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杨维祯

佚名 2023-06-05 23:00:28

杨维祯

杨维祯(1296~1370年),元代。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元文学家、书法家。原籍浙江诸暨。少年时,其父筑楼于铁崖山,聚书数万卷。他终日勤读,自号“铁崖”。

泰定三年(1326年),中进士,任天台县尹。后调钱清盐场,因不善逢迎,十年不获升迁。元修辽、金、宋三史,他作“正统辩”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赞叹:“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后调任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乱,浪迹浙西。张士诚据浙西,屡召不赴。后以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徙居胥浦(今金山县)。

杨维祯居元末诗坛领袖的地位,其诗作称“铁崖体”。他的七古歌行,大多为咏史、拟史之作,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眩人耳目。其风格纵横奇诡,在明初有“文妖”之讥。但也不乏现实主义诗作,尤以《海乡竹枝词》为突出。又善行、草书法,风格刚劲。于音乐造诣极深,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

杨维祯的书法,尤其是他的行书和草书,在书法史上更是独树一帜。既豪迈雄健,又奇崛古朴,融狂放与稚拙于一体,在怪异中见功力。对他的书法,历代有“矫杰横发”、“狂怪不经”和“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的美誉,这与他倔强的个性和深厚的学养相关,非常人所能及也。

◇作品赏析◇

元.杨维祯传世作品

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详细资料大全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兴化白驹场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次年,降元。后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苏南京), 自缢死。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在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建元天祐。

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之后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时,自缢而死,时年47岁。

基本介绍 本名 :张士诚 别称 :张九四 所处时代 :元末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兴化白驹场人 出生时间 :1321年8月23日 去世时间 :1367年10月9日 主要成就 :元末起兵,建立大周政权 人物生平,早期经历,起义反元,建立政权,盛极而衰,败于朱元璋,为政举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野史传说,人物评价,总评,历史评价,家族成员,母亲,兄弟,妻妾,后世纪念,墓地,纪念馆,习俗,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七月三十日,张士诚出生于泰州兴化白驹场(今盐城大丰)的一个穷苦的“亭民”之家。随后,他的三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和张士信也相继降生。兄弟四人都以撑船运盐为生。 元朝末年,朝 *** 败,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 *** 开销和军费支出,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虽然盐价不断提高,但东南沿海的盐民依然生活无著。泰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到盛夏,都会遭遇台风侵袭,海潮倒灌。海水退去,原本千倾良田都变成盐碱地,当地农民苦不堪言。 为了养家餬口,张士诚从十岁开始就跟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少年时的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不仅身体健壮,而且为人仗义疏财,虽然自己家里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可是每当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有求必应。渐渐地,张士诚在当地盐民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起义反元

由于给官家运盐收入微薄,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同乡一起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他们在给官府运盐的同时,随身夹带一部分食盐,卖给当地的富户。白驹场的富户们常常以举报官府相要挟,不仅不给张士诚盐钱,而且对他非打即骂。由于身份低微,而且贩私盐是违法行为,张士诚等人只得忍气吞声。白驹场当地有一个盐警名叫丘义,负责监督盐民出工、缉拿私盐贩子。这个邱义不但常常克扣白驹场盐民的劳动所得,而且盐民们每月还要向他上贡,一有疏漏,就对盐民非打即骂。张士诚和盐民们慑于他的 *** ,只能暗气暗憋。 张士诚起义地-大丰市草堰镇北极殿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张士诚秘密联络了弟弟三人及壮士李伯升等十七名胆大的盐民,积极筹备武装暴动。事关重大,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张士诚他们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一天夜里,十八名热血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抄起挑盐用的扁担,在寒风中悄悄摸进盐警邱义的家中,把这个平日里为害乡邻的恶霸乱棍打死。 随后,十八个人又冲进当地富户家中,打开仓库,把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的老百姓,接着一把火把房屋烧了个干净。 张士诚起义地&amp

建立政权

当时,在盐场干活的盐丁们正嫌工作太苦太累,于是共同推举张士诚为首,攻下了泰州。高邮府的知府李齐招降了他们,但是他们不久又叛逃出去,杀掉了行省参政赵琏,同时攻取了兴化,在德胜湖(江苏兴化附近)集结,有一万多人。元朝廷派人拿着“万户”的委任状去招降他们,张士诚嫌官太小,不接受。他用欺骗手段杀死了李齐,偷袭占据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这一年是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 张士诚 元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张士诚树大招风,大元朝的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来攻,把高邮团团围住,当时的张士诚,叫天不灵,呼地不应,悔得肠子都青,连扇自己嘴巴怪自己招摇惹事。最惨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脱脱铁定了心攻下高邮后要尽屠当地兵民,以在江南树威示警。人算不如天算,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赐死。至于那“百万大军”,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乘机击溃了元军。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淮东发生饥荒,张士诚便派其弟张士德从通州(南通)渡江进入常熟。 元至正十六年二月(1356年),张士诚攻陷平江(今江苏苏州市),接着又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等路(均属江苏)。他把平江(苏州)改为隆平府,张士诚从高邮迁都到这里。就以承天寺为办公场所,盘腿坐在大殿中,在梁上射三箭作为标识。这一年,朱元璋也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派遣杨宪向张士诚传达友好的意思。在给张士诚的信中,朱元璋写道:“过去(东汉初年),隗嚣(yín)(今甘肃天水)称雄,现在足下也在姑苏(苏州)称王,事势相等,我十分为足下高兴。与邻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辖境,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我心里十分仰慕。希望今后我们能够互通信使,不要被谗言所迷惑,致使产生边界纠纷。”张士诚收到朱元璋的信,扣住杨宪,也不回信。后来竟然派遣水军进攻镇江,结果被徐达在龙潭击败。朱元璋随即派徐达和汤和攻常州。张士诚派兵来援救,大败,损失了姓张和姓汤的两员战将,这才写信求和,请求每年送给明军粮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朱元璋回信,限令他放回杨宪,每年只要送五十万石粮食就行了。张士诚又不搭理了。 张士诚像 早先张士诚攻下平江(苏州),随即就派兵攻嘉兴(今属浙江)。结果当地驻军元朝的守将、苗族大帅杨完者多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于是他派张士德绕道攻破杭州。杨完者回兵救援,张士德又吃了败仗,逃了回来。次年,朱元璋派耿炳文攻取长兴(属浙江),徐达攻取常州,吴良等攻取江阴(均属浙江),张士诚的军队西面、南面都被堵住,势力逐渐衰落。不久,徐达率兵攻下宜兴,然后进攻常熟。张士德迎战失败,被前锋赵德胜活捉。张士德,小名叫九六,善于打仗,有谋略,能得将士的喜欢,浙西地区都是他打下来的。张士德被捉住后,张士诚非常郁闷。朱元璋想留在张士德来招降张士诚。张士德派人偷偷地给张士诚送信,叫他投降元朝。于是张士诚就决定请求向元军投降。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睦迩将此事报告给朝廷,元朝廷封张士诚为太尉,他手下的文武官员都按级别封了官。张士德押送到金陵(南京)以后,拒绝进食,最后饿死。 张士诚虽然不再称王,但是,仍然和以前一样拥有武装和土地。达识帖睦迩在杭州与杨完者有矛盾,私下里召来了张士诚的军队。张士诚派史文炳偷袭杀掉杨完者,占据了杭州。元顺帝派人向张士诚要粮,赐给他龙衣和御酒。张士诚从海上往大都送粮十一万石,每年都送这么多。这样,张士诚更加骄横,让他的部下歌功颂德,要求元朝廷封他为王,元朝廷没有答应。

盛极而衰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尊他的母亲曹氏为王太妃,按照王的身份地位设定属官,在城里另外建造了府第。他让弟弟张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相,把勾吉他袭击杨完者的达识帖睦迩囚禁在嘉兴。元朝廷再来要粮食就不给了。他手下有个参军叫俞思齐,字中孚,泰州人,劝谏张士诚说:“过去我们是‘贼’的身份,当然可以不给大都送粮,现在是元朝的臣子,怎么可以不进贡粮食呢?”张士诚大怒,去推桌案,结果扑倒在地。俞思齐看劝不动他,就装病逃走了。 张士诚 那时,张士诚占据的地盘,南到绍兴,北超过徐州,到达济宁的金沟,西边占据汝宁府(河南汝南县)、颍州(安徽阜阳)、濠州(安徽凤阳东北)、泗州(江苏盱眙),东边直到大海,纵横两千余里,带甲的将士数十万。以弟弟张士信和女婿潘元绍为心腹,以左丞徐义、李伯升、吕珍为爪牙,以参军 *** 夫、蔡彦文、叶德新等人为智囊团,以元朝的学士陈基、右丞饶介掌管秘书工作。他还喜欢招揽宾客,所赠送的车马、居室、家具之类很多。那些侨居在杭州和当地贫穷无依靠的人都争着来投靠他。 占据吴地(今江苏南部地区)以后,这一带很多年都没有战事了,因此人口多,经济也很繁盛,张士诚就逐渐变得奢侈、骄纵起来,不想过问政务。他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更是贪婪敛财,金玉珍宝和古代的书法名画,都是堆满了屋子,天天唱歌跳舞使自己高兴。他手下的将帅们也拖拖拉拉不肯服从命令,每当有战斗,都在那儿装病,索要大量的田宅、封赏高官,然后才肯出兵打仗。刚到军中,就拉来大量的丫环、小妾、乐器,在前线吹拉弹唱,或者就招揽那些能说会道的游谈之士,赌博、踢球,都不把军务放在心上,到打了败仗、失去了地盘,张士诚也一概不去过问。过后不久,还是让他们领兵打仗。 张士诚

败于朱元璋

朱元璋的地盘就在张士诚的旁边。张士诚多次派兵进攻常州、江阴、建德、长兴、诸全,都没有取胜,只好退回;而朱元璋派邵荣攻湖州,胡大海攻绍兴,常遇春攻杭州,也没能攻下。廖永安被张士诚俘虏,谢再兴叛变投降张士诚,正赶上朱元璋与陈友谅相持不下,也没有能力管张士诚的事。陈友谅也派人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但是张士诚想当个旁观者,表面上答应了陈友谅,最后还是没有行动。等到朱元璋攻下武昌,消灭了陈友谅,率领军队回到南京,就命令徐达等人谋划攻取淮东地区,先后打下泰州、通州(江苏南通),包围了高邮。张士诚派水军从长江逆流而上,救援高邮。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击退了张士诚的水军。徐达等人于是拿下高邮,夺取淮安,淮北一带都落入明军的手中。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朱元璋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有如此伟大战略家,不胜也难。二将依计,徐达等率诸将发龙江,别遣李文忠趋杭州,华云龙赴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兵力。诸将苦战。在湖州周围,东吴兵大败,大将吕珍及外号“五太子”的张士诚养子等骁勇大将皆兵败投降,其属下六万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张士诚“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杀“殉国”,为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 到了年底,在朱亮祖大军逼迫下,杭州守将谢五(叛将谢再兴之弟)也被迫开城门投降。如此,东吴左右膀臂皆失,平江(苏州)成为孤城,面临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 朱元璋派人送信招降他,信中写道“:古之豪杰,都以敬畏上天、顺从民意为贤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为明智,汉代窦融、宋代钱俶就是如此。你应当三思,不要自取灭亡,为天下人耻笑。”张士诚不予回信,屡次突围决战,都被打败。李伯升知道张士诚已很困乏,便派与自己交好的食客越过城墙,前去劝说张士诚:“当初你所依赖的湖州、嘉兴、杭州,现在都已失去了。你独守此城,恐怕事变将会在城中发生,到那时你虽想死,却不能死。还不如顺从天命,派使者去金陵,说你之所以归顺是为了挽救城中百姓,然后打开城门,幅巾待命,应当不会失去万户侯之职。况且你的地盘,就好像你在玩一种赌输赢的游戏,得人之物而又失去它,对你又有什么损害呢?”张士诚仰视良久之后说道“:我会考虑这件事的。”于是谢客,却仍不投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张士诚见城中粮余渐尽,他又是厚道好人,干不出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出城后,望见城左西吴兵队阵严整,心虚不敢犯,便转至舟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这下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谋,百战良将,挥兵直前,与东吴兵激烈厮杀。同时,他又指挥善舞双刀的猛将王弼从另路绕出,夹击东吴兵,把张士诚万余扈卫精兵皆挤逼于沙盆潭中,杀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张士诚本人马惊堕水,几乎被淹死。亲兵冒死把他救起,以肩舆扛上,复逃回城中。 过了十来天,缓过劲来,张士诚咬咬牙,又亲自率兵从胥门突出。出于玩命心理,张士诚军勇锐不可当,打得正面拦击的常遇春部招架不住。如此天致良机,本来能突围,站在城头上的张士诚弟弟张士信不知是坏了哪根神经,大呼:“军士打累了,可以歇兵”,马上鸣金收兵。 张士诚等人愣怔之余,常遇春复振,掉头进击,把东吴兵打得大败,“自是(张)士诚不敢复出”。 形势危急如此,张士信这个倒霉蛋丝毫不知愁,总是没事人一样大城楼子上张盛宴,遍摆银椅,与亲信左右饮美酒,食佳肴。风度是大将的,计策是无脑的。仆从向他进献一个大水蜜桃,张士信欣赏久之,刚张嘴要吃,忽然城下发巨炮,恰恰打中张士信,这位爷脑袋被击烂,与桃汁一起四溅飞迸。 兵败弟死,张士诚仍旧很顽强,指挥城中兵民抵抗,杀伤不少西吴兵马。九月间,徐达展开总攻,百道攻城,东吴军终于不支,城陷。 张士诚在府邸中闻城溃,对其妻刘氏说:“我兵败且死,你怎么办?”刘氏良德妇人,冷静答道:“君勿忧,妾必不负君。”言毕,她怀抱两个幼子,在齐云楼下积柴薪,与张士诚诸妾登楼,自缢前令人纵火焚楼。 时值日暮。大英雄张士诚真是日暮途穷,独自呆坐室中良久,望着齐云楼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后,他投带上梁,上吊自杀。张士诚旧将赵世雄忙上前解救下来,号哭劝道:“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徐达多次派张士诚的旧将李伯升、潘元绍等劝降,张士诚闭目不答,便请张士诚上船,由水路送往应天府。其间,张士诚一直坚卧舟中绝食。被押送应天府后当夜,趁人不备,张士诚上吊自杀,终年四十七岁。昔日拥强兵占胜利时,张士诚内怀懦弱,坐失良机;当其被俘为虏时,辞无挠屈,绝粒自经,也不失为一大丈夫。 为政举措

政治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率领主力军进驻平江,把平江改名为隆平府。接着,张士诚定都隆平府,把承天寺改建成王宫,并设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机构,任命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蒋辉为右丞,潘元明为左丞,史文炳为枢密院同知,周仁为隆平太守。至此,代表广大下层盐民利益的大周政权初具规模。 盐民出身的张士诚,十分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在他执政的前期,励精图治,致力于革除元朝的弊政。 元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江南地区的农民除了要向官府缴纳各样赋税之外,每年还要向田主缴纳额外的附加粮和丝绸,甚至要代替田主服徭役。在蒙汉地主的层层盘剥之下,下层百姓贫者愈贫,生活窘迫。 在大周政权初创之时,张士诚就下令废除元朝施加在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张士诚颁布《州县务农桑令》,诏令上说:“元氏之乱多在民穷,夫独其君之不仁哉!良以有司,不宣德意,妄立科条,志在肥家,不恤民隐。百姓求生无路,引义不能,遂至崩解。余起兵之意,诚欲出生民于涂炭。予所在,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务曲体余衷,相机度宜,俾处处有生养之具,毋徒以文具相涂饰也。用命慎择长吏,嗣后以民生登耗为殿最。”

经济

张士诚派军队与当地农民一起,开垦隆平府城外的南园和北园两片荒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并减免当地农民一年的赋税;大周政权取消了农民拖欠元 *** 的所有赋税,并把当年四成赋税返还给农民,把地主和富户的粮食衣物赐给贫民和老年人;在郡和县两级行政区分别设立劝农使和劝农慰,带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隆平府,张士诚命人把承天寺的铜佛融化,铸造“天佑通宝”,取代元顺帝发行的至正钞在江浙地区流通,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张士诚的一系列鼓励农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地流民纷纷返乡,重建家园。 张士诚记功碑

文化教育

为了发展教育,整饬民风,张士诚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张士诚人为“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才之兴关学校。今者豪杰并起,相与背叛,良由父子、夫妇、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义不明,廉耻道丧,王纲解纽,实在于斯。凡属州县,聿稽前典,务选明博好礼之士,朝夕讽诵以修明伦序,以兴起贤能。”定都隆平府后,张士诚在统治区内继续推行经济和文教改革。 张士诚在隆平府设立学士员,开办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入学者的日常饮食和津贴都由大周政权提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十五年(1365年),张士诚在江浙地区先后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入仕;设立礼贤馆,广徕四方文士,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纷纷前来投靠,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下任职,为其出谋划策。 野史传说 酒酿饼 清明前后开始上市的“酒酿饼”就是来自于张士诚。据说,当年张士诚身负命案受官府通缉,只得带着老母逃到苏州。身上钱粮用尽后,张士诚的母亲又饿又累,奄奄一息。幸亏一位老人将家中仅剩的酒糟做成饼,救回张母一命。 张士诚感念这份恩情,他在苏州称王后,就下令每到寒食节(清明),各家都要吃这种酒糟饼,民间又称“救娘饼”。待张士诚死后,老百姓慑于朱元璋的威压,不敢再提“救娘饼”,遂改称“酒酿饼”。 讲张 吴语“讲张”一词,始于明初: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建立了大明王朝后,苏州百姓仍思念并谈论著张士诚的恩泽。 明代太仓人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高皇(朱元璋)尝微行至三山街,见老妪门有坐榻,假坐移时,问妪为何许人?妪以苏人对。又问:‘张士诚在苏何如? ’妪云:‘大明皇帝起手时,张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 人物评价

总评

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 毫无疑问,早期的张士诚是对元作战的盖世功臣。当第一阶段反元大起义进入低潮的时候。百万元军已经打破了红巾军长江防线恢复了南北元军的联系。作为非红军系统的张军的顽强抵抗导致脱脱率领的百万元军主力崩溃。从此开始了各路反元义军的第二次 *** 。施耐庵、罗贯中都曾效力张士诚。红巾军起义同时又有张士诚,他所领导的反元斗争,牵制了元朝的军力,壮大了红巾军的声势。

历史评价

明史: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俞国鉴: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 杨维祯: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贪必诛,四也。 葛军力:张士诚见利忘义、朝秦暮楚。 家族成员

母亲

曹氏

兄弟

张士义 张士德 张士信

妻妾

刘氏 后世纪念

墓地

张士诚死后葬于金陵,但民间传说谓有吴民寻得张王骨归葬于苏州。民国十八年(1929年),韩国钧委托苏州王鸿翱寻找王墓,后竟在苏州斜塘不远处金姬湖畔寻得。墓广20亩,无碑碣,其右有祀城隍神,当地人云,神即张王九四。韩国钧为立“张吴王墓”碣,并嘱费树蔚君撰《张吴王墓碑》碑文,刻石立于墓前。《吴王张士诚载纪》附录中收录历代诗人题咏百余首,足见民间对张士诚的怀念。兹选录俞国鉴《谒张王庙》一首于下: 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吴中花草怜焦土,海上风云忆故乡; 霸略已销黄蔡叶,盐徒曾起白驹场,行人掬取春泉奠,疑带当年御酒香。 张士诚墓位于斜塘镇盛墩村,1960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面积三亩有余,墓冢封土高出农田1米。墓前原有民国时期吴中保墓会所立张吴王墓碑,墓西原有张王庙,现均已不存。

纪念馆

作为玉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德殿道观的第二主殿,殿内主祀吴王张士诚。 张士诚纪念馆的设计依循传统的纪念馆规划理念,采用异型幕浮雕成像技术,沿墙布置陈列人像故事资料,并设陈列柜,陈列张士诚生平介绍、相关遗物、史料记载文献资料、诗词歌赋等,参展者可以与之拍照留念。

习俗

烧久思香 苏州市中心观前街南不远处,有一条叫王府基的小巷,本地人称作“皇废基”,这里曾是张士诚王宫所在地。苏州至今保留着一个奇怪的风俗,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晚,古城的大街小巷里就会有星星点点的香烛插在地上,俗称“烧久思香”,据说那天是地藏王生日,张士诚起兵时自称是地藏王转世,而“久思”正是其小名“九四”的谐音,这香便是苏州百姓烧给他的,明祭“藏王”,暗祭“张王”。是为报答张士诚的功德而设,此俗从明初延续。张士诚,踞苏十余年,保境安民,轻徭薄赋,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烧“久思香”,是吴地人民对张士诚的怀念。据说,朱元璋曾因此生疑,命地方官查询,民间谓之为祭祀“地藏王菩萨”。苏州人,怀念张士诚的仁德,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张士诚烧香,托名为“地藏菩萨”烧香,实际上是烧“久思香”(九四香)。 挂天灯 当年张士诚从常州败退,沿途百姓怕“子弟兵”迷路,便在路边树立起一根根木棒,挂上灯笼,形似现在的路灯,取名“天灯”。后来。“挂天灯”作为一种节庆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可见影响之久远。

【康乐斋丛钞】类似“望夫山”丶“望夫石”故事之资料杂集

在昨天所发“望夫化石”一文,说古时湖北的阳兴县有一女子立于山头盼望远方的丈夫归来,久望不归,精诚所致,立化为石,因称此石为“望夫石”,称此山为“望夫山”。这是最早见载于三国时期曹丕的《列异传》中,但类似此故事的传说,后来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望夫山丶望夫石”也是散布于全国各地,为广异闻,鄙人将所见之诸资料,备录于此:

一【望夫冈】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一:“潘阳西有望夫冈。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明诣卜者,决云:‘西行北五十里求之’。明如其言,见一大穴,深邃无底。以悬入,遂得其妇。乃令妇先出,而明所将邻人秦文,遂不取明。其妇乃自誓执志,登此冈首而望其夫,因以名焉。”康按:此事亦见南朝?宋?刘澄之《潘阳记》。潘阳,即今江西省潘阳县。

二【望夫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八《袁州?〈景物〉下》:“望夫石在分宜县四十里,地名望夫堰。旧传有妇于此望夫不至,化为石。晋人有诗:‘望夫子古堰,化石一真身’。”康按:分宜,今属江西省。

三【消夫人】《经典集林》辑本辑南朝?佚名《临海记》:“五龙山脊有石耸立,大可百围,上有丛木,如妇人危坐,俗号消夫人。父老云:昔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而望,感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躯,盖其子也。”按:临海,郡名,治章安,在今浙江省临海县东南。

四【石新妇神】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三《剑南道》下《普安县》:“石新妇神,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大剑东北三十里。夫远征,妇极望忘归,因化为石。”康按:普安县,今四川剑阁县。宋?左纬有《石新妇山》诗一首,见《宋诗纪事》卷四0。又宋?王存《新定九域志?〈古迹?绵州〉》:“石新妇:昔有人远征其妇送至此,因化为石,见《蜀记》。”以上“石新妇山”丶“石新妇”均指石新妇神。又宋?杨维桢《西湖竹枝歌二首》诗二:“石新妇下水连空,飞来峰前山万重。妾死甘为石新妇,望郎或似飞来峰。”此石新妇,即指在杭州西湖边的新妇矶,与此不同。

五【女观山】《太平御览》卷五二引南朝?宋?顾野王《舆地志》:“南陵县女观山。俗传云:昔有妇人,夫官于蜀,屡愆秋期,尤思感伤,登此骋望,因化为石,如人之形。所牵狗亦为石,今狗形犹存。”康按:南陵县古治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北。康又按: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四《江水》注中将此事注入夷道县。夷道县在今湖北宜都西北,地占殊异,且无化石之事,云:“夷道县,……县北有女观山,厥处高显,回眺极目。古老传言:昔有思妇,夫官于蜀,屡愆秋期,登此山绝望,尤感而死。山木枯悴,鞠为童枯,乡人哀之,因名此山为女观山。葬之山顶,今孤坟尚存焉。”

六【秦娥望夫石】吴建国《新拍案惊奇·〈生绡剪〉卷五》:“却有个秦娥,秦娥送她的丈夫到兰陵去,出了东郭门,到了十里亭,哀哀哭哭,折枝杨柳,奉了三杯马上酒,那丈夫竟去了。他那妇人便痴痴的不肯归去,走出那半塘边,钉着眼儿瞧着脚儿,向着那丈夫只是望。只见轰地一声响,平地壅起一个山头来,那秦娥不见了。这山却是那秦娥的化身,至今这山叫做望夫石,犹昂着头儿望着。”,

七【望夫云】亦称“无渡云”。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一九五引〈大理府志〉》:“俗传:昔人有人贫困,遇苍山神,授以异术。忽生肉翅,能飞。一日至南诏宫摄取其女入玉局峰为夫妇。凡饮食器用皆能致之。后问女安否?女云太寒耳。其人闻河东高僧有七宝袈裟,飞取之,及还,僧觉,以法力制之,遂溺死水中。女望夫不至,忧郁死。精气化为云,倏起倏落,若探望之状,此云起洱河,即有云应之,飓风大作,舟不敢行,因呼为望夫云,又呼为无渡云。”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下:“赵州的洱海,土人诣大理府,必由之。然风波甚恶,稍知自爱者,皆从陆路。其海中有望夫云起,则不敢行。相传镇一孽龙在海中央,其雌龙居苍山,每欲相会,由苍山云起,排如阶级,环二十里,至海中止。是日,狂风拔木,屋舍皆飒沓有声,然凝视天上云,未尝稍转移,亦无大小浓淡之差,真怪事也。”康按:《述异记》此记,亦见清?俞樾《茶香室丛钞?望夫云》,文字大同小异。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望夫云”条下云:“今人亦有据古之传说而敷衍者。《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二集《望夫云》略云:南诏五当国时,大理有砍柴人通晓魔术,变形为鼠,潜入王宫,复变为美少年,与公主相爱,公主惧事泄受祸,砍柴人乃负公主飞隐玉局峰崖洞中。南诏王求公主不得,砍柴人受公主嘱,变飞鸟入宫盗宝衣御寒,事为罗荃和尚侦知,罗荃以术变砍柴人为石骡,沉之于洱海底。公主遂冻饿死于洞中。冤愤之气,化为朵云,升于玉局峰顶,每年冬腊此云若现,海底石骡必叫,狂风骤起,吹开海水,现出石骡,行船赶街之人,必皆为之停航驻足,人因称此云为‘望夫云’。”

八【望郎回】清?顾嗣立《望郎回》诗自注云:“望郎回,在大安驿,有石如妇人,携一稚子立山上,名望郎回。”

九【石妇】清?张廷玉《骈字类编》卷四二“石妇”条下引杨维祯《石妇操?序》:“石妇,即望夫石也,在处有之,予为词补入琴操云。”

十【石人】清?张廷玉《骈字类编》卷四二“石人”条下云:“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立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

十一【望郎峰】刘兰桂、刘金山《张家界探奇·〈琵琶溪猎趣·望郎峰〉》:“望郎峰在‘金鸡报晓’南西侧,有座岩峰象个妖娇村妇,正呆痴地惦望着什么,其前面有一岩峰穿了一个洞眼,‘村妇’的目光仿佛正从那洞眼里穿过。人们把那座形似村妇的岩峰叫‘望郎峰’,把它对面有洞眼的岩山叫‘望穿眼’。”康按:此“望郎峰”的由来,当地亦有一种神奇的传说,云古时有一贞妇为山匪掳于此,贞妇日登此山以望夫,久之身死,躯化此峰。

十二【望夫山贞女祠】明?孟称舜《娇红记》第四七出:“(合)泪淋淋血儿,都洒向九嶷山翠竹枝;虚飃飃灵儿,早飞傍望夫山贞女祠。”此当为民间为感望夫女事为之立祠以纪念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