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信穴又名内筋穴。
1、交信。交,交流、交换也。信,信息也。交信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队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交信。
2、内筋。内,与外相对,指本穴交于三阴交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肾经所处的内部。筋,肝风也。内筋名意指本穴气血以风气的形式由内向外传输。理同交信名解。
3、阴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跷脉之穴,但由于本穴气血为凉湿水气,外传脾经的气血是吸热后的气血,量不多,如从孔隙中外出一般,故为阴跷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横向外走三阴交穴。
功能作用:外散寒冷水湿。
穴义: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
交信穴 人体穴位图交信穴归属足少阴肾经,位于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复溜与胫骨内侧面后缘之间处取穴。在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之间。
作用功效:交信穴,益肾调经,调理二便。
主治病症:
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闭经、崩漏、阴痒,阴挺等妇科病证;腹痛,腹泻、泄泻,泻痢赤白、大便难;小便不利,水肿;睾丸肿痛,疝气;膝、股、腘内侧痛。穴位配伍
交信穴配太冲穴、血海穴、地机穴治崩漏;交信穴配阴陵泉穴治五淋;交信穴配中都穴治疝气;交信穴配中极穴治癃闭;交信穴配关元穴、三阴交穴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交信穴配关元穴治阴挺。配百会、关元,有升阳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崩漏。配水道、地机,有健脾胃,理胞宫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等。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艾灸法:交信穴,艾条灸5-10分钟,交信穴,艾炷灸3-5壮。
目录1拼音2概述3阴蹻脉循行路径4阴蹻脉交会腧穴5阴蹻脉经脉病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阴跷脉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阴蹻脉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阴蹻脉 已经自动替换为阴跷脉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yīn qiāo mài
2概述 阴跷脉(Yin Heel Channel[1]、Yin Heel Vessel[1])为奇经八脉之一[2][3]。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以其足所行系循行阴经,为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阴跷脉主要病候为多眠、癃闭[4]。
以其足所行系循行阴经,为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
3阴跷脉循行路径
阴跷脉循行路径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阴蹻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 *** ,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5]。
《中医大辞典》: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又《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本脉自然骨(舟骨粗隆)后方的照海穴起始,经过内踝,沿下肢内侧向上,进入 *** ,向上沿着胸腔里面,入于缺盆(锁骨上窝),再上行,从结喉旁人迎穴的前边出来,经颧部内侧,到目内眦,与太阳、阳蹻脉相会[2]。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 *** ,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3]。
阴蹻脉起于跟中,内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间之然谷穴,循内踝上行腹股、阴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并至睛明穴,亦会于足太阳膀胱经。
(1)足少阴肾经部分:阴蹻脉起于足少阴肾经之然谷穴,即在内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间。从然谷穴循内踝下一寸照海穴,再由照海穴直上三寸至交信穴,从此循阴股鼠蹊处,入生殖器后而上行入腹胸里。
(2)足阳明胃经部分:阴蹻脉入腹胸处上行后,转循足阳明胃经,上行至锁骨上缘中点,下对 *** 中线之缺盆穴,经结喉旁,颈动脉后之人迎穴之前,再上行入頄鼻旁。
(3)足太阳膀胱经、阳跷部分:阴蹻脉上行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后,再往外出曲宛而出,再入睛明穴。在此与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之上行气一起还回,此功能即作为濡润眼睛之用。故知阴蹻脉气,若不能与阳跷脉气,并荣于眼睛,则造成眼睛不能合闭。
奇经阴蹻脉经筋图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蹻脉者,上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服;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该脉主要分布在腹部和颈部,其功能为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循行路线:起于跟中
上内踝之上
直上循阴股入阴
上循胸腹
入缺盆
上出人迎之前
入頄
属目内眦
奇经阴蹻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阴蹻脉 4阴跷脉交会腧穴 阴跷脉交会腧穴有照海、交信(足少阴肾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4]。
阴跷脉腧穴总图
5阴跷脉经脉病 阴跷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嗜睡等[2]。
阴跷脉主要病候为多眠、癃闭[4]。
阴跷脉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以及嗜睡等。
患阴蹻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阳气不足,阴气偏盛,常常多眠。
足少阴肾经,是归属肾脏、联络膀胱的经脉,其大致走行是从脚走向胸腹部。起始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到达足底涌泉穴,向足内侧循行,从足内侧舟骨粗隆前下方出来,沿着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肌腱,而后沿着小腿内侧上行,经过腘窝内侧,上行大腿内侧,通过脊柱,向内穿行,进入肾脏系统,络属于膀胱。腹部上行主经脉从肾脏出发,向上通过膈肌,进入肺中,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向廉泉穴。胸部支脉,从肺脏出来,联络心,流注于胸中,在胸部接续于手厥阴心包经。
肾经是十二经脉中联络脏腑最多的经脉。本经出现异常,则会出现:口热、舌干燥、咽部肿痛、气息上逆、心内烦躁不安、黄疸、腹泻、腰背痛、大腿内侧及小腿内侧痿痹、足心发冷发热等。
足少阴肾经的络脉——大钟,位于内踝后侧绕行于足跟部,于此处走向表里经膀胱经。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由穴名就可以知道:如涌水之水泉,具有回阳救逆、醒神开窍的功效。能够治疗顶心头痛、癫狂、眩晕、昏迷、小儿惊风、失眠、便秘、小便不利、足心热等疾病。穴位位于足心,此处足底筋膜较厚,针刺时较痛,故而临床上常选用艾灸涌泉穴进行治疗,具有引火归元的功效。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肾经经脉之气汇聚的地方,穴如大的沟溪,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具有滋阴清热、补益肾气的作用。肾气强盛则腰骨强壮,故而能治疗腰腿酸软。同时还能治疗遗精、遗尿、月经不调、失眠、消渴、阳痿等症。
照海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阴跷脉具有司眼睑开阖的功效,故而照海穴能通阴跷而司眼睑开阖,治疗失眠的要穴。穴位位于内踝尖正下方的凹陷,可以治疗目赤肿痛、失眠、痫症、小便频数、带下、阴挺、咽喉疾病。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手太阴肺经(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20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足阳明胃经((45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脾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足太阴脾经(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19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67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醪、次醪、中醪、下楞、会阴、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谙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少阴肾经(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23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躇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44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14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蠢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督脉(28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耳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 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任脉(24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常用经外奇穴(总36穴)
1.头颈部(12穴):四神聪、印堂、鱼腰、上明、太阳、球后、鼻通、金津、玉液、夹承浆、牵正、翳明、安眠。
2.躯干部(8穴):三角灸、提托、子宫穴、定喘穴、夹脊、痞根、腰眼。
3.四肢部(16穴):十宣、四缝、中魁、八邪、落枕穴、腰痛穴、中泉、二白、肘尖、环中、百虫窝、鹤顶、膝眼、胆囊穴、阑尾穴、八风。
三阴交穴是身体的一个穴位。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基本介绍中文名 :三阴交穴 释义 :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 穴道位置 :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取穴方法 :4指幅宽 基本信息,穴道经属, *** 功能,取穴方法,源流,研究进展,现代报导,肾绞痛,小儿遗尿,失眠,相关解释,基本信息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套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足内踝上缘,四横指处。穴道经属足太阴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 功能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 *** 肿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针灸该穴主治遗精、阳痿、 *** 痛、小便不利、睾丸缩腹等,是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此,经常用手指 *** 此穴可增强男子性功能。 女人常揉三阴交终身不变老。三阴交穴就是我们的巨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著放,约四根手指横著的宽度)。三阴交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2.紧致脸部肌肉,,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脾,脸部松弛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喔。 3.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喔,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 4.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 *** ,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提升 *** 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 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 6.保持血压稳定三阴交是一个智慧型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另外,三阴交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 保养秘诀: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充足的睡眠,每天按揉三阴交,每条腿的三阴交至少按揉或用经络锤敲打10分钟以上。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源流三阴交与足太阴 1 三阴交首见于《黄帝明堂经》,部位在“内踝上八寸” 其中“三阴”指足太阴---三阴交,在宋本《千金》中作足太阴交 2 六朝后,三阴交部位,除《千金》《圣惠》等书引文中作“八寸”外,所有文献均作“三寸” 3 六朝前,“足太阴”位置“内踝后白肉际陷骨宛中”《医心》 4 六朝后,足太 *** 位移至“内踝上三寸”---十二经脉穴中过于手足腕踝关节 5 混淆源头:《灵枢卫气》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后世医家多理解为内踝上三寸,从而引起“足太阴”穴部位改变 6 六朝时,足太阴与三阴交并未混淆 7 六朝后,三阴交(足太阴交)与足太阴相混;至《千金翼》中“足太阴穴在内踝上一夫,一名三阴交。”至此彻底混淆 8 宋以后,为了避免混淆,像“足太阴”这样的腧穴名不再使用,而将内踝上三寸处成为“三阴交”,但其主治症仍沿用“内踝上八寸”之“三阴交”穴主治症,并非“足太阴”主症 9 自唐代,“三阴交”之“三阴”已被理解成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从而被视为三阴经交会穴,一直沿袭到今。 ―――黄龙祥《学术史大纲》杏林耕读整理研究进展1.对输尿管蠕动的调整作用电针狗的三阴交、照海、膀胱俞、肾俞等,当达到一定 *** 量时,可使输尿管蠕动显著增加,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的机理,一是针刺直接增强输尿管的蠕动,另一方面可能是增加尿量。 2.在静脉肾盂造影中,同时针刺双侧三阴交、昆仑、关元,对于显示尿路细小结石,腹膜后肿块,先天性畸形及早期炎症改变,均有独特的优点,可减轻患者痛苦,真实的显示病理改变,提高早期诊断率。 3.据报导用针刺三阴交、气海、肾俞,治疗痛经12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代报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穴位归纳——8个阴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