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被宣布将要面临死亡时,可能会考虑到许多问题:如想弄清楚死前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智力不迟钝的话,会考虑将要和亲人分离的情景;根据自己原有的希望,回顾一生,并作出评价;关心他所不熟悉的向死亡过渡的状态。而一个人在临终的表现,又和他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
有的人可能对死害怕得很,以致否认它,甚至以倨傲的态度对待它;一个成熟的人,则可能回顾一生,整理他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开人间。对于人将死亡时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临终前的心理过程:
不愿意承认事实。当一个人知道死亡将近时,一般的反映是感到震惊、头脑混乱,无法接受事实,陷入短暂的空白状态,继而开始封闭自己、不与人交流,其内心却异常复杂,痛苦。
变得易怒。慢慢开始对身边的人怀着敌意,甚至拒绝医生的治疗。
讨价还价。表面上冷静克制,心底却对生命抱着强烈的期望,“如果有可能,我一定……”且想方设法,如千方百计探索民间治疗秘方等。
沮丧。当得知健康无法换回,死亡不可避免时,万念俱灰,有人哭泣,有人内疚,有人想自杀。
接受。接受死亡的事实、不再妄想,感到疲乏和软弱,需要保持安宁,清醒期变短、次数减少,消极静默,通常在平静和无痛苦的状态离开人世。
国外曾报道过500例临终者的观察记录,其中除90例肉体上蒙受疼痛或某种痛苦,11例精神忧虑,2例有明显的恐惧症状,1例心理欣慰表现,以及1例有强烈自责感外,近90%的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迹象。可见,当一个人面临死亡,基本上都是从震惊到平静,从而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发明家爱迪生在临终前凝视窗外,轻轻地说“那里是非常美的”,就平静地死了;亨利格林(一代名医)在临死前最后的自我诊断——当他数完最后一次心跳时,说了声“停了”,平静地告别了人世。对于明智者而言,死亡并不神秘、并不可怕,只不过是生命现象和活动的停止而巳。死亡是一种个人体验,当生命逐渐迈进死亡的门槛时,除了家庭、社会支持的临终关怀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个人对于死亡的正确、睿智的认识和修养。
因此,老年人不应该回避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讨论。我们只有对未来事物充分地认知,才能不陷于盲目、混沌、畏惧。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应该尽各种生命力量来抗衰老、延缓衰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坦然地走好这一步;在离开人世之前,我们应该先确立生存与死亡的意义,对死亡有思想准备、不回避,必要时对死亡做出决断,从容不迫。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努力后,枝展叶茂,如果最后能有尊严地、平静地“笑着闭幕”,那么,这一生才是真正圆满的。
老人咽气前会等人。
自然老去的老人一般临去世前其实都很清醒,心里也明白自己快要归西了,这时再想见一见自己想要见的亲人,还有放不下牵挂和执念,只有等见到了才会安心的离开。很多老人在离世前,都会交代一些很少平时很少提及的事情或是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还有的人会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梦。
老人临终净肠
虽然很多老人会出现净肠的情况,但是时间没有那么长,一般都是三到五天左右。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体的括约肌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才会这样的,所以不用担心是什么问题,不过老人净肠之后就会出现咽气的情况。
因此,在发现有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最好是多陪在老人身边比较好。
老人临终时,最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做好心理准备;其次,做好葬礼准备;最后,要注意老人死前、死时、死后的一些具体问题。
1、首先,做好心理准备。
大部分老人都是病死的,例如患有帕金森、脑梗等老年疾病。作为子女,一定要注意观察老人的病情,如果发现老人无法进食、吞咽困难、意识不清晰、表达不清楚等情况时,就要做好老人时日不多、随时可能离去的心理准备。
2、其次,做好葬礼准备。
不管是城市的老人还是农村的老人,人死之后都会举行一些告别仪式或葬礼。作为子女,应提前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并和兄弟姐妹及健在的父母一方商量葬礼的具体问题。如果等到人走了再商量,那时已经来不及了,很多事情就不好把控。以下一些葬礼的准备工作:
(1)、商量确定葬礼举办天数。各地风俗不一样,有的地方举行两三天,有的地方四五天。如果子女在外地上班,不好请假或不易请假太长,就要商量确定好葬礼的举办天数。如果当地葬礼举办天数是根据一些八字、八卦等算出来的且必须执行的,那就只能自行定夺。
(2)、商量确定葬礼所要购买的物品:
一是亡人必需物品。如棺材、寿衣等。
二是祭祀所需物品。如纸钱、香烛、鞭炮等。
三是白事必需物品。如烟酒、瓜子花生、糖果、肉、菜等(以上物品可以在葬礼期间购买,各地有专门办理白事的人,可根据他们的要求购买。)
(3)、商量确定葬礼所花费用的摊派方法。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子女,那基本上就是你一个人想办法解决了。如果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那就直接采用均摊的方法。
3、最后,老人死前、死时、死后的一些具体问题。
如果发现老人时日不多了,那就要做好最后的照顾问题,一定要商量好在哪里照顾,由那些人照顾等具体问题。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父母去世时,身边最好有子女,即所谓的“送终”。此外,老人走后,涉及到一个送回老家安葬或者拉到殡仪馆处理等问题,这些都要提前考虑到。
比如运送亡人的车辆都要提前落实好等。葬礼过后,还有一些护山、头七、回煞等等风俗,这些可以在葬礼结束后商量确定。
人固有一死,老人去世之后,作为晚辈应为其尽忠尽孝,毕竟是送老人最后一程。所以,一些具体的礼节必须了解并尊崇。
扩展资料:
参加葬礼的注意事项:
1、参加葬礼时穿着要庄重、大方、整洁,最好穿以白色、黑色为主的服饰。
2、参加葬礼时表情要庄重、悲伤,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切不可在葬礼期间戏皮笑脸,无所顾忌地大声说笑,破坏葬礼现场的气氛。
3、到达葬礼现场后,一定要先去试者的遗体面前以虔诚的态度行跪拜之礼,表达对逝者的纪念。行礼时神情要专注,切不可左顾右盼。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鸟儿在死之前会发出悲鸣,人在死之前往往语词和善,对自己一生的经历表现出包容与豁达,对以前所犯下的错误也持一种忏悔的心情。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即将死去,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他们的心理活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关于濒死前的体验,屈布勒·罗斯的研究目前最具代表性。
他对芝加哥大学医院500多名临死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选择了患晚期慢性病的老人作为被试,因为这些老人临终前能够相对较好地保持清醒的意识,有利于研究的开展。经过研究,他发现濒死前的情绪反应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否认这一阶段的患者往往不愿接受现实,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不愿承认自己即将走向终结。“这怎么可能?”“我还健康得很!”这些言语往往是该阶段患者们的真实写照。这个时候家属应该耐心陪在患者的身边,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愤怒这一阶段的患者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即将死亡这一现实,开始变得焦躁、不安。“我怎么突然就要死了?”“为什么偏偏是我?”这些愤怒的质问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活动。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死亡的恐惧逼迫他们向外部发泄情绪,以减轻自身的焦虑。这时候家属应该多与患者讲一些开心的往事,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否则,极端的负面情绪会一直困扰着患者,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
交易也称“讨价还价”。这一阶段的患者感觉到死亡的不可控,于是他们开始与医生,甚至死神“做交易”,试图通过这种形式来换取一些控制感。他们希望得到医生与家属的帮助、谅解与同情,人们应该主动提供帮助以缓解他们压抑、悲伤的情绪。
抑郁这一阶段的患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开始回忆自己所拥有的、所喜爱的、所无法抛弃的东西。他们会在这个时候回想起自己奋斗多年得来的成就,回想起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回想起身边的朋友与亲人。但是随着死亡,这一切全部都将化为泡影,“我将一无所有,我将永远消失。”巨大的悲痛折磨着患者,使他们变得抑郁与消沉。家属应该小心谨慎地安慰患者,不能刺激到他们的情绪,否则会使患者的情绪更加消沉。
承受死亡即将来临,怀着复杂的情绪,听从命运的安排,迎接死亡的到来。屈布勒·罗斯的研究结果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比如人死前的心理活动只有这几个阶段吗?每个人都会经历这几个阶段吗?尽管如此,但该研究结果仍然是目前关于濒死前心理过程的最权威的解释。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濒死的患者存在着大量负面情绪,这表明人们是害怕死亡的。这又是为什么?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
死本能是指自我破坏与自我毁灭的本能,生本能与之相对,是指生存与发展的本能。即生存是人的本能,是先天的,因此人们会去追求与生存发展一切相关的事物以满足个体“本我”最原始的需要。
另一方面,进化心理学认为,个体一切心理都是我们的祖先在采集——狩猎时代为了适应环境维持生存,通过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活化石”,因此现代人类所具有的一切心理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维持生存。总之,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即将死去时,会经历复杂的情绪过程,最终融入到包含一切的自然规律中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132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几种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
下一篇: 老人健康长寿离不开乳酸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