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人群养生 >> 老人

老人如何走出“节后空巢症”

生活小常识 2023-07-14 01:05:43

文章目录一、老人如何走出“节后空巢症”二、如何关爱老人三、老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老人如何走出“节后空巢症”1、作息冲淡法帮助老人如何走出“节后空巢症”

节日期间热闹、和谐、愉快的场面和气氛淡去后,老年人要马上回归到以前“二人世界”或“一人世界”的生活作息状态,按照以往的生活规律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规律的回归,可使老年人迅速平稳心绪,淡化节日氛围,走出“空巢”的阴影。

2、爱好冲淡法帮助老人如何走出“节后空巢症”

节后,重拾或培养生活爱好,使自己沉浸在爱好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自疗法”。老年人可尽快地拾起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爱好和兴趣,并根据个人兴趣培养一些新爱好,如旅游、爬山、游泳、打保龄球等。用爱好和兴趣在“空巢”内种满笑声,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社交冲淡法帮助老人如何走出“节后空巢症”

节后,老年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交往中冲淡节后的孤独。可外出探望老友,参加老干部大学、社区联谊会、乡村秧歌队等,用热情洋溢、充实饱满的生活内容来填充节后的寂寞和孤独。

4、端正心态帮助老人如何走出“节后空巢症”

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会”,亲友和子女从外面赶到老人身边团聚,是节日应有的传统,但这种团聚本身就是“短期行为”。家中的老年人事先就该有节后人散的心理准备。认识到生活正是在这种聚散离合中跌宕起伏,体现出亲情的可贵和团聚的美好,也折射出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无限魅力。

5、关心老伴帮助老人如何走出“节后空巢症”

少是夫妻老来伴。节后,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此时,老人更应关心自己的老伴,两人不仅要常沟通、常交流,做到“心里话”唠一唠,“体己嗑”聊一聊,“乐子事”摆一摆,通过“话聊”进一步密切夫妻间的感情;而且还要更加关注配偶的生活细节,相互照顾好彼此的饮食起居。避免产生“孤雁难支”的感觉。

如何关爱老人1、常常电话沟通沟通

常常给家里的老人打打电话,如果感情都硬可以天天打一个,实在没有空闲的人,至少一星期一个电话,切勿超过一个月都木有打电话的,要常常关心家里老人的近况,这也会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其实一个短短的电话就会让老人觉得心里暖暖的,觉得被牵挂!

2、放假了就回去看看

当放假的时候,可以回家里去看看家里的父母,老人,也避免他们过于牵挂,偶尔抽点时间带着小孩,爱人,去给老人看看,他们会很高兴的,看见你好他们也会少一分牵挂,孩子是父母的一块心头肉,他们常常顾念着,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而已。

3、偶尔给老人买点东西

偶尔给家里的老人买点东西,可以是衣服,可以是其他,依据个人的能力量力而行即可,这些都会让老人家觉得心里暖暖的,我记得前些天给爸爸买了一件衣服,虽然是打折货,但是我爸爸还是很骄傲的告诉大家“这是我女儿买的,羡慕吧”!

老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1、丰富业余生活

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情,又能珍惜时光,使生活更有意义。

2、活到老,学到老

老年人学习不单纯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不感到寂寞。

3、保持乐观情绪

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尽量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4、学会摆脱烦恼

生活既丰富多彩,同时也充满坎坷和烦恼,人生本来如此。大风大浪已经经过,不必为小事烦恼,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保持一份好心情。

5、加强人际交流

老年人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老人应该怎么赶走节后空巢症

春节期间,亲友、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节后,却又纷纷从老人身边飞走。喜庆、热闹、团圆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还适应不了这种巨大的反差。

注意心血管健康

大家不知道“空巢”现象不仅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有害,还会威胁到老人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单独生活的冠心病患者,第二次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是那些与家人共同生活患者的2倍。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每一个节日长假之后都是其最脆弱的时候,特别是在像春节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之后,更是他们心脏健康问题高发的时候。因为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子女都在身边,老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原来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了。节日过后,宽松、愉快的气氛陡然消失,前后反差巨大,老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抑郁往往会影响到老人的心脏血管健康,一方面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另一方面可以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从四方面走出困扰

那么,老人如何摆脱这种症状呢?不妨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作息冲淡法

节日期间热闹、和谐、愉快的场面和气氛淡去后,老年人要马上回归到以前“二人世界”或“一人世界”的生活作息状态,按照以往的生活规律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规律的回归,可使老年人迅速平稳心绪,淡化节日氛围,走出“空巢”的.阴影。

爱好冲淡法

节后,重拾或培养生活爱好,使自己沉浸在爱好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自疗法”。老年人可尽快地拾起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爱好和兴趣,诸如钓鱼、画画、扭秧歌、养花、养鱼、打太极拳等,并根据个人兴趣培养一些新爱好,如旅游、爬山、游泳、打保龄球等。用爱好和兴趣在“空巢”内种满笑声,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感情冲淡法

节后,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此时,老人更应关心自己的老伴,两人不仅要常沟通、常交流,做到“体己话”唠一唠,“心里事”聊一聊,“乐子事”摆一摆,通过“话聊”进一步密切夫妻间的感情。外出活动要尽量带上老伴,nk.xjhx120.com避免一方外出活动一方在家留守,使留守老人产生孤独感。

社交冲淡法

节后,老年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交往中冲淡节后的孤独。可外出探望老友,参加老干部大学、社区联谊会、乡村秧歌队等,用热情洋溢、充实饱满的生活内容来填充节后的寂寞和孤独。

关注老年人情绪变化,防止老年节后空巢症

关注老年人情绪变化,防止老年节后空巢症

关注老年人情绪变化,防止老年节后空巢症,节后,当年轻人被“节后综合症”困扰的时候,很多留守的老人却患上了“节后空巢症”。关注老年人情绪变化,防止老年节后空巢症。

关注老年人情绪变化,防止老年节后空巢症1春节期间,亲友、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节后,他们又像燕子外出觅食一样,纷纷从老人身边飞走。喜庆热闹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适应不了这种反差,便出现了心情低落、情绪抑郁、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专家谓之“老年节后空巢症”。如何化解“老年节后空巢症”,成了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聚散终有时,相逢总是短暂,相别总是难舍。此刻,我们所有人,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节后综合征”。而于一些老年人而言,则正感受着“节后空巢症”的煎熬。这近乎于是一种“时间忽然静止,空气忽然安静”的孤寂,是一种过山车般的情绪起落。喜庆热闹的氛围戛然而止,欢聚一堂的家人四散开去,留守的老人们,总归是要有些不适、有些失落的。

空巢空落落,内心更是没着没落。“老年节后空巢症”并非是一个新现象,但最近一两年,确乎是有加剧之势。众所周知,上一个春节很多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而未能返乡,这使得和家人分隔两地的时间被极大拉长。今年春节好不容易回家了,短暂的相逢之后匆匆告别,自然是尤其难舍难分。“归期未有期”,一种隐隐的不确定性,让老年人们在面对子女再次离去时,更加彷徨不安。

很多老年人,并没有自己的生活重心,在退休之后也没有可以打发时间的兴趣爱好,甚至也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社交活动。于是,总是在盼着儿孙回来。这种以“他人”为中心的生活模式,抽离了生活本身的意义。甚至于,每一个分别的日子里,都是煎熬。而最近刚刚分别的日子,更是尤为难熬。

“老年节后空巢症”,既是一种阶段性的“不适应 ”,但其所暴露出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老年人生活内容的空洞化。总是窝在家,而家里空荡荡。要么无所事事,要么沉迷手机成为老年低头族,这类生活方式缺乏色彩、缺乏品质。如何填满老年人的时间?如何为老年人创造更多彩的社交空间和社群交流?如何为他们的生活注入以更多的“兴趣点”?回答好这些问题,“老年节后空巢症”自然迎刃而解。

关注老年人情绪变化,防止老年节后空巢症2节后,当年轻人被“节后综合症”困扰的时候,很多留守的老人却患上了“节后空巢症”。强烈欣喜之后的深度冷清缠绕着孤寂的身影。孩子们走了,家里空了,心也空了。

喜庆、热闹、团圆的氛围骤然消失,一些老人回到了“空巢”状态后,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反差,会出现心情低落、情绪抑郁、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也就是“空巢综合症”。若未及时处置,症状持续发生,就可能久郁成病。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空巢”家庭已接近50%。这也就意味着,近半老人将遇到节后“空巢”问题。如何使空巢老人避免节后“空巢综合症”,既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什么是“空巢综合症”?

“空巢综合症”在中国精神病学中属于“适应障碍”的一种,是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心理危机。法国作家维克多·布拉斯在他的著作《环境与性格》中首次提出了“空巢综合症”这种说法。

当家庭进入空巢阶段时,成年的孩子们离开家庭,中老年的父母留在家庭中,这些快要或者已经退休的中老年人的生活重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会感到孤独、不安、抑郁,他们从照料者和创造者的角色上跌落下来,内心又一次充满了迷茫和失落,还将面临自我价值感缺失的危机。

“空巢综合症”带给中老年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老年孤独感,而老年孤独带给人们的身体上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人是社会性动物,长期处于孤独中的人,基因活动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免疫力失衡,更容易得上传染病、高血压、失眠、癌症等,甚至早亡。

老人由于长时间接不到儿子电话欲自杀,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

有一项涉及30万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

也有心理专家指出,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从而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感觉到孤独的人的血压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患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3倍。

如何拯救“空巢综合症“?

1、作息冲淡法

节日期间的热闹散去后,老年人要按照以往的生活规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

正常的作息,可让老年人平稳心情,淡化节日氛围,平复心理落差,走出“空巢”阴影。

2、爱好冲淡法

节后,重拾或培养生活爱好,透过参与登山、旅游、绘画或摄影等各类有兴趣的活动,转移对年节后寂寞感的注意力,使自己沉浸在爱好中,还可以结交许多朋友,增加生活多元与丰富性。

用爱好和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扫清孤独情绪,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自疗法”。

3、感情冲淡法

当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时,两人更应彼此关心,常沟通、常交流,通过“话疗”进一步拉近感情。

外出活动要尽量带上老伴,避免一方外出一方在家留守,徒增孤独感。

4、社交冲淡法

老年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尤其是独居的老人。可外出探望老友,参加老干部大学、社区联谊会、跳广场舞等,用充实热闹的社交生活来填充节后的寂寞和孤独。

此外,新妹也提醒大家,身为儿女,要多留意父母的各种身心变化,一旦发现父母有上述症状,切勿以一句“您想太多”搪塞带过,要多付出关心,让父母感受到爱与温暖。症状严重时,务必带父母找专业医师诊治,以免因症状延误而衍生出更严重的疾病。

平时也要记得多给家人打打电话哦,亲切的声音、简单的问候,往往是父母一天内最大的满足。

关注老年人情绪变化,防止老年节后空巢症3春节期间,亲友、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节后,他们又像燕子外出觅食一样,纷纷从老人身边飞走。喜庆热闹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适应不了这种反差,便出现了心情低落、情绪抑郁、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专家谓之“老年节后空巢症”。

中国有句老话儿,叫“相见时难别亦难”。尤其是对于儿女在外打拼的空巢老人家庭,每一次团聚之后的分离,都成为老人们情感最脆弱、最无助的节点。这实际上反映出老人在衣食无忧的生活背后还存在着情感缺憾,同时也向社会指明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重点时段和工作方向。老人们渴望亲情陪伴、期盼精神赡养,希冀我们用多方面的亲情爱心填充其“空巢”,愉悦其身心。这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的齐心协力、共谋共担。

首先,儿女孝心呵护至关重要。鉴于当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赡养老人的方式仍以家庭亲情照顾为主,这其实也是许多老人乐见乐居的生活环境。为人儿女者不仅要依法履行好“常回家看看”的责任义务,也要尽可能促成春节期间的亲情团聚,同时也要对老人的节后失落保有足够警惕和妥善应对。比如,要提前和委婉地做好节后上班的安抚工作,托付亲友或邻舍关照,帮助他们适应生活变化;经常与老人保持电话沟通、视频连线,随时关注老人的情绪变化;要尽可能作出下一次返家的时限承诺,让老人常有“盼头”。

其次,老人自我调适不可或缺。异地打拼的工作特性,注定了儿女对老人的亲情陪伴离多聚少。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孩子们说好的“回家过年”可能会不得不搁浅。老人们要学会调低举家团聚的“期望值”,对儿女的回乡返家顺其自然,尤其要对儿女们的节后上班拥有心理预期。节后要善于调适环境,自我“寻乐”,多参加些户外活动或与同龄人交往,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量力而行地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看书、习字、种花、健身和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保持健康、开朗的心态。

其三,社区情暖“空巢”势在必行。儿孙不在身边,社区就是老人的家。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并发挥好志愿者作用。要建立起“空巢”家庭的关爱档案,保持与“空巢”老人的电话沟通、定期巡访,积极为其创造与人沟通的交流平台。要留有其子女的联系方式,适时督促亲情陪伴;有条件的地方,可由政府全部或部分买单,为“空巢”老人提供保姆类的服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88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