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足厥阴肝经:期门穴

学穴位 2023-05-29 18:17:20

足厥阴肝经:期门穴

穴位解析释义

期门穴又名肝募穴。

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2、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附注:肝经募穴。

穴位含义: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取穴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期门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与巨阙穴齐平)。

取穴方法:

期门穴 人体穴位图仰卧位,先定第四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其下二肋(第六肋间)处取穴。对于女性患者则应以锁骨中线的第六肋间隙处定取。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肝病、胸部疼痛、荨麻疹等。

穴位配伍:

期门配大敦,治疝气。期门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期门配肝俞、膈俞,治胸胁胀痛。期门配内关、治呃逆。期门配阳陵泉、中封,治黄疸(《腧穴学》)。期门配肝俞、膈俞,疏肝活血化瘀,治胸胁胀痛。期门配内关、足三里,和胃降逆,治呃逆。期门配阳陵泉、中封,舒肝利胆,治黄疸。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等肝胆和胃肠的病症。

养生保健

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3-10分钟。

按摩法:

清明节后,大自然的阳气正式上升到地面,肝木之气当旺。这时候,如果不注意调养,习惯性的熬夜,加之各方面的“压力山大”,容易出现心烦气躁、闷闷不乐的表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个时候,不妨试着按揉期门穴。

期门穴是肝经的募穴,具有疏肝泻火、理气解郁之效。中医认为,肝气升发太过、木火偏旺,则容易心烦气躁;肝气升发受阻,疏泄不畅,则导致闷闷不乐、喜欢叹息。按摩期门穴,可以使得肝木疏泄适宜,让我们气顺而心舒!

按摩手法:先用手掌轻擦双侧胁部至微微发热,然后用拇指指面着力于期门穴之上,由轻至重,待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后,再施以按揉的方式,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压3-5分钟,每日两三次。

经常按摩对人身体有好处吗

经常按摩对人身体有好处吗

  经常按摩对人身体有好处吗,经常按摩对我们的身体好处是不可预估的,局部按摩不仅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还能让我们肌肉舒缓,神经放松,下面分享而经常按摩对人身体有好处吗。

  经常按摩对人身体有好处吗1   (1)调和气血。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 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2)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3)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如小儿痢疾,经推拿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经常按摩对人身体有好处吗2   对哪些穴位按摩能够养肝护肝?

   1、章门穴

  首先要站好,双手的大拇指放在章门穴,其他4个食指弯曲使用大拇指指腹垂直对此穴位进行按摩,一直让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按摩1~3分钟,能够达到疏肝健脾和理气散结的功效,同时也能够理气。章门穴是脏腑的会穴,主管五脏疾病,对此穴位按摩能够帮助肝疏通气机,维护了肝脏正常的疏泄功能。

   2、太冲穴

  太冲穴在脚背侧第一跖骨隙后方凹陷的地方。需要端正坐在凳子上,两个腿并拢弯曲,大拇指放在此穴位上,用力的按摩一直让局部出现酸痛感为止,按摩三分钟。对此穴位进行按摩能够达到舒肝以及疏肝养血的功效,除此之外也能够柔肝养肝以及泄肝经湿热。

   3、大敦穴

  大敦穴在脚趾、大脚趾末节外侧,使用大拇指指腹对此穴位按摩三分钟,一直让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此穴位是肝经的穴位,肝主藏血,当情绪抑郁或者发火的'时候会引起各种出血疾病,可以配合隐白穴进行辅助治疗。

   4、肝俞穴

  肝俞穴需要在人们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地方。首先要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背部,大拇指放在子穴位上,垂直的按摩一直让颈部酸胀感为止,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按摩三分钟能够促进食物消化,加强了体内食物的运化,同时也能够让肝血变得更加充足,保证肝脏正常运行。

   5、期门穴

  期门穴在胸部,乳尖之下第六肋间隙,使用手指指腹对此穴位按摩持续2分钟左右。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肝脏属于身体上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当肝脏失疏泄时不能正常排出体内的毒素,从而引起口臭及便秘,通过对此穴位刺激能够增强排毒代谢功能。

   温馨提示

  对以上穴位进行按摩能够养肝护肝,另外也应该调整好饮食结构,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酸味食物,酸味能入肝经,促进食欲,达到了健脾开胃的效果,增强了肝脏功能,提高了身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同时也能够调节新陈代谢。

  经常按摩对人身体有好处吗3   1、按摩有什么好处

   1、按摩能减少偏头痛

  如果你一直受到偏头痛的折磨,你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去做个按摩。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研究人员发现,倍受偏头痛折磨的人在做过一段时间的按摩之后,睡得更好,偏头痛发生得更少。

   2、按摩能减轻运动造成的疼痛

  研究发现,按摩能缓解在运动中受损的骨骼肌的炎症。巴克老年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ging)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 in Ontario)的研究人员发现,按摩能缓解肌肉的炎症,而这往往是运动过后酸痛感觉的来源,按摩的作用和抗炎症药物的作用类似,都能让肿胀感渐渐消失。

   3、按摩能让你看起来更年轻

  按摩能刺激血液循环,这也是为什么轻柔的按摩和揉捏能够让你的脸部看起来更健康和红润的原因。皮肤保养方面的专家Kimara Ahnert告诉《健康女性》杂志(Womens Health)的记者,按摩能让松弛的肌肤恢复饱满,刺激淋巴系统,促进细胞排毒,并吸收更多的养分,给你的身体注入活力。

   4、按摩能减轻月经前不快症状

  研究显示,按摩能够赶走情绪的剧烈波动、肿胀感、头痛、体重增加,以及其它月经前不快症状(PMS)。研究人员发现,定期进行按摩能够减轻年龄在19至45岁之间女性的月经前不快症状。

   5、按摩能减轻慢性疼痛

  受到软组织慢性疼痛(关节炎、纤维组织肌痛、椎间盘突出、退化性关节炎等)折磨的人,其疼痛在几个疗程的按摩之后能得到很大的缓解,持牌按摩治疗师Nancy M、 Porambo告诉我们。“从我接触到的这些病人来看,用按摩的方法治疗疼痛,这个办法是非常奏效的。”她说。“很多人……对于按摩能够起到的巨大作用感到惊奇。”

   6、按摩能提高癌症病人生活质量

  波士顿的研究人员发现,罹患转移性癌症的人,在接受了按摩治疗之后,睡得更好了,疼痛减轻了,而且整体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的研究显示,按摩治疗能够减轻疼痛、恶心、乏力、精神抑郁和压力等癌症的症状。

   2、按摩的手法有哪些

   按法:

  用手指、掌根按压体表或穴位,逐渐用力神压的一种手法,主要有指按法、掌按法两种。指按法:用拇指指端或指腹垂直向下按压穴位。

  掌按法:用手掌向下按压体表的方法,可用单掌或双掌按,也可用双掌重叠按压。

  掌根按法:用掌根着力,向下按患者体表的方法。

   推法:

  用手或拳在体表做直线缓慢运动。

  拇指直推法:用拇指指腹在颈项、手、足、等部位做推动或双指重叠加力。

  全掌直推法:用拳掌着力于背、腰或四肢处做推动,力量深透,单方向直推。

  掌根反推法:用掌根作用于背、腰、臀及以下肢部,着力渗透,单方向直推。

   涅法:

   用指腹相对用力挤捏肌肤的方法。

   掐法:

  用手指指甲按压穴位的手法。揉法:用手指、手掌或鱼际部(首长的两侧呈鱼腹状隆起处,外侧者叫大鱼际,内侧这叫做小鱼际)在体表穴位处做轻柔缓和揉动的手法。

  指揉法: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揉动体表的穴位。

  3、鱼际揉法:用手掌大鱼际在体表的腰、腹、四肢等处揉动。掌根揉法:用手掌掌根在体表的腰、腹、四肢等处揉动。

   点法:

  用指端或指间关节等凸起部位,固定于体表某个部位或穴位上点压的方法。

  拇指点法:用拇指端点按在施术部位的穴位上,拇指指端着力,点按时拇指与施术部位呈80°角。

  三脂点法:即食、中、无名指指端并拢,用指端点压在经络上,定而不移。

  握拳点法:握拳屈拇指,用拇指关节背面突起处点压的方法。

  屈食指点法:用食指关节背侧突起处点穴的方法。

   拍法:

  1、用手指或手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体表的手法。

  2、指拍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的指腹并拢,拍打体表学位或部位。

  3、虚掌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的部位。

   3、常见按摩的手法有哪些

   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单手按法、双手按法。临床上,在两肋下或腹部,通常应用单手按法或双手按法。背部或肌肉丰厚的地方,还可使用单手加压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轻轻用力压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压在右手指背上。

   滚法

  此手法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配合前臂的旋转来完成。它是以小指掌指关节的背侧为吸定点,附着在施术部位,以肘部为支点,有节律地摆动前臂,并以此带动腕关节的屈伸。吸定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拖动、跳跃,动作要均匀协调,操作时术者要沉肩垂肘,不可值硬。

  因为滚法压力大,接触面积大,故非常适用于肩、背、腰、臂、四肢等肌肉丰富的部位,它具有舒筋活血、缓解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在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推拿疗法中常用。

   指揉法

  是用手指指腹罗纹面,吸定于施术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指部做轻柔、缓和的旋转。本法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均匀,节律性要强,腕部要放松,在对亚健康状态的患者,速度不要过快,应以均匀缓和为主。

   4、按摩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1、温: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使能量深入分肉或脏腑组织,以达到温热祛寒的目的,适用于虚寒症。

  2、补:运用推法、摩法、揉法等重点在腹部的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上,再用按法、摩法、推法、点法作用于背部膀胱经和华佗夹脊穴上,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重点补后天之本脾胃和先天之本腰肾。

  3、通:运用推、拿、搓、等法作用于四肢疏通经络,拿肩井通气机,行气血,点按背部腧穴通畅脏腑气血,以达到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4、泻:运用按揉法、推法、弹拨法等作用于腹部,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的下腹胀满或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本法之长在于无药物之俊猛,且无毒副作用。

  5、汗:用先轻后重的手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使全身汗出,使病邪从表解,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适用于风热外感和风寒外感。

  6、和:运用滚、按、揉、搓、等手法作用于四肢和背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主要用于病在半表半里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可调脉气,和经血,气血不和经络不畅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

  7、散: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都可以使用,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疏通、结聚消散。

  8、清: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

  5、按摩要注意什么

   (1)身心放松

  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准确

  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如果穴位不准确的话会适得其反哦。

   (3)用力恰当

  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

   (4)循序渐进

  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5)持之以恒

  无论用按摩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常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

  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不要按摩。

期门穴 有什么作用?

期门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

扩展资料

本证以胸胁胀满窜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主健运,气机通畅,有助肝气的疏泄,故在发生病变时,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调证。

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故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则气郁得达,胀闷得舒,故喜太息,气机郁结不畅,放精神抑郁。

条达的失职,则急躁易怒。脾运失健,气机郁滞,故纳呆腹胀;气滞湿阻,则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腹中气滞则腹痛,排便后气滞得畅,故泻后疼痛得以缓解。本证寒热现象不显,故仍见白苔,若湿邪内盛,可见腻苔,弦脉为肝失柔和之证。

-期门穴

足厥阴肝经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五行5表里经脉6足厥阴肝经属络的脏腑7足厥阴肝经联络的器官8足厥阴肝经循行路径 8.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8.2《脉书·十一脉》8.3《中医大辞典》8.4《中国针灸学词典》8.5《中医药学名词(2004)》 9足厥阴肝经腧穴 9.1本经腧穴9.2特定穴 9.2.1原穴9.2.2络穴9.2.3郄穴9.2.4募穴9.2.5五输穴9.2.6交会穴9.2.7八会穴 9.3本9.4标9.5根(井穴)9.6结 10足厥阴肝经经脉病 10.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10.2《脉书·十一脉》10.3《中医大辞典》10.4《中国针灸学词典》 11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病证 11.1主治对比 12经文互参13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足厥阴肝经 1拼音 zú jué yīn gān jīng

2英文参考 liver channel of footJueyi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he Liver Channel of FootJue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ver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ridian of foot jue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ueyin Liver Channel of Foot

Jueyin Liver Meridian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LR[2]。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木[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 ***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3][1]。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1]。

足厥阴肝经以里症虚症为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4]。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4]。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4]。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4五行 足厥阴肝经五行属木[1]。

5表里经脉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1]。

6足厥阴肝经属络的脏腑 属肝,络胆,挟胃,注肺[5]

7足厥阴肝经联络的器官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5]

8足厥阴肝经循行路径

8.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穴] 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 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语译】

足厥阴肝经:①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③进入 *** 中,环绕 *** ,④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目部支脉:⑧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⑨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1)足厥阴肝经部分:起自足大趾丛毛际之大敦、行间穴,从行间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从太冲去踝一寸至中封穴,循内踝五寸入蠡沟穴,上踝七寸为中都穴,上内踝八寸,交出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踝内廉膝关之曲泉穴,从曲泉循股内经阴包、五里穴,入于毛之阴廉穴,过阴器,入抵小腹,上行于章门穴,从章门穴循行期门穴,从期门穴内行,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散布于脏腑,循喉咙之后,上颃颡(额头)连目系,与督脉会于颠顶。

(2)足厥阴肝经部分:其有一支者,不会于颠顶,但从目下面颊里环唇内。

(3)手太阴肺经部分:又一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以交于手太阴肺经。

8.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足厥阴脉: 循大指间,以上出腘内廉,上八寸,交泰阴脉,囗股内,上入脞间。

[阴阳本] 足厥阴脉: 系于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五寸,而出大(太)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触少腹,大渍旁。

循行路线:起于大趾丛毛之际

上足跗

循股内

过阴器

抵小腹

循胁肋

挟胃(入体内)

属肝络胆

贯膈循喉咙

上过目系

与督脉会于颠顶

足厥阴肝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足厥阴肝经

8.3《中医大辞典》

足厥阴肝经自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达内踝前一寸(中封)的部位,再向上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至胭窝内缘(曲泉)沿着大腿内侧,分布于 *** 部位,绕过阴器(外生殖器),到达小腹,夹着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口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进入肺中。经气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

8.4《中国针灸学词典》

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上行,进入 ***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1]。

[1]

8.5《中医药学名词(2004)》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 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其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3]

9足厥阴肝经腧穴

9.1本经腧穴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1]。

足厥阴肝经腧穴总图

起自足大趾末节甲根后丛毛中之大敦穴(井穴),由大趾、次趾岐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为行间穴(疗穴),再上行至第二跖骨前凹陷中之太冲穴(原穴)。由太冲穴沿足背上至内踝横前一寸之中封穴(经穴),上行内踝五寸蠡沟穴,再上行二寸为中都穴,上行至犊鼻下二寸旁陷者为膝关穴,上行膝内辅骨下屈膝内侧纹头之曲泉穴(合穴),上行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为阴包穴,再上行至股内侧足少阴肾经内股鼠蹊气冲穴下三寸为五里穴,气冲穴下二寸抵耻骨尽处之阴廉穴(鼠蹊穴),过阴器(又名宗筋)至厥阴之大络、睾之系为急脉穴,由腹部斜外上行,至第十一肋骨与腋中线处(腹外侧凹陷处)之章门穴(脏会穴、脾功穴),由章门穴再斜内中上行至乳下一寸半(七、八肋间)之期门穴(肝功穴)。

足厥阴肝经经筋图

9.2特定穴

9.2.1原穴 太冲

9.2.2络穴 蠡沟

9.2.3郄穴 中都

9.2.4募穴 脾募穴:章门

肝募穴:期门

9.2.5五输穴 井穴(木):大敦

荥穴(火):行间

输穴(土):太冲

经穴(金):中封

合穴(水):曲泉

9.2.6交会穴 足厥阴肝经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任脉

阴维脉

足少阳胆经

关元



中极



曲骨





三阴交




冲门





府舍




章门





期门




9.2.7八会穴 脏会:章门

9.3本

部位:行间上5寸[6]

腧穴:中封[6]

9.4标

部位:背俞[6]

腧穴:肝俞[6]

9.5根(井穴)

大敦[6]

9.6结

玉英、膻中[6]

10足厥阴肝经经脉病 足厥阴肝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

足厥阴肝经主要病候为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7]。

足厥阴肝经与胆经相表里,以里症虚症为主。

患足厥阴肝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生殖器为主,其次是泌尿与肠部疾患,并主胸痛,有下列病候:腰痛不能俯仰、女小腹肿、喉干、面尘脱色、胸中满闷、呕吐气逆、水泻完榖不化、遗尿或小便不通、崩漏、子宫下垂。

10.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见咽喉干,面部像有灰尘,脱了血色。

本经穴能主治有关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疝气,遗尿或癃闭。

10.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其病: 病脞瘦,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灸厥阴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 丈夫颓疝,妇人则少腹肿,腰痛不可以仰,甚则嗌干,面疵。

是厥阴脉主治其所产病:热中,癃、颓、偏疝,为五病。

10.3《中医大辞典》

足厥阴肝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2]

10.4《中国针灸学词典》

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4]

11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病证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8]。

足厥阴肝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为常用穴)

穴名

部位

主治

大敦*

大趾端

疝气、遗尿、崩漏、阴挺、癫痫

行间*

趾间

崩漏、小便不利、头痛、目赤肿痛、口呙、胁痛、癫痫

太冲*

崩漏、遗尿、疝气、头痛、眩晕、口呙、胁痛、癫痫

中封*

疝气、遗精、小便不利

蠡沟

小腿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

中都

小腿

疝气、崩漏、腹痛

膝关

小腿

膝部疼痛

曲泉*

腹痛、小便不利、疝气、遗精

阴包

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足五里

小便不通

阴廉

月经不调

下肢部:妇科、前阴病为主,肠疾患次之

急脉

疝气、小腹痛

章门*

季肋

腹胀、泄泻、胁痛

期门*

胸胁胀痛、呕吐

胁腹部:胃肠疾患为主,妇科疾患次之

11.1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本经病候以“疝”为重点。疝有小肠突出、腹痛、 *** 痛的多种含义。女子“阴挺出”也属于此。本经腧穴主治中的“女子疝瘕”、“少腹肿”、“少腹尤大”、“女子少腹大”等小腹部病症,在经脉病候中只称“女子少腹肿”。

小便症候分为“遗溺”、“闭癃”,在主治症中亦多见。因本经“环阴器。抵小腹”,故以上泌尿 生殖系统的病变是其所主病症的重点。

经脉病候中的“飧泄”,腧穴主治症中有称“肠澼”、“霍乱”、“注泄”,这是足三阴经均主泄泻病症的又一证明。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飧泄取三阴”的依据。

12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按:本篇分述五脏所藏及其虚实见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胻善掣节时,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按:次篇论邪在五脏及其治法。)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阳。(按:此篇论五脏热及其治法。)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按:此篇论六经热病。)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痛,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按:此篇论足六经及五脏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按:此篇论五脏风证。)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怒,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按:此篇论五脏病虚实。)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按: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按:此篇论阴阳经气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5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