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膈俞穴(足太阳膀胱经——项背部)

学穴位 2023-05-29 17:52:29

足太阳膀胱经:膈俞穴

穴位解析释义

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膈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

膈,指横膈。本穴内应横膈,故名。

膈,指横膈膜,又,格拒也。此穴内应横膈膜,而为之俞,可以开通胸膈之关格及格拒否塞诸病之处也,故以为名。

膈俞穴,胸腹之膈

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
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附注: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穴位含义:心下膈膜中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心血液的气化之气,性湿热。(微观下的血液微粒则当看成是气态物)
运行规律: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取穴

取穴方法:膈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指宽)处。

功能主治

膈俞的“膈”,指的横膈膜。从解剖学上来看,横隔膜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分隔。通俗的理解,它位于心脏和双侧肺脏的下面,肝脏、脾脏、胃的上方,就像一个大圆盘平放在身体内部分隔了胸腹腔,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尤其是通过腹式呼吸时,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了横膈膜的运动。

横隔膜的作用,除了通过膈的一张一弛帮助肺吸入呼出气体,还可在排便、呕吐时可以增加腹压。

膈俞穴,八会穴之血会

什么叫血会?

大家注意一下膈俞穴的位置,它靠近横膈膜,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离不开横膈膜的运动。我们知道,肺的作用,就相当于人体的水塔,它是管疏布血液的,但它又与现实中的水塔工作原理不完全相同。现实中的水塔,可以通过地心引力产生的压力从高处向低处流,但肺要疏布血液,则是需要通过呼吸来加压。大家都玩过滋水枪,之所以能将水射得很远,重要的原因,是管腔中充满了压缩气体。同样,肺要想将血疏布到身体的各个角落,也是需要这种压缩气体来推动的,而横膈膜就起到了类似滋水枪中活塞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你才会看到人在进行腹式呼吸时肚子一起一伏的,这就是横膈膜在上下活动。正是靠着这种运动,才能将加了压的血疏布出去,所以,膈俞之所以被称为血会,并非是这个地方会产血,而是所有的血,都需要靠横膈膜的加压来推动疏布,故名血会。

功能作用:散热化血。

主治病症: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皮肤病等。

穴位配伍:

膈俞穴配大椎、足三里,治血虚。膈俞穴配足三里、血海、肓膏,治贫血。膈俞穴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膻中、合谷,治气滞、食积之呃逆、呕吐。膈俞穴配膻中、中脘、章门、足三里、肝俞、丰隆、复溜,治痰气交阻之噎膈。膈俞穴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膈俞穴配肺俞、风门,治咳嗽。膈俞穴配膻中、巨阙、心俞、阴郄,治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膈俞穴配天突、膻中、内关、丰隆、行间,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膈俞穴配肺俞、膏肓、尺泽、鱼际、志室、三阴交,治阴虚火旺之肺痨。膈俞穴配大包、章门、期门、三阴交、支沟、肝俞、日月,治瘀血胁痛。膈俞穴配心俞、肾俞、内关、三阴交,治阴虚血少、心神失养之郁证。膈俞穴配大椎、肝俞、脾俞、血海、足三里,治贫血、血小板减少。膈俞穴配中极、归来、血海、太冲,治产后瘀血腹痛。膈俞穴配肝俞、支沟、阳陵泉、期门,治瘀血停积之黄疸。膈俞穴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瘀血停滞之胃脘痛。膈俞穴配足三里、脾俞、关元、三阴交、气穴、气海,治血虚经迟。膈俞穴配肝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治血枯经闭。膈俞穴配百会、风池、足三里、肾俞,治血虚眩晕。膈俞穴配脾俞、通里、足三里,治血虚惊悸。膈俞穴配公孙、内关,治肝火犯胃之吐血。膈俞穴配脾俞、足三里、素髎,治气不摄血之衄血。膈俞穴配孔最、尺泽、肺俞、阴郄,治阴虚肺热之虚嗽咳血。膈俞穴配中脘、脾俞、足三里、隐白,治脾虚吐血。膈俞穴配大椎、脾俞、郄门,治气不摄血之皮下紫癜。膈俞穴配脾俞、三焦俞、肾俞、列缺、章门、大敦,治脾气亏虚之尿血。膈俞穴配脾俞、胃俞、内关、阳辅、商丘,治寒邪犯胃之胃脘痛。膈俞穴配肺俞、身柱、太溪、复溜,治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膈俞穴配风门、风市、曲池、血海、风池,治风热风疹瘾疹及肌肤瘙痒。膈俞穴配风池、大杼、血海、太冲,治风邪入侵经络之行痹。膈俞配中脘、内关,宽胸利气,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膈俞配肺俞、膻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肺炎。膈俞配肝俞、脾俞,健脾统血,和营补血,主治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膈俞配曲池、三阴交,祛风清热,活血止痒,治荨麻疹,皮肤瘙痒。膈俞配肝俞、中脘、内关,治膈肌痉挛。膈俞配气海、肺俞、关元,治自汗、盗汗。膈俞配大椎、血海、脾俞、足三里,治贫血、慢性出血病临床运用:神经性呕吐,胃炎,肝炎,肠炎,胸膜炎,支气管炎,心动过速,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等。

养生保健

注意:膈俞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艾灸疗法:

艾炷灸5~7壮,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艾条温灸10~15分钟,治疗咳喘,胸闷。溃脓灸,治疗‘肺痨’。隔姜灸中脘,治疗胃寒刺痛。隔蒜灸百会,可防感冒。拔罐疗法: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各种血症等。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膈俞穴,力度微重,出痧为度,可驱风散热,治疗各种血症。

膈俞穴,活血化瘀

明白了膈俞血会穴的工作原理,也就不难理解它的活血化瘀的作用了。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非常生气,想发火时,只要做几次深呼吸,马上这股火就被化掉了。

如果从五脏与五行的关系来说,肺主降,肝主升,深呼吸显然是增加了肺金的功能,促进了横膈上下运动的幅度,将淤积在胸腔的气血,快速疏布到肢体的末端,自然就会将肝木的火压下去,心情马上就会变好。

我们刺激膈俞穴,实际上也相当于给横膈膜做按摩和疏理,如果遇到膈俞穴处有节结,我们给疏通开了,使横膈膜能更灵活的上下运动,就可以提升其推动气血疏布的功效,活血的同时,自然就会将血瘀也就化掉了。

所以说膈俞的作用相当于中药里活血养血的当归,还兼有补血佳品阿胶的作用。经常按揉膈俞穴,不但能纠正贫血,治疗血虚导致的皮肤瘙痒,缓解阴血亏虚导致的潮热、盗汗,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人体保健不可多得的一个好穴位。

膈俞穴,活血化瘀、理气宽胸,活血通脉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旁,邻近于膈膜,又为上焦和中焦升降之枢纽,胸膈以上藏于心肺,胸膈以下归于胃,故本穴以治疗肺、胃疾病为主。

膈俞穴具有补血化瘀、调理血脉的作用,故可治疗一切血证及皮肤病。

膈俞穴为血之会,故诸经之血皆从膈膜而上下,心位膈上,肝位膈下,在上的为心俞,心主血,在下为肝俞,肝藏血,故取之可交通于膈膜治疗血证。

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膈俞穴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穴。

凡膈肌有病,均可取此。

膈俞穴意为血之会穴,因动脉血管贯膈下行,静脉血管贯膈上行,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大有关系,故膈俞穴治吐衄、血晕诸病,有补血化瘀之功。

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过,故膈俞穴治胃脘痛、反胃、积气、食不下,胀满,支肿、周痹。

凡有关膈肌及血证者,俱可取膈俞穴。以其有关瘀血,故亦治脏毒便血等症。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进行点揉,手法要均匀、柔和,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每次3分钟。

特效按摩:每天饭前按揉膈俞穴3次,每次200下,可治中风病人进食难、吃饭呛、喝水呛等症。

足太阳膀胱经——项背部

项背部22个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0、天柱穴:

位置: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病,肩背病,热病。

11、大杼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项强,肩背痛,发热。

12、风门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项强,胸背痛,发热头痛。

13、肺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14、厥阴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15、心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心痛,惊悸,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16、督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17、膈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

18、肝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19、胆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20、脾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背痛。

21、胃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腹胀,呕吐,肠呜。

22、附分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23、魄户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24、膏肓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25、神堂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26、譩譆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27、膈关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28、魂门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29、阳纲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30、意舍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呕吐。31、胃仓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

1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它从足后跟沿着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很大的经脉,十二经脉中膀胱经上的穴位最多,且预防及缓解疾病的作用最为广泛,通过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消除和缓和各种不舒服感。

2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沿头至下项,沿背腰骶中线旁3寸至股外侧后缘,再至小腿外侧后缘,下外髁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交于肾经)。

3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从目内眦(睛明)开始,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交会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从头顶分出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等)。直行主干从头顶入络脑(络却,玉枕),回出项后(天柱)分开下行三条支脉:

1.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从腰中分出,夹脊旁,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腘窝中(殷门,委中)。

3.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附分,魄户,膏肓,身体,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合阳,承筋,承山),除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5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肾经。

4 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的症状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畅,会影响全身毒素的排泄,从而出现头痛,头重,全身肌肉酸痛,脸部皮肤无光泽,耳鸣,容易疲劳,精神欠佳等症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2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