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于唇内上齿龈与唇系带连接处,又为任、督两脉之会,故名。
龈交穴归属督脉,位于人体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取穴方法:张口取穴。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病症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作用功效:龈交穴,开窍,明目。
穴位配伍:
龈交穴配承浆穴治口臭难近;
龈交穴配上关穴、大迎穴、翳风穴治口噤不开;
龈交穴配风府穴治颈项急,不得顾。
口僻:颧髎、龈交、下关。
1.经常按摩龈交穴可加快身体淋巴和血液循环,消除因任脉、督脉不通而引起的身体浮肿型下身肥胖。从而帮助瘦腿。取穴时翻开上唇,龈交穴位于人体的上唇内,唇系带和上齿龈连接处。
2.伸出舌头,向上舔舐、刺激龈交穴,每天至少刺激20次,每次30秒。
针刺人中穴急救昏迷病人,这个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的急救方法,很多人因为不敢用,错失施救时机,事后只能懊悔、自责。
大家好,我是远志。关注《我的健康我调理》,分享中医治病、养生知识。
在中国知道人中穴的不少,但是,在遇到昏迷病人时,敢用针刺人中穴出手施救的并不多!
因为对中医的误解、不重视,缺少宣传和推广,这个非常简单的急救方法,往往变成一个传说。
毕竟让一个从来没见过扎针的人,用针刺人中穴急救昏迷病人,担心把病人扎坏,不敢扎针,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那么远志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人中穴急救的道理:一是昏迷的后果;二是针刺人中穴急救原理;三是针刺人中穴施救的风险;第四,针刺人中穴施救的操作要领。
昏迷后的急救就是救命
疾病,受伤、情绪、劳累,甚至惊吓、饥饿等等,都可能引起昏迷。中医称为晕厥,西医叫休克。
昏迷的表现就是病人对喊叫、拍打和光线照射眼睛等刺激都没有反应,就是处于神志不清的昏迷状态了。
发生昏迷如果不及时救醒,时间长了就会大脑缺氧,造成大脑的损伤,导致残疾,甚至成了植物人。
许多猝死者,都是昏迷后,身边没有人及时发现,或者是发现了却没有被救醒。
昏迷的最初4分钟,医学上称为急救的“黄金时间”,周围的人在最短时间进行有效的急救,往往决定着病人的生死。
人中穴为什么会有神奇的急救作用呢?
中医认为昏迷是气血阴阳离绝,人中穴正处在沟通督脉和任脉的关键位置,俗话说的好,屁股决定想法,位置决定了作用。
我们从图上来看看人中穴的位置,人中穴,位于鼻柱下、鼻唇沟上三分之一处,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
督脉,起于腹中胞宫,从尾椎骨下出来,沿脊柱向上过头顶,再从前额、鼻梁下来,经过人中穴进入——督脉最后一个穴位龈交穴;
任脉也是起于腹中胞宫,是从会阴穴出来,沿腹部、胸部正中线向上达头部,到任脉最后一个穴位——唇下的承浆穴。
从经络的阴阳属性看,督脉汇聚全身的阳脉,属性为阳,任脉总管全身的阴脉,属阴。我们做个形象的比喻,胞宫是人生命的起源,比作电源;任、督二脉在人体前后环绕一周,是电源线,那么,人中穴是开关,形成一个封闭的电路。那么,人中穴的一端是火线,另一端是地线,一接触线路通了就放电,灯就亮了;分离开,灯就灭了。
所谓阴阳离绝则死,阴阳相交则生。通过针刺人中穴调动了人体的经络气血,打通了任督二脉气血的循环,达到阴阳相交。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刺激人中穴能够起到强心率、升高血压、增强呼吸节律的作用。
所以,针刺人中穴急救昏迷病人,是有理论和临床依据的,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昏迷,都可以用针灸人中穴来急救。
用针刺人中穴施救可能会有什么风险呢?
针灸人中穴急救在我国民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很多中医古籍中都有记载,在《针灸大成》上说:急救时,在人中穴用针刺入四分,艾灸人中穴也可以,但是不如针刺,治疗昏迷和癫狂病的效果非常灵验。
中医针灸临床治疗中也常用人中穴,治疗脸肿、遍身水肿,闪了腰疼痛的站不起来等疾病。
人中穴也不在危险的部位,针刺深度也就3-5分,皮肉比较厚的至多也不过6、7分,再深就扎到骨头了,不可能扎人中穴就把人扎死了。
针刺急救的主要风险可能是施救陌生人时,被讹诈,这与马路上遇到老人倒在地上,扶不扶、送不送医院是一回事儿。
风险在人心,而不在扎针。
针刺人中穴急救的操作非常简单
急救前对患者做些简单的检查,看看口腔中有没有食物或异物,如果有异物就要取出来;尽量让病人的身体水平仰卧,但不要移动幅度过大。在患者口鼻处感觉一下气息,摸一下脉搏,了解一下患者的呼吸、心跳情况。
用毫针对准鼻唇沟上三分之一处,针尖向上,针体倾斜45度左右刺入,针入3-5分到牙龈上部;
牙龈上部是龈交穴,不管是针刺,还是用指掐,都必须从人中刺到龈交穴。然后小幅度地捻转、提插,患者苏醒过来,就可以起针。
针刺人中穴急救操作就这么简单。
关于针刺人中穴急救昏迷病人,大家学会没有?还有什么顾虑?
更多的中医急救知识,将陆续分享给网友们,谢谢关注!
分类:医疗/疾病 >> 中医
问题描述:
打通后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武功会提高很多?是不是很不好开?怎么能练开?
解析:
任督都是中医理论中的经脉:
任脉:从下颌的承浆穴到 *** 的会阴学
图:images.fx120/UploadFiles/2004119111416819.jpg
督脉:从口部的龈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长强穴
图:images.fx120/UploadFiles/2004119104728633.gif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至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从中医与道家导引养生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医的观点可从《灵枢.营气篇》的叙述,了解十二经脉与任督两脉的循环次第。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营气篇》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这是医经所述,任督之气在人体运行的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所谓「逆」,是指督脉由会阴起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百会,再由身前任脉而下丹田,此称为周天,正好与上述医家所提的经脉循行途径相反。道家借由小周天的行气锻赞,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榖精微)结合凝练成「」,而称为「药」,此即练精化,又为「初关」;尔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而入道体。其中周天的运行以任督两脉为主,这种后升前降的机制,称为升阳火而降阴符,即为打通任督二脉。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之不易。不过,这个修练脉络,却清楚标示从身体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灵性的质变过程,是具体可循的。至于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中虽确实可见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正典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布气治病,是在当时医学环境条件下,面对疾病的无奈对策;当今医疗科技已百倍于布气之功效,若说借由外力就能轻易打通任督二脉,应属夸张之词。医家与道家对任督两脉行径的说法,就我个人练功的心得,其差异可从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的锻赞区隔。经书说「顺成人,逆成仙」,即督脉上行而任脉下行。只要练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体原气,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任督两脉气机通畅,所谓性命双修,即此是也。
任督二脉在哪
督脉:循行为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向上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本经共有28个穴位,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
任脉:起于下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本经共有24个穴位,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用于治疗神志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0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任脉经穴:会阴穴
下一篇: 督脉穴位:囟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