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一、高龄老人犯罪怎么处罚二、高龄老人犯罪的原因三、如何确定老年人犯罪时的年龄高龄老人犯罪怎么处罚1、我国法律对老人犯罪的处罚
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四十九条第二款: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2、对老年人罪犯的关押上给予特别照顾
可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在执行拘役、有期徒刑时实行就地关押或分开关押;对于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予以特别关心,在其生病时及时提供医疗卫生设施;保持其与家人的亲情联系,做好老年人罪犯的身心改造工作,使其认识错误,及时改正;在关押期间,区别对待老年人的劳动改造,对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可安排从事轻微劳动,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不再让其劳动。
3、对于老年人罪犯的减刑、假释等放宽执行条件区别对待
服刑中的老年人,对社会危害比较小,若关押一段时间后发现已丧失劳动动力,应适当放宽减刑、假释的适用。我国刑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减刑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同属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罪犯,可以参照未成年人的减刑起始时间和减刑幅度来执行。对于确有悔改之心和立功表现的,都予以减刑;对于有悔改表现,认真遵守监规的、积极接受教育改造的也可以适当放宽假释的条件;对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应及时准许监外执行;对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年人罪犯还可采用保安处分的措施来代替执行刑罚,这都是符合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要求的,同时能够减轻监管部门的压力,节约司法资源。
高龄老人犯罪的原因1、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老年人与社会联系较少,对外界事物认识困难,加之生理上机能衰退,容易产生敏感多疑、顽固任性、自卑等性格特点。部分老年人因精神衰弱,思想偏激,会做出某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事,如收集垃圾,生活富裕却小偷小摸等,这些性格倾向和行为方式常成为其犯罪的诱因。
2、社会地位的转变
老年人退休以后,生活失去重心,产生空虚、无聊的心理,失去了以往的成就感,容易寻找其它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伴随退休没有了稳定的高收入,家庭地位下降,话语权和决定权被削弱,导致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团体中被边缘化,不再被尊为领导者,很多老人不能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容易产生压抑、逆反的心理。
3、家庭结构变化和物质缺乏
老人寡居独居现象增多,很多老人还要独立抚养照顾幼小儿童,生存压力增大。收入的减少和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子女遗弃、虐待老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现象产生,导致很多老人生活贫困,走上犯罪道路或者进行报复性活动。
如何确定老年人犯罪时的年龄1、如何确定行为的年龄
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指纹信息、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
居民户口本或者身份证是确定被告人年龄情况的最有效的证据。
除了上述证明文件外,还有被告人的出生证明、学籍证明、人口普查登记等。
2、处理死刑案件如何查清年龄
一般情况下,认定被告人的实际年龄应当以户口登记为基本已经,结合人口普查登记和其他有关资料,并经过认真调查核实。
如果有足够证据认定户口登记册上记载的年龄有误,就应当以查明的实际年龄来认定。如果经反复调查,确实查不清的,应当按照从宽的原则予以掌握,以留有余地。
近年来,不知是媒体导向还是事实就是如此,国内关于老年人犯罪的报道屡见不鲜,而其中某些案件的恶劣程度令我这个成年人震(xian)惊(mu)不已。
而我国对于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对老年人犯罪从轻处理以及“免死”规定,有的人担心会引发老年人犯罪案件增加,甚至出现老年人恶性犯罪;有的人认为虽应从轻处理,但对老年人从轻处理的年龄门槛应设置提高,并且不能豁免死刑。
甚至有观点认为老年人就应该被从轻处理,具体理由如下:
一是我国刑法自古就有“尊老恤老”的渊源。早在西周时期,我国法律就规定凡是年老健忘者,除非自己亲手杀害他人,否则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免除刑罚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律规定“老幼犯罪减免刑罚”。春秋时期的《周礼》规定,凡是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都可以予以减免。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成文刑法《法经》规定,凡是犯人不满十五岁或者超过六十岁,则可以减免刑罚。汉朝时期的法律也规定了“恤刑原则”,对老年人犯罪一般情况都给予减免。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法律更加的儒家化,所以针对老年人犯罪的刑罚也就更加的宽松,除非触犯十恶,否则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得到减免的。由此可见, “尊老恤老”是我国重要的刑法思想,前人对老年人从轻处罚的年龄段一般是年满60周岁,从轻幅度也比较大,值得我国刑法立法时借鉴。
二是我国法律明文规定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与国际上将65周岁的通常做法不同,我国界定60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也规定,60岁以上的人为老人。我国历来称60岁为“花甲”,并规定这一年龄为退休年龄。此外,我国地处亚太地区,这一地区规定60周岁以上为老年人。因此,刑法修正法对老年人犯罪从轻处罚的年龄门槛规定为年满60周岁更为妥当。
三是老年人再犯率极低。社会学和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及有关犯罪统计都表明,人进入老年期之后,身心功能逐渐衰弱,体能和精力显著减退,加之社会阅历丰富,许多事都看开了,所谓“六十而耳顺”,因而其犯罪率大大低于中青年人,严重犯罪率就更低。那些担心从轻处罚和免死规定会导致老年人犯罪上升的想法是杞人忧天。立法者规定对老年人从轻处罚,重点是在预防犯罪,体现的是一种司法文明和人文关怀。因为确实存在老年人犯罪,对老年人从轻处罚才有必要和意义,试问,如果将年龄门槛提升到80周岁或90周岁以上,那么规定对老年人从轻处罚又有何意义?因为高龄老人犯罪寥寥无几。
这样的处罚意义何在?老年健忘者的从轻处罚似乎可以被归结为精神原因上。老年人再犯率低下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来不及罢了。
《刑法》第十七条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70岁老人犯盗窃罪因不满75周岁不能因“年龄”从轻或减轻处罚,因根据其个案具体处理。
现行刑法规定,年满75周岁的老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事实上,老人犯罪与一般人犯罪没有什么不同,都要被追究刑事责任,该判刑的判刑,该罚款的罚款,没有非常特别的优待。
法院在审理老人犯罪案件时,该怎样判就怎样判,只对对符合条件的老人适当从轻处罚而已。
至于75岁以上老人犯罪的,是否可以免于处罚的问题,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免除处罚的情形:
1.数额较大[500-2000元]或者多次[一年3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A.对于依法应当判处罚金刑的盗窃犯罪分子,应当在一千元以上盗窃数额的二倍以下判处罚金;
B.对于依法应当判处罚金刑,但没有盗窃数额或者无法计算盗窃数额的犯罪分子,应当在一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判处罚金.
2.数额巨大[5000-2万元]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示】 盗窃未遂,情节严重,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应当定罪处罚。
3.数额特别巨大[3-10万元]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A.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B.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老年人犯罪若已满七十五周岁还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若其为过失犯罪的,则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岁的,不判处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方法致人死亡的除外。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不满三年的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1、情节较轻。
2、有犯罪的表现。
3、不存在累犯风险。
4、宣告缓刑对其所居住的社区没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从事特定的活动,进入特定的地区、场所,联系特定的人。
一般情况下,老人若作出犯罪行为,应当由人民法院按照刑法规定进行处罚,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情节、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并结合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从宽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之一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四十九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872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失独老人的需求和困境
下一篇: 老人犯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