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基础

中医流派之易水学派

佚名 2024-06-15 17:10:01

易水学派以金代名医张元素为代表,因张氏家居易水(今河北易县),故称之。此学派以脏腑寒热虚实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脏腑辨证说,并善于化裁古方,自制新方,倡导“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见解。这些学术思想对金元医学学术的革新与争鸣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其后,李杲在“脏腑议病”观点的启示下,阐发“土者生万物”的理论,创立“脾胃论”,而自成为“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

该派以张元素著《洁古珍珠囊》、《医学启源》、《洁古家珍》,李东垣著《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罗天益著《卫生宝鉴》等为代表。该派传人及私淑者还有王好古、薛己、李中梓、张璐、赵献可等名家。

研究对象

以研究脏腑病机及其辨证、治疗为研究的中心内容

主要思想

1、张元素侧重于肺腑寒热虚实入手,分析疾病的发展和演变,并形成了以脏腑议病说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著有多部医书。现存的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其学术成就一是脏腑辨证,包括脏腑的正常生理、病理变化、演变和预后、治疗用药四个方面;二是遣药制方,遣药是指根据药物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阴阳属性,找出药物的规律,并发明“药物归经”之说,以发挥药物之所长,制方是指以气味与病机的协调为基础,根据《内经》中诸气在泉之治等理论确定制方的原则;三是脾胃病治法,其主导思想是扶养脾胃后天之本为先。

2、李杲继承了元素“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革新思想和扶养脾胃的学术观点,创立了脾胃学,在脾胃生理方面的主要论点是是脾胃与元气的关系,李氏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这也是脾胃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二是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但在升降问题上,李杲特别强调升发的一方面,认为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潜降是次要的,权宜的。

3、王好古的学术思想成就在于提出阴证、病因病机、鉴别和治疗,关于阴证的发病论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以是阴证内在的根据;二是阴证外在的条件。但是,人身本气的先有虚损,是构成阴证的主要原因。而本气虚,多与少阴肾和太阴脾有关。

发展史

1、形成:张元素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强调根据肺腑寒热虚实辩证用药。在张元素注重肺腑病机研究的影响下,在易水学派的形成过程中,一些医学家逐步转向对特定肺腑进行专题研究,并各有创见。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诸家,师承授受,形成了易水学派,对明代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发展:在明代,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医家进一步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理论上发展成为以先天阴阳水火为核心的肾命理论。虽被后人习惯上称之为温补学派,实则为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延续,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影响

易水学派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源于古典医籍,师生又相继发展,各具特色,形成了以脏腑证候的病机以及治疗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中医各家学说》(第二版)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裘沛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chu/1275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