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的良药苦口多指中药,提到最苦的药,许多人立刻联想到黄连,但比黄连还苦的药是什么呢,其实还有三种中药比黄连还苦,分别为苦参、龙胆草、苦丁。
1、龙胆草
黄连是去火的良药,对青春痘也有很好的治疗,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苦,但农村还有一种比黄连还苦三分的中药,名为龙胆草,它开着美丽的紫色花,可美丽的外表下,有一颗苦涩的心。
龙胆草的茎被称为中药的龙胆,具有泻肝定惊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淋痛的症状,对于女性妇科类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例如阴肿阴痒,以及湿热带下等疾病,同时它在治疗脱发上的效果也十分显著。
2、苦丁
苦丁非常的苦,比黄连的苦涩更胜一筹,它具有化痰、除烦止渴、明目生津、疏风清热的功效,许多人用苦丁泡茶喝,它属于纯天人的保健饮品,可以消除体内的内火,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素、氨基酸。
它可以治疗头痛、牙齿痛,目赤,还可以治疗热病和烦渴,体寒的人不适合喝苦丁茶,内热的人可以引用,只是味道太苦,你真的愿意喝吗。
3、苦参
苦参具有平喘祛痰、安神定志的作用,在治疗咳嗽的药房里有许多添加苦参的方子,但加了苦参的方子味道必苦,因为它必黄连还苦,可以有效的治疗炎症,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苦参及其的苦,药店有一种苦参片可以用来泡水喝,但不是所有体质的人适合苦参,脾胃虚寒的人饮用会对肠胃产生刺激性,发生反胃呕吐等症状,体热的女性饮用苦参,对妇科滴虫性引导炎症有非常强大的疗效。
药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作用:1、清热泻火: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2、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之力稍弱。4、用法: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
药性: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作用:1、清热泻火:善清心、胃实火。2、清热燥湿:清热燥湿之力大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热,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要药,单用有效。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之力最强,尤善疗疔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药性:苦,寒。归肾、膀胱经。
作用:1、清热泻火:泻相火、除骨蒸;主入肾经而善泻相火、除骨蒸,常与知母相须为用。2、清热燥湿:长于清泻下焦湿热,治疗湿热下注诸证;善除大肠湿热以治泻痢,常和黄连同用。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之力不及黄连,内服外用均可。
、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药性: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善清下焦湿热,并主泻肝胆实火。略能清热解毒。
此文章仅认识药材使用
一、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含了药物作用的“味”,而以后者为据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等。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为是。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sa4]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chu/7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附子毒性怎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