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经外奇穴:脐中四边穴(四的田字格的正确写法)

学穴位 2023-05-29 17:25:39

经外奇穴:脐中四边穴

穴位解析释义

脐中,体表部位名,四边指上下左右四方。该穴有五处,分别位于脐中及脐周之上下左右,故名。

取穴

取穴方法:脐中四边属经外奇穴,位于腹部,脐中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包括脐上水分和脐下阴交两个任脉经穴),计5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息风止痉。

主治疾病:消化不良、胃脘疼痛、腹中雷鸣、泄泻、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扩张、痢疾、疝气、小儿暴痫、一切痉挛性疾病、水肿、食物中毒等。

穴位配伍:
脐中四边配中脘,治小儿暴痫。
脐中四边配脾俞、阴陵泉、大肠俞,治腹泻。
脐中四边配水沟,治小儿惊厥。
脐中四边配足三里、承浆,治消化不良。
脐中四边配太阳、印堂、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治头痛。
脐中四边配膻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治心悸等。

临床运用:急性胃肠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睾丸炎,胃痉挛,胃下垂,胆道蛔虫,小儿急、慢惊风,四肢抽搐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手法:用双手分别置于脐中四边,用手掌进行点揉,顺时针和逆时针相交替进行。点揉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组织。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

四的田字格的正确写法

田字格中为四,书写首先写竖。四的书写接着写横折。完成上面半圈的包围之后,再书写一撇。写完左侧的撇,写右侧的竖弯。最后再以一横将四封口即可。

四拼音sì。

部首囗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5画。

五笔LHNG、仓颉WC、郑码LK、四角60212。

结构全包围、电码0934、区位4336、统一码56DB。

1、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指人的四肢;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

2、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相关组词:

四近[sì jìn] 

周围邻近的地方,形容距离不远之处四近有许多商店。

四起[sì qǐ] 

四方兴起,到处发生。

四六体[sì liù tǐ] 

一种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对偶的文体。

四外[sì wài] 

周围;四处。

家徒四壁[jiā tú sì bì] 

徒:仅,只。家里只有四面墙壁。形容家境贫寒,穷得一无所有。也作“家徒壁立”。

四前[sì qián] 

经外奇穴名。

生公四轮[shēng gōng sì lún] 

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四弘誓[sì hóng shì] 

佛教语。谓习大乘求菩萨果者所立的四种大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亦省作'四弘'。

三清四白[sān qīng sì bái] 

非常清白。

人体最全穴位图?人体全身一共有几个穴位?2.为什么打金针会打出血来?

人体在正经上的穴位一共有362个,在正经上的穴位指的是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上的穴位。奇经八脉上只有任脉和督脉有自己的穴位,而其余6条经脉的穴位都和其它经相合。十二经脉是指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

督脉走行于后正中线上,任脉走行于前正中线上,都具有自己的穴位,在经脉上的穴位加到一起共有362个。另外还有很多奇经、奇穴,奇穴很多都只有比较单一的治疗作用,如四缝穴可以治疗小儿的疳积,定喘穴主要治疗哮喘。所以不算奇穴,人体正经上的穴位是362个。

经外奇穴有哪些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厥阴俞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可见经外奇穴本身又是经穴发展的来源。 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疳积、太阳治目赤等。 历代中医文献中多有关于奇穴的记载。《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出“奇输”是“未有常处也”,可见界于阿是穴与经穴之间的一类腧穴就是后世所说的奇穴。晋代《肘后方》里奇穴又有增加。唐代《千金要方》里散见于各卷的奇穴达187穴之多。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针灸大成》论穴有“奇”、“正”,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穴35个,对后世影响很大。《针灸集成》汇集奇穴144穴。这些都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1974年郝金凯所著《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已将奇穴收集达1595个。现在得到公认的奇穴是48个,它们是:四神聪、当阳、印堂、鱼腰、太阳、耳尖、球后、上迎香、内迎香、聚泉、海泉、金津、玉液、翳明、颈百劳、子宫、定喘、夹脊、胃脘下俞、痞根、腰宜、下极俞、腰眼、十七椎、腰奇、肘尖、二白、中泉、中魁、大骨空、小骨空、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髋骨、鹤顶、百虫窝、内膝眼、膝眼、胆囊、阑尾、内踝尖、外踝尖、八风、独阴、气喘。

阳维穴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外奇穴名·阳维穴 4.1标准定位4.2主治病症4.3刺灸法 4.3.1刺法4.3.2灸法5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穴6外关穴·阳维穴 6.1标准定位6.2取法6.3穴位解剖6.4特异性6.5功效与作用6.6主治病症6.7刺灸法 6.7.1刺法6.7.2灸法 6.8配伍6.9文献摘要6.10研究进展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阳维穴 1拼音 yáng wéi xué

2英文参考 Wàiguān TE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阳维穴:1.经外奇穴名;2.阳维脉交会穴;3.外关穴。

4经外奇穴名·阳维穴 阳维穴为经外奇穴名[1]。出《千金翼方》。

4.1标准定位

位于耳廓后,当用手拉耳向前时,于根部所出现的弦筋上,与耳门穴相平处(《类经图翼》)[1]。

4.2主治病症

主治耳鸣,耳聋,以及中耳炎等[1]。

4.3刺灸法

4.3.1刺法 直刺0.1~0.2寸[1]。

4.3.2灸法 艾炷灸3~5壮[1]。

5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穴 阳维穴是指阳维脉交会穴[2]。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交会穴金门、阳交、膈俞、天谬、肩井、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哑门、风府等15穴[2]。

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记载,下肢部交会足太阳经的金门、足少阳经的阳交(郄);肩部交会手太阳经的臑俞、手少阳经的天髎、足少阳经的肩井;头部交会足少阳经的风池、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阳白、本神,督脉的哑门、风府。

6外关穴·阳维穴 阳维穴是指外关穴[2]。见《针经指南》。 《针经指南》载:“外关通阳维”,为八脉八穴之一。

穴位 外关 汉语拼音 Waiguan 罗马拼音 Waikuan 美国英译名 Outer Pass 各


号 中国 TE5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TR5 富耶氏 TR5 德国 3E5 英国 T5 美国 TB5

外关为经穴名(Wàiguān TE5)[3][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3][4]。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3][4][5]。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4]。

6.1标准定位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5]。

外关穴位于腕部背横纹上2寸,尺、桡两骨间[3]。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4]。伏掌取穴[4]。

图4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6.2取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4]。

6.3穴位解剖

外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本干。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此处皮肤及皮下筋膜较掌侧厚而松弛,桡神经的浅支与头静脉起始部伴行,尺神经的手背支和贵要静脉起始部伴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3]。

6.4特异性

本经络穴。八脉交经(会)穴之一;交阳维脉。

6.5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作用[4]。

6.6主治病症

外关穴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㖞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3]。

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热病、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胸胁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等[4]。

现代又用外关穴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等[4]。

头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落枕等。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便秘,肠痈霍乱。

其他病症:热病,感冒,高血压,偏头痛,失眠,脑血管后遗症,遗尿。

6.7刺灸法

6.7.1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4]。

直刺0.5~1寸[3]。

1、直刺0.51.0寸,或透内关穴,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指端。

2、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向上扩散至肘、肩部。治疗肘肩及躯 干疾病。

3、或向阳池方向斜刺运针,治疗腕关节疾病。

6.7.2灸法 可灸[4]。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6.8配伍

外关穴配大椎、曲池、风池治感冒发热[4]。

外关穴配听会、中渚治耳聋耳鸣[4]。

外关穴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4]。

外关穴配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治上肢瘫痪[4]。

外关配阳池、中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外关配太阳、率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外关配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落枕。

外关配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项及肩部病证。

6.9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耳炖炖浑浑无所闻,外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针灸大成》: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

6.10研究进展

针刺外关等穴组,可使缺乳妇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升高[4]。

落枕:取健侧外关穴,亦可取双侧。进针后行泻法,得气后提插捻转2~3分钟后留针,并嘱患者活动颈部,有良好疗效。

急性腰扭伤:取患侧外关透三阳络穴,留针5~10分钟,留针期间行强 *** 手法2~3次,并嘱患者作前俯后仰,下蹲起立,左右旋转,深呼吸等动作,有良好疗效。

踝关节扭伤:取患肢对侧外关穴,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2~4次,在行针过程中,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由轻到重),疼痛即可减轻。

近视眼:外关配光明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有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69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