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我们在全力扶植正面影响的同时,也要全力克服负面影响。
加速老化的负面影响因素沮丧、抑郁,无法将感情表达出来,无法改变自己及他人;独居、寂寞,缺少朋友,缺乏日常生活规律;对工作不满意,经济负担重,总是后悔、易怒,发泄不出内心的愤怒,极端挑剔自己或者看不颐别人等,都是加速老化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促使体内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到处乱窜,损害细胞膜,使细胞代谢紊乱,功能异常,从而加速老化。细胞膜不稳定与许多慢性病的发生有关,如过敏性疾病、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癌症、心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等。
健康格言
一个健康的人,身体各个器官总是保持着平衡状态。
减缓老化的正面因素拥有和谐相处的家庭,婚姻幸福美满,性生活协调,尊老育幼,能与家人互相倾诉。拥有长期交往的朋友,维持友谊,相互交流。拥有规律的正常工作,内心满足快乐,充满希望。时常笑容满面,生活节奏协调。每年能利用休假与家人共同放松心情。自由、休闲,无不良嗜好,具有坦诚的心境。能善解人意,宽容别人的错误,感恩、助人,心态满足,经济和生活有安全感,会排解烦恼、心胸豁达。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
促进长寿的秘诀之一面对压力时将心理调节得非常好丹巴尔教授认为,长寿的人拥有以下六项共同特点。
(1)对新的改变具有开创性的应变能力,这项能力使他们有别于常人。
(2)对待任何遇到的问题都能冷静、不焦虑,焦虑是创造力最大的敌人。
(3)有持续思维创造和持续科学发明的能力。
(4)有高度的调适能力,对生活、工作可以随机调控。
(5)有将新事物融合到生活当中的才能,有先知先觉的融合才能。
(6)有旺盛的求生意志,勇往直前,绝不气馁,坚持再坚持。
心理健康能延缓老化老化被定义为无法恢复的身体颓势。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能迟缓其老化过程,反之,则会加速老化。
有位百岁老者在总结他长寿的秘诀时说:心态好则长寿。他还把自己的重要做法归纳如下。
(1)从不走极端,与世无争。
(2)从不暴饮暴食,晚上饮食清淡,把握七八分饱。
(3)睡觉好,每天保持睡眠在8小时左右,晚上不足,中午补。
(4)不为琐事烦心,能放得下,想得开-
(5)不断锻炼,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适当运动。
(6)时不时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调节好。要能够释放不满和忧愁,最有效的方法是有倾诉的对象。
(7)饮食适当,不酗酒,不吸烟,绝不吸毒,不危害自己的身体。
(8)起床、睡觉前都要适当做缓慢的肢体运动,不猛然行事。
(9)每天多喝水,不是等到渴了再喝5因为习惯喝水的人,体内脱氧酶活性较高,自由基减少;而慢性脱水的人,体内脱氧酶活性减低,自由基增多。
健康格言
眼之所见准,耳之所闻灵,感觉敏锐,头脑灵活,方可称之为健康人。
另外,长寿者必须具备的心理有以下几点:
(1)具有与生俱来的智慧,热衷于了解时事,注意强化记忆力。
(2)不焦虑,少疾病,放松心情,发现不适应早诊治。
(3)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不妨碍别人就可。
(4)热爱生命,生活乐观,有幽默感,要有自己的追求,不断进取。
(5)不断排解困难,并欣赏自己的成果。
(6)不会经常忧虑,乐观生活每一天。
(7)充满希望,对自己和对父母、爱人、孩子和朋友有信心。
(8)不忘记每年全面体格检查,最好进行2次。
3.1 温度影响
温度升高, 高分子链的运动加剧, 一旦超过化学键的离解能, 就会引起高分子链的热降解或基团脱落。
3.2 湿度的影响
湿度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可归结于水分对材料的溶胀及溶解作用, 使维持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的分子间作用力改变, 从而破坏了材料的聚集状态, 尤其对于非交联的无定形聚合物, 湿度的影响极其明显, 会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溶胀甚至聚集态解体, 从而使材料的性能受到损坏; 对于结晶形态的塑料或纤维, 由于存在水分渗透限制, 湿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3.3氧气的影响
氧是引起高分子材料老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氧的渗透性, 结晶型聚合物较无定型聚合物耐氧化。氧首先进攻高分子主链上的薄弱环节, 如双键、羟基、叔碳原子上的氢等基团或原子, 形成高分子过氧自由基或过氧化物, 然后在此部位引起主链的断裂, 严重时,聚合物分子量显著下降, 玻璃化温度降低, 而使聚合物变粘, 在某些易分解为自由基的引发剂或过渡金属元素存在下, 有加剧氧化反应的趋势。
3.4 光老化
聚合物受光的照射, 是否引起分子链的断裂,取决于光能与离解能的相对大小及高分子化学结构对光波的敏感性。由于地球表面存在臭氧层及大气层, 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线波长范围为290nm ~4300nm之间, 光波能量大于化学键离解能的只有紫外区域的光波, 会引起高分子化学键的断裂。
3.5 化学介质的影响
化学介质只有渗透到高分子材料的内部, 才能发挥作用, 这些作用包括对共价键的作用与次价键的作用两类。共价键的作用表现为高分子链的断链、交联、加成或这些作用的综合,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化学过程; 化学介质对次价键的破坏虽然没有引起化学结构的改变, 但材料的聚集态结构会改变, 使其物理性能发生相应改变。
3.6 生物老化
聚合物材料长期处于某种环境中, 由于微生物具有极强的遗传变异性, 会逐步进化出能够分解利用这些高聚物的酶类, 从而能够以其为碳源或能源生长, 尽管降解速率极低, 但这种潜在危害是确实存在的, 但对于某些高分子包装物, 使用后却希望其能够迅速被生物降解 。
衰老又称老化,通常指生物发育成熟后,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加,机能和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从而趋于死亡的不可逆过程。
1引言
当我们迎来1999国际老人年的时候,中国人口也悄然步入了老年型社会(注:《人口研究》编辑部.中国跨入老年型社会.人口研究,1999;5),并且将可能成为世界上老化最快的国家之一。 迅速的老龄化和高龄社会的出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众所周知,中国人口迅速的老龄化主要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结果,而这一种关系很容易使人们引伸出我国计划生育与人口老化之间关系的话题。然而,这不仅涉及到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就,而且还与未来的人口生育政策走向有关。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迅速到来,面对21世纪人口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关系,重新审视我国的生育政策。
2 中国人口老化加快的成因分析
2.1人口老化成因与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从封闭人口看,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西方人口学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对老龄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而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注:李竞能.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这一结论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是成立的。我国学者对新中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杜鹏,1994)。联合国1973年出版的研究综述再次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化的最大原因,并且进一步指出,生育率下降的程度可以加速或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例如,法国虽是老年人口最早达到7%的国家, 但由这个比例翻一番达到14%的比例却花费了115年的时间。 而战后开始老龄化的日本,老年人口这一比例的倍增仅仅经历了24年的时间,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源于两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前者是平缓的、渐进的,而后者则是急剧的、迅速的。
如果对人口老化的成因没有疑问,那么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西方人口转变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上做了阐释。西方传统人口转变论最初是由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于本世纪初提出来的,后来许多学者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二战以后,人口转变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其中美国学者诺特斯坦( F.W.Notestein)的观点较有影响,他研究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人口转变问题,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并把人口转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到80年代,美国人口学家伊斯特林(R.A.Easterlin )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考察了生育率的转变,并建立了多因素、多层次的理论分析框架。 他强调了影响生育率转变的5个基本变量,即公共健康的改进;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R.A.Easterlin,1985)。尽管人口转变的理论存在着一些缺陷,特别是对后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缺乏解释力,但是对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是人口转变的基本原因的解释没有疑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结果,这正是今天全世界迎来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2.2中国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转变一般被认为始于新中国成立,起先是死亡率明显而迅速地下降,而全国性的生育率转变则始于70年代初期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介入,并迅速由高生育率水平转向低生育率水平。中国人口转变速度之快,为世人所注目。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关于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解释众说纷纭。显然,从传统的西方人口转变理论中得不到充分的解释。事实上,二战以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就走向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最明显的特征是国家政府的介入,这首先表现在死亡率的下降上。西方学者研究指出,不发达国家直接利用发达国家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术,使死亡率下降比西欧曾经经历的要迅速得多。例如,毛里求斯的死亡率从27‰下降到15‰只花了7年时间, 而英格兰和威尔士却为此花了100年的时间(卡洛<img src="/images/dot-b.gif" >奇波拉,1993)。可见,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多是一种诱导型、自觉型,中国更是如此。尽管对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解释有争议,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因素在人口转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蒋正华,1986;顾宝昌,1987)。我国的生育率转变是有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这一点可以从全国一致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各地不一样的生育水平上得到验证。但是,毫无疑问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国生育率水平的转变。而加快了的生育率转变也就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
总之,计划生育不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人口也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老龄化。但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中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的开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急剧持续的下降,必然使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展开。
计划生育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一些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量化研究(肖立见,1994)。研究结果表明,从70年代起至第三次人口普查,实施人口控制使0~14岁人口比例由假如没有人口控制的39.7%降到实际控制之下的33.5%;65岁老年人口的比例则由4.4%提高到4.9%。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0~14岁少年人口比例会由39.7%降到36.4%,而实际上, 是由33.5%降到27.7%;65岁老年人口的比例也由不控制的4.8%上升到5.6%,促进了中国人口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事实上,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到21世纪前半叶更加显化,也就是说老年人口的比例变化幅度更大。这里我们不妨以1999年联合国中方案预测的数据为依据,比较一下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人口大国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21世纪前半叶中老年人口比例变化的情况
(见表1)。
表1中国、印度、印尼三国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1995 2000 20102020 2030 2040 2050
TFR 1.80 1.84 1.901.90 1.90 1.90 1.90
中国65+(%)6.16.88.1 11.5 15.7 21.3 22.6
总人口(万人)122052 127756 137292 145446 149594 150437 147773
TFR3.13 2.72 2.102.10 2.10 2.10 2.10
印度65+(%)4.65.05.8 7.3 9.7 12.3 15.1
总人口(万人) 93367 101366 115216 127217 138272 146711 152885
TFR2.58 2.26 2.102.10 2.10 2.10 2.10
印尼65+(%)4.34.75.9 7.29.913.5 16.5
总人口(万人) 19746 212112380126229283523001231186
资料来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New York,1999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都是亚洲的人口大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1996年3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670、322和920美元,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居中的。这3个国家都是主张实行计划生育的,只是力度、方法和效果有所不同。1995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生育水平分别是1.8、3.13、2.58。由于中国实施了世界上最为严厉的生育政策, 即便是21世纪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9的水平, 人口老化也比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快得多。如果仅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宽松的生育政策而言,中国的老化水平应该和这两个国家相差不大,而事实上相差不小。中国人口进入老年社会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的时间比这两个国家差不多提前了20年。可见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老化的加速作用。
3 迅速的老龄化对计划生育提出的新挑战
由于计划生育使中国的人口提前步入了老龄社会,而且生育率迅速而持续的下降将导致下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空前的加速。据笔者中方案预测(李建新,1997)2000年中国65岁老年人口达到7%, 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14%,如果是低方案,达到14%的时间将是2020年,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可以与发达国家日本的人口老化相比肩,而且成为下世纪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实际上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变化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老龄人口中高龄人口的比例增加(高龄化),劳动力人口中老年劳动人口(45~59)的比例增加。人口老化毫无疑问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老年人口以及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的增大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负担加重。而劳动力人口的老化则直接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影响。
自马尔萨斯人口论诞生以来,有关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悲观论倾向于夸大人口规模、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不断地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危机"等警示人类。人口乐观派则认为从宏观和长期的视角看,人口增长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谁是谁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如果说人们对人口规模、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着某些争论的话,那么人口结构与发展关系似乎不存在那么多争议。自5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西方人口学家越来越关注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看,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相对下降,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生产和开发,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其次,人口老化之后是劳动力人口老化,因为持续的低生育率会使青少年人口比例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这样势必造成劳动力年龄人口老化。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老龄劳动力人口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比青年劳动力要处于劣势,对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弱一些。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当然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仅只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还将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老年医疗费用增加、社会价值观变化等等。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劳动力人口老化也不可避免地到来。表2列出了笔者中、 低预测方案中未来劳动力人口数量和比例变化的趋势。
表2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老化的变化趋势
年份中方案 低方案
15~59 15~29(%) 45~59(%) 65[+](%)15~5915~29(%)
1990723.3648.76 18.88 5.6723.36 48.76
2000813.7438.55 23.47 7.0813.74 38.55
2010923.3935.75 28.03 8.4923.39 35.75
2020946.2633.28 34.6911.7943.21 33.06
2030898.6730.04 32.8715.9872.42 27.97
2040867.9031.68 36.1121.5799.03 27.16
2050806.6129.52 37.0023.0695.46 24.62
年份45~59(%) 65[+](%)
1990 18.88 5.6
2000 23.47 7.0
2010 28.03 8.5
2020 34.8012.1
2030 33.8616.9
2040 39.2323.8
2050 42.6526.7
资料来源:根据笔者博士论文的数据计算
表中预测的结果表明,首先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还会再增加,一直保持到2020年左右,但同时劳动力人口迅速老化,表现在青年劳动力人口(15~29岁)的比例在下降,而老年劳动力人口(45~59岁)的比例在增加;其二,从2020年起劳动力人口总数不仅开始持续下降,而且劳动力人口老化进一步加剧(杜鹏,1994)。进一步分析我们会看到,两个方案的变化趋势虽然相同,但是无论是劳动力人口总数还是劳动力人口的老化速度,其变化程度都不同。这里两个方案的政策含义是,中方案是农村同批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即终身生育率)在2000年降至2.10(1990年农村时期总和生育率为2.54),城镇则由1990年的1.55上调到1.7 并保持不变,即调整方案;低方案是城镇一直坚持一孩政策,而农村仅为开放女儿户,即城镇为1.2,乡村为1.6的严格的现行生育政策(李建新,1997)。显然,继续实施严格的现行生育政策会使未来人口老化、劳动力老化和劳动力人口的缩减更加加剧。
正像上述分析的那样,中国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社会,但是我们有没有必要再加速跑入这个西方发达国家正忧心重重的老龄社会呢,这是一个值得学者、更是值得政府、政策制定部门深思的重要问题。如果说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客观效果上只能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标,但后果却使中国人口老化速度过快,而过快的人口老化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问题,甚至许多今天预想不到的、严峻程度超过人口数量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4 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调整
4.1走出人口数量的陷阱
7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持续的高生育率和强劲的人口增长势头到了非控制不可的时候,那时降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数量是计划生育的首要任务。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TFR)已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199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TFR为1.46,1997年国家计生委的调查则为1.35~1.38。 如此低的生育水平令许多学者不敢相信,因此做了调整,认为当前的生育水平大致是1.7~1.8(乔晓春,1999)。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的数据,还是调整的数据,都说明我国人口生育率到了相当低的水平,已接近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显然这与20多年前的高生育率高增长截然不同,发生了质的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口目前是低生育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加速的时代。面对中国人口的新形势,要不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一贯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要不要为生育政策注入新的内容,要不要针对新的形势和发展作出必要的调整。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在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上,我们必须走出人口数量的陷阱。
从70年代起中国人感到了人口数量的"包袱"之后,似乎一直没有摆脱这种阴影,似乎一直存在一种对中国人口数量悲观的倾向。细心地考察一下世界人口的变化历史, 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世界人口自1798年马尔萨斯人口悲观论出现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时期,人口悲观论就没有停止过。当发展中国家人口处在人口增长高峰的时候,美国人口生态学家保罗<img src="/images/dot-b.gif" >埃里奇(Paul.R.Ehrlich)于1968年出版了其轰动一时的《人口爆炸》(Population Bomb)。 埃里奇认为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过剩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正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并预言1970~1985年期间世界将会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的《增长的极限》同样弥漫着悲观论。20多年过去了,悲观论者的预言并没有出现,而世界人口却已经由埃里奇著文时的35亿左右跨过60亿大关。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著作的学术价值。1999年当我们迎来60亿世界人口日和国际老人年的时候,另一种具有讽刺意义的悲观情绪出现了。据英国《观察家报》报道,即使世界上第60亿个人出生了,那也该是抛弃世界人口过剩的恐惧症的时候了。日本厚生省的报告忧虑地说,到下一个千年结束时,东京就将成为一座被废弃的城市,日本将空空荡荡。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欧洲和日本的人口将减少一半。对生育率水平低下的发达国家来说,出生率不足的含义就像人口爆炸那样意义深远(注:南方周末,1999-10-15)。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依然在增长,但已大大地放慢了步伐,致使联合国的预言家们不断地调低预测方案。世界人口数量的长幅以及未来的规模并没有人口悲观论者所预言的那样前景黯淡。
如果反观中国人口的情况,许多事实更是耐人寻味的。众所周知,早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散布过许多悲观的言论,他认为:"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了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毛泽东主席在其《论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批驳了这一谬论,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革命加生产"的著名论断。事实证明了毛泽东这一论断。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5亿左右增长到10亿、 再增长到超过12亿,但是今天我们感到的是贫困减少了,生活富裕了,而这一切都是改革和发展经济的结果。笔者在此论述这些并无意要否定我国不存在人口数量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给我国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计划生育的开展无疑促进了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在此想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人口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我们不应该再把人口数量问题看得过重,我们必须打破人口数量的紧箍咒,走出人口数量指标的陷阱。
4.2数量与结构并举的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而对人口进行调节的手段。计划生育通过生育率的调控达到对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调节。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有许多学者提出应该完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曾毅,1991;李建新,1996,1997;梁中堂,1999;乔晓春,1999;王国强,1999)。从理论上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的最优人口应该不仅仅只关注人口数量和结构,而且更要注重人口质量、人力开发等。但是,计划生育所能直接调节的只能是数量与结构。如果说二、三十年前,人口数量是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问题,那么20多年的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我国的人口数量问题已不再像从前那样突出;相反,人口结构问题显兀出来。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看到,西方人口老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明显的、消极的。今天这些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条件下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4%,如日本1998年已达16.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00美元以上。20多年以后, 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将达到这个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却会有很大的差距。届时,过快的老龄化人口反过来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可以想见,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比现在发达国家的问题更突出。我们之所以不太容易走出人口数量的阴影,是因为我们无时不感到现时庞大的人口给我们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压力,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相反,老龄化问题虽然已经出现,但还未感到那么紧迫和严峻。事实上,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现在不严峻不意味着未来没有问题。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调整是要遵循人口自身规律的,是要有前瞻性的。例如现在出生的人口只有在15年或20年以后才能进入劳动力人口的行列,届时如果感到人口过于老化或劳动力不足,再以计划生育来调节将是无济于事的。因此,现在应该是把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列入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笔者主张,把现行的追求更低生育率、只盯在控制人口数量上的生育政策平稳过渡为"低生育率水平与调控人口年龄结构并举"的政策,就是说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问题并列。这一政策的含义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在不少地区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是不充分、不彻底的,高于生育率更替水平的地区或生育率水平有可能反弹的地区,应继续搞好控制人口数量的工作,使生育率水平降低到2.0左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水平特别低的地区,特别是发达的城市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0以下, 则不再是继续维持这样低的生育水平,而是应该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调控人口结构的目的,当然生育率的上限仍是更替水平。所以,计划生育政策实际上是通过把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或1.9~2.1 的水平上来达到既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又达到调控人口年龄结构的目标。而不再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只追求把生育率降得越低越好。因此,当我们看到1995年、1997年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的总和生育率均在1.5之下(如果是真实的话), 那我们不应当再把它看成是成绩,而是一种担忧,一种问题。只有这样,中国人口在未来才不至于过分老化,才不至于带来许多今天预想不到的严峻问题。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如果能在这上面达成共识,那么下面的问题将是怎样和什么时候调整过渡的问题(由于篇幅有限,这些问题将另文论述)。
汽车由各种零件和电子元件组成。汽车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种零部件会发生各种故障,但如果汽车长时间不使用,也会导致各个零部件老化。今天就来说说汽车电池老化对汽车的影响。
和汽车保养一样,电池也有保养周期。电池在保养时,寿命会比平时长,但达到使用寿命后要及时更换。一般电池的使用寿命是2-3年,而像新车一样的到位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长达3-5年。
一旦电池达到使用寿命,应立即更换,否则会导致以下故障。
1.电流不稳定。很多车主会购买一些改装的娱乐设备安装在自己的车辆上,但是电池的老化导致电流不稳定,使得这些娱乐设备的性能达不到预期的声音标准。所以当娱乐设备的音质出现问题时,我们不妨检查一下电池是否老化。
3.车辆系统被锁定。如果电池老化到一定程度,电源突然中断,车载系统将被锁定,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将丢失。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只能去4S店解码。
4.增加车辆损失。汽车动力系统70%的损耗是由于电池电量不足造成的。此外,供电不足也会损害GPS等车载电器的使用。因此,当电池达到使用寿命时,必须及时更换。
日常生活中,汽车不应该长时间处于不启动的状态,这样会导致汽车的电池失去动力甚至报废。因此,需要定期启动汽车,看看各部件的状态是否正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133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正确选用胡椒粉有利于老人的健康
下一篇: 正确饮食可以缓解老人的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