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方歌】中虚不运聚成痰,枳二参苓术各三,姜四橘皮二两半,补虚消满此中探。
【方解】本方是橘皮枳实生姜汤加健胃的人参、利尿的茯苓、白术,故治橘枳姜汤证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有停饮者。
【仲景原文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解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即指胃中有水饮。胃中有宿饮,因常自吐水,但吐出水后,心胸间仍有气胀而不能食,本方有祛水饮消胀、进食的作用,故治之。
【方证要点】本方证是里虚寒太阴证,以胸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为主证。
胡希恕先生认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治疗胃炎、胃下垂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心胸满甚,可酌增橘枳用量,痛剧可加延胡索。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本段摘自《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正对应临床实录》
本人背过几首《汤头歌诀》,也自编过数十首方歌,到现在能记住的却不多了。看邓中甲讲《方剂学》的时候,他说有人用谐音记诵,但这样很容易记错药物,实际上背方歌仍然是这样,例如王雪华讲《金匮要略》时提到她在某次想开普济消毒饮时,背着“普济消毒芩连鼠”,结果硬是想不出“鼠”是什么(应该是鼠粘子,即牛蒡子,又名牛大力、大力子等),这也说明,单纯背诵方歌仍然容易记混,临时要取用了,却难以复原该方药味的记忆,而几个方剂之间互相混淆,忘记开头中间或者结尾的歌诀,这些都是很常见的,所以,目前我并不建议单纯背诵方歌,而应该培养对方剂方解的理解。
《方剂学》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是比谁背的方剂更多么?如果是这样,那临床医生又为什么要强调加减合方呢?为什么又要罗列方解呢?以法统方的实际操作是什么呢?我想,如果理解了这些问题,即使抛开临床实践,只说背诵方剂的话,也会很容易的。
举例来说,葛根汤是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而来,桂枝加葛根汤又是桂枝汤加一味葛根;根据这一想法,规纳出以下几种桂枝类方的演变过程: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生姜大枣汤=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或者是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除了桂枝类方,黄芩类方也可以用这种办法,例如:芍药甘草汤+黄芩大枣=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柴胡汤→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四逆散-甘草+大黄=大柴胡汤,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合方形式的方剂演变过程也有了。
以上这些都是经方层次的方剂演变。换到时方层次上来: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熟地+生地-白芍+赤芍=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这一方剂的背诵就很容易了,同时也方便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还有一种方法是同病机改换药物的方法,这一方法目前我只找到大小陷胸汤这一对典型方剂,理解过程就是:
结胸病:基本是水热互结之证。
治法:去水,解热,散结。
大陷胸汤:大黄(散结) 芒硝(解热) 甘遂(去水)
小陷胸汤:栝蒌(散结) 黄连(解热) 半夏(去水)
*大陷胸汤额外配有白蜜制约缓解甘遂毒性,甘遂半夏汤亦配白蜜,这大概是甘遂剂的共性之一。
缺点当然会有,因为这一构想才建立不久,所以对于很多方剂——绝大多数是时方——也不能完全使用上述三种办法,例如银翘散、桑菊饮、止嗽散、普济消毒饮、王不留行散、肾气丸之类,但我相信,随着不断的研究学习和阅读,最终这一体系会逐步完善充实。而解释方剂的配伍以及基本的临床作用,这三种办法是最朴实可靠的。
九味羌活汤:谐音法,防止仓穷,辛勤地干活。(防风 白芷 苍术 川芎? 细辛 黄芩 生地 甘草 羌活)
银翘散:汤头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小青龙汤:长沙方歌括,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普济消毒饮:自拟方歌,普济一两芩连君,橘玄一钱又三参,一甘连翘粘蓝马,僵蚕升麻再七分,更添柴桔二钱佐,专治风热大头瘟。(黄芩 黄连 各一两,橘皮 玄参 甘草 连翘 牛蒡子 板蓝根 马勃 各一钱,人参 三钱,僵蚕 升麻 各七分,柴胡 桔梗 各二钱)
《金匮要略》橘皮汤→1.《深师》大橘皮汤→橘皮竹茹汤//2.橘皮枳实生姜汤→《外台》茯苓饮//3.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
*温胆汤→二陈汤
*芎归胶艾汤→四物汤
上面这两组方的演变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容易搞错演变方向的,以为先有二陈汤,才有温胆汤,先有四物汤,后有胶艾汤,这也是《方剂学》总论所提到过的,我们当然不应该忽视这一现象,但我们必须随时牢记,我们当前的目的是分析方剂的组成功用,而不是以历史考据为目的,至于要做纯粹的历史考据,相信大家也能从掌握这整个体系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肘后方歌》原文加译文
【原文】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译文】头面部的疾病,如风寒头痛、头重目痛、鼻塞鼻衄等,应针刺至阴穴以疏风散寒,止痛祛邪,往往能获得一定疗效。腿脚方面的疾患,特别是与风邪有关的,如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下肢瘫痪等症,取用风府穴最为适宜。这是上病下取的远道针法的范例。
【原文】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译文】心胸部的各种疾患,包括心悸惊惕、心痛、神昏等,针泻少府穴可以清心降火,宁志安神。脐下少腹部的病,如少腹胀痛、阴挺、阴痒、阴茎痛、小便难、遗精等,均可针刺曲泉穴治疗。
【原文】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译文】风寒湿痰等导致经脉闭阻,血凝气滞,肩背部疼痛、小适等,应取中渚穴治疗。腰部连及腿膝发生疼痛,难以转侧,取用交信穴可复元通气,祛寒解痛。胁肋部的疼痛,以及腿疼,应针刺后溪穴。如有血行失常,气凝湿阻,在股膝腿足等部发生肿胀疼痛,甚至屈伸不如,难以步行的症状,在标本兼治的疗法中,都适宜取用太冲作为主穴之一,借以消肿止痛,恢复行走。
【原文】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
【译文】颈项下的瘿瘤肿块,阴核发作,有的甚至有一升大,可取百会,兼通各经,清火化痰,疏风平肝,疗效卓越,令人惊奇。
【原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译文】头顶痛,严重的连眼睛都睁不开,应针刺涌泉,能祛除病因,制止疼痛。
【原文】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
【译文】鹤膝肿劳,行动困难,筋骨疼痛,应取尺泽以使气机的出入升降正常,舒筋活络,取曲池以宣导气血,若兼有外感风寒证候时,加刺风府穴,更可标本兼治,病能痊愈了。
【原文】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
【译文】上肢部的筋脉拘挛,不能自由伸屈,在局部疗法中,宜取尺泽作为主穴,有舒筋活络,恢复运动的显著功效。
【原文】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
【译文】外感风寒,使腰背部筋脉挛急,发生疼痛的症状,可取曲池穴以疏散周身风邪。
【原文】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
【译文】痔疮大多与湿热、阴虚火炽、血虚生热有关,取承山穴有针到病除之效。
【原文】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剌入三分深。
【译文】哮喘发作,剧烈时往往不能平卧,在远道针法中,取用丰隆,就是以涤痰化浊为目的的一种有效疗法。
【原文】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
【译文】神志失常,狂躁刚暴,如见鬼神,毫无疑问应针泻间使,以清心泻火,宁志安神。
【原文】骨寒髓冷火来烧,灵道妙穴分明记。
【译文】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的里真寒外假热的病变,取心经的经穴灵道可安神、平喘、调气、降逆,使病痊愈。
【原文】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刺深七分是。
【译文】得了疟疾急冷急热,发作起来很吓人,治疗时要辨清虚实,取间使透支沟穴,并灸大椎穴以宣阳和阴,泄阳火之有余。对于一日一发的疟疾,取足太阳经的金门穴可疏通气血,宣通诸阳以祛邪。
【原文】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
【译文】三天发作一次的疟疾,是邪已随经络深入于内造成的,大多是先发振寒,继以高热。如果是寒多热少,则取复溜使营卫调和,散寒除疟;如果是发热重于恶寒,热多寒少的一类疟疾,则选间使穴以由里达表,通调经气。
【原文】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译文】伤风发热,重复感寒,或感受风湿之邪导致牙关紧闭,头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现象,应取用列缺穴,可清热养阴。
【原文】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神奇妙穴真有之,复溜半寸顺骨行。
【译文】伤寒少阴病,四肢厥逆,脉象沉伏微细,取复溜穴顺着骨骼深刺达五分之多,可散除寒邪,使气血通畅。
【原文】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
【译文】伤寒在三阴经所致的证候,经过适当的治疗,邪气衰退,阳气渐复,就会回还到肢暖脉浮,里证转表,使三阴经病转变成为三阳经病,这样由阴证转变为阳证的情况,与伤寒热病过程中的由表人里,自阳至阴依次转化的规律恰恰相反。如果有寒象,脉沉细,当在绝骨穴施行补法;见有热象,脉浮洪,则当偏重于针泻为主。
【原文】百合伤寒最难医,妙法神针用意推,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
【译文】百合病最难医治,出现神思恍惚,牙关紧闭的现象,取合谷能收标本兼治的效果。
【原文】狐惑伤寒满口疮,须下黄连犀角汤,虫在脏腑食肌肉,须要神针剌地仓。
【译文】狐惑病满口生疮,寄生在肠中的各种虫类夺取人的营养,在药物疗法中,采用黄连犀角汤为主,在针灸疗法中,取地仓穴,虽是偏重在主治口疮,却也有标本兼治的承要作用。
【原文】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
【译文】寒邪直中三阴,出现腹部冷痛,蛔虫在腹内扰动,是重症,与治疗蛔厥证不同,不可能仅用乌梅丸杀虫即能奏效,应取中脘穴灸治,借以温中暖腹,既可制止腹痛与呕吐,更可散除寒邪,通调胃气,而发挥回阳固脱的疗效。
【原文】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译文】伤寒病自觉胸脘痞寒满闷,郁结不舒,内热而致两日昏黄,无汗,取涌泉穴针刺三分左右以微汗解表散结。
【原文】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
【译文】邪气入里,发生胸中痞闷不舒,及胁下积聚而痛的病变,宜取期门穴疏肝行气,清热散瘀,宽胸通结。太阳病不得透达,无汗,表邪犹在的证候,取用合谷穴即能应手而获得开表发汗的疗效。头上和额上微汗,湿遏热伏而发黄,应用复溜穴清热利湿祛黄。支沟穴有理气开郁的卓效,对各种气行失常而引起的痞证,皆可适用。
【原文】刚柔二痉最乖张,口噤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剌少商。
【译文】刚痉和柔痉,都会表现出背脊反张,头摇项强,四肢拘急,身热足寒,口噤不开,面红目赤等症状,这是由于上焦心肺二脏壅热,使津血枯燥,不能营养筋脉所致。取用少商穴可清泄诸热。
【原文】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不论老幼依法用,须教患者便抬身。
【译文】中焦胃腹部胀满不舒,可取阴包穴针刺,有神效。本病除中满外,兼有少腹肿痛、腰痛拘急等症,但针阴包穴根治后,诸症亦可望先后痊愈,也就能够屈伸自如,坐卧起立都可恢复常态了。
【原文】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
【译文】外受创伤,因跌扑、金刃、误戳竹木刺等使皮肉破损,导致破伤风,应及早治疗,先在患部周围施行针灸,再取承山穴缓解症状,立刻就能见效,这种治法是唐代名医甄权曾经用过的。
【原文】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
【译文】患了慢性的腰腿疼痛,病程较长,曾在通常所用的许多穴位上施行针治,都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便悟出了一种治本的方法,即针灸足太阴脾经的大都穴,旺盛血气,从补虚的根本上着手,病情就能日见好转。如果服药寻方,浪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却也劳而无功。
【原文】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及时瘳。
【译文】久病不愈的脚膝疼痛,应该分别取用内外踝边的昆仑及太溪穴,两相呼应,疾病可很快痊愈。
【原文】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
【译文】风痹、痿厥之类的病,应该取大杼、曲泉舒筋壮骨止痛。两胁满痛,两足运动困难的现象,取用支沟穴深刺七分,能获得满意疗效。腰软病取委中穴,借以活血通脉,从根本上祛除其病因,当然能立刻见效了。
?
中医方-黄连解毒汤-出自《外台秘要》(附出处原文)
原文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实热火毒,三焦热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疡疗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证乃实热火毒,充斥三焦所致。燥热错语,是火毒内盛,表里皆热,神明被扰而致;吐衄(这个字不认识,看图)、发斑,是血为热迫,随火上逆,或热伤络脉,外逸肌肤;黄疸为瘀热熏蒸外越;痈肿疗毒,为热毒壅至肌肉而致。
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现代研究]本方有解热、抗菌抗感染作用。临床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方歌]黄连解毒用四味,黄芩黄连栀子备,烦躁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皆可为。
不全手打,如有错别字还请见谅!
重在分享和记录,清喷!
验方1:(治伤风食滞咳方)东风桔5钱、布渣叶4钱、芒果核2个、木患根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外感咳嗽,食滞,则因邪不解,治法宜祛风、化气、消滞、去腻。本方以东风桔祛风、化气、止咳;布渣叶消食滞;芒果核、木患根去腻滞。使风从外解,腻在里消,其痛自愈。
(方歌)伤风食滞咳频频,木患根从布渣行,芒果核和东风桔,内消外解此方珍。
验方2:(治骨节疼痛方)东风桔根1两、老桑枝1两、枸杞根1两、丝瓜络5钱、清水五碗,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老桑枝、枸杞根、丝瓜络能清骨节筋络湿火。若湿火致痛、宜治其本,又治其标,则效果神速,本方以东风桔化气止痛,即治标之理。
(方歌)骨火疼痛不须愁,东风桔与枸杞头,丝瓜络桑枝老,湿火从此去悠悠。
验方3:(治癍痧发热方)东风桔1两、蛇泡簕5钱、路兜簕5钱、海金沙藤5钱、金盏银盘5钱、山芝麻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蛇泡簕、路兜簕、山芝麻、金盏银盘、海金沙藤等为癍痧常用药,因其具有解表清里,利尿滑肠之效,本方并用东风桔取其祛风化气止咳,故癍痧发热而咳者,加此药入肺经以为引,效果益佳。
(方歌)癍痧发热兼有咳,金盏银盘东风桔,山芝麻共金沙藤,路兜簕与蛇泡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0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茯苓饮加半夏汤治疗腹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