;有破军擒敌之符,符长九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闻符所告者皆诛。:”
  (十七)《祛疑说》
  明代储泳著,内容包括对巫师的“咒水自沸”、“咒枣烟起”、“咒枣自焦”等骗人手段的揭露。
  二、汉族民间符咒典籍
  (一)《鲁班经》
  明代人编的一本木匠用符咒书,有黑符咒也有白符咒,还有破邪术的符咒。白符咒包括建房、镇宅、治病符咒等。黑符咒主要是因房主未善待工匠,工匠所施用的使房子主人一家遭厌胜的符咒。
  (二)《万法归宗》
  将一部分道教符咒和民间符咒汇编而成的册子。内容庞杂,举凡画符秘法、设坛符咒、诸神仙咒、治病符咒等无不包罗其中。
  此外,民间符咒术还有《六壬仙师法诀》、《千镇厌法经》、《三元百镇秘书》、《符咒全书》等,内容大都因相互抄袭而雷同。另据说还一本名为《草皮经》的民间符咒书,若熟悉其中的符咒,便能辨别出鸟兽的足印及知晓鸟语兽音。
  三、少数民族符咒典籍
  少数民族中基本没有符书,但咒书却很发达,像彝族的不少经书,壮族的《布洛陀经诗》等都可视为少数民族的咒书。此外,水族的水书、纳西族的东巴经、锡伯族的神书等中都有许多驱鬼、驱病魔恶神,避自然灾害、兽害、宿敌暗害的咒语。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符咒方术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

  擅长符咒术的道僧
  张角——东汉时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创立太平道,遵奉黄老及《太平经》,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治病,病者颇愈,自称“大贤良师”。后借治病传
  教,组织黄巾军,称“天公将军”。
  张天师——即张道陵的尊称,又名张陵,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沛国(今江苏丰县)人。据说能善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后世道教徒尊其为第一代天师。其后裔代代承其道法,世居龙虎山,称为“张天师”。
  王玄甫——号东华子,汉代人,全真道奉为北五祖第一祖。 《金莲正宗记》谓其白云上真曾授予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等,故数百岁而无衰老之容。后世将他描述为精于符篆和内丹的仙人。
  叶法善——唐代道士。字道元。括苍县(今浙江丽水)人。从其曾祖起三代皆为道士。有摄养、占卜之术,尤擅符篆。据称能压劾鬼神,治疗疾病。据《仙传拾遗》载:“叶法善……隐于松阳卯酉山中,自号清溪居士。遇仙人授予飞召之法、阴阳+筮、符咒之术。唐玄宗召封越国公,尊为天师,司景龙观主,开兀末尸解去。”
  佛图澄——西晋、后赵时僧人。少学道,妙通玄术。自称百有余岁,常服食自养,能积日不食,善通神咒,能役使鬼神,又能听铃声以言凶吉。
  万振——字长生,南昌人,得长生久视之道,显晦齐梁间,人莫知其年。有符咒常济物,治人疾苦立效。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建太乙观,迎万振天师居之。后高宗召见问道,待之如师。翌年尸解于京师,落棺时,唯一剑一杖葬之。
  陶仲文——明代道士。湖北黄冈人。曾于罗田万玉山受符水诀。擅长符咒及房中术。曾为世宗祈祷治病,世宗病愈,特授少保、礼部尚书,又加少傅、少师。
  二、擅长符咒术的方士、名医
  赵炳——东汉方士、巫医。字公阿。东阳(今安徽天长)人。《后汉书·方术列传》称其“能为越方”,“禁枯树,树即生荑”。与徐登共为巫医,“但行禁架,所疗皆除”。
  徐登——东汉方士、巫医。闽中(今福建泉州)人。有禁咒之术。据《后汉书·方术列传》称:“徐登者……禁溪水,水为不流。” -
  费长房——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费为汉代人。“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长房后向老翁求得符篆及巫术治病之法,治病无不验。以后符篆被毁,为鬼所杀。
  沙门惠怜——《北史·清河王怿传》:“时有沙门惠怜者,能差诸病。病人就之者,日有千数。灵太后诏给衣食事力伏众,使于城西之南,治疗百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9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