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人体经络12个原穴(人体的十二条经络是?)

学穴位 2023-05-29 18:27:48

人体经络12个原穴

原的第一个意义是指本原、原气,肾间之动气,人生根本之气。

原的另一意义可以指宽阔平坦之处,诸脏之原恰与俞合,而诸腑之原排列于五输穴的俞穴之后,原穴多居脉气丰盛处,脉气在俞原之处比较盛大。此处肉多,多能主气。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

原穴是人体原气作用表现的部位。脏腑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

原穴的分布有一特点,皆分布在腕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经脉(阴经)原穴原穴经脉(阳经)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神门穴腕骨穴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大陵穴阳池穴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太白穴冲阳穴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太溪穴京骨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丘墟穴足少阳胆经十二原穴表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说明十二原穴主要用治五脏疾病,透过表里关系也能治六腑疾病。

原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既可补虚,又可泻实,具有所谓“双向性调整”的作用。可以说原穴是治疗本经及本脏病的总治穴。所以说五脏六腑的原穴,可以直接对五脏六腑进行补养。

以手太阴肺经为例,它是两条对称的长长的经络,它经过肺脏,就好比某条河流从某个城市流过,带给这个城市需要的物资,也带走这个城市产生的废物。这经络对于这相应的脏腑,非常之重要。

一条河流经过一座城市,当然,会有许多节点来分别供应给城市的不同部分。在人体的经络上,分布有许多我们称之为穴位的地方,这些穴位,负责整条经络的资源分配。不同的穴位,负责不同的地方的气血供应,就比如手太阴肺经流经肺脏、皮肤、大肠等地方。

在手太阴肺经之上,有太渊穴、尺泽穴、列缺穴,鱼际穴、天府穴等穴位,这些穴位各司其职。

太渊穴是输穴、原穴,负责直接向肺脏本身提供肺脏活动需要的正气;
尺泽穴是合穴,负责向皮肤等供应皮肤活动需要的正气等等。
在上述各条经络之上,负责向相应的脏腑供应正气或者说是营养的穴位,在传统中医里,一律称为原穴。

肺之原穴太渊穴
肺经上有原穴,名为太渊穴,负责向肺脏供应营养;

大肠之原穴合谷穴
大肠经上有原穴,名为合谷穴,负责向大肠供应营养;

心包经之原穴大陵穴
心包经上有原穴,名叫大陵,负责向心包供应营养;

三焦之原穴阳池穴
三焦经上有原穴,名叫阳池,负责向三焦经供应营养

心之原穴神门穴
心经上有原穴,名为神门穴,负责向心脏供应营养。

小肠之原穴腕骨穴
小肠经上有原穴,名叫腕骨穴,负责向小肠供应营养。

肾之原穴太溪穴
肾经上有原穴,名为太溪穴,负责向肾脏供应营养;

脾之原穴太白穴
脾经上有原穴,名为太白穴,负责向脾脏和胰脏供应营养;

肝之原穴太冲穴
肝经上有原穴,名为太冲穴,负责向肝脏供应营养;

胆之原穴丘墟穴
胆经上有原穴,名为丘墟穴,负责向胆供应营养;

胃之原穴冲阳穴
胃经上有原穴,名为冲阳穴,负责向胃供应营养。

膀胱之原穴京骨穴
膀胱经上有原穴,名为京骨穴,负责向膀胱供应营养。

人体的十二条经络是?

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扩展资料: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经络疏通

1、要经常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经常运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经络也才能通畅。

2、要多吃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也可以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

3、要保持心情愉快。因为人心情不好时气机就会郁结,气机郁结就会导致经络不通。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就是最典型例子。因此不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要想得开,这样才能保持经络的通畅。

-十二经脉

人民网-中医教你如何判断经络是否通畅

人体十二经络的走向和起始点分别是哪里

人体十二经络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二、主治病侯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 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穴。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足厥阴肝经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人体360个穴位分别在哪12个经络里

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 巨髎 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 屋翳 膺窗乳中 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 历兑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 、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次�、中�、下�、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手厥阴心包经:天池、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砾 臑会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风 瘈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耳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瞳子�、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人体有多少条经络,经络名称?多少个穴位?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粗大、纵行于体内的主要干线称为“经”或“经脉”;络,又称“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横行于体内,与经脉交织成网络。经络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经脉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图3-1为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示意图,这十四条经线循行于体内,起着控制全身的主导作用。络脉由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组成,后者自络脉支出,遍布全身,难以数计。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6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