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指的是数量,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均有一个穴位点。“缝”,是指指骨关节横纹缝,一手四穴,故名“四缝”。
四缝穴位于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共8穴。
功能作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
主治疾病:百日咳、小儿疳积,小儿食谷不化。
四缝穴是治疗小儿疳积的有效穴,根据病情轻重的需要,每次取单手交替点刺,或取双手同时点刺。
穴位配伍:
四缝配内关、合谷,治百日咳。
四缝配足三里、中脘,治消化不良。
四缝配中脘、章门、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治疳积。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艾灸疗法:用艾条回旋灸治四缝穴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痛风等。
按摩疗法:
用大拇指指尖掐揉四缝穴,每穴掐揉2~3分钟,长期掐揉,可以缓解治疗疳积、呃逆、胃脘痛、哮喘、中暑等症状。
1、足三里——缓解胃胀腹胀、消化不良、排便不畅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
足三里是胃经合穴,所谓合穴是指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对于全身气血不和或阳气虚衰,尤其是胃经气血不和所致的胃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消化不良的病症,都可以通过按摩、刺激足三里来进行治疗和调理。
2、公孙穴——调理脾胃,缓解胸腹部胀、痛
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脚内侧,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
刺激公孙穴具有补脾和胃、调心安神的功用,可以用于治疗胃痛、痢疾等胃肠疾病和心烦、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3、大陵穴——降胃火,缓解脾胃不和,消化不良
这个穴位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是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穴”,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
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大陵穴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很容易找到。
4、三眼穴——调理脾胃,抗衰老,缓解消化不良
三眼穴位于掌面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线上,最左上角的位置。
三眼穴可以调整气血、阴阳,从而实现调脾胃、抗衰老、防病于未然的目的。针对老年人阳气渐衰所致的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症,经常按摩三眼穴有助于缓解症状。
5、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
四缝穴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穴的效果也非常好。
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有关消化不良的问题,都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按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这样效果会更好。
1、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2、现有经穴数目是:361个。
3、经穴是指:归属于十四经上的穴位。
4、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属于十四经系统。
5、“以痛为穴”指的是:阿是穴。
6、手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胸部疾病。
7、手三阳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疾病。
8、足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
9、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穴,属于:固定标志定位法。
10、横指同身寸法中,以病人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中指中节。
11、在骨度分寸法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是:5寸。
12、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太渊。
13、四神聪属于:经外奇穴。
14、胸骨上窝正中的穴位是:天突。
15、取头、面、胸、腹部、上下肢部分腧穴宜采取:仰卧位。
16、取头项、指、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有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俯卧位。
17、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平刺的角度应为:15度左右。
18、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留针时间:顽固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痉挛性疾病。
19、关于行针辅助手法正确的一组是: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
20、行针的基本手法是:刮柄法;弹针法;摇针法。
21、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毫针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2、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
23、温和灸属于艾条灸。
24、有关灸法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是:先灸胸腹部,后灸背腰部。
25、不宜用灸疗的病证是:阴虚发热。
26、毫针刺法的针前准备包括:选择针具;选择合适体应;消毒;针前教育。
27、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是:病人舒适、便于医者操作。
28、造成断针的原因有:针身锈蚀;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用力过猛;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
29、晕针的主要原因有:病人虚弱;精神紧张;大汗;大出血;施术手法过重。
30、灸法的作用正确的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固脱;保健康复。
31、能用艾灸法治疗的有:寒哮;胃痛;脱肛;遗尿。医学 教育 网搜集整理
32、关于艾灸顺序的陈述正确的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身,后灸躯干;壮数是先少后多。
33、拔罐疗法的适应证有:风寒湿痹;外感头痛;胃痛;毒蛇咬伤。
34、拔罐疗法的禁忌证有:皮肤过敏者;严重心脏病者;孕妇腹痛;长有毛发部位;大血管走行位置。
35、推拿时常用的介质有:红花油;滑石粉;麻油;葱姜水;冬青膏。
36、推拿法操作后护理评价主要有:所选的部位及手法与病证是否对应;体位选择是否合理;按摩皮肤情况;病人的感受。
37、可做日常刮痧工具的有:瓷汤勺;硬币;铜钱;小贝壳。
38、辞痧的正确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内至外。
3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40、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41、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4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撑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两指之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4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4、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示两指持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5、平刺:即横刺,也称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进针。
46、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针刺人腧穴得气留针后,将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或将艾绒捏于针尾上点燃后施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于艾灸的病证。
47、腧穴的主治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为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的两经病,邻近经穴配合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其主要表现:①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指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器官的病症,如眼区各穴均能主治眼科疾病,耳周疾病可以选用耳旁各穴;②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一切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③特殊作用,指针刺某些腧穴时,由于机体的状态和针刺手法不同,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节作用。此外,有些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48、什么是奇穴?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为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印堂穴治疗惊风,四缝穴治疗小儿绪疾,所以称为奇穴。又因为这些腧穴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被人发现的,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所以又称为经外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有明确的位置和固定的名称。
49、试述肺俞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俯伏,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气喘,咳嗽,痰
多,骨蒸,胃脘痛,吐泻,荨麻疹,腰背痛。操作:斜刺0.5寸,可灸。
50、试述外关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疼痛,上肢痹痛。操作:直刺O.5~1寸。
51、为什么大椎穴可以退热?大椎穴属于督脉,而督脉主要行于头项背部,从阴阳的角度看,背属阳,所以督脉属阳主表,大椎穴又为全身诸阳经之会,故督脉能统帅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说。外感热病,其病均在阳经,针刺大椎穴可以激发诸阳经气,通阳解表而退热。
52、合谷穴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合谷穴对头面部的疾病比较擅长?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从手走头。其中有一分支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加上大肠经的络脉和经筋的分布,其联系范围更广。故合谷穴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很擅长。
53、风池穴的定位与主治病证是什么?定位:位于项后,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治疗病证有:①发热、头痛、鼻塞、颈项强痛等外感表证;②中风、眩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等肝火上亢证;③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故可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疟疾;④瘿气。
54、为什么少泽穴能通乳?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手太阳小肠之经脉、经别及络脉皆入于心,手少阴经“伏乳里”,心主血,乳为血化,心血不足或气血郁滞,则可引起乳汁不通。少泽为小肠经之井穴,可通达气血而通乳汁。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55、水沟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定位:位于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主治:昏迷,口眼歪斜,小儿惊风,腰脊强痛,癫狂痛。操作:向上斜刺O.3~O.5寸,可灸。
56、命门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定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阳疾,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7、针灸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针灸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针具的选择,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二是病人体位的选择,病人在针刺时体位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应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三是消毒,针刺前必须进行消毒,以防感染,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术者手指的消毒。
58、如何选择针刺时病人的体位?针刺时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及病重者,均应采取卧位。其中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上肢、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59、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哪些?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60、在针刺时,我们根据什么来掌握进针的深度?针刺时,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一腧穴针刺的深浅度需遵循下列原则:在体质方面,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在年龄方面,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61、常用的行针手法都有哪些?有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震颤法。
62、灸法包括哪些内容?灸法的内容有:①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②艾条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③温针灸。
63、什么是晕针?说明晕针的原因、处置。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其发生常因病人体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出血,或施术手法过重等所致。其处置是:应立即停止施术,使病人平卧休息,用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关元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若病情急重,也可考虑配合现代急救措施。
64、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40岁。因受凉后头痛发作。医嘱予推拿治疗。(1)请问应取哪些穴位,能运用哪些手法?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头部穴位;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穴位。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拿法。(2)请简述操作方法。(1)病人坐位。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再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最后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遍。时间5分钟左右。(2)病人坐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时间5分钟左右。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这通常不叫死穴,叫要害穴。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9、素 髎:在鼻尖端正中处。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后两阴之间。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93、风市:在直立两 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1、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位于第2至第5指掌面,可采用针刺疗法刺激。
2、中医认为,刺激四缝穴具有调节阴阳平衡、健脾行气等作用。
3、四缝穴确有健脾行气、活血消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功效。
4、研究发现,四缝穴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外,其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大。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
5、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69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经外奇穴:外劳宫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