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着一个帖子:“在你很小的时候,父母教你用勺子、用筷子,所以他们吃饭弄脏衣服时,请不要怪罪;如果有一天,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请你抓住他们的手,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这段话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总有一天,父母会成为你的孩子。当我们和父母的角色互换时,请像当初他们对待我们那样去关爱他们。
父母开始变得像孩子
37岁的刘先生来北京十多年,每年跟父母见面都很少,父母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儿子的工作和生活。“近一两年,我感觉特别明显,以前爸妈一周打一两次电话,现在恨不得一天打两三个,说的都是一些琐事,比如电视坏了怎么办,某某保险能不能买等等。”刘先生说,回想小时候,爸爸是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无论什么问题,他都会得到耐心的解答;现在角色互换了,他却总忍不住用不耐烦的口气回应。
网友羽翼的一段话,更是让太多人感同身受:“在家照顾老爸几天,看见他就像看到孩子一样,我悄悄走进他的卧室,老爷子睡得很香,灯没关,电视还在那里闪呀闪……立刻想起了小时候爸妈给我关灯的场景。”
吴先生的父亲80多岁了。他回忆说,有一天他买回一盆水仙,父亲问:“这是啥?”他回答:“这是水仙。”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他不耐烦地说:“都说了是水仙,记不住吗?!”到了下午,上幼儿园的儿子回来问了同样的问题,吴先生告诉他“这是水仙”。不一会儿,儿子又问。就这样,一个问题,他回答了儿子8次。“突然间,我想起上午对待父亲的一幕,又记起很多年前,父母也曾这样一遍遍重复回答我的问题,感到很不是滋味。”
角色互换,我们没做好
可以说,角色互换后,大多数年轻人做得都不好。有人这样总结:“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年龄,开始关心爸妈,却不愿说出口;想多陪陪爸妈,却更贪恋手机电脑;知道爸妈想和自己说话,却不知道他们的话要怎么接;看到爸妈在变老,却不耐烦他们的过时和唠叨。心里时时刻刻在愧疚,却依然带给他们落寞。”这种矛盾心理的普遍存在,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认知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结构会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导致记忆力、辨别力、学习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有的老人还会有智力和行动障碍,再加上高速发展的科技,导致老人与社会脱节,因此比较依赖子女。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心态和价值观因求学和工作阅历增加而改变,面对父母的原地踏步,就容易出现互不理解、沟通困难的情况。
第二,中国父母的教育,主要以孩子为中心,父母时刻惦记孩子的所需所想,甚至在年老后还为孩子的房贷、车贷乃至生活奔波。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被一代一代传递和延续下去,年老的父母就成了容易被忽略的“免费保姆”。但请别忘了,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想想现在的父母,或许就能看到老去的自己。
第三,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压力倍增,忙是现实,也是借口。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对父母说忙总是理直气壮,陪伴父母的计划总会一推再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不论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孩子去公园、做游戏。
长期的忽视,难免给老人带来身心伤害。多项研究发现,长期寂寞、缺少关爱的老人免疫功能容易下降,慢性病增多。美国加州大学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的追踪调查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会减少6年。如果父母突然变得沉默,或者脾气变差、容易激动,甚至得理不饶人,主动要求别人的关注和关怀,说明老人缺爱了。
给父母更多的爱
当你站在学校门口,看着孩子飞奔进怀抱时,可曾想过,这种熟悉的幸福,父母如今只能独自怀念;当你手把手教孩子认识世界时,可曾想过,这份耐心和宽容,父母已经许久没有感受到了。当父母被不可逾越的时间和高速发展的科技抛弃时,我们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对此,李娟研究员给出以下建议:
多几句问候。把每天跟孩子说话的时间分配一些给父母,与父母同住的子女尤其应该做到这一点。“今天去哪儿溜达了、买什么东西了”……从聊天中,子女不但能得知父母近期的身体情况,还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老人是否听信他人,上当受骗等。
多一点耐心。父母学习发短信、用微信,其实是不愿错过你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不要嫌他们学得慢,要像对待孩子一样耐心。如果老人经常听到的是子女不耐烦的口气,再遇到问题就会憋在心里,时间一长,容易变得沉默寡言、抑郁焦虑。
多一些尝试。带父母去看看电影、唱唱歌,学习电脑和摄影,让他们也体验一下年轻人的生活,与时俱进的老人内心少了“老了不中用”的感觉,就会变得更有自信,对身心健康都有益。
多几种技巧。首先是聊天技巧,有人抱怨爸妈每次打电话总是“老三句”―――吃了没、工作累不累、身体怎么样,根本说不到一块。其实,跟父母聊天可以先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入手,找出一两件事来征求父母的意见,让他们觉得被尊重和认可,然后再谈别的事。其次是相处技巧,要关注、了解父母的需求,并坦诚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小事上,子女多做妥协;不要试图改变父母,毕竟他们这么过了半辈子。第三是哄父母开心的技巧,比如陪妈妈逛街,和他们一起运动,整理儿时照片,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等。
成功的父母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家长会后您要注意客观地向孩子传达老师的话,起密切孩子和老师感情纽带的作用。切不可只字片语地片面学舌,更忌讳拳脚相加,这样只会影响师生间的正常关系。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呢?要了解研究孩子。有位母亲要求孩子不进游戏厅,但当孩子磨着要钱去玩时,心又软了,放弃了要求,还嘱咐孩子别告诉爸爸。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家长都应以爱护孩子、培养其良好的品行为出发点,以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态度贯穿始终。奖励惩罚要适度。每逢寒暑假,常见有些家长领着考试出色、升学理想的孩子出入于麦当劳、大商场,孩子俨然立了大功一般。其实学生努力学习,与工人努力生产农民努力劳动父母努力工作一样天经地义。
孩子基本是在家长、老师最直接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家长与老师的沟通、配合,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一旦家长与老师发生矛盾,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孩子,因为孩子不知道究竟哪方的意见对时,容易混淆是非观念,处于两难境地。不可否认,作为教师的一方,在教育学生、对待家长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处理问题简单粗暴、训斥家长等等。
在他知道做错事情,想办法哄你开心的时候。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爱我们,孩子是最不希望我们受伤害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从我和儿子相处的日常温馨时刻体会出来的。
暖心时刻1:当他发现我有些生气,眉头皱起的时候,他就会说:“妈妈不要生气,我再不惹你生气了”。然后用手来抚平我紧皱的眉头,直到我的眉头舒展开,他才会安心。
暖心时刻2:他经常用“好的,我不再这样做了”,然后再亲亲你的脸,说“妈妈,我爱你”。来哄生气的我。
暖心时刻3:在你大声吼过他,他手足无措,这个时候你的一个拥抱,马上会使他安静下来,紧紧的抱紧你,看着他委屈的神情,作为妈妈你就会为你方才的行为后悔万分。
我的女儿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
有一天,我下班回来,刚进家门,她欢快开心的朝我跑过来,迎接我,将握着的一团东西塞到我手里。
我一看,一团用餐巾纸包着的东西。
这是什么?
女儿一脸期待的仰头看着我,没有说话。
我一层一层的揭开餐巾纸,里面露出了红烧肉,并且红烧肉上也粘上了纸。
外婆在旁边说,“这是你女儿中午在幼儿园吃了红烧肉,觉得特别好吃,专门包起来带回来给你吃的!”
那一刻,我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我一边吃着粘着纸的红烧肉,一边蹲下来,紧紧抱着小小的女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告诉她,红烧肉真香,真好吃!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记得大概孩子两岁半的时候,孩子慢慢懂事了,有次因为我有事处理,就把孩子放她奶奶家,准备离开的时候,孩子那种不舍的表情,眼睛含泪,让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也很不舍,很想哭。这个时候我感受到原来孩子已经这么离不开我,依赖我了。
外婆让非常生气委屈的儿子打妈妈一下,儿子说:“不行!我不舍得。”顿时,我后悔的眼泪夺眶而出:儿子比我想象的要爱我!
儿子从一岁多跟小朋友玩,我就知道了,他个性好强。被我引导得分享是会的,可是谁要不经他同意抢他玩具,他肯定要抢回来。哪怕是抢玩具的孩子大得多,他也毫不畏惧。
上学了,知道打架不好,他的原则是你不动我不动。可是只要谁先惹他,他立马还手,像条件反射似的,而且一定要打赢。同学一般不敢惹他。
可就是这样个性的儿子,在我用力的打了他两下手臂(挥手时甚至还不小心刮到他脸上了,只因辅导作业,觉得他没用心听),在他最委屈最生气时,外婆哄他,让他打一下妈妈,他却说,他舍不得!
“不舍得”,仅仅三个字,却道尽了他对父母浓浓的爱,让我瞬间感受到孩子比我们想象的爱父母。让我们对孩子更多一点耐心和爱吧!.
当我态度不好,并且大声训斥孩子,孩子突然抱住我说,妈妈,I love you, I am sorry! 妈妈,我爱你,对不起!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妈妈都会有这个感受 不管我们怎么对待孩子 孩子依旧会爱我们
你所描述的情景,是因为孩子有自愈能力,但伤害并非消失,而是放在了他的潜意识里面。他能够那么容易原谅父母的过错,只是因为孩子会原谅。
说孩子更爱父母,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爱更加纯粹,不带一点点杂质,孩子完全的依赖和信任父母。从生物学来说,也许这是幼儿生存下去所夹带的技能,用无限的真心和依赖,用善于原谅的技能在促使自己能够得到父母更大的庇护,更有可能成年。
你说的情况,第一种可能,孩子没有安全意识,不懂得轻重后果,玩耍的时候存在错手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是弟弟的出生,让老大没有安全感,觉得被剥夺了父母的爱和庇护,所以出现了攻击行为。
最重要的一点,父母不要用恶意去揣测孩子,孩子没有我们大人的心机。去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诱因,那往往都是爱的初衷。
无条件的爱他,给他更多的关爱,创造一些与老大的独处时间,在大小之间保持中立,不因为小的而忽视大的,不要总让大的让着小的,不要在大小之间比较,让大的参与到照顾小的中去。
'我是个全职妈妈。我记得我有一次在街上时我的鞋带掉了。我的宝贝马上跑过来。说妈妈,妈妈你等一会儿。我帮你把鞋带系上。有时候我在街上提了很多东西。宝宝马上说妈妈,妈妈我帮你提下,你一个人太累啦!有时候,我有点累头痛,我说妈妈想睡一会儿,她说妈妈我自己去完,我不吵你,你好好睡觉吧。感觉我的孩子比我更懂事,更爱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613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治疗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的处方
下一篇: 不出门也可以让老人做健身运动保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