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申脉穴

学穴位 2023-05-29 17:44:53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申脉穴

穴位解析释义

申脉穴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申脉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

申,与伸通,含屈伸跷捷之意。脉指阳跷脉。穴通阳跷脉,为阳跷所生也,擅长治疗筋脉拘急,屈伸不利等病症,故名。

申,通“伸”,有矫捷之意。即舒展自如之意也。脉,指经脉。穴在外踝之下,展足则开,为足关节屈伸着力之处,故名申脉。为阳跷脉之起始,为跷捷屈伸之主力。“申”与“伸”通,为整束自持之貌。肾在志为呻,张隐庵曰:“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肾与膀胱为表里,在气郁不伸及气郁而呻者,申脉与复溜同取,每可收效。申,申时。十二时与十二脏腑相应,申时正是膀胱之时。故申脉穴可以认为是膀胱本腑之穴。

“申”有伸展之意,这个是从其功效上来定义的,因为它可以解决急性腰扭伤。

“申”,其意思和”伸”相通,可以治疗屈伸困难的疾病;”脉”,这里指阳跷脉,该穴通于阳跷脉,所以称为申脉,这才是最符合的穴义解释!

申脉还是八脉交会穴。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交会于申脉穴,所以被称为八脉交会穴。申脉穴之中的“脉”指的就是阳跷脉,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司肢节运动,二是主管眼睑开合。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3、阳跷。阳,阳气也。跷,跷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4、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同阳跷名解。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穴位含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取穴

取穴方法: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申脉穴,清热安神,利腰膝

申脉穴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于头、项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故申脉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

足太阳膀胱经过腰部及下肢,止于足小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申脉穴可治疗经脉病。

足太阳经络入于肾,经别入于心,心主神,申脉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故可治疗神志病。

申脉穴有祛散风寒、舒筋活络作用,主治脚脖拘挛,腰膝冷痛。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

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穴位配伍:

申脉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申脉配昆仑、风池、通天,治眩晕。申脉配足三里、金门,治眩晕、头痛。申脉配足通谷、太冲、丝竹空,治癫痫。申脉配翳风、风池、中渚、太冲,治肝阳上亢之眩晕。申脉配百会、心俞、后溪、丰隆、太冲,治风痰痫证昼发。申脉配大陵、神门、三阴交、太溪,治阴虚火旺之心悸、失眠。申脉配神门、上脘、厉兑,治失眠。申脉配外关,治肢体冷痛。申脉配后溪,治目内眦、颈项、肩膊部位等疾病。申脉配风池、天柱、合谷、后溪,治外感风寒之头痛项强。申脉配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委中,治风寒腰痛,腰不能举、不能久立坐。申脉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太溪,治经脉痹阻之半身不遂、腿脚不收、足胫寒。申脉配昆仑、丘墟、解溪、太溪,治气血瘀滞之足跟疼痛。申脉配承山、大陵、下关,治足跟痛。申脉配解溪,治足痿无力。申脉配京骨,治鼻衄。申脉配丘墟,治腋下肿,外踝肿痛。申脉配大椎、风池,治癫痫。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治下肢痿痹。申脉配太阳、阳白、瞳子髎,治眼睑下垂。申脉配昆仑、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治下肢疼痛。临床运用:踝关节痛、腰腿痛、中风、头痛、脑脊髓膜炎、癫痫、精神分裂症、内耳性眩晕、动脉硬化症、子宫痉挛。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申脉穴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头痛、眩晕。

灸申脉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部,从这里开始改善阳气,是身体内不得到振奋,所有的阳气都上升到上方,这样祛寒症就逐渐消失了。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申脉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下肢痿痹。

为什么申脉穴可以治疗急性腰痛?

这和它与阳跷脉交会有关。腰扭伤,必然是在人体肌肉没准备好的时候,突然受到外力的侵袭造成的。而膀胱经和阳跷脉,均为人体从头到脚贯穿的纵向大脉,所以,腰扭伤时,必定会使这两条大脉发生扭曲,就像一条绳子,本来是直的,突然被冲乱了,发生了扭曲,这时想要恢复原状,你是抻两头呢,还是抻中间呢?显然是抻两头更管用,而申脉恰恰就在绳头上(无论是膀胱经还是阳跷脉,均在端部)。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分别按住此穴,用力点揉,3~5分钟。微微有酸胀感。

特效按摩:按摩申脉穴可缓解头痛、眩晕、腰腿酸痛等症状。

每天用拇指指腹揉按申脉穴1~3分钟,可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

足太阳膀胱经的治症

睛明 BL1 Jing ming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攒竹 BL2 Cuan zhu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眉冲 BL3 Mei chong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作用】: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眩晕,鼻塞。②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曲差 BL4 Qu cha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鼻塞,鼽衄。②目视不明。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五处 BL5 Wu chu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②中风偏瘫。③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承光 BL6 Cheng gua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泄热,清头明目。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头晕目眩。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通天 BL7 Tong tia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利鼻窍。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疮,鼻渊,鼻衄。②头痛,目眩。③中风偏瘫,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络却 BL8 Luo que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耳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玉枕 BL9 Yu zhen
【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
【主治】:①头项痛,目视不明。②鼻塞。③脚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天柱 BL10 Tian zhu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作用】: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晕,目眩。②头痛,项强,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大杼 BL11 Da z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风门 BL12 Feng men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风清热。
【主治】:①伤风,咳嗽。②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肺俞 BL13 Fei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肺的背俞穴
厥阴俞 BL14 Jue yin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包背俞穴
心俞 BL15 Xin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的背俞穴
督俞 BL16 Du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理气宽胸
【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气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膈俞 BL17 Ge shu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血会)
肝俞 BL18 Gan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
【主治】:①胁痛,黄疸。②目疾,吐,衄。③癫狂,脊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肝的背俞穴
胆俞 BL19 Dan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
【主治】:①黄疸,口苦,胁痛。②肺痨,潮热。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胆的背俞穴
脾俞 BL20 Pi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脾的背俞穴
胃俞 BL21 Wei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胃的背部俞穴
三焦俞 BL22 San jiao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③膝关节无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三焦背俞穴
肾俞 BL23 Shen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肾的背俞穴
气海俞 BL24 Qi hai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培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肠鸣,痔漏。②痛经,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大肠俞 BL25 Da chang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②腰痛。③荨麻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大肠背俞穴
关元俞 BL26 Guan yuan shu
【定位】: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壮阳补肾,调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胀,泄泻。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小肠俞 BL27 Xiao chang shu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肠利腑,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痛,膝关节痛。②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③遗精,白带。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小肠背俞穴
膀胱俞 BL28 Pang guang shu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调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腰脊强痛,腿痛。③泄泻,便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膀胱背俞穴
中膂俞 BL29 Zhong lǚ shu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肾壮腰。
【主治】:①泄泻。②疝气,腰脊强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白环俞 BL30 Bai huan shu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作用】:温补下元,调理气血。
【主治】:①遗精,白带,月经不调,遗尿。②腰骶疼痛,疝气。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上髎 BL31 Shang liao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②遗精,阳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次髎 BL32 Ci liao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中髎 BL33 Zhong liao
【定位】: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②腰骶疼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下髎 BL34 Xia liao
【定位】: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带下。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会阳 BL35 Hui yang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作用】:壮腰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泻,便血,痔疾。②阳痿。③带下。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承扶 BL36 Cheng fu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作用】:疏经活络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殷门 BL37 Yin men
【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疏经活络,壮腰脊,强筋骨。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浮郄 BL38 Fu xi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作用】:舒筋利节
【主治】:腘窝部疼痛、麻木或挛急。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委阳 BL39 Wei yang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作用】:舒筋利节,通利水道。
【主治】:①腰脊强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②腿足拘挛疼痛,痿厥。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三焦下合穴
委中 BL40 Wei zhong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作用】:舒筋利节,清热解毒。
【主治】:①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丹毒,皮疹,周身搔痒,疔疮,发背。③腹痛吐泻。④遗尿,小便不利。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合穴
附分 BL41 Fu fen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舒筋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之会穴
魄户 BL42 Po hu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①咳嗽,气喘,肺痨。②项强,肩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膏肓俞 BL43 Gao huang 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补虚益损。
【主治】:①肺痨咳嗽气喘,纳差,便溏,消瘦乏力。②遗精,盗汗,健忘。③肩背痠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神堂 BL44 Shen tang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通络。
【主治】:①心痛,心悸,失眠。②胸闷,咳嗽,气喘。③肩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譩譆 BL45 Yi xi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疏风解表,活血通络。
【主治】: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气喘,目眩,目痛,鼻衄,热病无汗,疟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膈关 BL46 Ge guan
【定位】: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和胃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①饮食不下,呃逆,呕吐。②脊背强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魂门 BL47 Hun men
【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①胸胁胀满,呕吐,泄泻。②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阳纲 BL48 Yang gang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主治】:①黄疸,腹痛,肠鸣,泄泻。②消渴。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意舍 BL49 Yi she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健脾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胃仓 BL50 Wei cang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腹胀。②小儿食积。③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肓门 BL51 Huang men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化滞消痞,化坚通乳。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痞块,乳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志室 BL52 Zhi shi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补肾益精,通阳利尿。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小便不利,水肿,③腰脊强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胞肓 BL53 Bao huang
【定位】: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作用】:疏通下焦
【主治】:①尿闭,阴肿。②腰脊痛。③肠鸣腹胀。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秩边 BL54 Zhi bian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强壮腰膝。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合阳 BL55 He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作用】:疏经活络,祛风除湿。
【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疝气。③崩漏。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承筋 BL56 Cheng jin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作用】:疏筋活络,通肠提肛。
【主治】:①痔疾。②腰腿拘急疼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承山 BL57 Cheng shan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理肠疗痔。
【主治】:①痔疮,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③脚气。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飞扬 BL58 Fei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作用】:散风解表,疏经活络,清热利湿。
【主治】:①头痛,目眩,鼽衄。②腰腿疼痛无力。③痔疾。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络穴
跗阳 BL59 Fu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①头痛,头重。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阳蹻脉郄穴
昆仑 BL60 Kun lun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①急性腰痛,足跟肿痛。②难产。③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④小儿惊风。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经穴
仆参 BL61 Pu ca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舒筋健骨。
【主治】:①下肢痿痹,足跟痛。②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申脉 BL62 Shen mai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作用】:疏经活络,宁心安神。
【主治】:①痫症,癫狂。②失眠,足外翻。③头痛,项强,腰腿痛。④眼睑下垂。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蹻
金门 BL63 Jin men
【定位】: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作用】:疏经活络,宁神熄风。
【主治】:①癫狂,痛症,小儿惊风。②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郄穴
京骨 BL64 Jing gu
【定位】: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宁神清脑。
【主治】:①头痛,项强,目翳。②腰腿痛。③癫痫。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原穴
束骨 BL65 Shu gu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主治】:①癫狂,头痛项强。②腰腿痛,肛门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输穴
足通谷 BL66 Zu tong gu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
【主治】:①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②癫狂。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荥穴
至阴 BL67 Zhi yin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矫正胎位。
【主治】:①胎位不正,难产。②头目痛,鼻塞,鼻衄。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井穴

身体409个常见穴位,一个穴位一种病,5分钟轻松学会穴位按摩

手三阴经 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其中两个和心有关的经脉的穴位数是个位数里最大的一个数,也是古时的至尊数,就是 9 。另一个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数为:20-9=11。这样的话:手厥阴心包经有:9个穴。手少阴心经有:9个穴。手太阴肺经有:11个穴。

手三阳经 为: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中大肠经有20个穴位;小肠是大肠的弟弟,少一个,就是19个。三焦经既然有一个"三"字,就是23个穴位。这样的话:手太阳小肠经有:19个穴。手阳明大肠经有:20个穴。手少阳三焦经有:23个穴。

足上的六条经脉

足三阳经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你只要记住4567就行了。也就是说膀胱经 有67个穴位(最多的),胃经 有45个穴位;;本来胆应是大的,但由于是少阳经,有一个少,故是这三条经里最少的一个,比胃经少一个,为44个穴位。

这样的话:足阳明胃经有:45个穴。足太阳膀胱经有:67个穴。足少阳胆经经有:44个穴。

足三阴经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你只要记住三组数:37、27、27。即:第一组里,3X7=21;第二组的27不动;第三组里,2X7=14。这样的话:足太阴脾经有:21个穴;足少阴肾经有:27个穴;足厥阴肝经有:14个穴。

头维穴:治疗目痛、眼跳、头痛

翳风穴: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上关穴: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大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四白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神庭穴:治疗头痛、鼻病

承浆穴: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阳白穴: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治疗眼部诸疾患

上星穴: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地仓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华盖穴:治疗咳喘、胸满

禾髎穴: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梁门穴: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膻中穴: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治疗胃肠疾患

瞳子髎穴: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关元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云门穴: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期门穴: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横骨穴: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外陵穴: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治疗腹痛

气舍穴: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气冲穴: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治疗腹胀痛、尿闭

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治疗哮喘

秉风穴: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肩井穴: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关元俞穴: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曲池穴: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治疗喘息

中魁穴:治疗手指不伸

支沟穴: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治疗齿痛、肘臂痛

京门穴: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治疗腰痛、痔疮

肩中俞穴: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手三里穴: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少泽穴: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内关穴: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劳宫穴: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阳谷穴: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治疗头痛

鱼际穴: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治疗心脏病

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环跳穴: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膝阳关穴: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解溪穴: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治疗腿痛、生殖器病

足三里穴:治疗脚气、麻痹

血海穴: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漏谷穴: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阳交穴: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治疗腰背痛

筑宾穴:治疗腿痛

承山穴: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浮郄穴: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治疗一切筋痛

金门穴: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治疗脚痛

仆参穴:治疗足跟骨痛

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

1、美容穴——天容

2、腰椎盘突出穴——筋缩

3、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泽

4、急性咽喉肿痛穴——少商、关冲、涌泉

5、咳喘穴——中府

6、急性扁桃体炎穴——中渚

7、补气穴——经渠、气海

8、夜间 咳嗽穴——鱼际

9、明目穴——中渚

10、感冒、白内障穴——肩髃

11、白发穴——浮白

12、乳腺炎穴——天池

13、晕车穴——关冲

14、胆囊炎穴——日月、肝俞

15、急性胃痛、急性肠炎穴——曲泽

16、疲劳穴——液门

17、腰酸穴——风市

18、高血 脂穴——环跳

19、慢性肝炎穴——三阴交

20、化痰穴——丰隆

21、消化不良穴——率谷穴

22、 抽筋、扭筋穴— —阳陵泉

23、鼻出血穴——内庭

24、荨麻疹穴——太冲、风池

25、口腔溃疡穴——间行

26、痛经穴——蠡沟、带脉

27、腰背痛穴——委中

28、瘙痒、调节血液穴——血海

29、心脏供血不足穴——神道

30、肌肉萎缩穴——大都

31、外脚踝关节穴——丘墟、外关、解溪

32、痛风穴——复溜、筑宾

33、老花眼穴——光明

34、性功能穴——会阴、地神

35、冠心病穴——云门

36、心脏补血穴、抑郁穴——极泉、

37、落枕、偏头痛穴——外关

38、肾结石穴——筑宾

39、甲亢穴——天柱

40、电脑病穴——天窗

41、精神病穴——涌泉

42、中风穴——百会

43、口眼歪穴——颊车

44、水肿穴——承浆

45、静脉曲张穴——太渊

46、老人痴呆穴——老人穴

47、耳炎穴——前谷

48、黄褐斑穴——天容

49、半身不遂穴-----风市、足三里

50、心肌梗塞穴——极泉、膻中

51、中暑穴——十宣、人中

穴位治疗

单穴主治范围

(1)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其主治范围应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络脉、冲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联系。可以治疗如脾胃肠及肝胆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妇女病、五官病,四肢体表病等。

(2)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联系手少阳三焦经,通阴维脉,具有和血行气,通经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其主治范围与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络脉、阴维脉的循行和病候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是治疗心胸病的要穴。可以治疗如心系病、神志病、脾胃肠、肝胆病、肺系病、妇女病、五官病等。

(3)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通任脉,具有宣通肺气,通调经脉的作用,其主治范围与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络脉、手阳明大肠经、任脉循行和病候及与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肠及肝胆病、膀胱肾病证、妇女病、五官病等。

(4)照海:足少阴肾经腧穴,通阴跷脉,具有补肾益精,调畅阴跷的作用,其主治范围应与足少阴肾经、阴跷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肾膀胱病、神志病、五官病、心肺系病证、脾胃肝胆病、妇女病等。

(5)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联络手厥阴心包经,通阳维脉。阳维脉系诸阳而主表,其主治范围与三焦经、心包经、手少阳络脉、阳维脉的循行和病候及与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神志病、五官病、脾胃肠病等。

(6)足临泣:足少阳胆经输穴,通带脉,其主治范围与胆经、带脉的循行和病候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五官病、妇女病、神志病、肾膀胱病、肝胆病等。

(7)后溪: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督脉。其主治范围与手太阳小肠经和督脉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之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四肢体表病、五官病等。

(8)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阳跷。其主治范围与此二经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二经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筋肉病等。

4、穴位组合主治范围

临床配穴时多将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四组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协同作用,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其组成及治疗范围如下:

(1)公孙-内关

合用有理气降逆、通肠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于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胀满、呕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统病证。

(2)足临泣-外关

合用有清头目、利胸胁、理气通络、疏表之功。常用于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肩、侧身部病证、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如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寒热表证等。

(3)申脉-后溪

合用有安神志、清头目、通经活络之功。常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病证,太阳经病证,心、肝、脑病证,如中风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抽搐、头痛、头晕、失眠、癫痫、癔病等。

(4)照海-列缺

合用有理肺气、益肾气、宁神志、清虚热之功。常用于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肾的病证,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语言不利、咳嗽、胸满、阴虚内热、失眠、癫痫、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歌诀:血会膈俞气膻中,脉会太渊筋阳陵,骨会大杼髓绝骨,脏会章门中脘腑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八脉交会

  八脉交会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里有一个派别叫“八法流注派”,把疾病和其产生的时间对照,选取相应穴位来治病,也可以把这种医学称之为“时间医学”。在中医的历史上,早在《黄帝内经》诞生的年代,古代的智者就发现了时间是疾病的根源之一,并且把针对时间导致疾病的五运六气学说写入了《黄帝内经》中。在《黄帝内经》之后,历代针灸大师更是密切观察时间与人体穴位开阖的影响,而一步步创造并发展了针灸选穴的时间医学流派。

上期讲到,八脉交会穴就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与十二正经相交的穴位,这些穴位也属于时间医学取穴的方法,医生针灸时,是要经过专门的时间推算的。然而,不推算时间,就是平时取用,也会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大家平时使用时,只管对照要解决的疾病,然后到上述穴位中去找,看看属于哪个穴位的主治范围就可以了。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们把上述歌诀的内容用现代白话翻译列了一张表格,大家可以对照表格来找就行了。

参照上期的穴位歌诀,再对照以上表格的症状,找到要用的穴位后,处理穴位的方法如下:

1、用手指揉按,自己掌握力度。

2、用小保健锤轻敲。

3、在适当穴位针灸。

4、准备质量稍好的参片,直接把参片贴于这些穴位,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出现紧急问题个人无法处理的,应当尽快去诊所或医院,请医生诊断。

八、《八脉交会穴主治歌》

1.冲脉—公孙

公孙乾六冲脉:九种心痛涎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痰膈病;脐痛腹疼胁胀,肠风风虐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2.阴维脉—内关

内关艮八阴维: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能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撑;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堂,虐疾内关独当。

3.督脉—后溪

后溪兑七督脉:手足拘攀战掉,中风不语癫间,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腰背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疼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4.阳跷脉—申脉

申脉坎一阳跷:腰背屈强腿痛,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攀臂冷;吹乳耳聋鼻衄,间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5.带脉—临泣

临泣巽四带脉: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攀,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搔痒筋牵,腿疼胁胀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6.阳维脉—外关

外关震三阳维: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7.任脉—列缺

列缺离九任脉:痔虐便肿泄利,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

8.阴跷脉—照海

照海阴跷坤二五: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翻胃便紧;产难昏迷极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奇经八脉都是药

(内关、外关、列缺、后溪、公孙、临泣、申脉、照海)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每个穴位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1、内关穴:养颜养心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症,或者亚健康。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内关穴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痛为宜。

2、外关穴:“聪耳神穴”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淤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弯腰捡东西,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穴,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苦不堪言。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

《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

4、后溪穴:治疗颈椎腰椎病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5、照海穴:治疗咽痛

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lou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

取穴时把两只脚心对齐,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就是穴位所在(见上图)。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闭口不说话,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6、申脉穴:身寒者的纯阳大药

“腰背屈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骨正下的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

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8、临泣穴:升发身体少阳之气

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

八脉交会穴指十二经脉有8个腧穴与奇经八脉相能。相配方法是:外关配足临泣,是手足少阳同各经相配,主治耳鸣、耳聋、目疾、偏头痛、高血压;后溪配申脉,也是手足太阳同名经相配,主治头项痛、肩周炎等,同各经相配有上下一气、同气相求的作用;公孙配内关,是足太阴和手厥阴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关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阴和足少阴经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关系。

八脉八穴治症

公孙

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番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痛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内关

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后溪

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申脉

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临泣

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外关

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

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列缺

痔疟变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

照海

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番便紧。

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膀胱经位置图

1、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上_、次_、中_、下_、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__、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扩展资料:

穴位介绍:

睛明

1、【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2、【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3、【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4、【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5、【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_、阳_五脉之会穴。

参考资料:-足太阳膀胱经

参考资料:-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1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