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

学穴位 2023-05-29 18:34:05

穴位解析释义

肩髃[yú]穴(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yú],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该穴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

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附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肩髃穴意义: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取穴

取穴方法:肩髃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锁骨肩峰端, 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主治疾病:

中医病症: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西医病症: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功效机制: 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肩髃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肩髃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肩髃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人体穴位配伍:

背及肩臂肿痛: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隐疹: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瘰疬: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瘿气: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肩臂痹痛、上肢不遂等。

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改善肩臂酸痛、风热瘾疹等。

刮痧疗法: 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肩髃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风热瘾疹等。

按摩疗法:

用大拇指按揉肩髃穴100~200下,每天坚持可防治肩臂疼痛。(平常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揉肩髃穴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穴。)。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6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