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使用标准

道医 2023-06-25 01:13:0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组成】麻黄6g(去皮,出节,汤泡)、甘草3g(炙)、杏仁6g(10个,去皮尖)、薏苡仁15g。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用法】水煎2次,分服,服后出微汗避风。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使用标准】

1.主症:①日晡潮热;②皮肤粗糙;③头皮多。

2.①四肢疼痛、僵硬、麻痹、肩痛;②口唇焦干,患处干燥。

3.腹诊:腹力中等,腹部有力。

4.舌干湿适中,苔白,脉弦稍紧。

若具备上述四条可用之;若具备1.①,2.①及3、4;或具备1.②或③,2.②及3、4、也可用(参见《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4)一42)。

【按语】

若具备1.①,2.①及3、4、条而热象较显著者,可于方中加忍冬朦、桑枝、晚蚕砂等清热通络,至于本方治疣,乃古方新用,方中以苡仁共主要作用,陆氏《金匮要略新释》对此有详细论述,可资参考。又日人用此方治疗干燥性脚气及主妇湿疹(中医称鹅掌风),指出苡仁润燥甚佳,又能软化皮肤之僵硬,临证中可考虑选用。

相关文章: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歌方解,病机分析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症状表现,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

——冯世纶临证实录
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诊于侧。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方的魅力得到淋漓体现。原案实录,供同道参阅。
案 例
李某,男,4岁。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
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四肢厥冷。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石膏汤证。处方: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剂,水煎服。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4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剂,水煎服。服法同前。
2010年3月10日三诊:服药后仍有发热,但只用中药,不需用退热西药即能控制。发热前有恶寒,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尚可,鼻流浊涕。舌苔转黄,脉浮弦数。辨六经属三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证。处方:柴胡24克,黄芩12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石膏100克,知母12克,生山药10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1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1日四诊:昨晚服药后汗出,热退。今日已无发热,精神好,纳食尚好,大便调。仍有鼻塞、口干。舌苔白,脉浮紧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处方:生麻黄10克,生薏苡仁3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败酱草30克。1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悉退,痊愈。
体 会
本案患儿反复高烧4年,实属罕见。用经方短期能治愈,体现了经方六经辨证及辨方证的科学性。四诊而愈,实属不易。
治病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发热本属常见病症,中医治疗每每应手而效。但临证不乏难治者,常使医者恨无良方、效方可用。从治疗过程中可以看出,本案患儿确属难治者。从辨六经来看,本案始终以阳明病为主,外合太阳、少阳。在冯世纶的六经辨证思维中,大青龙汤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属「太阳阳明病方证」,薏苡附子败酱散证、白虎汤证属「正阳阳明病方证」。本案首方用大青龙汤「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合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去附子「清热、排脓、消肿(鼻流浊涕)」。二方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加桔梗。据冯世纶经验,「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三方用白虎汤合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因里热重,生石膏「若不大量用则无效」,故用至100克。桂枝汤「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调和营卫之方」,「本方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合理应用桂枝汤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止汗法,是驱邪不伤人的。」面对连续病理性发热、药物性发汗后的患儿,这种用药法是弥足可贵的。四方所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败酱草取其发越湿气,清利阳明为治。
方证对应要重视煎服法
本患儿高烧反复发作近4年,造成的原因与治疗不当不无关系。滥用抗生素甚至激素自是原因之一,而中药药不对证,过用清热解毒及发汗退热,也是原因之一。
冯世纶临证非常强调对方证对应的认识,指出对方证对应的认识,不但要仔细品读《伤寒论》的条文,更重要的是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伤寒论》「随证治之」即教导后学者要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不但是证与方对应,更强调证与药对应;不但是药味的对应,更重要的是药量的对应。本患儿所用大青龙汤,麻黄用18克,本是成人用量,为了便于掌握,嘱其服四分之一,见汗即「止后服」。但该患儿服了四分之三仍不能汗出热退,直至服下全剂,方见汗出。也就是说,麻黄18克是他的适应量,18克才达到方证对应。不是每个人、甚至成人都用到18克,是要看到具体的证。这一用药规律法则,不但见于《伤寒论》各方证,更详见于每方后药物的煎服法。患儿来北京后,也曾找过不少名医治疗,开始亦见效,后来就不见效。其中原因之一,一次门诊开7剂药,服1剂药,证已变,再服是药,药已不对证,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冯世纶遵照经方用药原则,每诊处一方一剂,方随证转,随证治之,务在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这是使病愈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本案患儿年仅4岁,久病,连续发热,在用大剂汗法、清法的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饮食异常和精神异常,热退后身体状况同步复原,这与方证相合、组方合理是分不开的。

风溼热中药药方?

风溼热是一种与A组R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疾病,曾经是危害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辨证论治:应首先整体地观察风溼热全病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系统分析。本病初起是感受风热病邪,温毒上受,属中医“温病”范畴;游走性身痛,关节痛属“行痹”;急性风溼性关节炎多属“风溼热痹”;慢性风溼性关节炎多属“风寒溼痹”或“瘀血痹”;心脏炎则属“心痹”。因此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应机动灵活,勿执一端。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风溼热总的治疗大法仍以清法为主线,再根据其病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病因病机分别论治。或兼以疏风,或兼以解毒,或兼以化溼,或兼以散寒,或兼以凉血,或兼以化痰行瘀,或兼以滋阴,或兼以养血,或多法合而施之。

①风热痹:

主症:风热侵袭,温邪上受,发病多急骤易变。初期多见发热、咽喉肿痛、口干口渴等风热上攻症状;继而出现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区域性呈现红、肿、热、痛及伴见全身发热或溼热蒸腾胶着之象。其热偏盛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发热亦甚,面板可见红斑,舌质红,舌苔黄干,脉滑数。其风偏盛者,肌肉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或汗出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蓝根30g,芦根30g。

加减:咽喉肿痛重者,加浙贝母、射干、杏仁、僵蚕。发热重者加葛根、柴胡、黄芩,重用生石膏。关节红肿疼痛明显者,用白虎桂枝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忍冬藤、炒桑枝、丹皮、晚蚕砂、老鹳草等。热毒炽盛者,酌选清瘟败毒饮或化斑汤加减。兼溼盛者,可酌加用藿朴夏苓汤。风邪偏盛者,加用防风、秦艽、孺莶草、威灵仙等。

临床体会:本证属风溼热初起,由于风热之邪上犯,起病急,变化快,热势高,除咽喉疼痛外,很快出现面板红斑及关节红肿热痛诸症,并可能有败血症出现。此期若能正确及时的治疗,是遏止病情发展与转化的关键所在,处理得当,可以治愈或减轻关节及心脏的受累,故临床应特别警惕,不可拘泥于一法。处方遣药还应注意不能纯用寒凉,易致寒闭邪热,透达之品不可不备。

②溼热痹:

主症:身热不扬,周身困重,肢节烦痛或红肿疼痛,或风溼结节,皮下硬痛,或红疹融合成不规则斑块,或有身肿,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化溼清热,宣通经络。

方药:宣痹汤、二妙散、三仁汤加减化裁。

苍术20g,黄柏9g,防己10g,杏仁10g,薏苡仁20g,滑石30g,茵陈15g,蚕砂15g,川牛膝10g,茯苓10g,川革薜10g,泽泻10g。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且疼痛者,可加用活血药,如鸡血藤、当归等,取血行水利之意,同时可用地锦草200g,马鞭草50g,桑枝100g,水煎区域性浴洗。

临床体会:溼为阴邪,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而为痰,流注关节。其性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化热损伤关节、脏腑,病情迁延缠绵难愈。其治首当调理脏腑气机,灵活运用温、燥、化、宣、通、渗等治溼大法,或多法合用,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运中、渗下并施,并以中焦为重点。对脏腑气机要顾护到肺之肃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开阖及三焦之气化。

③寒溼热痹:

主症:体内蕴热,复感风寒溼邪,致热痹兼挟寒溼,关节区域性红肿热痛,兼见有恶风畏冷,得温则舒,关节晨僵、活动后减轻,舌质红、苔白或黄白相间,脉弦紧或滑数。

治法:化溼清热,祛风散寒。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化裁。

桂枝10g,炮附子6g,麻黄6g,防风10g,杏仁10g,白术10g,薏苡仁30g,白芍12g,知母10g,鸡血藤15g,忍冬藤15g。

加减:寒痛甚加川乌、草乌。热重加生石膏、丹皮。虚者加用黄芪防己汤。

临床体会:病虽属风寒溼热错杂为患,但仍有个偏盛或并重问题;以何为主,治亦有所侧重。寒温并用,化通兼施,反佐相辅,清开导引,审时度势,择善而取之。

④痰瘀热痹:

主症:关节肿胀疼痛,肌肤发热,经久不愈;或关节变形,活动不利;或皮下结节,红斑色紫暗,舌质色暗、有齿痕,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而黏腻,脉多弦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祛瘀通络。

方药:痰瘀痹痛汤。

桂枝9g,茯苓15g,制南星9g,浙贝母12g,当归10g,炮山甲12g,地鳖虫10g,片姜黄10g,马鞭草30g,忍冬藤30g,鹿衔草20g。

加减:溼重加防己、薏苡仁。热重加丹皮、知母。痛甚加制乳香、制没药,或加用制马钱子粉1g冲服,或用大黑蚂蚁粉3g冲服。气虚加黄芪。

临床体会:溼凝成痰,病邪入络成瘀,形成痰瘀相结,是本证之关键。化痰与消瘀联合应用,是其大法。虽有热邪,佐以凉血散血,宣透痹阻之品,且不可过用寒凉,免治瘀反瘀,慎之。

⑤阴虚热痹:

主症:低热,午后潮热,倦怠乏力,口干口渴,鼻出血,心悸,烦躁,关节肌肉肿胀灼热疼痛,脉细数,舌质鲜红、少苔。

治法:育阴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12g,北沙参30g,枸杞子12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2g,知母10g,龟板15g,老鹳草30g,丝瓜络20g,地骨皮10g。

加减:心气不足,气阴两伤者,加西洋参、五味子、黄精。心烦不寐者,加枣仁、生龙骨、牡蛎、胆星。便干者,加首乌、桃仁等。

临床体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12g,北沙参30g,枸杞子12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2g,知母10g,龟板15g,老鹳草30g,丝瓜络20g,地骨皮10g。

加减:心气不足,气阴两伤者,加西洋参、五味子、黄精。心烦不寐者,加枣仁、生龙骨、牡蛎、胆星。便干者,加首乌、桃仁等。

临床体会:风溼热至阴虚阳热偏盛阶段,多为素体阴虚或热盛伤津所致。此时心阴损伤亦重,是顾护的重点,须时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如心慌、胸闷痛、短气等。并可能因营血热盛而有出血倾向。近年来由于过量不当的应用激素,临床可见外浮肿、内阴伤的体征,调治十分棘手。

⑥血虚热痹:

主症:面色萎白无华,头晕,心慌,乏力,气短,低热、关节肿痛但不明显,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补血活血,养阴清热。

方药:四物汤加味。

当归15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2g,黄芪15g,阿胶10g***烊化兑服***,鸡血藤15g,炙甘草6g,忍冬藤30g。

加减:气虚重者加西洋参、太子参,伴见肾气虚者,加制首乌、桑寄生等。关节痹痛者,加地龙及马钱子粉1g冲服。

临床体会:久病伤气耗血,血虚必有气虚。补血时勿忘补气,补气不可伤阴,养阴不可滞腻脾胃,补养不可碍邪外透。

⑦营热心痹:

主症: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昼轻夜重,身热早凉,汗多;心悸,心前区不适,闷痛或灼痛;面板红斑,皮下结节,或有眼巩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浮肿等症;舌质红或暗红,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脉滑数或细数或疾或结代。

治法:清营解毒,救心开痹。

方药:参珠救心丹。

西洋参9g,丹参20g,苦参15g,珍珠粉1g***冲服***,蚤休20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12g,玄参12g,丹皮10g,菖蒲9g,郁金10g,天竺黄10g。会:风溼热至阴虚阳热偏盛阶段,多为素体阴虚或热盛伤津所致。此时心阴损伤亦重,是顾护的重点,须时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如心慌、胸闷痛、短气等。并可能因营血热盛而有出血倾向。近年来由于过量不当的应用激素,临床可见外浮肿、内阴伤的体征,调治十分棘手。

风溼热病因

本病的发病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链球菌菌体的荚膜是由透明质酸组成,与人体滑膜和关节液的透明质酸蛋白之间存在共同抗原性,可抵抗白细胞的吞噬而起到保护作用。A组链球菌的蛋白质抗原与人体心瓣膜和脑等组织存在交叉抗原性,可引起交叉免疫反应。这一交叉反应在风溼热瓣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非常重要。链球菌可产生多种细胞外毒素,在其致病性中也起重要作用。

另外,风溼热的发病存在遗传易感性。同一家族成员发病率较无风溼热的家庭为高,单卵双胎同时患风溼热者较双卵双胎者为高。

《伤寒论》《金匮要略》?简读

作者本意:以公天下之心,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方法技术留给后人,利益广大民众。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进能爱人知人,退能爱身知己。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后分为两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重点讨论了外感热病的部分,全书共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金匮要略方论》则以杂病为主.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25篇,除重复之外共有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伤寒论》目录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方论》目录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学习重点:《伤寒论》

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有阴阳不足: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脉有浮沉迟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五脏正脉之形: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人之胖瘦与脉之浮沉: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何为伤寒: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太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9、少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太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汗与下的原则: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重点典型方剂: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4)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5)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7)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8)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9)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10)小青龙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11)白虎汤: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12)猪苓汤:猪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滑石(碎,甘寒) 泽泻(甘咸寒)各一两〔猪苓〕 

(13)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14)真武汤: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15)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16)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17)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18)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19)理中丸: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金匮要略方论

五脏有病补泻之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风的作用: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病微即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重点典型方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穹穷二两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茵陈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 ? 附子二分? ? 败酱五分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斤?大枣十枚

学习方法:恭诵全文五十遍以上,背诵重点部分。结合《黄帝内经》《难经》《三张处方草稿》等,体悟作者的心意。所谓理有一定,而事无一定者,在于理要通达,才可随缘应事而不逾矩。此书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分开来说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而其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对保护脾胃之气的重视。此正与《三张处方草稿》之阴阳方的思想相同。此书作于东汉末年,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现在大有不同,所以我们现在运用时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可执着于一定的方子。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结合《三张处方草稿》。结合药食不分五观斋。

学习目标:与《三张处方草稿》相结合,深思、贯通全文。在仁术救助中结合《药食不分》《外法外用》灵活运用。?

马正学

2013年9月写于北京五明堂基地? ? ? ?

一句话总结伤寒常用方剂

少阳病

少阳病、津亏虚热、里虚兼表、半表半里基础方:小柴胡汤

太阴病方:四逆辈

少阴病寒化方:四逆汤

少阴病热化真阴不足、阳明湿热耗伤营血、虚性兴奋方: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寒热虚实夹杂方:乌梅丸

少阳病兼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里实方:大柴胡汤

少阳病兼脾胃虚寒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心胆不宁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热入血室方:小柴胡汤(经期感冒)

太阴虚证腹痛方: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病腹痛(大实痛)方: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病

少阴阴盛格阳方:通脉四逆汤

少阴病阴盛戴阳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病阳虚水泛方:真武汤

阳虚寒湿身痛:附子汤

虚寒下痢便脓血方:桃花汤

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方: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方:猪苓汤

少阴病兼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肝胃气滞方:四逆散

少阴客热咽痛方:桔梗汤

少阴客寒咽痛方:半夏散及汤

血虚寒凝致厥方:当归四逆汤

厥阴热利方:白头翁汤

病后腰以下浮肿方:牡蛎泽泻汤

气阴两伤低热方:竹叶石膏汤

辛温解肌、项背僵痛刚痉方:葛根汤

百合病方:百合地黄汤

热盛伤津口渴方:栝楼牡蛎散

狐惑病方:甘草泻心汤

阳毒方:升麻鳖甲汤

风湿历节病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病方:乌头汤

中风痱第一方: 小续命汤

太阴中风四肢病血痹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阳两虚失精证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阴虚失眠证

虚劳不眠、饮邪虚热方:酸枣仁汤

阴虚火旺虚烦不寐方:黄连阿胶汤

心阳虚不寐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脾虚痞满不寐方:半夏泻心汤

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水热互结伴失眠方:猪苓汤

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方:炙甘草汤

邪去正未复之失眠方:竹叶石膏汤

脾肾阳虚不寐方:干姜附子汤


杂症

虚劳挟瘀血证方:大黄蛰虫丸

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射干麻黄汤

浊痰壅肺方:皂荚丸

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方:麦门冬汤

肺痈邪实气闭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风热水饮内作咳嗽、目如脱妆方:越脾加半夏汤

肺痈脓成方:苇茎汤

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气逆上冲:奔豚汤

奔豚证属阳虚感寒:桂枝加桂汤

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方:栝楼薤白白酒汤

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方:人参汤方

胸胃脘气滞方:橘枳姜汤

水饮兼气机不畅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寒湿痹痛甚方:薏仁附子散

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

寒(饮)痰方:赤丸

阴寒痼结方:乌头赤石脂丸

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

腹满胀重于积方:厚朴三物汤

虚寒性腹满痛方:大建中汤

寒实内结方:大黄附子汤

寒疝腹痛方:乌头煎

血虚水盛方:当归芍药散

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

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痰饮证

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方:苓桂术甘汤

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

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

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

下寒上燥小便不利方:栝楼瞿麦丸

小便不利:

湿热瘀结小便不利方:蒲灰散

郁热伤阴小便不利方:猪苓汤

风水夹热方:越脾汤

皮水方:防己茯苓汤

气滞脾弱方:枳术汤


血证

虚寒性吐血方:柏叶汤

虚寒性便血方:黄土汤

热盛出血方:泻心汤

下血虚衰强壮止血方:胶艾汤

胃虚有热呃逆呕吐方:橘皮竹茹汤

肠痈未化脓方:大黄牡丹汤

肠道瘀脓方:排脓散

上部有脓方:排脓汤

阴狐疝气方:蜘蛛散

症瘕方:桂枝茯苓丸

血虚出血吐血脱血方:胶艾汤

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方:当归芍药散

胃虚寒呕逆方:干姜人参半夏丸

血虚热郁小便不利方:当归贝母苦参丸

气血郁滞腹痛方: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腹痛方:下瘀血汤

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方:竹叶汤

梅核气方:半夏厚朴汤

脏燥病方:甘麦大枣汤

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方:温经汤

缓急止痛方:芍药甘草汤

补津液虚伤、温散寒邪方:桂枝新加汤

肺阳虚方:甘草干姜汤

阴阳两虚方:芍药甘草附子汤

心阴阳两虚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肾阴阳两虚方:肾气丸

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

少腹蓄血证方:桃核承气汤

寒热错杂痞满证方:半夏泻心汤

痰气痞证方:旋覆代赭汤

水结悬饮、痞满胁疼、决水方:十枣汤

阳明经表里俱热方: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方:承气类方

阳明脾约证方:麻子仁丸

湿热黄疸方:茵陈蒿汤

退黄方:陈茵五苓散

阳黄兼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肝胃虚寒上逆方:吴茱萸汤

补先天之方:肾气丸


太阳表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小寒不解、又营卫之气不足、处中间状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太阳风寒表实、少阳胆腑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纯表寒:麻黄汤证

表寒入里化热:大青龙汤证

寒多热少: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寒少热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表水: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

风水:越婢加术汤证

肺水: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葛根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胃逆者: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合太阴水饮、外寒里水寒水射肺:小青龙汤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里热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少阴里虚寒者:小青龙加附子汤证

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

阳明胃热气逆与太阴里虚寒相合:黄连汤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阴中风:桂枝人参汤证

太阴脾寒重:理中汤证。

太阳中风少阴表虚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热者:瓜蒌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实者: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中风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兼心阳虚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心阳损伤心下悸、欲得按、其人叉手自冒心者: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损伤心悸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太阳中风痰饮水湿扰心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太阴水饮证

脾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胸水:十枣汤证

胃水:茯苓甘草汤证

膀胱水:五苓散证

肾水:真武汤证

肠水:己椒苈黄丸证

下肢水:牡蛎泽泻散证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气、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脐下水停欲攻冲上逆: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证


阳明里热证

阳明里热证、热偏上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胃逆、水饮:栀子生姜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中气虚:栀子甘草豉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兼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枳实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兼有太阴脾寒:栀子干姜汤证

阳明里热偏中焦: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

阳明里热偏下焦、水热互结膀胱:猪苓汤证

热在肠腑:白头翁汤证

热伤肾阴、心火独亢、水火不济:黄连阿胶汤证

阳明里实与“气”结成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兼肾阳虚:附子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与“水”结、水热互结:大陷胸丸证和大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痰”结:小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糟粕”结: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蜜煎方证

阳明里实与“血”结: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抵挡丸证

少阴病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里虚寒扶阳保命:四逆汤类方: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胆腑湿热郁结黄疸:栀子柏皮汤证

胆腑湿热兼阳明里实:茵陈蒿汤证

胆腑湿热合肠腑湿热:葛根芩连汤证

肠腑湿热:白头翁汤证


“半病”范畴

调达人体半表半里枢机:柴胡剂为主

少阳病核心:小柴胡汤证

调达人体半上半下枢机:三泻心汤为主

三泻心汤构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少阳太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

少阳太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阳明里实:柴胡加芒硝汤证和大柴胡汤证

少阴阳郁:四逆散证

厥阴神志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凸显:黄芩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兼胃逆水饮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与阳明里热结:半夏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重表寒束缚:生姜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与阳明里热结:甘草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甘草干姜汤证

太阴里实证:三物白散证、瓜蒂散证

太阴津血不足:芍药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


方-证对应表

越婢汤:肺热风水

越婢加半夏汤:肺胀咳喘

旋复花汤:肝着:常欲捣其胸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奔豚汤:肝气奔豚

茯苓杏仁甘草汤:饮阻气塞

小青龙加石膏汤:寒饮咳嗽兼热

麦门冬汤:肺阴虚咳逆

半夏厚朴汤:咽干异物

生姜半夏汤:饮气呕逆

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

木防已汤:膈间支饮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芒汤:阳虚饮盛


百合方

百合地黄汤:百合病

百合知母汤:百合病发热

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病心烦

滑石代赭汤:百合病呕吐

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发热

栝蒌牡蛎散:百合病变渴

栝蒌桂枝汤:柔痉

人参汤:胸痹气虚

厚朴七物汤:腹满兼表

小柴胡汤:胆经郁热

大柴胡汤:胆热腑实

桂枝附子汤:湿痹风寒

大黄附子汤:寒实内结

白术附子汤:湿痹湿重

甘草附子汤:湿痹痛甚

附子粳米汤:寒饮寒疝

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


小建中汤:中气虚寒

吴茱萸汤:肝寒呕吐

黄芪建中汤:中气虚寒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热利兼呕

桃花汤:虚寒下利

桂枝加龙牡汤:精虚阳浮

酸枣仁:肝虚失眠

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腹满

栝蒌薤白半夏汤:胸痹胸痛

茵陈蒿汤:黄疸

栀子大黄汤:黄疸实热

桂枝生姜枳实汤:胃逆心痛

肾着汤:肾着


桂苓剂

防已茯苓汤:皮水脾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饮去阳冲证

麻黄附子汤:正水阳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汤:冲平饮作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胃饮呕冒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肺逆水肿证

茯苓桂枝甘草汤:饮发奔豚

去桂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胃热上冲证

猪苓汤:水热互结

枳术汤:脾虚水饮


杂病方

竹叶汤:产后外感

厚朴麻黄汤:咳嗽胸满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利

甘草泻心汤:狐惑

泻心汤:吐血:火热上冲;吐血不止

黄土汤:虚寒下血

柏叶汤:虚寒吐血

大黄牡丹皮汤:肠痈

下瘀血汤:产后干血;干血著脐下

大黄甘遂汤:水血结在血室;产后水与血相结

芎归胶艾汤:漏下胞阻

温经汤:漏下经寒

甘麦大枣汤:脏躁

白头翁汤:热利

紫参汤:肺痈下利


大承气汤:里实热内结

小承气汤:里实热下利

厚朴大黄汤:里实热腹满

大黄甘草汤:里实热呕吐

栀子大黄汤:里实热黄疸

泽泻汤:痰饮眩冒

苓桂术甘汤:痰饮脾虚

小半夏汤:痰饮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痰饮心下悸

茯苓泽泻汤:停饮呕吐

四逆汤:阳衰阴盛

通脉四逆汤:阴盛戴阳

桂枝芍药知母汤:历节阴伤

乌头汤:寒盛历节

大建中汤:寒疝腹痛

甘草干姜汤:虚寒肺痿

升麻鳖甲汤:阴阳毒

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

桔梗汤:肺痈

排脓汤:肠痈

甘遂半夏汤:留饮;留饮难去

泽漆汤:邪盛正虚;积水而喘

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热甚

土瓜根散:经水不利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当归芍药散:妇人腹痛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苓散:下焦水饮

蒲灰散:小便不利

诃黎勒散:气利;滑脱失禁下利

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

当归散:血弱有热;保产安胎

半夏干姜散:中焦寒饮;呕逆胸满

当归生姜羊肉汤:血虚寒疝

蜘蛛散:肝寒疝气

薏苡附子散:胸痹急证

硝石矾石散:黑疸

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

滑石白鱼散:小便不利

鳖甲煎丸:疟母

薯蓣丸:虚劳诸虚

大黄庶虫丸:虚劳干血

乌头赤石脂丸:心痛寒盛

麻子仁丸:脾约

已椒苈黄丸:肠间水饮

半夏麻黄丸:水饮心悸

乌梅丸:蛔厥

桂枝茯苓丸:妇人症病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寒呕

皂荚丸: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竹皮大丸:产后发热烦呕

栝蒌瞿麦丸:上热下寒

赤丸:寒饮厥逆


胶姜汤(血崩)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温经汤(更年期、调经、不孕)

当归贝母苦参丸(怀孕期小便难)

矾石丸(经闭、白带外用药)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害喜)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白带)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郁)

胶艾汤(妊娠出血、腹痛、肝脾两虚)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承气汤(有宿食。恶露不尽、便秘。)

阳旦汤(月子期感冒)

当归散(补血、补身)

甘麦大枣汤(子宫燥藏)

白术散(养胎、补钙)

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卵巢瘤、月经不顺)

竹叶汤(产后中风)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土瓜根散(卵巢疾病)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体虚)

乌头桂枝汤(抵当症)

抵当汤(子宫肿块、活血破瘀。血蓄肠胃。有瘀血不大便者。血瘀子宫。)

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补气血。产后寒疝虚劳。)

甘草粉蜜汤(驱虫)

竹皮大丸(乳房硬块)

乌梅丸(去蛔虫、久利。蚘厥。)

大黄甘遂汤(少妇鼓胀)

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腹中刺痛)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蛇床子散(阴部痒)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膏发煎(阴吹妇女前阴气吹>)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官病方

栀子柏皮汤(去黄、结膜炎、眼炎)

猪肤汤(少阴证喉咙痛)

麦门冬汤(咽喉干燥者)

桂枝甘草汤(心下悸。精脱者耳聋。)

半夏散、半夏汤(火喉癣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排脓汤(痰饮、肺痈、喉癌、舌癌)

苦酒汤(喉咙生疮)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皮肤病方

升麻鳖甲汤(斑疹伤寒、泡疹)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疥癣、皮肤科)

赤豆当归散(外痣、内痣)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硝石矾石散(黑瘅、瘀血肤黑>)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蛇床子散(阴部痒)

猪膏发煎(肌肤甲错肌若鱼鳞>)

狼牙汤(阳梅疮、疱疮)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烫伤起水泡、火邪。)


手脚病方

乌头汤(关节炎、历节重症)

真武汤(头重脚轻、肾亏。四肢沉重疼痛。)

甘草附子汤(掣痛、痛风。 痛风。)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风湿关节炎)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芍药甘草汤(静脉屈张)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 烫伤起水泡、火邪。)

葛根汤(抽筋、流汗过多、昏倒)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水饮汗方

甘遂半夏汤(留饮)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枳术汤(胃有水饮)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木防己汤(膈间支饮)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己椒苈黄丸(水停肠间)

麻黄加术汤(肾脏水肿、缺氧)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支饮)

蒲灰散(全身性水肿、睾丸水肿)

桂苓五味甘草汤(里虚)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旋覆代赭石汤(痰饮、反胃恶心)

十枣汤(肺积水、肝积水。悬饮。)

白虎汤(高温壮热)

栝蒌牡蛎散(生津止渴)

小半夏加茯苓汤(先渴后呕、水停心下)

麻黄附子甘草汤(补津液不足、复脉)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桂枝加黄芪汤(黄汗表实)

防己茯苓汤(皮水)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表虚收敛)

麻黄附子汤(里水)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特种病方

麻黄汤(还魂汤)

鳖甲煎丸(疟病、瘅疟、温虐〈白虎加桂枝汤〉)

风引汤(热瘫痫)

桂枝加葛根汤(面部中风)

滨煎汤(淋巴结肿瘤)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白虎加人参汤(心热、上消糖尿病。中暑。)

皂荚丸(戒菸方)

大黄甘草汤(食物不洁)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小半夏汤(打嗝。呕吐吃不下。)

蜘蛛散(疝气阴狐疝气>)

柏叶汤(吐血不止)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蜀漆散(劳疟、牝疟)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60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