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肓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肓穴相对应,膏肓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
穴位含义: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冷凝后的膏脂。
运行规律: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归于地部。
肓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肓即盲膜,门即门户,三焦卫气“熏于肓膜”,此穴与三焦俞平,故名肓门。
肓,指肓膜。穴在三焦俞两旁,三焦为阳气之父,因阳气熏于肓膜,穴为三焦之气出入之门户,故以为名。
肓,《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载“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此处指腹部之肓膜。门,指其有如诸肓门户之意。《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腴”,《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原者,三焦之所行。”《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熏于肓膜。”张隐庵曰:“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本穴上有膏盲,下有胞肓,前有肓俞,与三焦俞平,在十三椎旁,是三焦之气出入之处,三焦为阳气之父。本穴由脊背透连脐腹,与膀胱经之肓俞相应,犹上下前后诸肓穴之门户,即全身脂膜之总纲也,意谓本穴连通广泛也。《黄帝内经素问》:“肓之原,根于背上,生于肝系。”意本穴内应肓原,犹肓原外达之门也。穴当其处,因名肓门。
取穴方法:肓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功能作用:积脂降浊。
肓门,膏脂聚积之门
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盲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盲门[Huāng mén],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盲穴相对应,膏盲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
我为什么把肓门定义为:“膏脂聚积之门”,大家知道为什么人胖先胖肚子了吗?肓门穴所处的位置,就刚好在人体的腰背部,受地球重力的影响,人体驱干上多余的肉,特别容易堆积在腰上,因为再往下是臀部,因其有一个突起,所以,赘肉再往下走也不容易,所以都堆在了腰上了,而这些赘肉,大都是膏脂。
主治疾病: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穴位配伍:
肓门配天宗,治乳痈。
肓门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肓门配天枢、中极、气海、上巨虚,治下焦积热之便秘、淋证、癃闭。
肓门配乳根、膺窗、膻中、行间、支沟、阳陵泉,治热郁上焦之胸闷、乳疾。
肓门配章门、期门、中脘、地机、气冲、合谷,治中焦郁滞之上腹痛、腹胀、胁痛、痞块。
肓门配肾俞、三焦俞、中极、阴陵泉,治急慢性肾炎。
肓门配肝俞、脾俞、阳陵泉,治呕吐、黄疸。
肓门配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治消化不良。
肓门配梁门、梁丘,理气活血,和胃止痛,治胃痛,便秘。
临床运用:胃痉挛、胃炎、溃疡病、习惯性便秘、乳腺炎等。
艾灸疗法:艾条灸肓门穴10-20分钟或者艾柱灸肓门穴5-10壮。
肓门,消痞之要穴
既然腰部容易堆积膏脂,而膏脂大多是赘肉和体内的垃圾,所以,打开肓门,就可以帮助消除这些垃圾,这就是“门”穴的重要作用。
大家注意了,肓门穴靠里是三焦俞,而靠外则是一个经外奇穴痞根穴,如下图,三穴几乎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痞是什么?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称“痞块”、“痞积”。如果从字体构成来看,一个“疒”字旁+一个“否”,换言之,“痞”就是垃圾中的垃圾。腰这个位置,就是人体最容易堆垃圾的地方,我们通常所说的游泳圈,指的就是这个位置。
三焦不像五脏六腑那样,它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是一个系统,一个通道,如果打个比方,它特别像电脑的机箱。五脏六腑全固定在里边,但如果机箱空间被塞满了,就不利于散热,温度一高,电脑就挂掉了。所以,三焦俞,就是一个散热的通道;肓门由于靠外一些,是一个垃圾堆放地;而痞根穴最靠外,垃圾堆的也就最多,这是由人体系统智能决定的,它会把人体的垃圾排到最远离内脏的地方堆起来,最后形成了”“游泳圈”体形。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如果想消除体内的垃圾,消除“痞积”,就要从上面这三个穴入手,而刮痧、拔罐是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对于曾经有过输液史的人来说,在此处拔罐,会有大量的水泡被拔出来,这些都是药物残留,当这些“水湿”被表出体外后,“游泳圈”也就渐渐地消失了,所以,它是一个“消痞”穴。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特效按摩:腹痛、便秘,可用中指指腹揉按肓门穴,每次3~5分钟。经常揉按肓门穴可预防消化不良。
经络是很深奥的!我只能简单、明了的大概和你分享一下,希望对你有用!首先经络它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我们平时说的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属经脉(当然其他经络还有很多),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也是最普遍、最熟悉、最总要的经络。十二正经就是十二条经络,手上六条,脚上六条(左右一样),共十二条。手上六条分为内侧三条,叫做手三阴。外侧三条,叫做手三阳。脚上也是一样,内侧三条叫足三阴,外侧三条叫足三阳。上面消化了之后,下面我们就要记每条经络的名称了。首先要知道脏腑的表里关系(或属络关系)肺与大肠;
心与小肠;
肝与胆;
心包与三焦;
脾与胃;
肾与膀胱;
掌握了之后再理解正经的三阴与三阳的表里匹配关系
阴气初生叫少阴;
阳气初生叫少阳。
阴气旺盛叫太阴;
阳气旺盛叫太阳。
介于少阴、太阴之间的叫厥阴;
阳气最旺盛的叫阳明。
三阴与三阳的表里匹配关系是:
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
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
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
太阴-----阳明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这样就很好记了,手上内侧三条分别叫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包经;
手上外侧三条分别叫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脚上内侧三条分别叫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脚上外侧三条分别叫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叫做奇经八脉是胸前正中线一条和背上正中线一条。也叫做任脉和督脉!·
背部主要有: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风门穴、肝俞穴、肾俞穴、厥阴俞穴、 小肠俞穴、肺俞穴、胆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肠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关元俞穴、膀胱俞穴。
补:灵台穴、筋缩穴、中枢穴、悬枢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风穴、臑俞穴、肩贞穴、大杼穴、督俞穴、气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长强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胞肓穴、秩边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人体经络上经典穴位推荐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意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