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扶。承,承担、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穴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承扶穴,别名肉郄、阴关、皮部。属足太阳膀胱经。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
承,指承受。扶,指扶持。穴在臀下横纹正中,意为本穴有承受上身而扶持下肢之用,故名承扶。
承,佐助担当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人身坐立有木之象,穴在身躯之下方,正为人体之扶持,谓其对扶持人体与治疗下肢风病,俱可承担也,在下肢风病及风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提携婴儿,负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横纹正中,适当挟持着手之处,故名承扶。
承扶穴,腰臀腿间的气血枢纽
承,承担、承托也。扶,扶助也。
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如果从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来看,它刚好从八髎-会阳穴处,翻越了臀部的这一大大的“山包”后下行到了“山包”的另一侧,在这个过程中,经水会因这个“山包”阻隔而产生部分沉降和堆积,而未沉降的部分翻过了“山包”后,定会挟带着大量的气血物质。我们都知道,人体肌肉脂肪最丰厚的地方就是臀部了,它有点像骆驼的驼峰,是能量存储和蓄积的地方,当然也是垃圾堆积处。而中医认为,脾主肌肉,故这也就是穴义所言的(脾土微粒的混合物):“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
越是年轻人的臀部肌肉就越紧实,而越是老年人则肌肉越松驰。因此,看一个人的臀部就知道他的衰老程度。因为臀部的肌肉的每一次强烈的收缩,既可以将静脉血挤压回流向上,又有助于输送向下,这也就是穴义所言:“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指肌肉收缩会产生热),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老年人脾胃虚弱了,肌肉最先松驰,“脾土微粒”显然无法“固化于穴周”,故而老人的屁股肉松,故而无法阻止脾土的流失,正如穴义所言:“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2、肉郄。肉,肌肉也,脾土也。郄,孔隙也。肉郄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运行缓慢。本穴物质为水液与脾土物质的混合物,其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而脾土屯固,脾土的运行量小,如从小孔中运输一般,故名肉郄。
3、阴关。阴,阴液也,地部经水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在此被关卡不能下行。理同承扶名解。
4、皮部。皮部,天部也,气也。皮部名意指膀胱经经水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理同承扶名解。
穴位含义:膀胱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水湿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物质屯固于穴周,水湿气化后则循膀胱经上行。
取穴方法:人体承扶穴位于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主治疾病: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穴位配伍:
承扶配委中,治腰骶疼痛。承扶配委中、殷门,治腰骶疼痛。承扶配环跳、阳陵泉、悬钟,治坐骨神经痛。承扶配肾俞、腰阳关、环跳、委中,治经脉痹阻之腰臀痛。承扶配肾俞、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治经气不利之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承扶配次髎、秩边、长强、承山、二白,治湿热瘀滞之痔疮、便秘。承扶配飞扬、委中,治痔疾。承扶配中膂俞、中极,治尿潴留。承扶配环跳、悬钟,舒筋活络止痛,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承扶配秩边、承山,清热通便,治便秘。承扶配肾俞、命门、腰阳关,治腰痛。承扶配殷门、环跳、昆仑、白环俞,治股难伸屈。承扶配白环俞、大肠,治大便难穴、小便不利。临床运用:腰背痛、痔疮、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便秘、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承扶穴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下肢疼痛。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同外向内刮拭承扶穴,力度微重,可治疗腰痛、便秘。
承扶穴,通便消痔,舒筋活络
承扶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腰膝之功,为治疗腰腿部疾病的常用腧穴。
承扶穴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有舒经活络之用,主治尻尾股臀、阴寒大痛。因本经与足少阴经俱由委中至肾俞,此段经线,两经并行。叠成一表一里,故浅取之则足太阳之经受之,深取之则足少阴之经受之。
承扶,治疗腰臀腿疼之要穴
承扶穴所在的位置,刚好是膀胱经水翻过了臀部这一座“山包”后的山对侧的山脚下,因此,如果经水因“山包”的阻隔翻不过去,必因经络堵塞,使得腿部得不到良好的气血供应,必发生腿痛。当然,如果气血都堆在“山包”前而无法顺利的下泄,则会产生瘀塞,有点类似堰塞湖,而使得腰臀产生瘀胀,同样也会产生腰骶和屁股疼痛。
因为臀部既是气血仓库,同时也是垃圾堆放地,容易堵塞经络。因此,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屁股上刮痧,把阻碍气血畅通的经络打通了,然后,在承扶穴处拔罐,将“山包”那头的新鲜的经水吸引过来,只要将这条经络打通了,将瘀塞的堰塞湖泄掉,将一举解决腰臀腿痛的问题。
按摩手法:背挺直,肛门夹紧,慢慢吸气,用拇指以外的四根指头按压承扶穴,往上按压6秒钟时,将气吐出,如此重复10次,每天早晚各做10次。这里是性感带最为密集的地方,指压时可以用力些。
特效按摩: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向上按摩承扶穴,每次左右(或双侧同时)各按摩1~3分钟。可缓解腰腿痛、下肢瘫痪、痔疮、生殖器官疼痛等症。
5 带脉穴减去腰腹赘肉带脉穴位足少阳胆经腧穴,具有调经止带,健脾利湿的功效,适宜于腰腹部肥胖,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调理,用两手中指分别按于两侧带脉穴处,顺时针方向按揉1-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天坚持按摩,能减去腰腹部赘肉,塑造动人腰线。
经穴定位:在侧腹部下,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肚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6 环跳穴紧实臀部肌肉环跳穴位足少阳胆经穴,有通经活络,祛风化湿的功效,用双手拇指用力按揉环跳穴2-3分钟,以感到局部有酸胀感或电麻感向下放射为宜,每天坚持按摩,能促进水液代谢,消除水肿,紧实臀部肌肉,治疗臀部脂肪堆积,臀肌松弛。
经穴定位:在股外侧,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7 居髎穴消除腰臀部赘肉居髎穴为足少阳胆经穴,具有益肾强健,舒筋活络的功效,用双手大拇指指峰分别用力按揉居髎穴,指力逐步加重,渐渐渗透,按揉3-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可疏通腰臀部胆经之气血,消除腰臀部侧面肥胖,美化臀部。
经穴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8 殷门穴防止臀部和大腿脂肪囤积殷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具有瘦臀瘦腿,舒筋活络,强健腰膝的功效,两腿微微张开,用中指指腹点按殷门穴约1分钟,再按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感到有酸胀感为宜,每天坚持按摩,能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消肿,瘦臀,瘦腿,治疗臀部和大腿脂肪囤积,达到瘦臀瘦腿的目的。
经穴定位:在大腿后面,臀部下方横纹约中央的位置为承扶穴,此穴下方6寸即为殷门。
腰间盘是我们身体上的一个重要部位,它承受着身体的绝大部分重量,那么大家知道腰间盘突出要怎么治疗吗,腰间盘突出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腰间盘突出症的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
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以舒筋活络为主。腰椎疾病主要取穴当然是以腰椎部位为主,很多患有腰椎疾病的人,不仅仅是腰椎部位,还会压迫臀部,腿部。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对症的艾灸穴位有哪些?
1、阿是穴
疼痛点,腰部局部压迫点,因为受到了压迫,才会感到疼痛。此穴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哪里痛,哪里就是阿是穴。
2、腰夹脊穴
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3、腰阳关穴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命门下约2寸。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
4、殷门穴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用来缓解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5、委中穴
腰病委中求,此穴位于腘窝横纹正中。用来缓解腰背疼痛,下肢痿痹,转筋等。
如果患者感觉已经压迫了腿部,那么哪里疼痛就可以灸哪了,还要艾灸承扶和环跳,这里要多灸一会,很多患有腰椎疾病的人会压迫坐骨神经,另外很多患腰椎疾病的人,会有臀部冷涨的感觉,所以艾灸环跳和承扶就显得很重要。
6、承扶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用于通便消痔,舒筋活络。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
7、环跳穴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肌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
以上7个穴位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穴位。艾灸期间多喝温开水,切记着风着凉,酒后饭饱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
腰间盘突出的预防
长期处在一种姿势的情况下,腰部得不到休息,这样会导致局部累及性损伤。建议大家多活动腰部,使腰部的肌肉得到锻炼。尤其是要避免不良姿势,睡觉的时候可以选择硬板床,司机在空余的时间一定要锻炼腰部,腰部问题逐渐年轻化,很大程度也和睡前看手机有关系,其实我们的腰部是很坚强的,只是我们长期不在乎才导致了腰部的罢工,所以大家一定要爱护自己。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等病症。
19�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失眠等。
20�安眠: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癫狂等病症。
21�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位于臀横纹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门:位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位于腘横纹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等病症。
26�承山:位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悬钟: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主治下肢痿痹、胸胁胀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28�风市:位于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病症。
29�肩髎: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音鱼)穴后寸许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等病症。
30�阳陵泉: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胁痛、呕吐等病症。
31�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病症。
32�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等病症。
33�肩中俞: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位于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等病症。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所属部位7殷门穴的定位8殷门穴的取法9殷门穴穴位解剖 9.1层次解剖9.2穴区神经、血管 10殷门穴的功效与作用11殷门穴主治病证12刺灸法 12.1刺法12.2灸法 13殷门穴的配伍14特效 *** 15文献摘要16殷门穴研究进展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殷门 1拼音 yīn mén
2英文参考 Yīnmén BL37 [中国针灸学词典]
yīn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3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3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殷门 汉语拼音 Yinmen 罗马拼音 Yinmen 美国英译名 Great Gat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37 日本 37 法
国 莫兰特氏 V51 富耶氏 德国 B51 英国 B51 美国 BI37
殷门为经穴名(Yīnmén BL37)[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殷即深厚、正中,门即门户,此穴在大腿后面正中,局部肌肉深厚,为足太阳脉气出入之门户,故名殷门[1]。殷门穴主治腰腿等疾患,如腰腿痛,下肢痿痹(下肢萎痹),腰背疼痛,股后肿痛,疝气,后头痛,现代又多用殷门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臀股麻木,腰脊疼痛,急性腰部扭挫伤,下肢麻痹或瘫痪,下肢麻痹,股部炎症等。
4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恶血归之,殷门主之。
5穴名解 殷即深厚、正中,门即门户,此穴在大腿后面正中,局部肌肉深厚,为足太阳脉气出入之门户,故名殷门[1]。
殷是富足与中间之意。门者司守之门户。本穴在承扶之下、委中之上,两穴直线折中之处,其处肌肉丰盈,本经脉气由此而出,故名殷门。[2]
6所属部位 大腿[3]
7殷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殷门穴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4]。
殷门穴位于股后区,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俯卧取之[1]。
殷门穴位于大腿的后面,臀下横纹之中点直下6寸处[5]。另说在承扶下3寸(《针灸大成》);或5.3寸(《针灸集成》)。
[5]
殷门穴的位置
殷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殷门穴在大腿的位置
殷门穴在大腿的位置
殷门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殷门穴在大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8殷门穴的取法 俯卧位,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处取穴。
殷门穴位于股后区,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俯卧取之[1]。
俯卧位,先取承扶、委中,于两穴连线的上3/7与4/7的交界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承扶(俯卧,臀下横纹正中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承扶穴)、膝盖后面凹陷中央的腘横纹中点,二者连线的中点上1横指处即是殷门穴[7]。
9殷门穴穴位解剖 殷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分布著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皮肤由骶丛的股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脂肪组织较多。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之间深进,入坐骨神经干。经股后骨间隔,深至内收大肌。营养动脉来自股深动脉的第一、二穿支。内收大肌由闭孔神经支配。
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外侧为股深动、静第三穿支[5]。
10殷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殷门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1]。
殷门穴具有舒筋通络,强腰膝的功效。
殷门穴位于股部正中部,可通调太阳经气,常以治疗腰、腿疾病为主[9]。
殷门穴治腰痛不可俯仰,难以伸举,因恶血泄注而股肿等症,其功用在于通泻[2]。
11殷门穴主治病证 殷门穴主治腰腿等疾患,如腰腿痛,下肢痿痹(下肢萎痹),腰背疼痛,股后肿痛,疝气,后头痛,现代又多用殷门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臀股麻木,腰脊疼痛,急性腰部扭挫伤,下肢麻痹或瘫痪,下肢麻痹,股部炎症等。
殷门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8]。
殷门穴主治经脉病:腰腿痛,下肢痿痹。
殷门穴主治腰腿等疾患。如腰背疼痛、下肢萎痹、股后肿痛、疝气、后头痛等[1]。
现代又多用殷门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等[1]。
殷门穴主治臀股麻木,腰脊疼痛,以及急性腰部扭挫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5]。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2.其它:腰背痛,股部炎症等。
12刺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3殷门穴的配伍 殷门配风市、足三里,有利腰腿,祛风除湿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殷门配肾俞、委中,治腰痛[6],有健腰补肾,舒筋活络的作用。
殷门配环跳、委中、昆仑、足三里,治坐骨神经痛[6]。
14特效 ***用手 *** ,或用小木槌等器物敲打殷门穴,力度适中,对腰背疼痛和椎间盘突出症状效果明显[7]。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得俛不得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举重恶血。
《针灸大成》:主腰脊不可俯仰,举重,恶血,泄注,外股肿。
16殷门穴研究进展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电针殷门,测定针刺前后脑血浆中谷氨酸转氨酶含量,发现针刺组较对照组升高。说明针刺加速了脑组织中某些与谷氨酸有关的物质代谢,增加了脑代谢率,调整了脑功能[2]。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1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