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年兴起的医学流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极具吴门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对于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历史悠久,温病学说的确立可追溯到金元之际,但这一学派在明清时期最盛,对于温热病的研究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温病学派在明清达到鼎盛,与诸多医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其中,以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为代表人物。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在后世被称之为温病学派四大家。
主要研究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
1、吴有性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温疫学家,将平素潜心研究所得整理为《温疫论》一书,比较完整地阐述了诊治温疫病的一系列学术观点,对后世温热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全面阐发了温疫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及辨证论治的原则、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病因学中戾气的新概念,揭示了疫病的传染方式、人侵部位和传变特点,创立了疏利募原、分消表里的治则,与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同时还剖析了温疫与伤寒的相似与迥殊之处。
2、余霖是清代中叶著名的温疫学家,著有《疫疹一得》一书,从理论上对疫病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全书计两卷,上卷主要论述了疫疹与伤寒的鉴别、疫疹的源流,以及疫疹的病原、病机、脉症、治法;下卷则分析了疫病后遗症的形成和治疗,并概述了疫疹的形色、不治之症与常用方剂等。余霖认为温疫病的致病因素是淫热毒邪,它从口鼻进入人体后,先伤胃腑,继传十二经脉。
3、叶桂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温病学家。门人记录和整理了他的医学思想,传世有《温热论治》,大体上保留了叶氏思想的精髓。他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学说。主要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之说,较深刻地揭示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并发展了温热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使该学说更加完善,再次,充实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叶氏发前人所不及,于舌、齿、斑、瘩的辨析积累了大量而宝贵的经验,成为温病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在《内经》中已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到汉代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对温病的认识。之后,晋代王叔和、葛洪等、唐代孙思邈、宋代庞安时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温病做出不同程度的发挥。金元以后,温热病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刘完素为代表人物,其门人和私淑者进一步研究温热病。元代王履、明代汪机亦有所成,为温病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形成:明代末年,吴有性对瘟疫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著成《温疫论》一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识,自此,温疫学说开始建立,并逐渐得到发展。如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戴天章进行了详尽论述,继戴之后,余霖对此有较大发挥。
3、发展:清代中叶,温热学说逐步成熟,叶桂著有《温热论治》,提出了卫气营血,提高了对温热病的认识,使之成为更加完整独立的体系。此外,还有薛雪著《温热条辨》、吴瑭著《温病条辨》、王士雄著《温热经纬》。至此,温热学说成熟并发展到鼎盛时期。
温病学派总结前人经验,形成了更为深刻的理论体系,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其纲领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辩证”的内容,且注重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对后世具有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中医各家学说》(第二版)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裘沛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chu/1275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常见症状鉴别之出汗
下一篇: 中医流派之温补学派