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茯苓饮合桂枝汤合吴茱萸加半夏汤治疗胃胀、呕吐、腿抽筋案

道医 2023-06-24 20:27:07

杜某,女,62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9日。

患者诉胃胀,呃逆,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后吐酸水,呕吐食物,两肩痛,腿抽筋,左踝紧胀感,左腿肚子不适,口不干有时口苦,乏力,眠差多梦,突然烘热汗出,白天小便可,夜尿1次,自觉夜尿不如白天小便痛快,大便1日1次,质稀,如果发生呕吐第2日大便会干燥,纳可,舌淡苔白,脉弦,右关明显,左关弦大。

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茯苓饮合桂枝汤合吴茱萸加半夏汤方证。处方:清半夏15g,党参10g,陈皮30g,枳实10g,苍术10g,茯苓12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吴茱萸1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胃胀减轻,打嗝减轻,未见呕吐,酸水已,肩痛已。

按语:患者胃胀、打嗝、夜尿、大便质稀、舌淡苔白、脉弦,为太阴里虚寒证,里有停饮胀气,为茯苓饮加半夏汤适应证。吃不消化的食物吐酸水、呕吐食物,为胃中寒饮冲逆所致,宜吴茱萸汤温中下气止呕,《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属阳明,这里是指胃,不是指阳明病)烘热汗出,而纳可、舌淡苔白、大便稀,可排除阳明里热,此属太阳表证之荣卫不和;同时又两肩痛、腿抽筋、左踝紧胀感、左腿肚子不适,宜桂枝汤和荣卫、解外,《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二诊日期:2011年3月16日。

患者诉胃胀减轻,呃逆减轻,未见呕吐,肩痛已,时口苦,上周腿肚子抽筋2次,左踝紧胀感减轻,烘热汗出减轻,睡眠多梦,纳可,大便1日1次,不成形,舌淡苔白,脉弦,右关明显,左关弦大。处方:上方去大枣,加生龙骨15g,生牡蛎1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患者睡眠多梦,伴有烘热汗出,宜桂枝龙骨牡蛎汤,和荣卫、敛神定志、敛汗,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

三诊日期:2011年3月23日。

患者诉胃胀减轻,打嗝,近日临晨腿抽筋,两肩微痛,左膝痛了1次,脚踝胀减轻,睡眠时间足但多梦,烘热汗出减轻,口苦不明显,吃油腻会有点口苦,纳可,不敢吃凉,食花生、瓜子易牙痛,口舌生疮,小便可,大便1日1次,成形(喝蜂蜜水大便通畅但不成形,今天没喝蜂蜜水大便成形),舌淡苔白,脉弦,右关明显,左关弦大。处方:上方白芍加量至18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胃胀减,偶尔打嗝,抽筋已,近两日肩痛但比以前轻,左膝未痛,脚踝胀减,烘热汗出已不明显。

按语:患者近日腿抽筋明显,故加大芍药的量以缓挛急,取芍药甘草汤之意,《伤寒论》第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做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本段摘自《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正对应临床实录》

《外台》茯苓饮合方加减法

《外台秘要》茯苓饮:人参3两、白术3两、茯苓3两、枳实2两、橘皮2两5、生姜4两。

本方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条文论述了《外台》茯苓饮证的病机、临床特征及其方的功效。冯世伦教授认为,“心胸”是指胃;“气满”是指胸满、心下痞或腹胀;“不能食”有两层含义,即食欲不振,或畏惧进食诱发或加重呕吐、气满而不敢进食或多进食。依据条文分析:胃虚停饮为本证病机;呕吐、气满、不能食为本证特征;健胃利饮为本方功效。

然而,条文对其方证的表述并不完整,应加以充实和完善。从药物组成而言,本方涵盖枳术汤、橘枳姜汤与橘皮汤,则该三方的方证特征亦归本证所有。《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2条:“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因此,本证尚见心下坚满、胸闷、短气、干呕、呃逆、手足厥冷等临床表现。

从病机角度来讲,本证除胃虚停饮外,还存在气郁、气逆及饮逆的病理因素。由病机又可引申、扩展出本证的部分特征。

胃虚:可见进食后胃脘不适、神疲乏力等症状。胃中停饮,体检及辅检可见胃振水音、胃镜下胃内水液潴留等。水饮上犯、下注,则见头晕、头痛、晕车、清涕、心悸、水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白带清稀量多等。气逆、饮逆,可见恶心、嗳气、反酸等。

从药物作用分析:方中茯苓、白术温中健胃、利水祛饮;人参健胃除痞;枳实行气除满并止痛;陈皮理气,又同生姜一起降逆化饮。诸药相配,全方共奏健胃利饮、行气降逆之功。

临床运用:
注重六经、方证辨证

在继承胡希恕先生“《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病位归类方证”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冯世伦教授率先采用六经分类方证,其价值在于为经方应用开辟了一条严谨而又快捷的道路,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思路。临床运用本方,首先是辨别太阴病。判断太阴病的依据主要有两条,即《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然后,对脉症信息进行气血津液、水湿痰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获知胃虚停饮的主要病机,结合“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的主症,辨属本证,则可予本方治疗。

?不囿仲景原方

临床运用经方,并非一定要固守仲景原方,但若调整,则须遵循严格的法则,不可随意而为。为了增强祛湿利饮、理气降逆之功,冯教授适当调整了原方药味与药量配比。以苍术、党参易方中白术、人参,重用陈皮,减少生姜,增入清半夏。湿饮者,多予茯苓、苍术;反之则少用。生姜减量,减轻了汤药的辛辣之味,改善了口感。又因与半夏同用,有小半夏汤之意,故而降逆止呕功效依旧如故。

?重视合方应用

本方固然药简效宏,但临床中只有部分病人的病情仅仅呈现为本证,更多的是本证与他证的兼夹或复合,为使药物契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此,根据方证对应,药证对应的原则,合方或适当增损药味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合方加减法:

1、兼便秘,倍生白术生津通便。

2、脘腹剧痛,加延胡索,或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

3、反酸者,加煅瓦楞子、海螵蛸制酸以治其标。

4、水饮化热者,加生薏仁清热利饮。

5、久病血虚或经行者,加当归养血。

6、外邪里饮,合五苓散;

7、里虚寒饮上逆,合吴茱萸汤;

8、血虚水盛,合当归芍药散;

9、阳虚水停,合真武汤;

10、里虚寒偏重,合理中汤;

11、外邪里热轻证,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2、胸痹,痰阻气逆,合枳实薤白桂枝汤;

13、兼太阳中风,合桂枝汤;

14、兼少阳病,合小柴胡汤;

15、阳明里热,合黄连阿胶汤。

16、咳嗽吐泡沫痰,加细辛、五味子;兼气喘。加杏仁、厚朴。

17、眩晕,加泽泻。若眩晕,呕吐涎沫,甚至头痛者,加吴茱萸。

18、口腔溃疡,合甘草泻心汤。

19、大便色黑者,加大黄炭。

20、下腹胀满者,去枳实,减人参用量,加厚朴、甘草。

21、鼻炎,表阴证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22、脱肛、或子宫下垂、胃下垂者,合黄芪建中汤或补中益气汤。

一句话总结伤寒常用方剂

少阳病

少阳病、津亏虚热、里虚兼表、半表半里基础方:小柴胡汤

太阴病方:四逆辈

少阴病寒化方:四逆汤

少阴病热化真阴不足、阳明湿热耗伤营血、虚性兴奋方: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寒热虚实夹杂方:乌梅丸

少阳病兼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里实方:大柴胡汤

少阳病兼脾胃虚寒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心胆不宁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热入血室方:小柴胡汤(经期感冒)

太阴虚证腹痛方: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病腹痛(大实痛)方: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病

少阴阴盛格阳方:通脉四逆汤

少阴病阴盛戴阳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病阳虚水泛方:真武汤

阳虚寒湿身痛:附子汤

虚寒下痢便脓血方:桃花汤

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方: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方:猪苓汤

少阴病兼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肝胃气滞方:四逆散

少阴客热咽痛方:桔梗汤

少阴客寒咽痛方:半夏散及汤

血虚寒凝致厥方:当归四逆汤

厥阴热利方:白头翁汤

病后腰以下浮肿方:牡蛎泽泻汤

气阴两伤低热方:竹叶石膏汤

辛温解肌、项背僵痛刚痉方:葛根汤

百合病方:百合地黄汤

热盛伤津口渴方:栝楼牡蛎散

狐惑病方:甘草泻心汤

阳毒方:升麻鳖甲汤

风湿历节病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病方:乌头汤

中风痱第一方: 小续命汤

太阴中风四肢病血痹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阳两虚失精证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阴虚失眠证

虚劳不眠、饮邪虚热方:酸枣仁汤

阴虚火旺虚烦不寐方:黄连阿胶汤

心阳虚不寐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脾虚痞满不寐方:半夏泻心汤

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水热互结伴失眠方:猪苓汤

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方:炙甘草汤

邪去正未复之失眠方:竹叶石膏汤

脾肾阳虚不寐方:干姜附子汤


杂症

虚劳挟瘀血证方:大黄蛰虫丸

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射干麻黄汤

浊痰壅肺方:皂荚丸

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方:麦门冬汤

肺痈邪实气闭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风热水饮内作咳嗽、目如脱妆方:越脾加半夏汤

肺痈脓成方:苇茎汤

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气逆上冲:奔豚汤

奔豚证属阳虚感寒:桂枝加桂汤

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方:栝楼薤白白酒汤

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方:人参汤方

胸胃脘气滞方:橘枳姜汤

水饮兼气机不畅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寒湿痹痛甚方:薏仁附子散

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

寒(饮)痰方:赤丸

阴寒痼结方:乌头赤石脂丸

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

腹满胀重于积方:厚朴三物汤

虚寒性腹满痛方:大建中汤

寒实内结方:大黄附子汤

寒疝腹痛方:乌头煎

血虚水盛方:当归芍药散

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

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痰饮证

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方:苓桂术甘汤

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

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

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

下寒上燥小便不利方:栝楼瞿麦丸

小便不利:

湿热瘀结小便不利方:蒲灰散

郁热伤阴小便不利方:猪苓汤

风水夹热方:越脾汤

皮水方:防己茯苓汤

气滞脾弱方:枳术汤


血证

虚寒性吐血方:柏叶汤

虚寒性便血方:黄土汤

热盛出血方:泻心汤

下血虚衰强壮止血方:胶艾汤

胃虚有热呃逆呕吐方:橘皮竹茹汤

肠痈未化脓方:大黄牡丹汤

肠道瘀脓方:排脓散

上部有脓方:排脓汤

阴狐疝气方:蜘蛛散

症瘕方:桂枝茯苓丸

血虚出血吐血脱血方:胶艾汤

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方:当归芍药散

胃虚寒呕逆方:干姜人参半夏丸

血虚热郁小便不利方:当归贝母苦参丸

气血郁滞腹痛方: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腹痛方:下瘀血汤

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方:竹叶汤

梅核气方:半夏厚朴汤

脏燥病方:甘麦大枣汤

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方:温经汤

缓急止痛方:芍药甘草汤

补津液虚伤、温散寒邪方:桂枝新加汤

肺阳虚方:甘草干姜汤

阴阳两虚方:芍药甘草附子汤

心阴阳两虚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肾阴阳两虚方:肾气丸

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

少腹蓄血证方:桃核承气汤

寒热错杂痞满证方:半夏泻心汤

痰气痞证方:旋覆代赭汤

水结悬饮、痞满胁疼、决水方:十枣汤

阳明经表里俱热方: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方:承气类方

阳明脾约证方:麻子仁丸

湿热黄疸方:茵陈蒿汤

退黄方:陈茵五苓散

阳黄兼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肝胃虚寒上逆方:吴茱萸汤

补先天之方:肾气丸


太阳表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小寒不解、又营卫之气不足、处中间状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太阳风寒表实、少阳胆腑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纯表寒:麻黄汤证

表寒入里化热:大青龙汤证

寒多热少: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寒少热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表水: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

风水:越婢加术汤证

肺水: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葛根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胃逆者: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合太阴水饮、外寒里水寒水射肺:小青龙汤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里热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少阴里虚寒者:小青龙加附子汤证

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

阳明胃热气逆与太阴里虚寒相合:黄连汤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阴中风:桂枝人参汤证

太阴脾寒重:理中汤证。

太阳中风少阴表虚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热者:瓜蒌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实者: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中风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兼心阳虚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心阳损伤心下悸、欲得按、其人叉手自冒心者: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损伤心悸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太阳中风痰饮水湿扰心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太阴水饮证

脾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胸水:十枣汤证

胃水:茯苓甘草汤证

膀胱水:五苓散证

肾水:真武汤证

肠水:己椒苈黄丸证

下肢水:牡蛎泽泻散证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气、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脐下水停欲攻冲上逆: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证


阳明里热证

阳明里热证、热偏上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胃逆、水饮:栀子生姜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中气虚:栀子甘草豉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兼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枳实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兼有太阴脾寒:栀子干姜汤证

阳明里热偏中焦: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

阳明里热偏下焦、水热互结膀胱:猪苓汤证

热在肠腑:白头翁汤证

热伤肾阴、心火独亢、水火不济:黄连阿胶汤证

阳明里实与“气”结成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兼肾阳虚:附子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与“水”结、水热互结:大陷胸丸证和大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痰”结:小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糟粕”结: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蜜煎方证

阳明里实与“血”结: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抵挡丸证

少阴病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里虚寒扶阳保命:四逆汤类方: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胆腑湿热郁结黄疸:栀子柏皮汤证

胆腑湿热兼阳明里实:茵陈蒿汤证

胆腑湿热合肠腑湿热:葛根芩连汤证

肠腑湿热:白头翁汤证


“半病”范畴

调达人体半表半里枢机:柴胡剂为主

少阳病核心:小柴胡汤证

调达人体半上半下枢机:三泻心汤为主

三泻心汤构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少阳太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

少阳太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阳明里实:柴胡加芒硝汤证和大柴胡汤证

少阴阳郁:四逆散证

厥阴神志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凸显:黄芩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兼胃逆水饮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与阳明里热结:半夏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重表寒束缚:生姜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与阳明里热结:甘草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甘草干姜汤证

太阴里实证:三物白散证、瓜蒂散证

太阴津血不足:芍药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


方-证对应表

越婢汤:肺热风水

越婢加半夏汤:肺胀咳喘

旋复花汤:肝着:常欲捣其胸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奔豚汤:肝气奔豚

茯苓杏仁甘草汤:饮阻气塞

小青龙加石膏汤:寒饮咳嗽兼热

麦门冬汤:肺阴虚咳逆

半夏厚朴汤:咽干异物

生姜半夏汤:饮气呕逆

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

木防已汤:膈间支饮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芒汤:阳虚饮盛


百合方

百合地黄汤:百合病

百合知母汤:百合病发热

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病心烦

滑石代赭汤:百合病呕吐

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发热

栝蒌牡蛎散:百合病变渴

栝蒌桂枝汤:柔痉

人参汤:胸痹气虚

厚朴七物汤:腹满兼表

小柴胡汤:胆经郁热

大柴胡汤:胆热腑实

桂枝附子汤:湿痹风寒

大黄附子汤:寒实内结

白术附子汤:湿痹湿重

甘草附子汤:湿痹痛甚

附子粳米汤:寒饮寒疝

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


小建中汤:中气虚寒

吴茱萸汤:肝寒呕吐

黄芪建中汤:中气虚寒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热利兼呕

桃花汤:虚寒下利

桂枝加龙牡汤:精虚阳浮

酸枣仁:肝虚失眠

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腹满

栝蒌薤白半夏汤:胸痹胸痛

茵陈蒿汤:黄疸

栀子大黄汤:黄疸实热

桂枝生姜枳实汤:胃逆心痛

肾着汤:肾着


桂苓剂

防已茯苓汤:皮水脾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饮去阳冲证

麻黄附子汤:正水阳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汤:冲平饮作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胃饮呕冒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肺逆水肿证

茯苓桂枝甘草汤:饮发奔豚

去桂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胃热上冲证

猪苓汤:水热互结

枳术汤:脾虚水饮


杂病方

竹叶汤:产后外感

厚朴麻黄汤:咳嗽胸满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利

甘草泻心汤:狐惑

泻心汤:吐血:火热上冲;吐血不止

黄土汤:虚寒下血

柏叶汤:虚寒吐血

大黄牡丹皮汤:肠痈

下瘀血汤:产后干血;干血著脐下

大黄甘遂汤:水血结在血室;产后水与血相结

芎归胶艾汤:漏下胞阻

温经汤:漏下经寒

甘麦大枣汤:脏躁

白头翁汤:热利

紫参汤:肺痈下利


大承气汤:里实热内结

小承气汤:里实热下利

厚朴大黄汤:里实热腹满

大黄甘草汤:里实热呕吐

栀子大黄汤:里实热黄疸

泽泻汤:痰饮眩冒

苓桂术甘汤:痰饮脾虚

小半夏汤:痰饮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痰饮心下悸

茯苓泽泻汤:停饮呕吐

四逆汤:阳衰阴盛

通脉四逆汤:阴盛戴阳

桂枝芍药知母汤:历节阴伤

乌头汤:寒盛历节

大建中汤:寒疝腹痛

甘草干姜汤:虚寒肺痿

升麻鳖甲汤:阴阳毒

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

桔梗汤:肺痈

排脓汤:肠痈

甘遂半夏汤:留饮;留饮难去

泽漆汤:邪盛正虚;积水而喘

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热甚

土瓜根散:经水不利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当归芍药散:妇人腹痛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苓散:下焦水饮

蒲灰散:小便不利

诃黎勒散:气利;滑脱失禁下利

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

当归散:血弱有热;保产安胎

半夏干姜散:中焦寒饮;呕逆胸满

当归生姜羊肉汤:血虚寒疝

蜘蛛散:肝寒疝气

薏苡附子散:胸痹急证

硝石矾石散:黑疸

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

滑石白鱼散:小便不利

鳖甲煎丸:疟母

薯蓣丸:虚劳诸虚

大黄庶虫丸:虚劳干血

乌头赤石脂丸:心痛寒盛

麻子仁丸:脾约

已椒苈黄丸:肠间水饮

半夏麻黄丸:水饮心悸

乌梅丸:蛔厥

桂枝茯苓丸:妇人症病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寒呕

皂荚丸: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竹皮大丸:产后发热烦呕

栝蒌瞿麦丸:上热下寒

赤丸:寒饮厥逆


胶姜汤(血崩)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温经汤(更年期、调经、不孕)

当归贝母苦参丸(怀孕期小便难)

矾石丸(经闭、白带外用药)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害喜)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白带)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郁)

胶艾汤(妊娠出血、腹痛、肝脾两虚)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承气汤(有宿食。恶露不尽、便秘。)

阳旦汤(月子期感冒)

当归散(补血、补身)

甘麦大枣汤(子宫燥藏)

白术散(养胎、补钙)

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卵巢瘤、月经不顺)

竹叶汤(产后中风)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土瓜根散(卵巢疾病)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体虚)

乌头桂枝汤(抵当症)

抵当汤(子宫肿块、活血破瘀。血蓄肠胃。有瘀血不大便者。血瘀子宫。)

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补气血。产后寒疝虚劳。)

甘草粉蜜汤(驱虫)

竹皮大丸(乳房硬块)

乌梅丸(去蛔虫、久利。蚘厥。)

大黄甘遂汤(少妇鼓胀)

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腹中刺痛)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蛇床子散(阴部痒)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膏发煎(阴吹妇女前阴气吹>)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官病方

栀子柏皮汤(去黄、结膜炎、眼炎)

猪肤汤(少阴证喉咙痛)

麦门冬汤(咽喉干燥者)

桂枝甘草汤(心下悸。精脱者耳聋。)

半夏散、半夏汤(火喉癣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排脓汤(痰饮、肺痈、喉癌、舌癌)

苦酒汤(喉咙生疮)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皮肤病方

升麻鳖甲汤(斑疹伤寒、泡疹)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疥癣、皮肤科)

赤豆当归散(外痣、内痣)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硝石矾石散(黑瘅、瘀血肤黑>)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蛇床子散(阴部痒)

猪膏发煎(肌肤甲错肌若鱼鳞>)

狼牙汤(阳梅疮、疱疮)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烫伤起水泡、火邪。)


手脚病方

乌头汤(关节炎、历节重症)

真武汤(头重脚轻、肾亏。四肢沉重疼痛。)

甘草附子汤(掣痛、痛风。 痛风。)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风湿关节炎)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芍药甘草汤(静脉屈张)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 烫伤起水泡、火邪。)

葛根汤(抽筋、流汗过多、昏倒)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水饮汗方

甘遂半夏汤(留饮)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枳术汤(胃有水饮)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木防己汤(膈间支饮)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己椒苈黄丸(水停肠间)

麻黄加术汤(肾脏水肿、缺氧)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支饮)

蒲灰散(全身性水肿、睾丸水肿)

桂苓五味甘草汤(里虚)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旋覆代赭石汤(痰饮、反胃恶心)

十枣汤(肺积水、肝积水。悬饮。)

白虎汤(高温壮热)

栝蒌牡蛎散(生津止渴)

小半夏加茯苓汤(先渴后呕、水停心下)

麻黄附子甘草汤(补津液不足、复脉)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桂枝加黄芪汤(黄汗表实)

防己茯苓汤(皮水)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表虚收敛)

麻黄附子汤(里水)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特种病方

麻黄汤(还魂汤)

鳖甲煎丸(疟病、瘅疟、温虐〈白虎加桂枝汤〉)

风引汤(热瘫痫)

桂枝加葛根汤(面部中风)

滨煎汤(淋巴结肿瘤)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白虎加人参汤(心热、上消糖尿病。中暑。)

皂荚丸(戒菸方)

大黄甘草汤(食物不洁)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小半夏汤(打嗝。呕吐吃不下。)

蜘蛛散(疝气阴狐疝气>)

柏叶汤(吐血不止)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蜀漆散(劳疟、牝疟)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