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胃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

学穴位 2023-05-29 17:51:59

足太阳膀胱经:胃俞穴

穴位解析释义

胃,胃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胃俞是胃的背俞穴。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

胃,指胃腑。本穴为胃气转输之处,是治胃疾之重要腧穴,故名胃俞。

胃,指人体消化管的扩大部分,是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六府之一。《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本穴内应胃腑,是胃气转输、输注之处,治胃疾要穴,故名之。

附注:胃的背俞穴。

穴位含义: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取穴

取穴方法: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主治病症: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系统疾病等。

穴位配伍:

胃俞配上巨虚,治泄泻。胃俞配中脘主,治胃痛、呕吐。胃俞配魂门,治胃冷、食不化。胃俞配内关、足三里,治恶心、呕吐。胃俞配上巨虚、三阴交,治泄泻,痢疾。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脾胃虚寒胃痛。胃俞配上巨虚、三阴交、天枢、脾俞,治湿滞胃肠之泄泻、痢疾。胃俞配内关、梁丘,治胃痉挛,胰腺炎。胃俞配大肠俞、肾俞,治痢疾。胃俞配天枢、中脘、足三里、内关、大肠俞、四缝,治食滞胃肠之胃痛、恶心、呕吐、脘闷嗳气、饮食不化、泻下臭秽。胃俞配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公孙,治脾胃虚弱之胃痛、反胃、完谷不化肠鸣、泄泻、阴黄、痰饮、虚劳。胃俞配脾俞、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治脾胃虚弱之肥胖、痫证。胃俞配脾俞、百会、足三里,治中气下陷之胃下垂、久泻、脱肛、阴挺。胃俞配脾俞、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治气虚便秘。胃俞配脾俞、肾俞、关元、复溜,治气虚阳微之噎膈。胃俞配足三里、丰隆、脾俞、章门、中脘,治脾胃虚弱之痫证。胃俞配足三里、中脘、百会、太阳、丰隆,治痰热内扰之不寐、呕吐。胃俞配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治脾胃虚弱之缺乳月经不调闭经。胃俞配足三里、四缝、脾俞,治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胃俞配阿是穴、委中,治寒邪入侵、经筋拘急之背部凉痛、背肌挛急、俯仰不便。临床运用:腹胀、腹泻、胃炎、糖尿病、失眠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胃俞穴,和胃调中、祛湿消积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旁,与胃腑内外相应,是胃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9]。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部,胃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

胃俞穴与胃相应,有健脾和胃、化湿消滞之功,治胃寒、吐逆、胀满、肠鸣、腹痛、霍乱、转筋、小儿羸瘦、下痢脱肛。胃俞穴兼取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虚寒者,宜用灸。胃俞穴司胃之运输,功用多在胃经,若痛在胃府,则宜酌取三脘矣。

胃病严重时,胃俞穴常出现以结节为主的阳性反应物,虚症时呈现组织松弛或凹陷,是胃病的诊断穴位之一。

民间有俗话说“十人九胃”,意思就是十个人里有九个人的胃不会太好。医学界也有学者认为“胃是人的第二大脑”,意思就是心情不舒畅或脑力劳动过度,不但影响脑,也会影响到胃。加之饮食五谷无不入于胃,胃每天都承担着很大的工作量,受到伤害的概率也就比较大。

怎样做才能保护好胃呢?

经常按揉胃俞穴,可保胃之康健。胃俞穴对于胃疾引起的上腹部疼痛、呕吐、腹胀、肠鸣等有特效。

小儿厌食时,按压胃俞穴,可和胃降逆,调节脾胃功能,有效改善小儿厌食症状。具体方法如下:以拇指或中指点揉胃俞穴10~50次即可。

中医认为,此病多由脾胃虚弱、胃肠湿热阻滞、胃部食物积滞等原因引起。按摩胃俞穴可化湿、消滞,能有效防治急性肠胃炎,且方法简单、见效快、无毒副作用。具体方法如下:以拇指按揉双侧胃俞穴,逐渐用力,直至腹痛减轻或消失后再渐渐减轻力道,继续按揉1~2分钟,巩固疗效。

胃不和,则卧不安。按摩刺激胃俞,有助于将胃内的垃圾透过膀胱经排出体外,同时,也有助于将新鲜的气血调入到胃,以提升其气血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它是和胃养胃的大穴。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特效按摩:双手握拳,将拳背第2、第3掌指关节放于脾俞、胃俞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有和胃降逆、健脾助运之功效。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

1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它从足后跟沿着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很大的经脉,十二经脉中膀胱经上的穴位最多,且预防及缓解疾病的作用最为广泛,通过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消除和缓和各种不舒服感。

2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沿头至下项,沿背腰骶中线旁3寸至股外侧后缘,再至小腿外侧后缘,下外髁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交于肾经)。

3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从目内眦(睛明)开始,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交会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从头顶分出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等)。直行主干从头顶入络脑(络却,玉枕),回出项后(天柱)分开下行三条支脉:

1.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从腰中分出,夹脊旁,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腘窝中(殷门,委中)。

3.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附分,魄户,膏肓,身体,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合阳,承筋,承山),除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5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肾经。

4 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的症状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畅,会影响全身毒素的排泄,从而出现头痛,头重,全身肌肉酸痛,脸部皮肤无光泽,耳鸣,容易疲劳,精神欠佳等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有多少穴位?

膀胱经共六十九穴,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原穴为京骨穴,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大钟穴。足太阳膀胱经首穴从内眼角睛明穴,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百会),分支至耳上角,在枕部分出两支向下,分别循行分布于背腰、臀部,末穴是小趾端至阴-穴。《灵枢·寒热病》提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入-阳,交于目锐。”足太阳膀胱经有病时,主要有疟疾、癫狂、目黄、流泪、小便不利、癃闭、遗尿等症状。 穴位:脉睮穴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输)、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 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2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