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卢照邻

佚名 2023-06-05 21:40:11

卢照邻

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生平】
卢照邻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孙思邈曾悉心为他调治,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擅长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说“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唐音癸签》),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乃千古名句。作品有《卢升之集》七卷和《幽懮子集》七卷,《全唐诗》收其诗二卷,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影响】
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他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卢照邻的代表作

卢照邻的代表作品有:《卢照邻集》、《幽忧子》。

1、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

2、出身范阳卢氏北祖。博学能文,起家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迁益州新都县尉。离职后逗留蜀中,放旷诗酒。后因身染风疾,痛苦不堪,自沉颍水而死。

3、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工诗歌骈文,诗以歌行体为最佳。著有《卢照邻集》、《幽忧子》。

4、人物生平:卢照邻博学善于写文章。学有所成后,卢照邻随唐时风气,奔赴长安干谒求仕。最初投靠了朝廷重臣来济并深受其赏识,在来济的推崇和引荐之下,加之自己才华,卢照邻名声大噪。?

卢照邻的仕途之路:

1、唐高宗的叔叔邓王李元裕听说他的名声后,以接待宾客的礼节待他,并延请卢照邻去王府中任职典签,邓王很爱重他,曾对属下众官员说:“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

2、李元裕府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此后,他跟随李元裕迁徙于京城及各处任上约十年之久。

3、此后,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三年任期结束后,卢照邻没有离开益州,而是逗留蜀中,放旷诗酒,前后大概两年。



卢照邻的诗代表作

首春贻京邑文士
[唐]卢照邻
寂寂罢将迎,门无车马声。横琴答山水,披卷阅公卿。忽闻岁云晏,倚仗出檐楹。寒辞杨柳陌,春满凤凰城。梅花扶院吐,兰叶绕阶生。览镜改容色,藏书留姓名。时来不假问,生死任交情。

雨雪曲
[唐]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酬张少府柬之
[唐]卢照邻
昔余与夫子,相遇汉川阴。珠浦龙犹卧,檀溪马正沉。价重瑶山曲,词惊丹凤林。十年睽赏慰,万里隔招寻。毫翰风期阻,荆衡云路深。鹏飞俱望昔,蠖屈共悲今。谁谓青衣道,还叹白头吟。地接神仙涧,江连云雨岑。飞泉如散玉,落日似悬金。重以瑶华赠,空怀舞咏心。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唐]卢照邻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葮川独泛
[唐]卢照邻
倚棹春江上,横舟石岸前。山暝行人断,迢迢独泛仙。

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
[唐]卢照邻
輶轩遵上国,仙佩下灵关。尊酒方无地,联绻喜暂攀。离言欲赠策,高辨正连环。野径浮云断,荒池春草斑。残花落古树,度鸟入澄湾。欲叙他乡别,幽谷有绵蛮。

山林休日田家
[唐]卢照邻
归休乘暇日,饁稼返秋场。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同崔录事哭郑员外
[唐]卢照邻
文学秋天远,郎官星位尊。伊人表时彦,飞誉满司存。楚席光文雅,瑶山侍讨论。凤词凌汉阁,龟辩罩周园。已陪东岳驾,将逝北溟鲲。如何万化尽,空叹九飞魂。白马西京驿,青松北海门。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一代儒风没,千年陇雾昏。梁山送夫子,湘水吊王孙。仆本多悲泪,沾裳不待猿。闻君绝弦曲,吞恨更无言。

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
[唐]卢照邻
蓟北三千里,关西二十年。冯唐犹在汉,乐毅不归燕。人同黄鹤远,乡共白云连。郭隗池台处,昭王尊酒前。故人当已老,旧壑几成田。红颜如昨日,衰鬓似秋天。西蜀桥应毁,东周石尚全。灞池水犹绿,榆关月早圆。塞云初上雁,庭树欲销蝉。送君之旧国,挥泪独潸然。

还京赠别
[唐]卢照邻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调。戏鬼分断岸,归骑别高标。一去仙桥道,还皇锦域迈。

辛法司宅观妓
[唐]卢照邻
南国佳人至,北堂罗荐开。长裙随凤管,促柱送鸾杯。云光身后落,雪态掌中回。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颓。

赠益府裴录事
[唐]卢照邻
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长歌欲对酒,危坐遂停弦。停弦变霜露,对酒怀朋故。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

行路难·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
[唐]卢照邻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娼家不来折。娼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一向花娇,青鸟双双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亏。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

羁卧山中
[唐]卢照邻
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

浴浪鸟
[唐]卢照邻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晚渡滹沱敬赠魏大
[唐]卢照邻
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
[唐]卢照邻
三秋违北地,万里向南翔。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横天无有阵,度海不成行。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

具茨河畔的卢照邻

卢照邻(636—680),初唐四杰之一,壮年早逝,葬于 我市无梁镇龙门村河溪西岸。 他是初唐诗坛的一抹惊艳,清代《诗学渊源》评价他诗有奇气,超脱南北朝诗文的樊篱,而七绝更为李白、杜甫所学习借鉴,是四杰之首。

可惜这样一位才子,命运畸舛。他少年成名后,长期沉沦下僚,好不容易外派地方任职,却又被诬陷入狱,随后家破父亡,自己重病残疾,抱残归隐我市具茨山,以幽忧子为号,终日躺卧坟墓之中。未及数年,身心俱绝,自投颖水而死。

偌大的天地,辽阔无边,却承担不起这只与鲲鹏为伴的大鱼。诗书如水,他游荡自然,可一出了水,这大鱼似乎就无法呼吸。心鳃颤动,连空气都变成了把刮鳞的刀。

(如今,禹州市无梁镇又修复了这位大诗人的墓,使诗人遗骨又能明朗昭然地与世人见面。再发旧文,以作悼念:

卢照邻墓一景

卢照邻墓上的盗洞:唉,卢照邻死时身境贫枯,不知是哪朝哪位哥们花心气弄了个这,白瞎了。

卢照邻墓前一景,如今周围开发成了越野车赛道,造福当地经济。

年少聪颖出类拔萃

卢照邻祖上是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的望族,他出生于唐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这是一个文化盛产的年份:名臣魏征等撰成《隋书》、令狐德棻等成撰《周书》。天下定,国史成,一代雄主李世民立于端门之上笑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好一派大唐盛世!

蓄四百年才绽放的盛世气势,生几个让人铭记那个时代的才子。卢照邻幼读诗书,少有才气,而且非常勤奋刻苦。十多岁的年纪,正是孩子们东窜西跳,追逐灯红酒绿的时候。而他却带着干粮和衣服,辞别朱门与华服,风雨兼程奔波各地,只为拜访名师。这个有志气的孩子先拜名家曹宪(隋朝秘书学士,活了105岁,门生众多,其所注《文选》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学《尔雅》,再跟大儒王义方(唐代大学者、清官)学经史。公元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学成出山的他来到了长安。这一年,他才十八岁。

新晋才子,自信满满,相交满京华,衣袖留书香。少年卢照邻在长安“俯仰谈笑,顾盼纵横”,如鱼入水,十分惬意。不久,他就与邓王李元裕(唐高宗李渊第十七子,时任皇帝李治的叔父)相识,做了邓王府的“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现在的文书工作)。

邓王好儒学,家里十几车藏书。平日里最喜欢谈论儒家哲理,以和贤才会面为乐。卢照邻的到来,让他非常的得意,经常向朋友、嘉宾介绍说:“这就是我的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啊!”语气里满是骄傲。

而卢照邻在邓王府也没有闲着,面对那如山一样的书籍,他的两手在兴奋的颤抖,白里捧书,夜里挑灯,竟然将之全部看完。

可是书斋虽好,却不是顾盼自雄的少年郎愿意皓首之地。邓王也有心栽培卢照邻,但他毕竟驻扎在邓州(今河南邓县一带),远离权力中枢,只好让小卢等一等,先读书养养性子。这一等,就是十年。

在十年的时光与他人的屋檐之下,心意坎坷的卢照邻写出了不少诗作,其中就有名垂千古的长诗《长安古意》,通篇华丽雍容,气势广阔,内在却讽讥暗涌,愤慨寂寥。长诗的结尾是这样四句——“寂寂寥寥扬子(即扬雄,西汉大文学家)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方才27岁的卢照邻,少了些十八岁时的意气风发,多了些疲惫与黯然。这期间他经历了什么摔打?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他三十岁之后快速衰败的身体,重病应该是致使他黯然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怜满腔热血志,一身无力骨,欲振肌无力,独坐祟缠身。

任职地方福薄命舛

按常理来说,以卢照邻的才华,以皇室叔辈的强力举荐,卢照邻出入紫禁、执笔内阁的可能性是大大滴,步步进阶、玉带蟒袍是应该滴,但实际情况是漫长枯等、令人绝望的。为啥会这样?卢照邻晚年的回忆解释了部分原因:“高宗时重视选拔干吏,而我擅长儒学;武后当政时,推崇法学,而我苦学黄老之术;再后来等到武后封嵩山,多次聘请天下各式贤士,我已重病成了废人。”

叹息,因缘聚散,偏偏错一个节拍。

直到公元663年,邓王已病重,但朝廷仍不重用卢照邻。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安排卢照邻到益州(今成都)新都当县尉。

叹息,他原本是帝座旁的凤羽扇,却偏飘到了祠堂旁做杀牛的刀。

下基层就下基层呗,专业不对口就不对口吧,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27岁的年纪,在地方矛盾的第一线锻炼锻炼也好。没想到跋涉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后,等待卢县尉的不是乡亲们的笑脸与万民伞,而是他人的嫉妒与陷害,以及牢狱之灾。

卢照邻究竟是怎么被弄进监狱的?个性清高的他没有讲,而是事后用华美的文章,讲了这么一个伤感的故事——《穷鱼赋》,大意说有一条倒霉的大鱼被渔夫弄到了岸上,渔夫与其朋党欢呼雀跃,扼住鱼的喉咙,拍打它的后背,笑它还畅游不?还远大不?还清高不?还服不服?极尽玩弄。大鱼生不得、死不得,正在绝望之际,天空飞来一只大鹏。大鹏看见了大鱼,惊讶说:“当年我原来还是鲲的时候,俺俩一起四处游览呢,自从我长了翅膀,它可就孤单了啊!”说罢,径直飞下,背走了大鱼,留下渔夫那帮人傻愣愣地干瞪眼。

“倒霉大鱼”,卢照邻也;“渔夫与其朋党”,陷害其下狱的小人也;“鲲”者,估计是其当年学友,后来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有能力拉他一把。

叹息,龙门一线,天地之隔,或鹏飞于九天之上,或刀俎于渔夫之手。最骄傲的人,偏偏躺倒在最黑污的案板上。

辜负情人抱残归隐

在蜀地的官场生涯中,除了与小人摩擦之外,卢照邻还曾遍走蜀中山水。你想啊,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大才子,业障繁重,满怀抑郁,行走在那样一个文化厚重、山清水秀的地方。当然会有故事喽。

第一个故事,是他个人的生命与蜀中山水的相逢。蜀中,那是山水清幽、高人辈出、文化遗迹众多的好地方,卢照邻是孱弱病骨、思虑周密、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以卢照邻的视角放眼去看,那是怎样一个像雾像风又像雨的天地?

第二个故事,是他与知己才子们的相遇。气味相投,物以类聚,在那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卢照邻怎么会不去找同类呢?那些高手又怎么会不去找卢照邻呢?单我们从诗文中就能看到,卢照邻遇到了王勃等等,“初唐四杰”中的两位时常坐在一起,各怀愁绪,就诗下酒。

第三个故事,是他与爱情的相遇。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美丽痴情的川妹子,叫郭氏。不知郭氏生平,也不知两人因何缘而遇,反正他们相爱了,她为他怀了孩子,他发誓一生相守。

后来,卢照邻到长安参加“典选”,与郭氏分别,两人相约,待君归,我与你执手白头,不分离。然后,卢照邻走,卢照邻下狱,卢照邻患风疾,卢照邻父亲去世,卢照邻守丧,卢照邻病重,成了废人。

郭氏这边,孩子出生,孩子夭折,郭氏望穿秋水,郭氏四处打听,郭氏一等两年,郭氏以为他已忘了她。

偶然的机缘,她认识了骆宾王,向这位同为“四杰”的才子诉说此事,骆宾王天生侠骨,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为她打抱不平。

而一千五百里之外,卢照邻正在太白山为父守丧,此时卢家已近破产,得了严重风疾的他只能在地上爬行,“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然后,然后更糟,卢照邻在《五悲·悲穷通》中自述,“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缁厘……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毛落须秃……唇亡齿寒……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

后世的人骂卢照邻没良心,难道连个音讯都不能通一下吗?

可一代神清气爽的才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连丢官下狱、家破父亡、病成废人,沧海桑田,恍如隔世,如何见旧人?

骆宾王文名满天下,那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传递甚广,卢照邻从来没有反驳过,也没有申诉过。直到很久以后,他在一首诗里提了一笔: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蜀道蜀桥人”,可是姓郭?

乞讨旧友求救药王

在太白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因为缺钱,卢照邻买不起上等丹砂来调制药方,便用普通丹砂替代,结果吃了之后,病情反而加重。时至今日,一向恃才傲物的他,竟然开始妥协。

他在给朋友的信众写道:“我家原有人口百余,自从家难之后,弟妹凋零,一无长物。偏我重病,母兄哀怜,破产以供医药”、“若诸君子家有好朱砂,请帮衬一下;如果没有,乞请给些其他药品也好。”

据不完全记载,给他送药或者送钱的人有:太子舍人裴瑾之、韦方贤,左史范履冰、水部员外郎独孤思庄,少府丞舍人内供奉阎知微等。

41岁那年,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卢照邻来到了长安,经人介绍,认识了百岁“药王”孙思邈,两人一见如故,谈经论道,成了忘年之交。

此后,孙思邈采药悬壶来到禹州,卢照邻跟随而至,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具茨山买了几十亩地,并疏通颖水围绕自家宅院。可怜医者医病不医命,药王也没能挽回病入膏肓的卢照邻,具茨山的仙气灵药也未能妙手回春。

此时的卢照邻双腿痉挛,一只手也残废了。他心念俱灰,让人挖了一个坟墓,他平常就躺卧在墓穴之中。可就这么一只能动的手,却挣扎着写出了《病梨赋》、《释疾文》等诗文。

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一首《 释疾文三歌 》:

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

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几千里。

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

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夷为柏兮秋有实。

叔为柳兮春向飞。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

笔走游龙,却在潇洒表象之中暗藏死寂,一片死灰,这是此时卢照邻的诗。可你知道吗?就在十几年前,他的诗的风格是这样的:

《咏史四首其四》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

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

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

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

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

归来教乡里,童蒙远相求。

弟子数百人,散在十二州。

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

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

何必疲执戟,区区在封侯。

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

区区十数年,一个人的心境发生了这样沧海桑田的变化。天命残忍,拥剑的少年坐困床头,快意的指尖摸不到酒杯,却触药坛,自由的灵魂游不了天下,深陷疼痛。

而悲伤没有刹车,公元680年,孙思邈去世,卢照邻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他写了遗书性质的《释疾文》,而后自沉于颍水之中,为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作了一个彻底的了断。

才骨随颖水,诗魂归具茨。这一处华夏文明的渊源,愿能安息这位多舛才子的灵魂。

文非无用笔落千秋

笔者曾很羡慕画家、音乐家、雕刻家、建筑家等,他们能通过自己反复的思考积蓄打磨,创造出令人惊艳的实体美。而文字是务虚的,你很难从它身上感受到同等的动人心魄的美。

但在卢照邻的文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样的境界:其文字之美,其格局之优雅,其情境之动人,使人心开脉摇。原来文字也可以有这样的创造力,能够无限的构架一个个的绝美空间,能够信手组合成一幕幕慑心的画面,能够游走天上地下任意坐标。

它比一切都自由,但是它也比一切都辛苦。卢照邻的文字,不仅仅源自于他卓越敏锐的天赋,也不仅源自他苦读勤学皓首穷经,而是穷尽他的一生之才高、命薄、病苦、孤独、疼痛、呐喊、绝望等等,陈酿而成。

像王勃《滕王阁序》是天才之作,令人惊艳,但却不足以令人心魄动摇。而卢照邻晚年所写的《五悲文》、《释疾文》,几乎一开头,就让人神伤。那哪里是文字啊,分明是数千个冷冰凄霜、刃穿孤心的夜晚而熬成的一碗酒啊。且不说喝,闻一下,就有人倒。

或许,人生非经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煎熬痛苦之际遇,不足以慨悟动容之文字。

由此,想到几个人,几个很辛苦很褴褛很憔悴的背影——大宋潦倒烂醉柳三郎, 柳永, 他心中有暮霭沉沉楚天阔,却没有三尺卧榻;大明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 唐寅, 诗文、绘画美得的让人以为不是尘世物,却科举落魄、妻子离异、精神失常、沉疴不起;徐青藤, 徐渭, 诗文书画、剧作、军事皆是一等,单绘画一技就让郑板桥、齐白石喊出“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却幼年夺母、少年入赘、科举坎坷、精神失常、杀妻入狱;清代大儒罗仲岳, 罗泽南 ,学通古今、理学大儒、品德超卓、军事帅才,曾国藩等湖南籍精英视之如师如兄,却少年失怙、终生不第、极贫多病、战死沙场……

很想,穿过命,穿过运,穿过地火水风,去看看那背后是怎样的一双手,在写他们的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写?

卢照邻最著名的诗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

卢照邻最有名的诗其实有十首,下面就介绍其中的两首:

战城南

朝代:唐朝|作者: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紫骝马

朝代:唐朝|作者:卢照邻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
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5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