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人群养生 >> 老人

如何理解老人心理

生活小常识 2023-07-14 01:16:40

文章目录一、如何解决老人心理二、老人的心理类型有哪些三、老人心理健康需要掌握的要点如何解决老人心理1、解决老人心理方法一: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社会上应重视老年心理问题,各地应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事实证明大多数长寿者心胸开阔,乐观豁达,有广泛的业余爱好,如垂钓、种花、养鸟、听音乐、跳舞、绘画、棋类等,这些都是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理想项目,对健康大有裨益。

2、解决老人心理方法二: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

老年人大多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心理服务,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项目,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全国各地的许多社区都设立了“老年谈心站”,老人们来到这里有说有笑,诉苦解愁,互相安慰,互相劝解,排解了苦闷和烦恼。谈心站成了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医院”。

3、解决老人心理方法三: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

社会、家庭应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多与外界交往,合理安排时间,培养情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心理保健主要在于自我调适,要善于调适情绪,使自己保持良好心态。老年人仍要有追求的目标,老有所为,体现人生价值。

4、如何护理老人心理

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5、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

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老人的心理类型有哪些1、老人心理类型一:愉快积极型

这类老人性格开朗、心情愉快、热爱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老人心理类型二:解脱型

这类老人性格一贯内向,退离休后更是减少社交。 他们对晚年生活要求不高,能平静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轻意开口求人,往往有抑郁心理。

3、老人心理类型三:追求支持型

这类老人依赖性强,需要别人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用别人的同情获得自己情感上的满足。一旦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 己,或不愿意帮助自己,从而出现沮丧情绪。

4、老人心理类型四:愤怒型

这类老年人往往多疑,把自己看作是环境的牺牲者,似乎谁都和他过不去,感到 生活毫无乐趣。回顾往事,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客观,把怨恨发泄在别人身上。他 们人际关系很差,自己孤独、怪僻。

老人心理健康需要掌握的要点1、老人应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

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2、老人需保持乐观精神

培养健康的心理,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3、老人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

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事不必心绪不安,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而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4、老人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

老年人心理行为特点

(一)什么是老年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人的心理见象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心里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对篆不只是局限于老年人,而是涉及从机体成熟直到老年期的整个心里活动变化过程。当然研究的重点是人生的后半部分,即老年心理汾特点。

(二)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人心理特点包括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行为特征及个性特征。心理状况反映并影响人的生理状况。许多老年疾病不仅是器官和组织的病变,与心理因素、长期紧张焦虑情绪也有关,如老年人高血压、胃溃疡。此外,老年人心理因素对老化过程、健康长寿、疾病的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认知及认知功能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及注意等。认知功能是指人类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它在觉醒状态下时刻存在,包括从简单对自己和环境的确定、感知、理解、判断到完成复杂的数学计算等。

认知包括4个方面的功能:①接受功能,即通过各种感觉接受外界信息;②记忆和学习功能,即识记,保存再现和再认;③思维功能,为即刻记忆和长久记忆信息复呈,再进行组合找到两者关系;④表达功能,通过语目、躯体或情感等行为表达。认知功能包括记忆、计算、时间和空间定向能力、结构能力、执行能力(包括计划、起始、顺序、运行、反馈、抽象、决策和判断等)、语言理解、表达及应用等。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包括感知觉(如视觉、听觉)、记忆能力(尤其是近事记忆)、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减退。智能方面的减退主要为流动(或流体)智力的明显减退。

(四)老年人感觉衰老的表现

1、视、听觉:视听器官随着增龄而发生功能衰退现象,其中听力减退比视力减退更为明显。一般对高频听力丧失较多。由于视听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活动受限,交往减少,逐渐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易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当视听功能严重减退时,容易产生否认心理,从而出现猜疑甚至人格的偏执现象。

2、味觉和嗅觉:随增龄味蕾不断减少,75岁以上老年人的味蕾比30岁的年轻人少1/3,因而味觉迟钝;嗅黏膜萎缩致嗅觉功能减退,易出现食欲减退。所以,应重视老年人饮食的色、香、味,并进行适当调配。

3、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冷热觉和痛觉,均有所减退,因此容易碰伤和烫伤。由于痛觉阈的升高,往往造成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延误。

4、平衡觉:明显减退,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伤害。

(五)老年人记忆障碍的特点

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件在人脑中的反映,即回忆以往经验的过程。老年人对刚看过或听过的、当时在脑子里留下印象的事物记忆较好,而将其内容变成保持时间长的、储存的信息能力较差。

当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眼前时需要辨认出来即为再认,如刺激不在眼前需要再现出来即为回忆。老年人再认能力较好,但回忆能力较差。如久未见面的朋友意外相会时,非常熟悉对方的面貌,但就是记不起对方的姓名。老年人机械记忆能力较差,对有逻辑联系和有意义的内容记忆较好,尤其是对一些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重要事情记忆保持较好。

(六)老年人思维障碍的表现

一般来说,思维老化出现的时间较晚,与自己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维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在概念学习、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也有所减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度、灵活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均下降。

(七)老年人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

由于器官系统的老化,老年人学习新知识和接触新事物的能力较年轻时有所降低,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所降低。值得提出的是,老年人普遍缺乏柔韧性,从而影响操作能力,对事物往往不能进行准确的评判。

由于记忆减退和反应缓慢等原因,说话、阅读和书写的速度减慢,词语流畅性降低,往往说话不利落,话到嘴边说不出来,说话或写字时找词困难或提笔忘字等。语言的流畅性是语言能力的一种表现,随增龄而受明显影响,可作为老化的指标。

(八)老年人的情绪改变

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往往有增强和不稳定的特点,易兴奋、激动和与人争吵,遇事易担忧和焦虑,一旦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不易很快平静下来。有时老年人的孤独、抑郁、兴趣索然被误诊为痴呆。

(九)老年人的人格改变

所谓人格是被以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综合影响所初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老年人的人格变化多为主观、敏感、多疑和固执,部分表现为偏执、孤独和冷漠。

(十)老年人反应与动作的改变

因为感知综合判断能力的减退,老年人对刺激的反应常表现迟钝、动作缓慢、迅速应变能力较差,故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

老年人心理特征是什么?

人到老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和在社会、家庭中地位的改变,常常会产生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有:

(1)失落与孤独感部分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虽然全社会都关心老年人和老年工作,可部分老年人总感觉有种失落感,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孤独感就更为明显,生活感到空虚,情绪不稳定。

(2)衰老与无用感老年人随年龄、生活的变化,功能的衰退,部分人出现无用、消沉、悲观感,生活抑郁、寡言少语,整日闷闷不乐。

(3)恐惧与求助感老年人的恐惧感主要来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胁,这种恐惧并非完全是怕死,主要是对疾病的担心,担心自己患病后给子女带来负担而被讨厌,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4)疑心重有些老年人总感到自己经验丰富,年轻人不如自己,常常以一些老观念及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标准来衡量事物,表现为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东猜西想,疑虑重重。

(5)自尊心较强有些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曾有过辉煌成就,生活道路非常顺利,在离退休后仍希望社会、周围的人们一如既往地尊重自己,自尊心较强,不爱听逆耳之言。

(6)个性古怪有些老年人的性格与年轻时明显不同,如出现性子急,耐心差,爱发牢骚,絮絮叨叨。有的老年人则变得格外吝啬,喜欢攒钱,总是感到有人要偷自己的钱。有的人对自己身体特别关注,甚至某些细微的变化,过分地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害怕死亡到来,整日陷入惶惶不安之中。

许多年轻人对老年人上述心理特点不了解,往往会给老年人带来不愉快,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

怎样了解老年人的心?

进入老年期,除脏器功能有所减退外,在心理上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尽管各人的经济条件、思想修养、文化水平以至于世界观的不同,其内心世界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但根据在老年人群的调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仍然可以找出许多共同点。

首先,大多数人进入老年后,性格变得越来越急躁。他们原来脾气并不坏,这一点连老年人自己也有所察觉,但往往难以自制。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角色已经改变,而自己思想上却未能适应,从而产生一种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以至精神抑郁,情绪低落。久之,很易继发身心疾病。

在现实生活中,还可看到有的老年人,由于认知能力下降,不能正确对待周围出现的新事物,总觉得“世风日下,今不如昔”。发展下去还会对一切都不信任、多疑、想当然,以至不易与人愉快相处,甚至与子女之间也形成深深的隔阂。

由此可见,社会、家庭、亲友、子女都应给老年人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力所能及地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度晚年的良好条件。不少事实证明,凡与子女住在一起且能和睦相处的老年人,心理障碍明显减轻。当然,作为老年人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认识到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想得开,放得下,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使自己的晚年过得更有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882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