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不适案
李某,男,29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18日。
患者诉胃脘不适,自觉吃的食物堵在胃中不消化,呃逆,怕吃凉,纳少,体胖,手脚偏凉,口中和,小便可,大便1日1次,半成形,舌淡苔白,左手脉沉弦数,力度可,右手脉沉弱数无力。
辨六经属太阴病,辨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汤证。处方: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苍术10g,茯苓12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患者服完7剂后,呃逆已,手脚凉不明显,后仍以本方加减,病告痊愈。
消化不良、腹胀案
谢某,女,51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3日。
患者诉消化不好,腹胀,纳少,肠鸣,头痛稍晕,后背凉,眠可(饮酒或饮咖啡会失眠),无汗,口中和,小便可,大便1日1次,半成形(正在使用通便药),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桂枝白术汤证。处方:清半夏15g,党参10g,陈皮30g,枳实10g,苍术10g,茯苓15g,桂枝10g,生白术15g,生姜1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诉吃药觉胃中舒服,腹胀减,肠鸣减,头痛已,头晕已,后背凉减。
按语:患者腹胀、肠鸣、纳少、舌淡苔白腻、脉弦细,为太阴里虚寒证之胃虚停饮胀气,宜茯苓饮加半夏,祛饮消胀、温胃进食。因里虚带寒便秘(患者使用通便药),加生白术温胃生津通便;因头痛稍晕、后背凉,属太阳表证,加桂枝合生姜,解表散寒。此外,桂枝合生姜、枳实亦取桂枝生姜枳实汤之意,以降气冲治痞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8条:“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本段摘自《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正对应临床实录》
一直传说生姜有治疗脱发的效果,市场上近些年生姜相关的防脱发洗护发产品也很多,但《本草纲目》等古医籍,并没有生姜治疗脱发的记载。
讹 传
生姜治疗脱发这个偏方的来源在哪呢?答案是毛姜(下图)。毛姜(别名猴姜、申姜、石岩姜、骨碎补)有治疗斑秃的记载,可能是转述的人不知“毛姜”,误写为“生姜”,而可能少数人使用生姜治疗脱发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故而以讹传讹。
中医认为,肾主骨,其华在发,故一旦伤肾,就有可能脱发。用补肝肾的药治疗脱发,相对来说更符合医理。毛姜浸酒内服配合研末外敷可以接骨续筋,治疗脱发应该有一定效果。
毛姜性温,味苦,入肝、肾经,主要补肾强骨,续伤止痛,另外“破血有功,止血亦效”,有很好的活血化淤效果。内服常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等症。
中医认为男女在治疗脱发方面存在差异。男性以脂溢性脱发为主,治疗应以茯苓等祛湿为要,配合补肾更佳,透骨草外洗也有效果。岳美中老中医曾用一味茯苓饮治发秃,彭静山等人用五苓散治疗本病,收效极佳。对女性来讲,则以血虚导致的脱发为主,应以二仙丸(侧柏叶、当归两味为主药)加味,以内敛养血为主治疗。
整理自《中老年时报,2016.7,孙成立》
生姜抑制毛发生长
不治疗脱发也就算了,还抑制毛发生长?很多人可能有点失望了,遗憾的是中西医理论都指向这一结果。
中医 认为脱发的人,大多数都是属于热症,男性中年脱发,其实就是属于“脂溢性脱发”,即由“雄激素分泌旺盛”而引起的。生姜属热性,脂溢性脱发也是由热引起的,所以用生姜擦头皮反而会使脂溢性脱发加重。“生姜只能作用于毛囊,一旦毛囊坏死造成永久性脱发问题就更难解决。
西医的目前理论研究结果也很有说服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苗勇、侯春等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姜与脱发相关性研究,2013年通过对小鼠的实验结果 首次提出 生姜里面的主要活性成分6-姜酚可以抑制毛发生长,认为6-姜酚可以破坏毛囊,不是作为一个防脱发的药物,反而应作为永久抑制毛发生长的药物。
6-姜酚浓度越加,小鼠毛发生长越少
看看上面小鼠的图片,11天之后,6-姜酚多的小鼠明显毛发恢复的更少。
干姜附子汤
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论》(61)
原方: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顿服。
......
四逆汤
原文: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9)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91)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伤寒论》(92)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25)
5.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277)
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3)
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4)
8.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3)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4)
1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37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77)
12.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8)
13.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9)
1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
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金匮要略: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
东子:四逆即手脚冰冷,甚者头部冰冷。厥逆而恶寒为主证,发热、下利为或然症。
夜雨寄北:下利清谷不止。下利清谷就是泄泻时所泻之物清稀,并杂有不消化食物。
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中都是未消化的食物,就是我们说的吃什么拉什么,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
不止,不停的意思。一直排的大便都是没消化的食物或者一直拉大便,腹泻不停止,而且拉的都是没消化的食物。
......
四逆加人参汤
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385)
原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注:
东子:本应下利,利止无可下,是亡津液,谓之亡血。亡血加人参也,可知后世谓当归川芎为补血药乃谬论也。
......
茯苓四逆汤
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69)
原方: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医案:
龙志勇:患儿,男,22个月,营养一般。2016年12月15日初诊。从小体质偏弱,经常感冒,往往到医院吊水及服用退烧药治疗一周或半月余始愈,唯留时时咳喘,久久不愈。此次随妈妈至深圳游玩,不慎受寒,咳喘又复发,伴有发热。在某药店开处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其中麻黄10克,有紫草、青黛),并处中成药“小儿至宝丸”予服。连服12天。服完后第二天,即出现发高热,唇口绯红,面红,无汗,微咳,无恶寒及鼻塞。急忙电话、微信求诊于我。起初,未及细问,先后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甘露消毒丹、麻黄升麻汤,历时4天而未有效果,始终发高热38~39.5℃,高热时妈妈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可汗出热退。第五天,又复热起38℃多,伴无汗,烦躁,少眠而吵闹,易惊,精神稍差,口唇绯红,舌尖及上下嘴唇溃疡,不渴,不喜饮,手足冷,舌苔白腻多涎,纳差,大便每天一次,小便偏少。突然醒悟,此患儿高热、面红、口腔溃疡当为虚阳浮越,小便不利、舌苔白腻乃水湿内郁。烦躁是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证。遂处方:茯苓四逆汤、潜阳丹加味。茯苓30(剪碎),红参片10(剪碎),制附片10,甘草15,干姜10(剪碎),砂仁6(剪碎),白豆蔻6(剪碎),黄柏3。×1付,水煎熬。从下午始急煎上药45分钟后,取汁频频喂服。至晚上18点多,活动后有微微汗出,测体温37.7℃,精神好转,已不烦躁,口腔溃疡渐敛,想吃东西了。几经周折,终于峰回路转。第六天,再服上原方1付。到晚上测体温已37.1℃。口腔溃疡好转明显。面已不红。大小便畅。其后再服用原方1付巩固而愈。思考:之所以突然发高热、唇绯红,现在想来应是先前长时间(12天)服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小儿至宝丸”,治疗咳喘之故。方中有炙麻黄10克量,连服12天,更有紫草、青黛、至宝丸等寒凉之药,寒凉之极甚,可想而知。小儿乃稚嫩之体,长时间服用麻黄剂以致阳气虚耗,加之寒凉之品的摧残,稚嫩之阳,焉有不虚!此高热实乃浮阳外越之危证!其后特意问小孩母亲,回忆起一开始高烧时没有流清涕、打喷嚏之症。如真是感寒当有此二症,还应有恶寒怕冷之症才是。浮阳外越之证是没有流清涕及喷嚏的。另,可惜的是,限于网诊形式,未能查得脉象。如果起病之初就能切得脉象,可能就不会历经如此磨难。感寒引起高热的脉象当是浮紧数,还应有渴喜冷饮之症当是。而浮阳外越之高热,脉象当是虚浮数,重按而减或弱。初接诊时,未能详加问诊,又予麻黄之剂连服4天。幸好及时醒悟,加之小儿服药亦未尽剂,转予茯苓四逆汤合潜阳丹加味,终于浮阳得潜,挽大厦于将倾。其中凶险,想来后怕!
......
通脉四逆汤
原文:1、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17)
2、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
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金匮要略: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医案:
润土:杨某,男,一岁两个月。早产儿。患病后屡用西药效差。于是经常到我处用中药治疗感到效果满意。去年夏初此儿又患病,来时上午8时左右。上吐下泻、发热无汗 、面红耳赤、哭闹、舌质红苔薄。查体温38.5。据以前用药经验不加思索处以葛根汤。下午14.30患儿又来复诊,其母诉服药已两次诸症依然,发热更高自喂退热药也不起作用也不汗出。双目似闭非闭、时断时续低声哭叫。怎么哄也不行。查体温39.5。于是细问渴欲饮水否。其母说见其口干喂水却不饮。问小便如何,说小便色白不黄。又问大便如何,说大便或灰暗或绿。又摸其手足。手温足凉。接着又观察患儿神色。沉思良久。心想这不正是内寒外热的通脉四逆汤证。于是果断处以通脉四逆汤。处方:附子2克 干姜3克 生甘草4克。嘱煎半小时,分三服。第一服放凉后加童便5毫升服用。若第一服不吐。第二服可温服。每服间隔3小时。若有情况及时复诊。自患儿走后我的心就悬了起来。我想诸位同行都有同感。第二天患儿终于又来了。见患儿嬉笑如常,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问其母服药后情况。说尊我所嘱一服后哭叫渐止、继而入睡。4小时后方醒。此时体温渐降、面耳红赤渐退。继续喂二服。当晚12时喂三服。随后诸症消退。早上起来知饥索食、大便颜色已转黄。此次来是问还继续开药否。嘱把余药服完无不适停药,但要注意饮食。其母说此次发病就是乱食寒凉所致。在此之前也曾治疗几例少阴发热吐泻患儿。所以此次才敢果断应用通脉四逆汤。个中的战战兢兢只有过来人深知!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黄××,男,11岁。原四川成都市学生。
【病史】1948年秋,初感全身不适,以后病情逐渐加重,神志昏迷,高热至40。c以上,腹泻。当时正值肠伤寒流行季节,原四川省立医院确诊为“正伤寒”,某专家认为,病已发展至极期,全身性中毒过重,已属不治之症。后由中医会诊,曾以大量犀角。羚羊角、紫雪丹等抢救。患儿虽高热退,腹泻止,而病势却更加沉重,四肢冰冷,脉欲绝,终至垂危。最后来诊,按少阴证下利虚脱论治,初诊机转,数诊痊愈。
【初诊】患儿连日来昏迷踡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伏微细欲绝,唯以细灯草试双鼻孔,尚有丝微气息。四肢厥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肢肤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倾刻欲脱之险恶阶段。急用驱阴回阳,和中固脱之法,以大剂通脉四逆汤一剂灌服急救。处方? ? ? 川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炙甘草60克
【二诊】上方,连夜频频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儿家长慌忙赶来连声说:“坏了坏了,服药后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答:“好了好了,小儿有救了!”遂再诊。患儿外形、病状虽与昨日相似,但呼吸已稍见接续、均匀,初露回生之兆。宜继守原法,以通脉四逆倍加用量再服。处方? ? ? 川附片500克 干姜500克 炙甘草250克
先以肥母鸡一只熬汤,另以鸡汤煎附片一个半小时,再入姜、草。服药后约两小时,患儿忽从鼻中流出紫黑色凝血两条,约三寸长,口中亦吐出若干血块。这时缓缓睁开双眼,神志开始清醒,并开口说:“我要吃白糕!”全家顿时破涕为笑,皆大欢喜。遂遵原方,再进四剂。
【三诊】患儿神志已完全清醒,语言自如,每日可进少量鸡汤等流质。面色青暗。舌质淡白,乌暗,无苔。上肢可活动,开始端碗进食,下肢僵硬,不能屈伸,四肢仍厥冷。病已开始好转,阳气渐复;但阴寒凝聚已深,尤以下肢为甚。原方稍加大曲酒为引,再服。上方又服一剂后,次日下肢即可慢慢屈伸。再服两剂,能下床缓步而行。服至十三剂,逐渐康复。
患者于1978年12月26日来函说:“三十年前,范老治好我的病以后,我于1953年参军,在部队还立了两次三等功,现在机械配件厂当钳工,身体一直很好。”
......
白通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伤寒论》(314)
原方: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
白通加猪胆汁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原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注:
察哈尔:在《伤寒论》中,有加猪胆汁的方子。
白通加猪胆汁汤,其实是正虚极邪盛极之时的表现,以白通汤回阳,以猪胆汁清热开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与此类似。里面加人尿,与现代补充糖盐水类似,古代没有此法,只能用接近人体体液的人尿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猪胆汁,与由胆汁凝结而成的牛黄类似,与熊胆,羊胆汁,鸡胆汁,人胆汁作用类似。
它们都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等作用。影响人体的途径与肥甘厚腻影响人体途径正好相反。胆汁在人体正是消化肉类的作用,肉类积滞多了,所以人体会产生上火的症状,所谓火毒即是。用这一类动物的胆汁或是胆汁的产品,则可以补充人类由于过食肉类导致胆汁相对不足产生的火热症状。
引伸而去,人类由于饮食结构改变而产生的病症可以借助动物类胆汁来治疗,比如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等等。
在产品上,如鸡胆汁分散片,熊胆粉,牛黄,马宝(胃肠中的结石),羊胆等等。
但是,出于保护动物的需要,少食肉类是很好的办法,少吃肉自然也就少了上火的症状,也就少用了动物胆汁这一类的药材,何苦吃了美味再吃苦味的胆汁来吃回去呢。
医案:沙丘沙:患者,女,48岁,本村农民。有咳喘病史30年,明显桶状胸,体瘦,于1991年春出现心衰,气喘加重,下肢浮肿,曾先后两次去广宗县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回家。于1991年5月14日,病情加重,端坐喘息,烦燥异常,数日饮食不进,双下肢浮肿,四肢冰冷,诊脉两手均无。家属也知病危,已着手治办殓衣。据证投以白通加猪胆汁汤:熟附子50.0 干姜30.0 葱白四根 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兑入童便200毫升,猪胆汁50毫升,分数次于一日内服完。一剂,烦燥稍减,两剂,脉博已能摸着。三剂,恢复如常人,回忆近几天之事,全然无知,如大梦初醒。以《外台》茯苓饮合当归四逆汤调理,存活半年。
讨论:在《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的烦燥、厥逆、无脉是由于下利引起,本案的烦燥、厥逆、无脉是因肺心病,数日不进食所致。病因虽异,现证相同,故可用同一方剂治疗。可知经方实践,所关心的是特异的脉、证拘泥病因,也不必过多的病机分析,理论推演。另外,原方中用的是生附子,现生附子同家规定不准使用,我此方用的是制附子,故适当增加用量,以保证疗效。
当时是死马当活马医,加上我的查体的技术也不怎么样,就没进行心脏听诊,没测血压。按当时的情况,估计血压也测不到。已四五天未进食水,几乎没有小便。我只记录当时的实况,虽显的四诊不全,更能突出重点。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0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茯苓饮加半夏治疗糜烂性胃炎、胃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