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一、怎么安抚丧偶老人二、老年丧偶过分悲痛有什么危害三、丧偶老人心理经历的三个阶段怎么安抚丧偶老人1、培养自我安慰心理
失去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配偶的确是一件令人悲痛欲绝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挽回的事实。要坦然面对,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都要走向死亡,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自然法则。如果他(她)不“早走”,而是我“早走”,对他(她)来讲则更残酷。“早走”一步的,一定“希望”我多保重身体,把孩子培养教育成人,愉快、坚强地生活下去。
2、避免自责心理
有些老年人在老伴去世后,常常会责备自己以前对不起死去的老伴。诸如:以前自己做过一些错事,没有满足老伴的某些愿望等。如果想要弥补自己对生前老伴的歉疚,最好的办法不是自责,而是将老伴生前的事业、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完成老伴生前未能实现的愿望。
3、避免睹物思人
常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这对自己正常生活并无好处。因此,应该尽量戒除怀旧诱因,把老伴的遗物收藏起来,尤其是最能引起痛苦回忆的物品。
4、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照常和老伙伴一起打太极拳,逐渐消除紧张和焦虑。最后,父母遇到难事,晚辈不要劝他忍着、别哭。痛哭也是一剂良药,只有把伤心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能腾出空间容纳快乐。儿女还可以邀请父母一起购物、照料孩子等,帮老人转移注意力。必要时,也可以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想要很好的去安慰受,难过的老人,那么也要从他们的心理角度出发,关注一些心理健康常识,这样才不会起到反作用,虽然说生老病死是经常的事情。但是我们也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帮助老年人度过这个时间段。
老年丧偶过分悲痛有什么危害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列为内因致病因素,并认“怒伤肝,忧伤脾,恐伤肾”。现代医学发现情绪与健康关系密切,过度的忧愁悲哀不仅会加剧溃疡病的恶化,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诱发旧病复发,而且,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使冠状动脉短暂痉挛收缩,。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心率增快,从而易于导致有冠心病的老人发生心肌梗塞或诱发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不利病情的好转康复。
所以,从理智的角度上讲,丧偶的老人要振作精神,克制自己的情感,要对自己以及家庭以后的生活负责。面对未来,自信而乐观地生活,这才是老年人面对丧偶所应持的态度,应依靠几十年人生历程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度过这一不平凡的生活阶段。
丧偶老人心理经历的三个阶段也许我们没办法理解那种相依相偎几十年的难舍情,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帮助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走出痛苦,坚强的继续生活下去。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1、自责阶段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感觉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2、怀念阶段
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常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悲惨和孤寂。
3、恢复阶段
长时间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为了可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哀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姆斯和瑞赫研究发现,配偶死亡带给老年人的心理痛苦是最大的,遭遇丧偶的老人疾病突发率和死亡率都远远高于一般老人。
那么作为儿女或是亲近的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老人调整心态,使老人及时走出丧偶的痛苦。
改变环境要谨慎
很多子女觉得把丧偶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改变一下环境,一来为了照顾老人,二来也希望老人能够不睹物思人。然而,在做这样的决策前,一定要充分地征求老人的意见,不可勉为其难。有些老人,适应能力下降,突然改变环境,不但不能缓冲丧偶之痛,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还会增加另一种心理压力。
巧妙聊天进行安慰
由于思念老伴,很多丧偶老人爱和家人唠叨老伴的过去,这时候家人一方面要用心倾听,同时也要善于借机进行安慰,比如说:“父亲肯定希望我们快快乐乐地生活。”“母亲希望您能保重身体……”这样,可以把死者的遗愿变成丧偶者好好生活下去的动力,从而尽快走出伤痛。
帮助老人建立运动的习惯
可以陪着老人到外面散散步、打打球。运动是最有效的抗抑郁秘诀。人在运动时,脑中会分泌一种生化传导物质,类似于抗抑郁的药物。因此,常运动不但可以减轻忧郁,还可以增加免疫力。
拓展人脉圈子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健全,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越容易走出来。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社会交往圈子缩小了,丧偶后,很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是非常不利于情绪调节和身心健康的。作为家人,可以帮助老人拓展一些人脉圈子,比如,给他们报书法班、绘画班,鼓励老人去参加。社交圈子不但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还为他们建立起新的依恋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
在中国,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夫妻,共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老年丧偶,会对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这种消极心态常见的有: 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后悔自责型 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丧偶之人自责地讲这类的话,例如:“都怨我,当时如果我能及时注意,他(她)就不会走得这么快了。”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因为过去夫妻间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伤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罪恶感。他因为无法补偿过去,就用这种持续的悲伤不断地责备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心理学家建议,老年人丧偶后切勿过度悲伤,这样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使“老年人意识”更迅速地到来。为了尽快地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变更来改变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游、改变居住环境、暂时与儿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社团的活动、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等。怀念逝者并不妨碍寻找新的人生伴侣,如果有条件,可以重新组织家庭。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老年丧偶,会对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所以老年丧偶后一定要及时的调整心态。
1瞎操心,你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吗。我就经历过这样一次,那年我的一个女性朋友的老公突然离世,她却在外面出差,我和另一个在家的朋友就商量回来怎么劝人家,想了一晚上一千个预案,还和朋友相互演习了好几遍,如何说你一定要想的开,人生无常,不能复生,节哀顺变,要选择坚强,一定要接受现实,你还有孩子,你还有老人,家里你是顶梁柱,你一定要挺住.......结果人家下飞机进到太平间,看见老公的遗体,就说一句“老公一路走好”,接着对我们说,走吧。我们在旁边目瞪口呆。我倒不是说她心狠什么的,一千个预案里,就是没有想象出这样的情景会出现,真是叫我 大跌眼镜。所以从那以后,我不会再去劝别人,因为的确没有用。每个人的命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谁也代替不了谁,尤其是在大事情上,更是如此,只有自己能解放自己。
2
我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A先生和B先生是从小玩到大的兄弟,邻居,年龄都在40左右,A先生育有一男一女,B先生育有一男。B先生得了癌症,临走前交代A先生多照顾他的家庭,A先生满口答应,B先生含笑离去了。A先生也承诺了兄弟,负责照顾B先生家属。其实B先生自己有个小型加工厂,雇佣几个工人,B先生生病期间其夫人支撑起加工厂的领头羊,生活是没问题的。后来A先生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把家人都安顿到县城去,自己就住在B先生家里,花着B先生的钱,睡着B先生的夫人,教育起B先生的孩子,偶然也到县城小住几天。所以有些事别想太多,人各有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3
外人,我不知道,但女性可以主动,男性不要主动,以免猜疑动机,熟悉的熟人或朋友没必要顾及太多,掌握好度就好。女人之间可以谈及的话题更多,男人就要注意不要多谈感情之类的话题,尤其是生理欲望方面的,很容易产生不快与反感的。总之,多有益兴趣爱好方面的,如身心健康方面、文学艺术方面,人生感悟方面等等,让其从交往方面内心充实,不孤独就好,如有条件,经常聚聚,更觉实实在在更好。
4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生下来就意味着将来的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有的人带着满满的幸福离去、有的人带着些许的遗憾离去、有的人带着对亲人爱人的恋恋不舍离去,无论怎样死亡都是我们人生中最后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不愿离开,那又怎样呢,生老病死是天地之规律,万物之自然,我们又不能违背人的自然规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都有他的自然规律。
做为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犹如失去了整片天空,没有了颜色。那么如何安慰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告诉他而不是安慰她要如何如何挺住。这样的是事我们所有人都不愿面对,但是又不能不去面对,事情一旦发生,我们要理清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失去丈夫时作为妻子应该做什么,我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什么,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失去丈夫的人应该想的事情,要化作悲痛为力量,坚强的活着,你有你需要照顾的人,你有双方父母,你还有儿女,这些人都在等着你照顾他们,所以你要坚强、乐观、开朗、自信的活着,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个看着你的人放心、安心。
我很同情那些失去丈夫、失去妻子、失去儿女的人,但是世间万物都不可挡,该来的还是会来的,只是来的早与晚而已。
无论什么人遇到这样的事情,理智大于一切。
5
告诉她:“天下丧偶的女人多的事,比你年轻丧偶的女人不可胜数,木以成船,面对现实,既然人家都么坚强迈过这步,走过这一关,为什么自己又有何不可呢?。孩子还小要靠你吃饭,孩子成家要你支持,一切的一切都不允许你一走了之,撒手人寰,那种做法是最自私的,你忍心抛下子女吗?!……”
6
谢谢!这话怎么说呢?有句俗话说.叫劝皮劝不瓤。怎么安慰?也就眼边前的哪几句话呗?车轱辘话。物资金钱方面的谁也不缺就差一个人呗?人想人想不坏也跟不去?谁想谁也就那一阵。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真不好理解?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爹死妈出门个人顾个人?这玩意你怎么理解吧?都是文化?那个对那个错?
尤其现在当今社会的人智商都高!聪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没文化的少。都想的开量的到,拿得起放得下!有几个守着旧的传统观念不放的?
七八十岁丧偶的人还找老伴呢?你怎么劝?安慰什么说点什么玩意吧?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也是传统文化有错吗?我有个最要好一哥们,今年年前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老伴去世的。时隔百天不到,闺女闺女女婿带着老爸相亲了。真事但没成上些日子听说又相了也没成?这样例子有的是,举不胜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882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昏恋的心理障碍
下一篇: 如何远离“离退休”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