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中医穴位归纳:2个”满”穴

学穴位 2023-05-29 17:30:10

中医穴位归纳:2个”满”穴

温馨提示:带“满”字的穴位有二个,足少阴肾经的四满穴和足阳明胃经的承满穴。凡带“满”字的穴位,都处于身体的柔软的地方,只有软的地方才有可能承受更多的经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

承满穴承满穴,属足阳明胃经。承即承受,满即充满,穴平脐上5寸,胃纳水谷达此高度,已经充满,故名承满。

承满穴 人体穴位图承满穴在不容穴下方,内应胃之上部,言承受水谷之量至此已充满。又主心下坚满,故名承满。

承,受也。满,满盛也。本穴物质为不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屯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承满。
承满,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承满有和胃化滞作用。

承满有调理胃气的作用,主治胁下坚满。

作用功效:消食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病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痛、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腹膜炎、黄疸、痢疾等。

按摩手法:用食指指腹按压承满,每次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宜,可治疗胃痛、胃炎、肋间神经痛等疾病。

足阳明胃经经穴:承满穴/5944.html四满穴四满穴,别名髓府、髓中。属足少阴肾经。四满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四即第四,满即充满,此穴为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肾经之气至此已充满,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胀满,故名四满。

四满穴 人体穴位图四,指序号。满,指溢满。本穴为足少阴脉入腹部后第四穴,当膀胱水液储蓄溢满之处。又穴主治“脐下积來疝瘕”,诸胀满之症,故而得名。

四,数名,倍二为四;又通驷,指驷星。满,有盈、溢之义,又指小满节。言地气充盈上与驷星相应;驷通四,因房为四星,故称为四。房为小满节子正初刻三分之中星。其能治因而得名,则仅以穴用言耳。本穴与任脉之石门及足阳明经之大巨相平,内应脐下方寸,为全身精气凝聚之处,故本穴别名髓府。四满者,地气自大赫、气穴上升至此,如小满节地气已经充盈也,又以其处为大小肠、膀胱、精室之夹隙,受四者严密包壅,故名四满。其所治症为积聚、疝瘕、大肠水泻、月信不调、恶血、奔豚腹部四面膨满诸病。此穴在脐下2寸,旁开5分处,为冲脉、足少阴脉之会穴,是足少阴肾脉在腹部的第4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穴处经气充足,满溢以至由此而交于任脉的阴交穴,故名四满。

四满。四,四面八方也。满,充斥、充满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充斥穴内各个空间。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水气上行至此后热散冷凝化为雾状水滴并充满穴周,故名。

四满穴,理气调经,利水消肿

四满穴有调经水、消胀满的作用。

四满指肠澼切痛、积聚、脐中切痛、恶血瘀痛,针之有散瘀消胀之效,有理气导疝、调经种子之功。

作用功效:调经止带,清热利湿,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痛经、月经不调、肠炎、疝气、角膜白斑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约3-5分钟,直到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

足少阴肾经经穴:四满穴/5679.html

人体一共有多少个穴位,各有什么作用?

 目前国家标准经穴显示:人体周身409个穴位名,830个穴位,有60个单穴,770个多穴。
十二经腧穴分说
  (一)手太阴肺经   :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开始之经,左右共22个腧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胸肺部胀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小便频数或黄赤、缺盆及手臂内侧痛、手掌发热、肩背痛或冷痛、外感风寒发热。   1.中府   穴位: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距任脉6寸。取穴:仰卧,先定云门,后定本穴。即任脉华盖穴旁开6寸处。   主治:咳嗽喘息、胸肋痛、肩背痛。针灸:针3~5分,灸3~7壮,不宜深刺。   穴名浅解:本穴原名“府中俞”“膺中俞”,后简称“中府”。手太阴经起于中焦,肺脏处于胸中,为吐纳内外气的府库;且此穴为本经的募穴,募者集也,是本经经气聚集较多之处,故名为中府。备考:本穴是手足太阴两经之交会处。《百证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2.云门   穴位: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仰卧,在中府上1寸,与任脉璇玑穴相平,外开6寸处。   主治:同中府穴。针灸:同中府穴。   穴名浅解: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出天气。”肺脏是脏腑之华盖,象天。肺经之气聚于中府,从云门穴发出温煦濡润,如云之出天气也,故名云门。   一说:肺居上焦,象天,病邪侵及肺脏,则上焦阴滞之气盛,好似阴云布敷。若对云门穴或针或灸,则有疏散阴郁之功,故在临床上常用治疗肺气壅滞,喘闷不畅的证候。备考:患痨瘵者,常在中府、云门穴有压痛。   3.天府   穴位:腋下3寸内廉赤白肉际。取穴:手掌向前、垂臂,当腋横纹前端与尺泽穴成直线,适当乳头相平处取之。   主治:气喘、鼻衄、痛。针灸:以手平举,针3~5分。   穴名浅解:肺居脏腑之上,故名之以天;府者聚也。肺经经气出于云门,布入上肢,在天府穴小集。故名天府。备考:《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4.侠白   穴位:天府穴下1寸。取穴:从尺泽穴直上5寸取之(也要参考天府穴位)。   主治:咳嗽、烦满。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侠”,古医籍中与“挟”字通用。肺色白,两臂下垂,此穴适值肺脏的两旁,故名侠白。备考:《寿世保元》治赤白汗斑。   5.尺泽   穴位:肘窝横纹中。取穴:仰掌微屈肘,于约纹上,沿大筋外侧取之。   主治:咳嗽、胸胁胀潢、肘臂痛、小儿惊风。针灸:针3~5分。   穴名浅解:按骨度折量寸法,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折量为一尺。尺泽穴恰值肘横纹之赤白肉际,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为江海,小则为湖泽,况肺经合穴,在五行属水,故以尺泽命名。本穴为合属水,又以“泽”名,故针刺用补法则益阴,用泻法则息热。备考:《通玄指要赋》:“尺泽去肘疼筋紧。”   6.孔最   穴位:前臂拇指侧,去腕7寸。取穴:伸臂仰掌,从太渊穴直上7寸处取之。   主治:头痛、咳嗽吐血、痔痛、肘臂厥痛、热病汗不出。针灸:针3~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孔最,为肺经的郄穴,“郄”者隙也。“孔”指孔窍,“最”当甚字解,两字联用,义为大孔窍;同时也含蓄着本穴有开瘀通窍的作用:故名。本穴为郄,郄穴多主急症,如咳血、咽痛、痔痛等症均可选用。备考   7.少商   穴位:手大指端内侧。取穴:大指内侧去爪甲角约一分许,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咽肿、鼻衄、昏迷。针灸:针1分。   穴名浅解:手太阴肺经属金,在音为商,在时为秋。《秦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和“少”来分别五音的阳和阴。肺经属太阴,故以少商名之。本穴为肺经的井穴,属木,救急常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备考:商(商、伤也),其气肃杀,故为通瘀解热的要穴。《百证赋》:“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二)手阳明大肠经   :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共40个腧穴。此经主要病候为:喉痹、齿痛、鼻流清涕或衄血、肩以下本经流注部位疼痛,邢气盛则经脉所过处热肿,虚则憎寒怕冷。   1.商阳   穴位:手食指端的内侧。取穴:食指挠侧去爪甲角约1分许,当赤白肉际。   主治:齿痛、喉痹、昏迷、手指麻木。针灸:针1分,针尖略向上方。   穴名浅解:大肠经与肺经均属金,其音为商,于时为秋,具有清肃之气。但由肺经少商穴交传而来,是从阴经转入阳经,故名为商阳。本穴为大肠经的井穴,属金,主治“心下满”。备考:《百证赋》:“寒疟兮,商阳太溪验。”   2.二间   穴位: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取穴:屈指,当食指本节前横纹头陷中,赤白肉际。   主治:鼻衄、齿痛、喉痹。针灸:针2~3分,灸3壮。   穴名浅解:“间”,当隔字解。本穴适当次指内侧,甲后第二节后(第二间隔),故名二间。本穴为大肠经的荥穴,属水,为本经的子穴,凡本经实证,宜用泻法。备考:《通玄指要赋》:“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3.三间   穴位: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取穴:握拳,于本节后掌骨内缘陷中取。   主治:喉痹、下齿痛、手指痛。针灸:针3~7分,灸3~5壮。五指尽痛,可针入1寸5分,名为透掌针。   穴名浅解:本穴适当次指内侧,甲后第三节后,故名为三间。本穴是大肠经的俞穴,属木。凡木旺火盛,灼烁金经的疾患,均用泻法。本穴一名小谷,二间穴一名间谷,均可为合谷穴的辅助穴。备考:《百证赋》:“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4.合谷   穴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取穴:拇、食两指伸张,当第一、二掌骨之间取之。   主治:头痛、口眼 斜、鼻衄、齿痛、喉痛、多汗。针灸:针3~5分,灸3壮。孕妇忌用。   穴名浅解:穴在拇、食指两歧骨间凹陷中,因以两山间的谷地喻之,名为合谷。合谷穴稍外方赤白肉际,名为虎口(非合谷穴处),因而一般也常以虎口名代之。合谷穴为大肠经的原穴,为经气聚集最深之点,《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此外,两合谷穴与两太冲穴,名为四关,为开泻热闭、气郁、血瘀的名穴。备考:《百证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5.阳溪   穴位:腕关节拇指侧两筋间。取穴:手掌侧置,拇指翘起,当第一掌骨后,伸拇长、短肌、肌腱之间,深陷处取之。   主治:头痛、齿痛、手腕痛。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与“溪”字通,义指山间的水沟。凡经气循行到筋骨凹陷处,在腧穴多以溪、池、渊、海、泉、谷名之。本穴位于合谷后的凹陷中,又隶属于手阳明经,故名为阳溪。本穴为大肠经的经穴,属火,火盛者宜泻之。常为合谷穴的辅助穴。备考:《百证赋》:“肩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6.偏历 头颈部腧穴示意图
  穴位:阳溪穴后3寸。取穴:肺经列缺穴上1寸5分,略偏外侧取之。   主治:目赤、鼻衄、肩臂痛。针灸:针3~4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偏”在此处其义为斜向,“历”义为经过。此穴为大肠经的络穴,经气循行到此处分出一支,斜向肺经流动,故名偏历。备考:《标幽赋》:“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之水蛊。”   7.温溜   穴位:阳溪穴后5寸。取穴:屈肘横肱立拳(用力握紧),适当臂前肌肉隆起如蛇头形之下端取之。   主治:头痛、面肿、肠鸣腹痛、肩臂痛。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温”义为暖煦,“溜”义为缓流。   本穴为大肠经的郄穴,经气流动到此穴处,温煦深聚,故称温溜。凡寒湿凝滞之证,本穴有温通散寒祛湿的作用。用力握拳,本穴适当臂前肌肉隆起形似蛇头处,故一名为蛇头。备考:《百证赋》:“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8.下廉 胸腹部经络腧穴示意图
  穴位:曲池穴下4寸。取穴:屈肘横肱立拳,在曲池与温溜穴成直线处取之。   主治:头风、眩晕、肘臂痛等。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廉”当“隅”字,也当“棱”字解。穴在曲池下4寸。当屈肘握拳,肌内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下端,因名下廉。备考:《甲乙经》:主溺劳、眼痛。   9.上廉   穴位:曲池穴下3寸。取穴:同上穴。   主治:头风、半身不遂、肠鸣腹痛等。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穴在曲池下3寸。屈肘握拳,肌肉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上端,故名为上廉。备考:上下廉两穴,均可作手三里的辅助穴。   10.手三里 背腰部腧穴示意图
  穴位:曲池穴下2寸。取穴:同上穴。   主治:齿痛、手臂麻木不仁、吐泻等。针灸:针5~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太素·五节刺》:“天容无过一里而止。”杨上善注:一里一寸也。看来“里”字在此不是用以计算里程之“里”,而应以杨上善注积为依据。手三里穴的定位,医籍多谓在曲池穴下2寸,今以“三里”命名,似有未合。若于肘穴向下量之,恰为3寸,从而可以试想,对此穴命名时,其量穴的起点,是有差异的。一说:“里”与“”通,手三里与足三里与体内上、中、下三焦有关,故以“三里”标志之。备考:手足阳明经的三里穴,古代针灸家常在临床时上下配合应用,如《席弘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百证赋》:“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手三里”。   11.曲池   穴位:肘部外辅骨内,肘窝横纹头。取穴:屈肘横肱立拳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月经不通、瘰疬、瘾疹等。针灸:针8~15寸,灸3~7壮。   穴名浅解:穴在肘骨曲角内缘横纹端,为大肠经的合穴。经气循行到此,聚集深入,以水喻气,故名为曲池。此穴属土,为本经的母穴,凡本经虚证宜补之。备考:《玉龙赋》:“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   12.肘(应作肘) 上肢部经络腧穴
  穴位:曲池穴斜外上一寸。取穴:屈肘横肱,于大骨外缘取之。   主治:肘臂痛、挛急、麻木不仁。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与“”,一般以为两字通用,究其实两字读音相同而字义相异。“”当深空解,“”其义为髋。《甲乙经》原作“肘”,按穴名的竟义,应以《甲乙经》为是。备考:肩、肘两穴,其窍颇深,易受寒邪侵犯,但也是治疗肩肘痛痹的要穴。   13.五里   穴位:曲池穴上3寸。取穴:屈肘横肱,从曲池与肩穴直线处取。   主治:肘臂疼痛、瘰疬。针灸:灸7~15壮。   穴名浅解:一里为一寸,穴在天府下5寸(《素问·气穴论》:“天府下五寸”),故名为五里。一说:“里”通“”,五里穴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古人常列为禁针,如《灵枢·玉版第六十》:“通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五脏之气尽矣。”备考:《百证赋》:“五里臂,生疬疮而能治。”应以灸治为主。   14.臂 下肢部经络腧穴1
  穴位:曲池穴上7寸。取穴:屈肘横肱,于曲池穴与肩髃穴线上肉端取之。   主治:项强、瘰疬、臂痛。针灸:针3~5分,灸7壮。   穴名浅解:腕至肘称臂,肘上肩下称肱。肱与臂俗统称为臂。臑,《礼记·少仪》:“太牢以牛丸肩,臂臑折九个。”注:“臂臑谓肩脚也。”一说:肩峰下之肉嫩软,称臑。穴置肩下肉端,故以臂臑称之。此穴为手足太阳、阳维的会穴,凡由太阳经传来的阴寒之邪,导致肩臂疼痛者,针之良效。备考:《百证赋》:“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   15.肩髃   穴位:肩端两骨间陷中。取穴:举臂时肩部出现前后两个凹陷,于前一凹陷中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瘾疹、肩臂痛。针灸:针6分至1寸5分,灸7~77壮。   穴名浅解:《医学入门》:“髃,音禺,肩头骨也。”穴在肩上髃骨凹陷处,故名为肩髃。此穴为手阳明、阳的会穴。备考:《玉龙赋》:“风湿传于两肩,肩髃可疗。”   16.巨骨   穴位:肩上后侧叉骨间。取穴:肩端上行,两叉骨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瘿气、瘰疬、肩臂不得屈伸。针灸:针4~7分,灸7~15壮。   穴名浅解:锁骨,古称巨骨。穴在锁骨肩端与肩胛岗两大骨接头的凹陷处,以骨名代用为穴名。此穴为手阳明、脉的会穴。备考:《甲乙经》:血瘀肩中痛不能动摇、巨骨主之。   17.天鼎   穴位:扶突穴下1寸。取穴:结喉旁开1寸5分为人迎穴,人迎穴后1寸5分为扶突穴,天鼎穴就在扶突穴下1寸取之。 下肢部经络腧穴2
  主治:喉痹、暴。针灸: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鼎为古人的食器,其形上有两耳,下有三足,与人之头颈形状相似。该穴适在颈部(头颈在人体属于天部),言鼎以象形,故以天鼎名之。备考:《百证赋》:“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18.扶突   穴位:天鼎穴上1寸。取穴:胃经人迎穴后1寸5分取之。   主治:喉中痰鸣、暴。针灸: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礼记》投壶注:“铺四指曰扶”,扶即现今的四横指,约当同身寸的3寸。该穴在结喉突起旁3寸,故名扶突。备考:《甲乙经》: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   19.禾髎   穴位:水沟旁5分。取穴:在鼻孔下,挟水沟旁取之。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口噤、鼻疮。针灸:针3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髎”,应改用,义为深空。禾,在秦汉以前皆指而粱言。人的鼻孔可以嗅谷气,口咽能够食五谷,该穴适当鼻孔下、口唇上,故以禾髎名之。备考:《灵光赋》:“两鼻衄针禾髎。”20.迎香   穴位:鼻翼旁开5分。取穴:鼻翼沟根外端,鼻唇沟陷中取之。   主治:鼻衄、不闻香臭、多涕、口眼斜。针灸:针3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迎接两字为常用语,香,指气味。此穴属大肠经,与肺经为表里。穴在鼻翼之旁,鼻司嗅,为肺窍,故以迎香名之。此穴为手,足阳明两经的会穴,凡鼻不闻香臭之症,用之良效。备考:《玉龙赋》:“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席弘赋》:“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三)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90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腹胀、腹中雷鸣、水肿。胃热则多食善饥,小便黄;胃寒则食少而胀。邪盛热高则发狂,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鼻衄、口喎、唇疹、颈肿、喉痹、胸膺及下肢经脉循行疼痛。   1.承泣   穴位:目下7分。取穴:正视时瞳孔直下,当下眼睑下方靠骨边取之。   主治:目痛多泪、雀目、目动。针灸:针4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无声垂泪渭之泣。该穴适当泪滴承受之处,故名为承泣,俗称泪窝,与任脉承浆穴的命名意义相同。此穴为足阳明、阳屩、任脉之会。备考:《甲乙经》:目不明泪出,远视。   2.四白   穴位:目下一寸。取穴:适当承泣穴下3分,于颧骨孔处取之。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针灸:针2~3分,针尖向颧骨孔处,不宜深刺和灸。   穴名浅解:“四”,指上下左右;“白”,当明字解。该穴能消散目翳,疗目赤痛痒,使眼目向上下左右视物,皆光明白洁,故名为四白。备考:《铜人》:治眼生白翳、目动不息。   3.巨髎   穴位:鼻孔旁8分。取穴:从四白穴直下,于鼻翼根旁开直瞳子取之。   主治:口眼斜、鼻衄齿痛、眼睑动。针灸:针3~4分,灸3壮。   穴名浅解:“髎”应改作窌,义为深空。巨者大也。该穴适在颜面颧骨突起的斜下方,故名为巨窌。备考:《百证赋》:“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窌宜征。”   4.地仓   穴位:口角旁4分。取穴:平口角旁开4分取之。   主治:口眼喎斜、流涎。针灸:针3~7分(针尖斜向颊车穴),灸3~7壮。   穴名浅解:“仓”,《说文》:“谷藏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该穴适在口角旁,因名为地仓。此穴为手、足阳阴、阳屩之会。备考:《玉龙歌》:“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左泻右依师正,右泻左莫令斜。”《百征赋》:“颊车地仓穴,正喎于片时。”   5.大迎   穴位:曲颊前1寸3分。取穴:鼓起两腮,在下颌骨边缘出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应手处是穴(取时避开动脉)。   主治:口喎、口噤、齿痛。针灸:针3分,灸3壮。   穴名浅解:“迎”,有合的含义,逆而就之,也谓之迎。《灵枢·热病篇》:“臂阳明有入遍齿者,名曰大迎。”臂阳明,指的是手阳明经,而大迎穴属于足阳明经。足阳明经在此穴处,迎手阳明经会而合之,故称为大迎。备考:《百证赋》:“目兮,颧窌大迎。”   6.颊车   穴位:耳下曲颊端陷中。取穴:以指按曲颊稍前上方陷中取之。如将牙齿用力咬紧,则按处立即弹起,压之深部有痠感。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口噤。针灸:针4分(斜尖斜向地仓穴),灸~7壮。   穴名浅解:下牙床骨负载着牙齿,咬切咀嚼食物,其所以能张能合,一松一紧的动作,有赖下颌关节可以上下左右滑动,该部位古人称之为车。由于该部位为两颊肌肉包拢,故以颊车名之。备考:《玉龙赋》:“颊车地仓疗口。   7.下关   穴位:当颧弓之下凹陷中。取穴:闭口取之,大开口则穴闭住。   主治:耳鸣耳痛、牙痛、口眼喎斜。针灸:针3分(直刺),不宜灸。   穴名浅解:穴在颧骨弓下,《甲乙经》谓此穴“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为腭骨运动、牙齿开阖的机关,故称为下关。此穴是足阳阴经与少阳经之会。备考:《铜人》:疗聤耳,耳有脓汁出,牙车脱臼。   8.头维   穴位:额角发际内。取穴:从督脉神庭穴旁开4寸5分取之。   主治:头痛、目痛。针灸:针3分(向上方沿皮刺)。禁灸。   穴名浅解:《素问·阴阳类论》谓:“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二阳,指阳明。此穴位于头部,为足阳明脉气所发,故名为头维。一说:《广雅·释言》谓“维,隅也。”隅,可当“角”字解。此穴在头部左右隅角,故以为名。本穴为足阳明、足少阳、阳维之会。备考:《玉龙赋》:“攒竹头雄,治目疼头痛。”   9.人迎   穴位:结喉旁。取穴:结喉旁1寸5分,有颈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取之。   主治:咽肿、咳嗽、瘿气、瘰疬。针灸:针3分,不可深刺。禁灸。   穴名浅解:《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本穴位于结喉旁,为咽喉要地,是人赖以生存、迎送吞吐天气、地气(五谷之气)的部位,故名为人迎,又名天五会。此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备考:《天星秘诀》:耳鸣腰痛,先此后耳门及三里。   10.水突   穴位:人迎穴下,气舍穴上。取穴:从人迎与气舍两穴之间取之。   主治:咽喉痛、咳逆气喘不能平卧。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水,指水谷:突,在此有突出冲动的含义。人当进饮食、水谷下咽时,此穴的部位向上冲动,故名为水突,又名水门(水谷之门)。对于水饮上呛,用之有效。备考:《甲乙经》谓:咳逆上气,咽喉痈肿,水突主之。   (四)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舌根强痛、呕吐、噫气、心下急痛、心烦、便溏、下痢、黄疸、小便不利、身重肢痠、膝股内侧浮肿。   1.隐白   穴位:足大趾内侧端。取穴:距趾内侧爪甲角约一分处取之。   主治:呕吐、暴泄、癫狂。针灸:针1~2分,灸2~3壮。   穴名浅解:“隐”可当蔽避解。白为金色。本穴为脾经的井穴属木。脾土生金,又承受厉兑之金,经气从本穴开始上升(从足走腹),而金气潜隐居下,故名为隐白。凡暴泄、癫狂、呕吐、衄血、尸厥等急促狂乱之症,宜激动此蕴育金气之穴,加以镇摄。备考:《铜人》:隐白,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   2.大都   穴位:足大趾本节前陷中。取穴:足大趾内侧,趾蹠关节前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胃痛、腰痛、便秘。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都”在此义为丰盈。本穴在大趾内侧本节前,该处肌肉丰盈,故以大都名之。本穴为脾经荥穴,属火,“荥主身热”。备考:《百证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3.太白   穴位:足内侧核骨下。取穴:于第一蹠骨小头后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胃痛、霍乱、腰痛。针灸:针3分,灸3~5壮。   穴名浅解:金星别名太白星,又神名,《淮南·坠形》:“西方金也,其神为太白。”本穴在五俞穴中为俞,属土;但以太白星为名,已示意本穴在功用上对于土虚金弱,或金病累土之症,均可选用,因名为太白。备考:《通玄指要赋》:“太白宣导于气冲。”   4.公孙   穴位:足大趾内侧本节后。取穴:于太白后一寸,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胃痛、膨胀。针灸:针5~8分,灸3~5壮。   穴名浅解:土居正中为公,旁支为络为孙。本穴是脾经沟通胃经的络穴,盖以脾土居中央在形位上为公,可以濡养四末,在功用上为孙(可治多种病症),故名为公孙。备考:《标幽赋》:“脾冷胃寒,泻公孙而立愈。”   5.商丘   穴位:内踝下微前陷中。取穴:当足内踝的前下方陷中(在中封、照海之间)取之。   主治:肠鸣腹胀、溏泻、便秘、痔疮。针灸:针3分,灸3壮。   穴名浅解:本穴在足内踝前,“丘”在此处形容踝骨突起,好似丘陵。“商”于声为金。本穴为脾经的经穴,属金,故以商丘之名以标志之。本穴是脾经的子穴,凡本经实证,可泻之。备考:《玉龙赋》:“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   6.三阴交   穴位:内踝上3寸。取穴:于内踝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失眠、脾胃虚弱。针灸:针5~8分,灸5~10壮。孕妇禁针。   穴名浅解:本穴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的交会穴,固名为三阴交。凡属脾肝肾三经的证候与血分有关的,均可选用。但宜用补法,忌用泻法,盖阴血宜补不宜泻的缘故。备考:《百证赋》:“针三阴与气海,专司白浊与遗精。”   (五)手少阴心经   :   本经左右共18穴。本经病候:心痛、嗌干、口渴欲饮、目黄,实则喜笑不休,虚则悲泣惊恐。胁痛、手臂内侧痛,掌心发热。   1.极泉   穴位:腋下筋间。取穴:手平伸举,当腋窝中间动脉应手处取之。   主治:心痛、目黄、臂肘冷痛。针灸:针3分,灸7壮。   穴名浅解:“极”当高字解。“泉”为水之源。本穴居心经最高之位,其经好似从高而深的部位流出,故名为极泉。备考:《铜人》:极泉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咽干烦渴,臂肘厥寒……。   2.青灵   穴位:肘上三寸。取穴:仰卧,少海穴上3寸,手掌按后头取之。   主治:头痛、目黄、肩臂不举。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本穴属于手少阴经,少犹青也,具生发之气;心为君主之官,通窍而藏灵,因以青灵名之。观本穴主治多为虚症,便可印证穴名的意义。备考:《铜人》:青灵治肩臂不举,头痛振寒,目黄胁痛。   3.少海   穴位:肘内侧横纹头。取穴:仰卧,手掌按后头,于肘窝横纹头处取之。   主治:头痛、齿痛、瘰疬。针灸:针5~8分,灸3~5分壮。   穴名浅解:“少”在此处有代表手少阴经的含义,“海”为泉水所归。本穴为该经的合穴(其经气象百川汇合入海),属水,故以少海名之。备考:《席弘赋》:“心疼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覔阴市。”   4.灵道   穴位:掌后1寸5分。取穴:仰掌,从掌后横纹神门穴向上量1寸5分取之。   主治:心痛、暴瘖、瘛瘲。针灸:针3~4分,灸3~7壮。   穴名浅解:“道”在此义为道路。本穴属心经,心主血,属阴,阴之精曰灵,故以灵道名之(通灵之道)。本穴为该经的经穴,属金,凡火盛尅金,喘咳之症,宜补此穴,益水以御火。备考:《千金》:灵道主心痛悲恐,相引瘛瘲。   5.通里   穴位:掌后1寸。取穴:灵道穴下5分处取之。   主治:热痛心烦,心悸怔忡、头痛、暴瘖、目眩。针灸:针3分,灸3壮。   穴名浅解:本穴为心经的络穴,别走手少阳小肠经,为表里经相通之穴,故名通里。“里”在此有二义,一为通理表里二经,一为通心经之里。备考:《玉龙赋》:“通里疗心惊而即瘥。”   6.阴郄   穴位:掌后去腕5分。取穴:通里穴下5分处取之。   主治:心痛、惊悸、盗汗、鼻衄。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郄”义为隙,指孔窍。本穴属手少阴经,又是本经的郄穴,故名以阴郄。郄穴多用于急症。备考:《百证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六)手太阳小肠经   :   本经左右共38穴,主要病候:耳聋、目疾、颔肿、咽喉痛,肩、臂外侧后缘痛。   1.少泽   穴位:手小指端的外侧部。取穴:从小指外侧端爪甲角一分许取之。   主治:头痛、目翳、催乳、鼻衄、中风昏迷。针灸:针1分,灸3壮。   穴名浅解:本穴为小肠经井穴,属金,金能生水。本经为火经,金水之穴,承本经之阳火尅制,化为阴柔之水,故以少泽名之。备考:《百证赋》:“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玉龙赋》:“妇人乳肿,少泽与太阳之可推。”   2.前谷   穴位:手小指外侧本节前。取穴:握拳,于本节前骨边赤白肉际陷中取之。   主治:耳鸣、头项痛、乳痛。针灸:针2~3分,灸3~7壮。   穴名浅解:本穴位于小指外侧本节前凹陷处,故以前谷名之。本穴为该经的荥穴,属水,凡本经热症如喉痹、热病汗不出者宜补此穴,以溢水制火。备考:《图翼》:主治妇人产后无乳。   3.后溪   穴位:手小指外侧本节后。取穴:握拳,于小指尺侧本节后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头项强、目赤、耳聋、寒热。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本穴位于小指外侧本节后凹陷处,承少泽、前谷之波泽,流经此处成溪,故以后溪名之。本穴为该经的俞穴,属木,为本经的母穴,凡本经虚症,宜补此穴。备考:《百证赋》:“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

腰疼怎么办 中医教你穴位按摩缓解腰痛

很多人因为工作的性质会出现腰痛的症状,对于腰痛应该怎么办,我们一般都是通过按摩的方法来治疗腰痛的,那么腰痛应该怎么样治疗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穴位按摩治疗腰痛的方法吧!

中医穴位按摩的好处很多的,我们可以通过穴位按摩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缓解腰疼的,我们可以试试的。

中医教你用穴位缓解腰痛

1、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与肚脐相对。右手或左手握拳,以拳尖置于命门穴上,先顺时针压揉9次,再逆时针压揉9次,重复压揉36次。坚持按揉此穴,可起到温肾阳、利腰脊的作用。

2、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命门穴相平。双手握拳,将拳尖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压揉,再逆时针压揉。每天坚持按揉此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的作用。

3、腰阳关穴

腰阳关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约与髂脊相平。左手或右手握拳,以拳尖置于腰阳关穴上,反复按揉。该穴为督脉上阳气通过处,每天按揉,可起到疏通阳气、强腰膝、益下元的作用。

4、腰眼穴

腰眼穴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处,与阳关穴相平。双手握拳,用拳尖按揉此穴,可起到活血通络、健腰益肾的作用。

5、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正中点处。双手对搓至热,以两手同时拿揉(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施力)两下肢委中穴,时间约一分钟。可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6、阳关穴

以手四指握大拇指成拳,手腕放松,用拳背部叩击腰阳关穴36次。每天叩击此穴,能起到振奋阳气、强健腰膝的作用。

7、腰骶

以手四指握大拇指成拳,用拳背部有节奏地叩击腰部脊柱两侧到尾骶部,左右各叩击36次,具有活血通络、强筋健骨作用。

8、擦腰

搓手至热,以两手掌面紧贴腰部脊柱两侧,一上一下为1遍,连续擦100遍。具有温经散寒、壮腰益肾的作用。

日常如何预防腰痛?

1、工作

弓背伸头最伤身。几乎所有人在电脑前的坐姿都是错误的:弯着背、伸着脖子看显示器,一坐好几个小时。这会导致颈椎、肩膀前屈,诱发严重的腰、背、颈椎疼痛。

正确姿势:选择高度、后背角度可调节的坐椅;显示器别离座位太近或太远;坐时保持膝盖、大腿和后背、肘关节呈90度角;有意识地将下巴向内收,使胸腔、肩膀打开,有助于呼吸顺畅。

2、思考

托腮坐诱发背痛。很多人习惯于托腮而坐,尤其是在开会或思考时。这是一个对颈椎非常不利的姿势,还容易诱发头疼。

正确姿势:想问题时起来走走,或将双手放在后颈,做一些颈部扭转运动,保证脑部血液流通。

3、走路

低头含胸影响心肺。专家表示称,很多人走路时只顾低头看路,“这种方式最容易带来疲劳感。

正确姿势:抬头平视前方,迈步时应让大腿带动小腿。采用“小快步”增加双腿运动的频率,对增强心肺功能有好处。

4、看电视

瘫坐影响呼吸和消化。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身体看似得到放松,其实这样不仅挤压内脏的生存空间,还易导致腰肌劳损。

正确姿势:选稍微高一点、硬一点的沙发。如果沙发太软,可以加个坐垫;如果座位太深,不妨在腰后放一个腰背枕,使腰背直立。

5、站立

歪向一边脊柱受罪。在公交车、地铁上,随处可见歪身站立的人。这种站姿会造成腰椎两侧受力不均,导致腰背疼痛。

正确姿势:两腿直立,小腿和腹部微微收紧,重心稍微向前,两眼平视前方。如需长期站立,每隔10分钟用“稍息”动作交换重心。

6、跑步

只抬小腿膝盖遭殃。为什么有些人跑起来看着轻盈,有些则拖泥带水?专家表示,不好看的跑姿既伤害身体,也容易疲劳。

正确姿势:跑步时,通过上臂、髋关节、大腿、小腿的联动把腿“送出去”,着地时膝关节微曲,脚掌从后跟到前掌“滚动着地”,这种姿势肌肉最省力,膝关节压力小,对心肺的锻炼最充分。

结语: 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按摩穴位缓解腰痛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中医按摩缓解腰痛的方法还是非常的好用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试试看的哦,最重要的是我们日常还是要好好的预防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69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