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手少阳三焦经:颅息穴(颅息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学穴位 2023-05-29 18:32:24

手少阳三焦经:颅息穴

穴位解析释义

1、颅息: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息,停息也。颅息名意指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

2、颅骢: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骢,同囟,囟为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亦即间隙也。颅骢名意指天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理同颅息名解。

在穴位的气血运行规律当中,多数都是由前穴传给本穴的,可对于颅息穴来说,它的气血物质却是由其后的角孙穴传来的,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其实我们看到上面这个颅骨血管分布图就好理解了,正是由于这个耳后乳突的存在,下面瘛脉的气血要翻越这个“乳突”障碍才能上行,所以我们点按瘛脉,通过外力的挤压促使血液上达到头部,这也是为何把瘛脉称之为头脑加油站的原因。

既然气血从此处上达困难,那也并不意味着从别处就没有气血上达到头部。而受地心引力的影响,上达到头顶的气血自然会向下回流,而回流时,遇到耳后乳突这个屏障时,同样会产生沉降,这就是穴义所言:“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

穴位含义: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传瘈脉穴。

取穴

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大家注意一下颅息穴和前一个瘛脉穴的描述,都有一个“1/3”,即在耳后的下1/3和上1/3,那这两个穴位之间隔着的是什么呢?
我们在穴位解读过程中,会经常发现有两种骨头的突起。
一种就是“乳突”,意为像乳房那样曲线平滑的骨头突起,这种突起,通常都在头部,特别是耳后的位置;
另一种骨头的突起为“棘突”,这种突起相对来说曲度更锐一些,位置通常在脊椎骨上,因此,一个耳后乳突,将颅息和瘛脉穴分隔开来。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清热降浊。

主治疾病: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等。

穴位配伍:

颅息配风池、外关、太阳、足临治偏头痛。颅息配翳风、耳门、听宫、听治一切耳病。颅息配风池、角孙、太阳、合治视网膜出血。颅息配中渚、外关,治耳鸣、耳聋。颅息配太阳、百会,治头痛。颅息配内关、神门,治瘛疭。颅息配听宫、听会、中渚,有开窍聪耳的作用,治耳鸣,耳聋。颅息配角孙、头维、太阳,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治偏头痛。颅息配人中、中冲、合谷,有泄热镇惊的作用,治小儿惊痫。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疗法:

颅息穴能治疗耳鸣耳聋!

目受血而视,耳受血而聪。不管是耳鸣也好,还是耳聋也好,多与我们的听觉器官气血供应不好有关。当然,不只是血液供应,还包括了淋巴组织液的回流是否顺畅都有关系。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我们刺激耳朵附近的翳风穴,有助于加强耳朵周围的气血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改善我们耳鸣耳聋的症状。

治疗耳鸣耳聋的穴位有7个,主要集中在小肠(养老、天窗、听宫、和三焦经上(中渚、外关、会宗、翳风),根据颅息穴“清热降浊”的功效,它应该对急性的耳鸣耳聋效果更好一些。

按摩手法:将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两侧的颅息穴,分别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每次3-5分钟即可。

颅息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1、颅息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有缓解治疗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等作用,颅息穴的位置: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2、【颅息穴的位置】位于头部,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取穴方法】侧坐位,在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

三焦经是一侧还是两侧?

三焦经发布左右两侧,各23个穴位,共46个。分别为: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瘈脉的准确位置 瘈脉是什么意思

1 瘈脉的准确位置瘈脉穴的位置:位于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2 瘈脉是什么意思1、瘈脉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别名:资脉。

2、穴义: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

3、瘈脉。瘈,指犬的发狂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急速运行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瘈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风气,二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并急速胀散冲出穴外,气之外冲如犬发狂时的狂奔之状,故名瘈脉。

3 瘈脉的功效与作用1、缓解治疗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痫、呕吐等。

2、按摩瘈脉穴的功效:熄风解痉,活络通窍。

4 瘈脉的配伍功效1、瘈脉穴配听宫穴、耳门穴、翳风穴、听会穴、百会穴: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2、瘛脉穴配完骨穴:治疗头风、耳后痛;

3、瘛脉穴配长强穴:小儿惊痫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6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