肓俞(huāng shù)穴别名:盲俞穴、子户穴。
1、肓俞: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膏脂之类。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故而得名。
何以知本穴物质来自胞宫?
本穴位居脐旁,而脐则为人体胸腹部体表的重力场中心,本穴外输的气血物质必定是来自与之全息对应的体内重力场中心附近脏器。体内的重力场中心为二肾,相邻的脏器有胞宫和膀胱,但本穴位于冲脉,这就决定了本穴的气血物质是来自胞宫而非膀胱。
2、盲俞:盲,昏暗之意,指穴内外输的气血物质为膏脂,混浊不清,有别于肾经经水应有的清也。俞,输也。盲俞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胞宫外传的膏脂之物。理同肓俞名解。子户名意与盲俞穴同。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穴位含义: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膏脂之物。
运行规律:散热冷凝并输散于腹表各部。
肓俞(huāng shù)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肓俞穴 人体穴位图
功能作用:积脂散热。
主治疾病: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
穴位配伍:
肓俞配大肠俞,治腹痛;肓俞配复溜、太溪,治尿道炎;肓俞配天枢、足三里,治便秘、泄泻;肓俞配脾俞、中脘、足三里、天枢,治脾虚泄泻;肓俞配天枢、足三里、大肠俞,治便秘、泄泻、痢疾;肓俞配合谷、曲池、腹结、上巨虚、天枢,治热结便秘;肓俞配下脘、足三里、腹结、璇玑、大肠俞,治伤食呕吐腹胀痛;肓俞配中脘、足三里、内庭、天枢,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涩痛等症;肓俞配次髎、归来、膈俞、地机,治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肓俞配关元、三阴交、肾俞、太溪,治肾虚月经不调;肓俞配归来、关元、三角灸,治气虚狐疝;肓俞配中脘、足三里、合谷、大横、公孙,治寒积腹痛绕脐;肓俞配中脘、期门、膈俞,治瘀血阻滞之心下大坚、积聚痞块。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肠炎、便秘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肓俞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改善疝气、月经不调等疾病。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而下刮拭肓俞穴,每次3分钟,每天一次,可以治绕脐痛、呕吐。
凡以“俞”命名的穴位,都是气血通道。
何为“肓[huāng]”?
如果单独将此字列出来,可能很多朋友都不一定认识,如果把它和另一个字放在一起,并且还是一句成语,大家就都认识了,那就是“病入膏肓”。其实膏肓这两个字的意思基本上一样,就是“膏脂”之类的东西。如果大家不明白,吃过大闸蟹,尤其是公蟹的,当你掀开肚脐那个壳时,基本就都明白了,如下图:
螃蟹 蟹黄 蟹膏所以,对于人体而言,这里的肓类“膏脂”类的东西,正是人体的精华所在,因为它位于肚脐旁边,人体从母体供应的能量全靠脐带,所以此穴汇聚了大量来自于母体先天的能量物质,同时它又靠近人体腹主动脉这个动力源,借助这条热力管线,可以将这里汇聚的能量物质散布四周。
腰腹赘肉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新陈代谢缓慢引起脂肪堆积于腰腹而形成的。采用指压肓俞等腹部穴位,可加快胃肠蠕动,帮助排气、散热、排便,加速新陈代谢,消除脂肪;而运动可紧实腰腹线条,达到平腹及美化腰腹线条的目的。
采用指压此穴减肥是通过调整特定区域的经络,调节五脏及内分泌等达到目的的。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约3-5分钟,直到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
/UploadFiles/200681601947734.gif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7%E3%C9%D9%D2%F5%C9%F6%BE%AD
足少阴肾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海、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
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俞府)。
肾脏直行之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
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我在这里大致列出人体各部位的穴道名称,以便让你有所了解。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4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足少阴肾经:商曲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