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手少阳三焦经:角孙穴

学穴位 2023-05-29 18:32:13

手少阳三焦经:角孙穴

穴位解析释义

1、角孙:
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
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
角孙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

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带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既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角孙。

穴义中,将“角”定义为肾,按中医五行的排序,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心,这样从按辈分上,心自然就是肾之孙子辈了,所以角孙定义就是这么来的。

中医认为,心为火,火势沿上,肾为水,水势闰下。角孙位于三焦经的最高点,也就是穴义所说的天之天部。它的气血物质又不是来自于本经,而是来自于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当火热到最顶端了,也就开始盛极而衰了(就如同自然界中雨形成的过程一样,当热空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遇冷就会形成降雨)。遇冷形成沉降之水,这就是水火之间的关系。

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穴位含义:足少阳足太阳的天部冷缩水气由此汇入手少阳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分传于颅息穴和耳门穴。

取穴

角孙穴 人体穴位图角孙穴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取穴方法: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主治疾病: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咳嗽,齿痛,唇燥,项强,头痛等。

穴位配伍:

角孙配小海,治牙龈痛。角孙配翳风、耳门、风池,治耳痛。角孙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角孙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角孙配曲池、合谷,治痄腮。角孙配攒竹、睛明,治目赤肿痛。角孙配听宫、翳风,有清热消肿的作用,治耳部肿痛。角孙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清泄阳明邪热的作用,治牙痛。角孙配太阳、头维、太冲,有疏经通络镇痛的作用,治偏头痛。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腮腺炎等。

养生保健

角孙穴治疗头痛和牙痛

头痛的原因很多,排除外伤和肿瘤之外,多半与经络不通有关,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经络不通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遇寒了。遇寒则凝,大家一定都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被寒风吹着了,通常就会引起头痛,而角孙穴,是手足少阳 + 手太阳三经的交会穴,因此,它是一个提升人体阳气的大穴,刺激角孙,有助于提升头部的阳气,来冲开被寒凝住的经络,这样经络通了,气血流动正常了,头痛自然也就减缓了。

同样的道理,牙痛也一样,也是经络闭住了。当然,牙痛的原因很多,很多都是口腔中的厌氧菌引起的,而刺激角孙穴,有助于提升头部的气血水平,增加正气来搏杀口腔中的这些厌氧菌,从而缓解牙痛。

按摩手法:用手指腹轻轻点压,两侧穴位要同时按压,注意不宜大力按压。先点按穴位一分钟左右,再分别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轻揉角孙穴3-5分钟即可。

角孙穴疼痛预示着哪些疾病

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本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

关冲、液门、 中渚、 阳池、外关、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清泠渊、 消泺、 臑会、 肩髎、 天髎、天牖、
翳风、 瘈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耳和髎、 丝竹空

手少阳三焦经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五行5表里经脉6手少阳三焦经属络的脏腑7手少阳三焦经联络的器官8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径 8.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8.2《脉书·十一脉》8.3《中医大辞典》8.4《中国针灸学词典》8.5《中医药学名词(2004)》 9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1本经腧穴9.2特定穴 9.2.1原穴9.2.2络穴9.2.3郄穴9.2.4五输穴9.2.5交会穴9.2.6八脉交会穴 9.3本9.4标 10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病 10.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10.2《脉书·十一脉》10.3《中医大辞典》10.4《中国针灸学词典》 11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治病证 11.1主治对比 12经文互参13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手少阳三焦经 1拼音 shǒu shào yáng sān jiāo jīng

2英文参考 triplewarmer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aoyang Sanjiao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SJ[2]。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相)火[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3]。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1]。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4五行 火[1]

5表里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1]。

6手少阳三焦经属络的脏腑 属三焦,络心包[4]

7手少阳三焦经联络的器官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4]

8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径

8.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三焦合入于委阳。

[本经穴] 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 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大椎(督)。

【语译】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颈旁,联系耳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耳后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

(2)足阳明胃经部分:从手少阳三焦经之肩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散布入任脉之膻中穴(气会穴),再散络心包,下膈内而循行之,此皆属三焦经。(1)手少阳三焦经部分:起自小指、次指外侧端处关冲穴,从关冲上第四、五指之间液门穴、中渚穴,循手腕表上行至阳池穴,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穴,上贯肘入清冷渊穴,从清冷渊循臂臑外,上肩循消泺、豸臑会、肩髎、天髎穴,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

(3)手少阳三焦经部分:其支者,从任脉膻中穴上,偏外斜出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上颈项本经之天牖穴。从天牖循系耳后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从颅息直上耳角之角孙穴,经丝竹空穴绕耳以屈下至眼眶骨旁之和髎穴及耳门穴。

(4)足少阳胆经部分:其本支之别支者,从耳后出走耳前,过足少阳胆经客主人穴(上关穴)之前,交面脸颊至目锐眦之外,以交于足少阳胆经。

循行路线:起于无名指之端

循手表上

贯肘

入缺盆

布膻中络心包络

下膈属三焦

其支出耳上角

手少阳三焦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8.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少阴脉: 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廉,奏耳。

[阴阳本] 耳脉: 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8.3《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

8.4《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1]

8.5《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

9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1本经腧穴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1]。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总图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1]。

手少阳三焦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2]。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2]。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2]。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2]。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2]。

图3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起自手无名指(第四指)外侧末端指甲旁之关冲穴(井穴),经第四、五指缝间之液门穴(疗穴),再上行一寸第四、五掌骨间之中渚穴(输穴),经手腕前表陷中之阳池穴(原穴),再沿腕后尺、桡骨间之外关(疗穴),腕背上尺、桡骨间三寸支沟穴(经穴),上行经会宗、三阳络、四渎等穴,行至肘尖(尺骨鹰嘴)后方凹陷中之天井穴(合穴),肘上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渊穴,再上为消泺穴,再上为三角肌下方之臑会穴,行肘中即手臂外侧上行,至肩峰后下方臑上陷之肩髎穴(疗穴),再上肩胛骨上角处之天髎穴,行至下颔角后方,耳下一寸之天牖穴,经颈动脉后方耳后尖角陷之翳风穴(疗穴),上头颅耳后方之瘈脉穴,绕耳后上至颅息穴,至耳尖上方发际之角孙穴,并环行至耳前,开口时呈凹陷处之耳门穴(疗穴),从耳廓根上缘平行至颞浅动脉旁之和髎穴,前平行至眉尾之丝竹空穴(疗穴)。

手少阳三焦经经筋图

9.2特定穴

9.2.1原穴 阳池

9.2.2络穴 外关

9.2.3郄穴 会宗

9.2.4五输穴 井穴(金):关冲

荥穴(水):液门

输穴(木):中渚

经穴(火):支沟

合穴(土):天井

9.2.5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任脉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阳维脉

中脘




秉风




颧髎






听宫





瞳子髎





上关





颔厌





悬厘





肩井





天髎






翳风






角孙





耳和髎





















9.2.6八脉交会穴 外关(通阳维脉)

9.3本

部位: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5]

腧穴:中渚[5]

9.4标

部位:目后上角、目外眦[5]

腧穴:丝竹空[5]

10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病 患手少阳三焦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部、耳、喉、胸胁、发热病,有下列病候:耳鸣、听觉减退、咽喉肿痛闭塞、头痛、自盗汗、眼外角痛、颊痛、耳后痛、肩臑痛、肘臂外缘痛、无名指不能运转。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10.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颊肿,喉咙痛。

本经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不好使用。

10.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其病: 病产(生)聋,囗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阳之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朜朜,嗌肿。

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10.3《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2]

10.4《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1]

11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治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侧头、耳、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7]

穴名

部位

主治

关冲*

指端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液门

指间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中渚*

手背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阳池*

腕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消渴

外关*

前臂

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热病、上肢痹痛

支沟*

前臂

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

会宗

前臂

耳聋、癫痫

三阳络

前臂

耳聋、暴喑、上肢痹痛

四渎

前臂

耳聋、齿痛、暴喑、上肢痹痛

天井*

偏头痛、瘰疬、癫痫

手肘部: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

清冷渊

上臂

上肢痹痛、目黄

清泺

上臂

颈项强急

臑会

上臂

上肢痹痛

肩髎*

肩臂挛痛不遂

天髎

肩背痛、颈项强急

肩臂部:局部疾患为主

天牖

头痛、耳聋、瘰疬、项强

翳风*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颊肿

瘈脉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颅息

头痛、耳鸣、耳聋

角孙

颊肿、齿痛、目翳

耳门*

耳前

耳聋、耳鸣、齿痛

耳和髎

耳前

头痛、耳鸣、牙关紧闭

丝竹空*

眉梢

头痛,目疾

颈、侧头部:侧头、耳、目疾患

11.1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经腧穴主治以“耳聋”症最为多见,其次则是肩、肘、臂等处的外经病症。

本经穴主治耳聋,可以上溯“阴阳十一脉”的关于“耳脉”的命名。表明此脉与耳具有主治上的联系,其主治即以“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三病为主。

“颊痛”在腧穴主治中只有“颔痛”,这是指颞侧的头面痛,证属少阳头痛,不能只看成下颔痛,颔厌穴所在是“颔”的上界。

“目外(锐)眦痛”在腧穴主治中只称“目痛”,未加细分。“嗌肿”作为“嗌外肿”,其范围也有所扩大。经脉病证与腧穴主治两者是相符合的。

12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按:此篇分析精、气、津、液、血、脉。)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按:此篇分手足六经厥或厥逆。)

三焦经在什么部位

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三焦经,是十二经之一,统属于上中下三焦。上焦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能够宣化,将水谷精微布散到周身,如雾露之溉,因而中医认为“上焦如雾”。中焦主运化,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化生气血,所以中医喻为“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下焦主分清泌浊、排泄尿液和大便,有向下向外排泄之意,故中医喻为“下焦如渎”。同时三焦是人体的空腔组织,“焦”,为火烧之意,是为火经,三焦经又称为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同属少阳,所以同气相求。

所以三焦经也是调畅气机、通调水道的一个经络,它能够疏散胆经的郁火,所以三焦经也能够疏散头面部的火热病变,比如说头面肿痛、耳鸣耳聋、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同时三焦经与情志相关,情志不遂时,尤其有郁火的,可以通过调畅三焦经来疏散郁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6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