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人群养生 >> 老人

别只做熟悉父母而不了解父母的人

夕阳红 2023-07-02 21:24:48

别只做熟悉父母而不了解父母的人

哭和笑都是人的内心活动的外部表现。所谓“喜形于色”和“伤心流泪”,这些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反映

假若一个人遇到伤心的事情不哭,高兴的事情不笑.甚至无动于衷、毫无表情,那么,他就无法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感情了。但是表达感情要适度,要区别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要有节制,这是一般正常人都能做到的。例如在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欢声笑语,气氛十分热烈,这时如果有人高声狂笑不止,甚至手舞足蹈,虽然他也高兴、也在笑。却会使与会者大为扫兴.人们会以为他喝醉了酒,或者为了哗众取宠。又比如在新郎新娘举行婚礼时,有入却放声大哭。必然会使人想起他的精神是否不太正常。

确实,人的哭和笑,有的正常,有的不正常,而哭笑无常就届于不正常之列。但是,为什么有的老人会哭笑无常呢?这一点说起来就复杂了。

首先,哭笑无常是一种病态表现,是精神疾病的一个症状。这一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既可见于所谓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也可见器质性精神病(如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多发梗塞性痴呆等)。老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哭笑无常,多数是受幻觉、妄想支配,也就任幻觉或妄想的影响下出现的。例如病人忽然看到窗台上出现几个跳舞的小人,感到好笑而发笑,也有的病人听见半空中有陌生人告诉他,他亲爱的母亲去世了而痛哭流涕。有的病人因怀疑周围的入都迫害他而伤心难过。而有的病人却因想到自己即将当上“宇宙总管”或成神成仙而欣喜若狂。老年抑郁症的病人,常常终日愁眉苦脸、默默饮泣,然而却没有任何原因值得他伤感。至于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和多发梗塞性痴呆等器质性精神病人的哭笑无常,主要是因为这类病人都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脑损害,因此表现为情感的失控而出现哭笑无常,所以遇有哭笑无常的老人,应当接受精神科医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因而及时治疗。

为什么父母越是很亲近的人,越是不能了解自己呢?

为什么越是父母,越是很近的,换句话说,实在亲戚,给我们介绍的对象,恰恰是最不适合我们的呢?因为这些亲人,往往不了解孩子。对,您没看错。我的看法是这样,父母和这些近亲,他们爱我们,可是却不了解我们。更可怕的是,他们自以为很了解我们。
父母和那些关心我们、爱我们的近亲,总以为对子女很了解,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喜欢什么样的伴侣,其实,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换句话说,是他们自认为子女喜欢的样子,去为子女找另一半。可实际上,孩子成年后,与父母和亲戚的交流,就开始趋于程式化,也就是说表面很亲密,在一起生活,看起来经常见面,但是却很少进行有效沟通。说的话都是日常生活的简单沟通,有深度的,触及灵魂的那种思想沟通,和父母、亲戚,似乎很难达成。
首先,两代人之间有代沟,价值观不同,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样,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沟通起来容易产生矛盾,说不到一块去。因此年轻人很难向这些长辈打开心扉,真实的想法不会和他们倾诉。因为说了他们也不理解,很可能还会干预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和长辈们对于孩子,总是一厢情愿的,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对于感情上的事,也同样如此。而这种揣摩往往是和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不一致的。

也许你会说,父母也年轻过,对于孩子的感情观,怎么可能完全不了解呢?可事实上就是这么拧巴。很多时候,父母会觉得自己在年轻时候,在感情上走过的一些弯路,踩过的一些坑,不希望孩子掉进去。正因为自己年轻过那些错误的想法,要帮助孩子及时纠正,所以他很可能会按照自己当下年纪对感情的思路,觉得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婚姻,更适合生活,去硬塞给自己的子女,还希望子女完全接受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热播剧《父母爱情》里,嫁给“泥腿子”江德福的安杰,尽管自己年轻时一直觉得不甘心,对于婚姻有很多委屈,可是在给自己的大女儿江亚菲找相亲对象的时候,却依然按照自己丈夫的标准选择。那个朴实有前途的孟天柱,自然被安杰相中,一心想要把他招揽为女婿。只可惜,江亚菲不喜欢孟天柱。她嫌弃孟天柱连普通话也讲不好,常把“我”说成“饿”,给他取了一个有意思的外号为“饿主任”。
安杰没年轻过吗?他一个资本家的大小姐嫁给了农民出身的江德福,一开始有多少的别扭、委屈难道都忘了吗?可是在择婿的时候为什么不站在女儿的角度,用自己年轻时候的浪漫、理想化去帮女儿找相亲对象呢?还不是因为这场婚姻,自己是既得利益者,站在现在一个中年妇女的角度想,还是这样的男人靠谱,今后的生活更稳定,也更容易幸福。年轻时候的那点小浪漫算得了什么?
再有,年轻人都比较个性独立,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这些长辈知悉,尤其是不希望父母和长辈亲戚再像对待孩子一样,对自己过分关注。尤其是对于情感这方面,很可能口是心非,向他们透露的并非是自己的真实现状和真实想法。
比如一直单身的子女,可能是因为喜欢某一个人爱而不得,而其他人又总是无法达到心中这个理想的标准。于是虚位以待,一直为了心中所想而寻觅,或索性不愿意将就,干脆单身。可是却对父母讲,因为工作太忙,生活圈太窄,认识不到异性,所以单着。那么父母就领略错了方向,你没时间找,那么我就帮你找。这样一来,寻觅方向难免南辕北辙。
最后,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对于父母或长辈亲戚介绍给自己的相亲对象,天然就持有抵触情绪和否定态度,认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硬塞过来的这种相亲,纯属就是为了找对象而找对象,不重视自己、不尊重自己,那么找来的也不可能是什么合适的人。带着这种情绪去相亲,自然成功率也会大打折扣。

在此,我想和年轻人说,对于父母和长辈亲戚,给自己安排相亲这件事,大可不必觉得压力山大,更不该也不适合因此与他们发生争执,你首先要肯定他们是爱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想摆脱这种“被安排”,也不想把自己的宝贵假期弄在这些无聊的相亲中,那么就应该和长辈们多沟通。即使他们不能理解,也把自己的对于情感方面的需要说一说。
告诉他们,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情感观念会随之发生变化,带着父母追忆一下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些想法,是不是和现在会不一样。比如借着看电视剧的机会。说着剧中人物的事,其实在暗藏着点名自己的心意。对于自己情感方面有哪些安排、想法,给父母和长辈亲戚简单地透透风,省得他们再瞎猜或者乱点鸳鸯谱。
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家长以及长辈亲戚们说一说,对于年轻人的婚事,关心一下就好了,大可不必大包大揽。对于年轻人尤其是情感方面的事,过分关注反而会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一不小心适得其反。
幸福有很多种模样,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尤其是适合当下的自己。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在情感上也是这样。
比如,一个学识渊博、对生活有追求的年轻人,在他少年时期可能会喜欢与自己有同样理想、同意追求、同样气质的知知识女性做伴侣,在一起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梦想。可是到了他年老的时候,诗词歌赋、浪漫理想化的谈资、共同的生活目标等等,这些东西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一个知冷知热、能端汤递水,伺候自己饮食起居的劳动妇女,可能会比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追求独立、自我的女性更招人喜欢。
你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对于择偶观就会有这么天差地别的变化,我们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考虑。用爱的名义去约束别人,即使他是你的子女。

不想和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该如何做?

多参与一些孩子的活动,多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和他的一些学习生活以及和朋友相处的问题和故事。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愿意对你说他的经历以及他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那么和孩子交流多了,自然就会变的真正的熟悉,而不是只是一个长辈那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611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